2019年高考真题天津卷(语文 解析版)
第Ⅰ卷(共36分)
一、(12分)
(2019·天津卷·T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在寒冷的极区,人们举目瞭望,常常看到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极光。天暮上,群星闪烁,静静地俯瞰着...黑魆魆的地面。突然,在大熊星座中 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最后化..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光环,萦绕在北斗星的周围,宛如皓月当空,向大地倾泄下一片光华。极光形状各异,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体。极光运动所造成的 的瑰丽景象,时动时静,变换莫...测,是大自然这个魔法师,以苍穹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更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有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其本色不外乎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 的手法,将隐显明暗组合起来,一下子就变成了神奇的万花筒。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瞭(liáo)望 天暮(mù) 俯瞰(kàn) ...B.黑魆(xū)魆 .
摇曳(yè) .
萦(yíng)绕 .
C.皓(hào)月 倾泄(xiè) 一模(mó)一样 ...D.瑰(guī)丽 变换(huàn)莫测 苍穹(qióng) ...
【解析】选B。A项,“liáo”应为“liào”,“天暮”应为“天幕”;C项,“倾泄”应为“倾泻”,“mó”应为“mú”;D项,“换”应为“幻”。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飘洒 瞬息万变 B.散落 瞬息万变 C.散落 浩如烟海 D.飘洒 浩如烟海
出神入化 鬼斧神工 出神入化 鬼斧神工
【解析】选A。“飘洒”,飘落,从上往下散落;“散落”,分散地往下落。第一处,是形容“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飘洒”能体现其飘拂之姿态,应使用“飘洒”。“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前者形容变化快、多,后者形容丰富,且后者主要形容文献资料。第二处,是形容“景象”,且后面说“变幻莫测”,强调变化之多,应使用“瞬息万变”。“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非常精细巧妙,好像不是人工所能制成的。第三处,是把大自然比作画家,突出其技艺的绝妙,应使用“出神入化”。
3.(2019·天津卷·T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第1页(共15页)
A.在游客文化体验、特色旅游活动需求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利用科技创新对外宣传、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扩大我市旅游业的吸引力与知名度。
B.全球2 000多位科学家经过跨国的联合攻关和数年的不懈努力,人类史上首张清晰的超级黑洞照片终于在今年面世,引起广泛关注。
C.“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为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
D.琳琅满目的远古海洋生物化石、承载“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宋元福船”复原模型等珍宝,将在坐落于天津的国家海洋博物馆集中展示。
【解析】选D。A项,搭配不当,“扩大”与“吸引力与知名度”搭配不当。B项,结构混乱,前一句的主语是“科学家”,后一句就另起话头,以“照片”为主语,属于结构混乱中的中途易辙,可以改为“经过全球2 000……努力”。C项,句式杂糅,“旨在……为目的”把“旨在……”和“以……为目的”杂糅到一起,可删去“为目的”。
4.(2019·天津卷·T4)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某中学文学社团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以下是该展览的板块标题:①家道中落国势危 ②别求新声于异邦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 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⑤万众同仰“民族魂”
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该展览板块标题的一项是 A.凤凰涅槃,女神再生 B.流亡南洋,坚持抗日 C.我以我血荐轩辕 D.当年海上惊雷雨
【解析】选C。A项,“凤凰涅槃,女神再生”与郭沫若有关。B项,“流亡南洋”与郁达夫有关。D项,“当年海上惊雷雨”与曹禺有关。C项,“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诗作《自题小像》中最后一句,与鲁迅相关。题中所给的标题均与鲁迅有关,故选C。 二、(9分)
(2019·天津卷·T5~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材料)和动力的天然来源。广义的资源,则是指人类用来帮助从事一定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一切要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简单地说,资源就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一切东西。从形态上看,人类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贮存、节约的资源,如资金、材料、能源等;另一类是不可贮存、节约的资源,如时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在信息社会中,正确认知注意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呢?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定向性,即有意识、有计划地达到一定
第2页(共15页)
( )
的目的。人类活动的定向性,要求人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过程的目标。人的定向活动是由提出的任何或某种活动计划来组织的,而要完成这种组织活动,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就是注意力。所以,注意是人的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人的有目的活动和定向探索活动的前提,是人的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它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当我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和认识过程分不开,它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虽然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认识活动,但它表现在认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内部而与这些过程不可分离,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注意力表现了人的心理过程进行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人的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种主要的任务。当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记忆,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丧失。因此,注意在为进一步加工而选择感觉信息方面,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可分享性,而注意力作为资源是不可替代、不可分享的。今天,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
(节选自李志昌《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关系》,有删改)
5.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资源包括材料、能源、时间、信息、注意力等,有狭义、广义之分,有的可以贮存、节约,有的不能贮存、节约。
B.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
C.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体现了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
D.在情况多变、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其从事各种思维活动,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
【解析】选D。D项,“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其……,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错误,“必须”说法过于绝对化,文章第三段说的是“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原文强调了“有效”一词,选项中忽略,并非“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而是有了“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可以让人“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 6.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是 ( ) A.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第3页(共15页)
B.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C.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解析】选B。B项,“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说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与注意力“定向性”不一致,不能体现“注意力”的重要性。A项,“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说明注意力如若分散,则不能有效从事活动;C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说明注意力具有定向性,不能分散;D项,“用心一也”也是表明注意力的定向性。A、C、D项都能体现“注意力”的重要性。 7.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 )
A.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不可替代,不可分享,因此可以和物质、能量等资源相提并论,等同看待。
B.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注意力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在任何时候,人的注意力都是一种稀缺资源。 C.从注意力资源稀缺的角度看,在某些次要的或无关的方面,“信息闭塞”排除了一些无谓的干扰,可能也是有好处的。
D.合理、有效地分配、使用注意力是成功的要素,不能合理使用注意力将会导致人一事无成。
【解析】选C。A项,“因此可以和物质、能量等资源相提并论,等同看待”错误,文章第一段只是把人类资源分为两大类,而“注意力”和“物质、能量等资源”分属两类,文中没有提到二者可以相提并论,且原文并未构建因果关系,选项前后内容之间强加因果。B项,“在任何时候,……”错误,“任何时候”这一说法太绝对,扩大范围。D项,“不能合理使用注意力将会导致人一事无成”错误,这一说法太绝对。文章最后只是说“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但没有说不合理使用就一定会一事无成。 三、(15分)
(2019·天津卷·T8~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
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簿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
第4页(共15页)
①
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元本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D.兵其细也 细:小事 .
【解析】选B。B项,“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后世的为政者政学分裂,不敢与先王之时进行比较,故“望”意为“比较”。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望:察看
③
②
当:符合
【解析】选A。A项,均为连词,“就”。B项,介词,比/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C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D项,相当于“于”,在/连词,表目的,来。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
第5页(共15页)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解析】选B。此题可从语法结构入手。“能通经缉文”的主语应该是“自好者”,所以“自好者”应放在后一句中,即从“玩岁”后断开,排除A、D项;“昔”指“过去”,在句中应是修饰“所习者”,是“所习者”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项。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选A。①②源于第一段,是对“先王之时”的回顾,段末,作者说“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由此可见,①②都是作者赞赏的。③源于第二段,是对“后世之学”的分析,段末,作者感叹到“嗟夫!后世……”,可见作者不赞成这些做法,且“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是作者模仿后世言治者的话,其中暗含讽刺。④源于第四段,这是作者叙述石鼓书院的情况,只是客观陈述,不存在赞赏与否。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从“未必”二字可知,作者是不赞赏的。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源于第五段,是对在书院读书的学子的肯定,从最后“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可知,作者是赞赏的。故选A。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
第6页(共15页)
【解析】选D。D项,“文章以驳论为主”错误,作者开篇先肯定先王之时的学政一体,接着指出后世的政学分裂,二者形成对比,紧接着作者肯定三位官员重修书院的做法并对学子提出希望,可见应该是“立论”为主。
第Ⅱ卷(共114分)
四、(23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2分) 译文: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3分) 译文: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3分) 译文:
答案:(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么我怎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 (3)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附【译文】
先王在位时,把学习作为为政之道,学习是致仕的出路,施政是实践学问的途径,学习没有其他途径,施政没有其他办法。从朝廷下达到地方,从地方下达到天下,探索本源,没有其他。所以士大夫不学习,言行就不正常;施政不从学问来,就没有礼法可守。从皇帝到大臣,都觉得自己有学问,就像农民有田地,从早到晚,不耕耘就没有食物果腹,就有性命之忧。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统一风俗就会统一,就是这个原因。
后世人的学问,比先王在位时更胜一筹。居所的安定,食物的丰富,规矩的严格,先王在位时未必达到现在这个程度;可是学习就只为学习,施政就只为施政,贪图安逸,虚度岁月,有点上进心的只不过能通晓些经籍,只为了科举考试,一旦得中做了官,以往所学的就全部忘在脑后了。一看到文书上需要按规定日期施行政令,就说:“我刚刚从政,哪里懂这些?”唉!后世人常说为政者不敢与先王在位时比较,就是学与政分家造成的!
国家重视学问也算到了极点,家家户户的孩子都请先生,州县也以学问选拔官员,难道只为面子上好看?大概想恢复先王在位时那样,通过学习来施政。凡是下面的人没有符合官家意思的,就是士大夫和学者的罪过了。
衡州有个石鼓书院,由来已久,中间曾迁到城南,因师生不方便,又迁回旧址,这之前的学官是施鼎。石鼓书院是潇水、湘江交汇之地,名山环绕。搬到那里,新房还没有屋顶。提点刑狱官王彦洪、提举常平官郑
第7页(共15页)
丙、知州张松,都是孝宗乙酉年做官,当时正赶上战事,他三人任职不同但责任相当,虽然每天忙个不停,但是知道学习是为了将来从政治国,战事只是小事,因此叫学官苏总龟马上修葺。没有住的地方怎能做学问,战事结束后,看这三人治下的地区,都说治理得很好。
战事的结束和治理的成效,并不一定就是做学问的原因,我一定要把这件事情讲出来,是很高兴看到这三个人能理解先王所提倡的“做学问是为了什么”,在军情紧急期间也不敢忘记做学问,学问做好了,有军功,治理地方有政绩,那么我怎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衡州的学者们,得知了这三人的心意,就在这里学习。不再只钻研章句的含意,而是为以后从政打下基础。不再只为了登科做官,而是为了上报君恩下泽万民,使学问和施政又统一起来,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次年八月初一,历阳张某人记。
14.(2019·天津卷·T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解析】选B。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答:
【解析】“山色远寂寞”写远处群山,苍茫遥远,笼罩在夕阳余晖之中,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江水满溢,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第8页(共15页)
②
③
①
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答:
【解析】“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绮丽”“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苦”字道尽诗人飘零他乡的哀痛;“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5.(2019·天津卷·T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卒相与欢,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3)层峦耸翠, 。(王勃《滕王阁序》) (4)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5) ,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
(6)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答案:(1)为刎颈之交 (2)兰泽多芳草 (3)上出重霄 (4)连峰去天不盈尺 (5)春水碧于天 (6)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五、(21分)
(2019·天津卷·T16~1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 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
第9页(共15页)
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摆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作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的给它吃奶吧……”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天空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奔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河冰不开,天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洁白细腻;她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
第10页(共15页)
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化的打草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草原的春天”贯穿全文,把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光和萨丽娃姐姐的故事有机串联,是全文的线索。 B.呼伦贝尔草原春天短暂,气候寒冷,条件艰苦,因此萨丽娃姐姐去了城里,这说明她对草原的情感与老祖母截然不同。
C.萨丽娃姐姐是草原新一代牧民的代表,她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
D.作者在记叙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同时,赞美了新时代给草原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希望。
E.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摹了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物与人;引用民歌民谚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解析】选BC。B项,“这说明她对草原的情感与老祖母截然不同”错误,萨丽娃姐姐同老祖母一样对故乡、草原有着深厚的、割舍不断的感情,由文中“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以及“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可知。C项,“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错误,原文为“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这个“春天”指的是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并非自然界的春天,自然就与“花期”无关。并非将“花期提前”,而是让草原的春天从不正常的二月回到了正常的情况。 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
第11页(共15页)
答:
【解析】先指出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挤”“奔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奔跑着”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突出呼伦贝尔无霜期短暂的特点;“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植物竞相生长的状态,赞美了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答案: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呼伦贝尔草原无霜期短暂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植物竞相生长的情景,赞美了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或:大草原的生生不息)。 18.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6分) 答:
【解析】老祖母是传统牧民的形象的代表。她勤劳,如“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的”;她坚忍,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慈爱,如“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她敬畏自然,如“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老祖母对萨丽娃的影响由浅到深分别是: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如“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的烙印,召唤她回到草原,如“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想留也留不下”;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如“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答案: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
影响: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19.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答:
【解析】具体分析“春天”的含义。首先,“春天”指呼伦贝尔草原的春天,“呼伦贝尔草原不知……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其次,“春天”指羊羔生长期的春天,“四月接羔,……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再次,“春天”指萨丽娃事业的春天,“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养最有品质的羊”;最后,“春天”指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的未来生活的春天,“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
答案:呼伦贝尔草原的春天;羊羔生长期的春天;萨丽娃事业的春天;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的未来生活的春天。
第12页(共15页)
六、(10分)
20.(2019·天津卷·T20)下面这首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获奖理由。 要求:不少于3点理由,100字左右。(6分)
你还在我身旁 戴 畅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答:
【解析】本题要求说明《你还在我身旁》这首诗的获奖理由。可从诗歌的整体构思、内容、语言、艺术手法、诗歌的书写布局等角度分析。“瀑布的水逆流而上”到“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表达内心的渴望;“饭菜的香”“卷子签好名字”“帮我把书包背上”,精心选择日常生活中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真挚的感情,真实感人;结尾“你还在我身旁”单句成节,与上文的层层铺垫形成呼应,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从诗句的摆放来看,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另外,解答此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注意细节,比如字数限制等。
答案:①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内心的渴望 ②精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表现真挚亲情 ③再现日常生活细节,亲切感人
④层层铺垫,结尾点题、单句成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 ⑤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
第13页(共15页)
21.(2019·天津卷·T21)某初中校就“喜欢的榜样类型”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请根据下图的统计结果,就今后的榜样教育向学校提两条建议。要求:不能出现数字。(4分)
(改编自2019年4月11日《中国教育报》)
答: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仔细观察图表,弄清柱形图代表的对象及数据,注意各项之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建议要根据图表的信息提出。本题是某初中校就“喜欢的榜样类型”进行的调查,要求根据调查给出建议。根据图表信息可知,有超过45%的学生以父母、师长、同学为榜样,据此可建议“鼓励学生以父母、师长、同学等‘身边人’为榜样”;有超过30%的学生以英模、劳模为榜样,有25%的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有近15%的学生以政商界精英为榜样,据此可建议“多宣传英模、劳模等杰出人物的事迹”;有近40%的学生以影视明星为榜样,据此可建议“对崇拜影视明星的学生要正面引导”;有近15%的学生没有榜样,据此可建议“关注榜样缺失的学生群体”。
答案:①鼓励学生以父母、师长、同学等“身边人”为榜样。②多宣传英模、劳模等杰出人物的事迹。③对崇拜影视明星的学生要正面引导。④关注榜样缺失的学生群体。 七、(60分)
22.(2019·天津卷·T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第14页(共15页)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提示】本题属材料作文。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注意材料的特点,抓住主旨。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根据材料立意即可;蕴含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材料中的三则名人名言的侧重点分别是:①方志敏:无论祖国处于怎样艰难的境地,我们都要对祖国充满信心。②陶行知:爱国是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③黄大年:个人的奋斗,只有融入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才是最有意义的。把三则材料综合起来就是:爱国,就要对祖国有信心;爱国,就要与祖国共奋进。 立意角度:①我与祖国共奋进;②祖国发展我成长;③个人奋斗与祖国发展。
第15页(共1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