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教材特点解析
牛慧生 桑霄
连教了两年的一年级数学,对一年级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我是有自己的一点点体会,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来和老师们一起探讨。
一、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在观察中积累。
低年级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是一种直观认识,是基于已有生活基础的的感知并形成初步表象的过程,在学生学习之前,他们已经初步具备诸如眼前、背后、头上、脚下、前后等空间观念,在学前教育中已经直观认识过诸如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等图形,无论是“体”还是“形”,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因为,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学生必须逐步学会观察,而在一年级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的认识。如第一册《物体分类》一课,课前要求每个学生收集4——5个不同形状的物体,上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带来了什么物体,再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各种实物,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组内同学相互合作,把带来的物体分类,学生可能分成各种类别,都得到肯定,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按形状分,长方体一类、正方体一类、球一类、圆柱一类,为什么这样分呢?是因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每一类物体具有类似的特征。这个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是学生主动去寻找和比较所得出来的一种感性的积累,在这种积累中,学生完成了从感性到表象的转化,实际上也是一个物体形状的抽象过程,这时,他们虽然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物体的特征,但是表象却很清晰,建立了数学模型,明白了这样的图形就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我们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 要让学生学会操作,在操作中体验。
仅有“看”没有“做”是不够的。动手做,手脑并用,并且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思考,这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策略。如在第二册《有趣的图形》单元,安排了四个动手做,让学生画一画、围一围、搭一搭、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等,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各种图形的特征,加强对它们的认识。教材在学生操作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安排是颇有匠心的,如第二册《认识图形》一课,教科书从学生描、画、印简单平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在在操作中直观认识一些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关系,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又如第二册第38页,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钉子板上自主探索怎样围出六边形,强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学习知识,开放式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把操作与数学思考有机结合在一起了。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的组织和引导学生的操作活动,教师不仅要关注由操作而获得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体验,这是数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更有价值的获得。
三、让学生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发展空间观念是重要的的目标之一。空间观念是一种数学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数学思考必须以丰富的直观、形象的积累和体验为基础,并在自主性的探究过程中得以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有效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亲自动手坐一坐,动脑想一想,在探究中获得空间观念的发展。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应放开手脚让学生去探索或给予指导,如果省略了学生的探索,教师直截了当的讲给学生听或做给学生看,那就是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资源的浪费。教材是一种载体,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空间观念的发展是探究中的一种有价值的获得,自主探究活动所带给学生的是不仅是数学思考方面的提高,更是一种终身受益
的能力。
总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努力实践和总结,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再接再厉,进一步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自己的教学能有实实在在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