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陈晨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21期
摘 要:以教材为依托,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多形成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思维训练;联系生活;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36-01
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孩子会说话后,说的最多的就是:“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但是随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这种与生俱来的问题本能却在日复一日的课堂中逐渐退化甚至消失,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最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大多一年级的课堂中,往往小手如林,而到了高年级则是寥若晨星。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很好的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从课文的“矛盾处”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着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质疑的“矛盾”之处,其实这是很好的可以利用的教学内容。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树后,可适时地出示两个句子:A、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B、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质疑:文中说是只有一棵榕树,怎么说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很多树在一起才能称为“树林”,而“鸟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树,怎么说是“树林”呢?
又如,教学《中彩那天》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仍旧采用 “找矛盾”的方法学习课文,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了解了父亲对于这辆汽车是梦寐以求的情况之后,我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并引导他们进行质疑。很快,很多学生就找到了文中的矛盾之处,并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中彩本应该是高兴的事情,为什么父亲却神情严肃?当彩车被开走后,父亲又为什么特别高兴等一系列问题,然后经过讨论分析,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的中心:一个人活得要有骨气。
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正是因为老师能从文中的“矛盾”处入手,创设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主动地提出问题。 2、从课文的重点字词句处出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课文中,应该说很多文章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在重点字、词、句上做文章,因此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围绕重点字、词,重点句来提出不同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或途径。如《司马光》一课,教学时抓住“慌”字,从字音、字义尤其是从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旁入手,启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竖心旁?”“一起玩的小朋友怎么慌?”“司马光慌不慌?他怎么做?”
再如《草船借箭》一课,“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有学生由此提出:诸葛亮算对了什么?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
如此等等,教师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大大加强了。 3、从标点处引导,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说,在语文课堂中,哪怕一个标点也是很有讲究的。而学生在学习时,对于标点符号的运用往往不够重视,如果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不经意的标点符号做文章,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从省略号、引号、破折号、感叹号的使用方面进行思考,会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注意标点,有的同学就会问:“为什么课题中的„野‟字加引号?”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从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四个方面写出了索溪峪的那种天然、淳朴的美,而不是野蛮,粗鲁。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无论是谁,学习都是基于生活的,而问题的产生往往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如一次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过程中,一个学生突然提出疑问:“我记得一点小火星都把我烫得叫苦连天,邱少云在熊熊烈火中却能不挪动一寸地方,不发出一声呻吟。这怎么可能?”这个问题着实令我吃了一惊,有点措手不及。但我没有责怪学生,而是当场表扬他敢于对课文内容生发疑问。经过一番思考后,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都是怎样的人,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们是怎么做的?”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有了一定的共识:“正是他们做了常人所不能做的事,所以他们才称得上伟大。”诸如此类的质疑,不仅能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更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态,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了。问题课堂才是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1] 王宗海,《上好课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2] 周成平《给教师一生的建议》,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3] 赵成喜,《教学专长成就名优教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