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推进供应链金融:优势、模式与发展阶段
与发展阶段
王琼芳
摘要:供应链金融能够推动产融结合,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本文阐述了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与发展阶段,并就商业银行推进供应链金融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
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1246(2018)06 - 0068 - 07中图分类号:
一、引言
纵观整条供应链,主要的资金流入是最终产品消费者的付款,而各成员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要远远早于最终资金的流入,这就形成了供应链上的资金缺口,也就有了融资需求。补足资金缺口可采取补充资本金、盈余留存、外部借款等方式,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银行借款。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往往信用良好、有融资需求,同时又缺乏可抵押的固定资产,依靠传统融资方式无法获得足额信贷资金。
供应链中大部分交易都以信用为中介,交易中普遍存在基于信用关系的预付款、应收款等流动资产,同时对于核心企业而言,供应链上的交易信息相对透明,这样就形成了一条较为稳定的信用链,为信用融资创造了68
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改变了以往固定资产抵押方式,采用流动资产(预付款、存货、应收款)质押,同时弥补了小微企业信息缺乏或失真的缺陷,以整条供应链信用为依托,帮助链内企业盘活流动资产,改善供应链运营效率。
供应链金融立足于产业供应链,通过信息共享、组织协调、强化合作等途径,围绕核心企业,合理把控整个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针对供应链参与者提供综合性金融活动。供应链金融能够推动产融结合,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有力支持制造业发展,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此外,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拓展业务的新蓝海,通过供应链金融提供差异化、特色化服务,打造自身独特的供应链金融品牌,是商业银行
2018.06金融实务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银行信贷在金融产品、信用评估、风险防控、授信对象、授信审查效率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见表1),这就决定了供应链金融具有传统银行信贷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一)从整个供应链层面评估整体信用,合理确定授信。传统银行信贷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历史财务信息为基础,对融资主体的信用评价进行静态分析,这种方式是为评价大型企业信用状况而设立的。但对于财务信息不规范的小微企业而言,该评价方式不能充分展现其实际的经营状况及未来的发展前景,难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供应链金融则评估整个供应链的信用状况,甚至用供应链贸易信息代替小微企业个体的部分信用信息。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每一笔授信都基于供应链进行考量,将授信用途特定化,依据贸易背景确定合适的授信方案,有针对性地确定授信金额、信贷产品、操作模式等,
在适当的节点提供合理的资金量,并做好未来还款现金流的预测和评价,避免出现局部或整体的授信资金过度或不足。
(二)参与主体多元,贷款具有自偿性特征。传统银行信贷参与主体一般只有商业银行和企业双方,有时会增加第三方担保人,参与主体相对简单,且通常是根据个体信用状况实施信用风险防控。而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为多元,有金融机构、融资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其他服务型企业等,参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可对整个供应链上的资金流进行跟踪、监督和控制,强调贸易的真实性,并对贷款实行封闭性操作,建立专业贷后操作机制,以保证专款专用,确保还款来源的自偿性。比如,在发放贷款前,评估企业资信状况,要求提供贸易合同、发票;考察贸易真实性,要求将销售收入存入银行特定账户以直接还款等。
(三)提供综合服务,降低融资成本。传统银行信贷以一个或几个单一产品满足交易链条上不同交易主体的融资需求,针对各交易
表1 传统银行信贷与供应链金融比较
传统银行信贷
以一个或几个单一产品满足交易链条上不同交易主体的融资需求。
基于历史财务信息,对单个企业信用状况进行静态分析。供应链金融
针对各交易主体在供应链上所处环节、交易对手、商品特点等确定融资量、融资周期、融资利率,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评估整个供应链的信用状况,可用供应链贸易信息代替个体信用信息。
对整个供应链上的资金流进行跟踪、监督和控制,
风险防控
根据单个企业信用状况采用信用风险控制措施。
在供应链层面上评估信用风险,从而实现还款来源的自偿性。
授信对象
为单个企业提供授信,满足单个企业资金需求。
为单个或多个企业提供授信,满足供应链的资金需求。
授信审查效率较高。
金融产品
信用评估
授信审查效率授信审查较慢,手续较为繁琐。
69
金融实务2018.06主体的金融产品较为单一、分散,且以传统信贷产品为主,经济资本占用较高。而供应链金融针对各交易主体在供应链上所处环节、交易对手、商品特点等确定融资量、融资周期、融资利率,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中的小微企业进行有效甄别,优选具有良好技术、充足订单,能与其他组织建构起完整、闭合供应链体系,但同时又没有充足资金、良好信誉的小微企业,从而有效缓解小微企业信贷融资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我国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
模式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上游供应商将其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整体转让或质押给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对供应商提供融资服务,核心企业是最终还款方(见图1)。该模式适用于缺乏有效抵质押物,但与下游核心企业长期稳定保持赊销交易结算方式,且需要周转资金用于维持、拓展生产经营的下游中小供应商。
(二)存货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又称为库存融资模式,以小微企业存货作为质押,在第三方物流公司对存货进行监管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对其提供融资服务。其中存货质押模式是存货类融资中最基础的业务(见图2)。此模式建立在供应链真实贸易背景的基础上,
͇䨣㵹䃛䉓哔ӊ䉕䃛䒙䔈䃖㵹Ѕ䃑ӈカ䃏ӈ䨭喑ӊ䉔
Ю͇カ䃏䉤䃛哔图1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ŗカ䃏҉䃛͇䨣㵹řカ䃏䛾㲺➖≮řА⤳䉕䨣㵹➖ϔ哔͚Ю͇Ś㵹䉤ŘԎ⩠䄤图2 存货融资模式
70
2018.06金融实务商业银行与物流公司合作,由物流公司提供自有库监管、在途监管和输出监管等服务,同时代表银行占有借款人动产(如流动性较差的存货等)以实现授信。在此过程中,物流公司除提供监管服务外,有时也基于货物控制为客户提供担保或回购的服务。
(三)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下游销售商以仓单作为质押,商业银行控制其提货权,并以此作为担保满足销售商的融资需求(见图3)。该模式通常发生在销售商的采购环节,并以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在传统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需自行监管货物,但为更规范地控制货物运输及监管,当前多引入第三方物流公司作为监管方,核心企业收到款项后,在一定时间内将货物发给商业银行指定的物流公司。物流公司代表银行占有货物,并按照商业银行的通知发货给销售商,这是供应链金融最典型的融资模式,主要运用在汽车、钢铁等供应链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的行业。
四、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几个阶段(一)供应链金融1.0阶段:线下“M+1+N”
䨭řカ䃏䨣⺕䃛ŚϑЅԊ䃮䛾⩠䄤⿸ⅴ⺕Ş㑡䉔Ԋ䃮䛾Š䉔ノŘ䨣䃛カ㵹䃏哖䉔䨭➖⯾ノ哖̶⯾模式。供应链金融1.0阶段始于2003年深圳发展银行(后更名为平安银行)推出的“M+1+N”供应链融资体系,即依靠核心企业(即“1”)的信用,向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M个上游供应商和N个下游企业客户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1.0阶段突出核心企业的作用,通过评估核心企业的信用来确定是否向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企业客户授信,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评估结果应用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总的来看,此阶段商业银行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会受到诸多条件制约:一方面,供应链1.0阶段依赖核心企业提供增信支持,但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支持的动力并不强烈,且核心企业也不一定具有良好的信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并不参与供应链运营,难以跟踪真实的贸易过程和物流过程,不能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实现综合风险管理。
(二)供应链金融2.0阶段:线上“M+1+N”模式。供应链金融2.0阶段将“M+1+N”模式由线下转为线上,供应链参与主体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对接,授信审查效率大大提高。2012
Ю͇Ŝ㏓䉔䔮⯾ノЀśカ䨣⺕ŗカ䃏䨭Ř䨣カ㵹䃏哖̶Ю䃛͇哖䨭ŝ䉔➖⯾ノ䃑➖≮䕇şⴒカ䉔͇䨣㵹图3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71
金融实务2018.06年以来,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陆续将传统线下“M+1+N”模式转为线上化操作。在此阶段,供应链金融仍较大程度依赖核心企业提供增信支持,而商业银行和核心企业的数据已完成对接,能够获取到核心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订单、生产、销售、付款、仓储等经营信息。供应链金融2.0阶段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核心企业、物流企业、交易平台的信息数据相互独立,难以形成综合性大数据系统,且很难精确估算供应链中的信用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3.0阶段:“M+1+N”金融生态圈模式。供应链金融3.0阶段即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阶段,“互联网+产业链+金融”三个要素高度融合,是“M+1+N”的金融生态圈模式。这里的“1”是指代表核心企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一方面,银行通过自建电商平台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比如建设银行推出“善融商务”,平安银行推出“橙e”平台;另一方面,银行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进行战略合作,提供品种丰富的金融产品。在供应链金融3.0阶段,商业银行致力于依托电商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逐步形成一个依托大产业的金融生态圈;实现“去中心化”,不再单纯依赖核心企业信用提供融资服务,融资方式更加多元;依靠大数据技术和征信系统,收集、整理信息效率提高,风险管理绩效有所改善。
五、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供应链金融亮点纷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仍高度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供应链金融将核心企业的资产实力72
雄厚作为授信前提,上下游企业获得融资需提供抵押或质押,本质上属于传统抵押模式的一种改造,对核心企业依赖程度仍然较高,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并未充分展现。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应用程度不高。部分银行仅仅是将线下交易转移到线上,并未形成完整的线上产业链条,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与核心企业线上系统对接效率不高,客户接受程度不高,未形成完整、准确的产业链数据信息,风险防控尚未实现质的飞跃。鉴于此,本文就推进供应链金融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商业银行应深化与垂直B2B电商合作,深耕一个行业并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深入了解和掌握行业特点与交易机制,有效识别商机和风险。与此同时,逐步打造出一个具备线上交易功能和线下增值服务的完整的O2O,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多角度观测客户资金动向,并深入挖掘其金融需求。除了电商,还应注重与供应链管理商的合作。供应链管理商的优势在于掌握供应链信息,精通供应链管理,但在资金融通方面却并一定专业,这刚好与商业银行形成优势互补,双方深度合作空间较大。
(二)提供差异化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当前,各大商业银行均涉足供应链金融产品,面向物流企业、电商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在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加强数据分析,在充分了解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基础上,找准市场定位,开发出差异化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此外,整合企业物流、资金流等信息,根据企业的交易模式、产品特点、行业等方面特点,为企业量身打造个
2018.06金融实务性化供应链金融产品。
(三)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水平。供应链金融作为面向某一特定行业的金融服务,参与主体贯穿整条供应链,且各自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部门,这就要求处于不同区域、板块的商业银行经营机构协同作战。建议打破传统业务分工与部门职能设计的束缚,指定专门部门、团队及人员开展专项工作,建立跨条线、跨部门的联席会商制度,协同经营、联动营销,推动区域内供应链金融实现较快发展。此外,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服务的在线化,逐步提高业务操作电子化程度,精简流程,缩短服务响应时间,提升供应链企业的服务体验。
(四)注重防控金融风险。一是严格准入筛选。商业银行应从供应链所处的行业、核心企业经营能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综合考虑,挑选符合产业导向、经济效益好、企业影响力较强的企业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并对其上下游企业进行严格筛选与准入。二是
及时监测。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关注整个供应链的信用风险,准确掌握企业信用情况,实现信用风险自动识别、实时监控。三是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对供应链企业的交易数据、行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关注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及时发现问题,提前做好风险预警工作。四是加强网络保障。商业银行要强化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建立信息防火墙,一旦触及防火墙则自动拦截,切实防控网络风险。
(五)提升供应链金融业务团队专业化水平。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面较广,业务流程较为复杂,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学习内容既包括金融知识也包括物流,不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与此同时,采取有效激励约束措施,科学设置供应链金融考核指标,让优秀的从业人员进入人才储备通道,并给予合适的晋升机会和岗位专业津贴。
参考文献:
[ 1 ]宋华.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2 ]王雷. 供应链金融——“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与投行思维[ M ].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 3 ]戎梦军. 互联网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研究[ D ]. 合肥:安徽大学, 2017.[ 4 ]宋华. 供应链金融[ 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 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 M ].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9.
[ 6 ]James B Rice.Supply Chain Value Creation: Finance Meets Supply Chain[ M ]. Cambridge: MIT University,2003.
73
金融实务2018.06[ 7 ]俎慧颖.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以平安银行为例[ D ]. 济南:山东财经大学, 2016.
[ 8 ]孙淙淙.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 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3.
[ 9 ]赵燕.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在我国的实践和发展对策分析[ J ].经济论坛, 2017,(2).[ 10 ]韩民, 高戌煦.产融结合型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策略研究[ J ].南方金融, 2016,(3).[ 11 ]胡跃飞, 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 J ].金融研究, 2009,(8).
[ 12 ]陈长彬, 盛鑫.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的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3,(2).
[ 13 ]杨斌, 朱未名, 赵海英.供应商主导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 J ].金融研究, 2016,(12).[ 14 ] 高源.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 D ].杭州:浙江大学, 2017.
[ 15 ] 史金召, 郭菊娥.互联网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发展与国内实践研究[ 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5, 35(4).
[ 16 ] 刘达.基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研究[ 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 37(11).
作者简介:
王琼芳,女,高级经济师,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苏州分行。
(责任编辑:彭恒文 校对:ZQL)
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