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政府档案管理论文清末资政院管理论文
清末资政院的筹备工作一瞥
摘 要: 清末资政院是近代模仿西方议会模式的开端。清政府为此进行了细致地筹备工作,如制定《资政院院章》、《议员选举章程》、《旁听规则》等法律制度,并提供如设立速记学堂、选择会址等坚实的外部保证,同时开设资政院准备会,摹拟资政院开议情形,进行实际演练,从多层面保证了资政院发挥国家议会的效用。 关键词: 资政院; 资政院院章; 资政院准备会
资政院的设立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重要内容,也是近代民主宪政进程的步骤。1910年10月第一届资政院会议召开后,议员们踊跃发言,针对宪政问题进行激烈地辩论,提出弹劾军机议案对抗皇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资政院能发挥类似西方议会作用的原因何在?笔者认真研读相关历料,发现细致完善地筹备工作是重要的原因,本文即对资政院的筹备工作进行考察。 一、完善的法令制度
资政院是中国近代议会政治的肇始,按照预备立宪清单的规定,1907年清廷任命溥伦、孙家鼐为资政院正、副总裁,设立资政院开办公所,着手各项准备工作。溥伦选拔了一批在新政中政绩卓著的留日学生如汪荣宝、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金邦平、程明超等人参与资政院的筹建,其中汪荣宝和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每逢新政,无役不从,议论最多”,时人称之为“四金刚”。这批留学生是各项改革措施的直接参订者,在资政院各项制度的制定中更发挥着核心作
用。资政院的法律制度主要有《资政院院章》、《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议事细则》和《资政院旁听规则》等,构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资政院院章》。1908年7月清政府批准资政院上奏的院章,共十章依次为:第一章总纲,第二章选举,第三章职掌,第四章资政院与行政衙门之关系,第五章资政院与各省谘议局之关系,第六章资政院与人民之关系,第七章会议,第八章纪律,第九章秘书厅官制,第十章经费。随后汪荣宝、曹汝霖、李家驹和章宗祥负责拟订具体详细的院章,并对设计的章目进行修改,汪荣宝提出“将章程前二章并续订八章一并酌加修改,另拟选举章程,一同具奏”的主张,几人还修改了资政院章“第二章选举,第十章经费”。筹备人员经常到溥伦家中商酌事宜。1909年8月23日清政府批准《资政院院章》。 《资政院议员选举章程》是全国议员依法选举的依据和保证。1908年8月28日议定的议员选举章程,章目如下:(一)宗室王公选举章程,(二)外藩王公选举章程,(三)满汉世爵选举章程,(四)宗室觉罗选举章程,(五)硕学通儒及纳税额者选举章程,(六)各部院衙门选举章程,(七)各省谘议局选举章程。并决定由各人员分类编订,汪荣宝编订一至四章,程明超第五章,曹汝霖第六章,章宗祥第七章。实际上除了第七章由章宗祥负责拟定,其余六章都是由汪荣宝拟定的。从1908年9月初到10月,汪荣宝先后草拟前四章,随后拟定《硕学通儒及纳税额者选举章程》、《各部院衙门选举章程》。1908年10月26日,清政府批准资政院上奏的选举章程。
《资政院议事细则》和《资政院旁听规则》。《议事细则》由汪
荣宝和李家驹主拟,拟订完毕后请军机大臣核定,经过多次修改,1908年9月22日具奏获清廷批准。其中规定议员分为六股,每股推举股长,互选理事,股员为专任和特任两种,专任股员分数科,各科互选审查长,股员会的议事程序、表决方法等。《资政院旁听规则》共13条,规定了旁听人员的资格,把旁听者分以下六种:王公世爵、各国外交官、京外大员、普通旁听人和报馆主笔,规定了旁听办理程序以及旁听者所应遵守的纪律,其中有旁听人不得发表议论,不得参与议事等内容。
二、坚实的硬件条件
筹备速记学堂。根据西方立宪国家的经验,议院遇到辩论演说,需要速记人员当场录写,尽快开设速记学堂是筹备工作的重要内容。1909年清廷命李家驹、汪荣宝、程明超三人负责筹建速记学堂,以“预备资政院及各地方议会速记之用”。三人首先拟订《速记学堂章程》共二十条。在选聘速记学堂教习和所用教材时,在汪荣宝的提议下,溥伦决定聘湖北蔡璋为速记教习,并采用其父蔡锡勇撰的《传音快字》为教本。按照章程学堂学员由各省督抚咨送与京师招考合格人员组成,汪荣宝、金邦平主持了选拔考试,慎选合格人员24人。加上各省咨送80人,中央各部院选送近20人,共计120余人,此为速记学堂的第一批学员。速记学堂开课后,由于资政院开院在即,学生们的学习非常紧张,以致暑假均在校加课,至9月份,第一批速记学员提前合格毕业。
选择会议场所。选择合适的资政院地址让筹备人员颇费心思。
当时京师内城区域市廛栉比,隙地无多求一宽广适用之处颇不易得,溥伦、汪荣宝、曹汝霖等通过多次实地勘查地形,择定贡院旧址为资政院大楼之址。1910年10月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召开,时间紧促无法在短期内建成议院建筑,只得借用其他场所。资政院筹备公所的人员为选定合适场所到处奔走,经过甄别和筛选,选定财政学堂和法律学堂的演讲厅为会场,并进行改造和装修,使其符合西方议院的规制。其他布置议场、制定格式、编排座号等琐碎事务也都准备地有条不紊。 三、模拟会—资政院准备会
资政院召开前,为训练议员的议政能力,提高参政意识,已经到京和在京的资政院议员商定成立开院准备会,摹拟资政院开议情形,从实践层面进行演练。钦选议员汪荣宝主持了准备会的工作。1910年5月25日,各议员在石桥别业集会,讨论准备会成立前的相关问题。当日有28人到会,会中议定每月开会3次,以每旬之第5日为会期。1910年6月2日,准备会第一次例会开议,到会议员39人。汪荣宝作为假定干事报告准备会发起情形,胡礽泰宣读简章,投票选举干事4人,汪荣宝以32票当选为总干事。
1910年6月到8月资政院准备会召开了多次会议,议员积极提出报告和假定议案,仿照议会情形进行演讲和辩论。汪荣宝以总干事身份敦促议员参与,并亲自演讲日本议会等宪政知识。6月11日第二次例会约20人参加,汪荣宝演说议决机关和咨议机关性质之别,指出谘议局第一届会议中存在诸多弊端,希冀资政院开议后毋蹈其失。7月1日例会,沈林一提出加税免厘说贴,刘泽熙、奎濂报告调查国债款项
数目,蒋鸿斌提出纂拟宪法应属资政院权限说贴。7月11日,金邦平讲演日本众议院委员会先例,刘泽熙报告国债数日,雷奋演说资政院院章。7月21日例会,雷奋任主席,汪荣宝演讲日本第一期帝国议会历史约讲解一小时之久,听者“均大赞赏”。8月9日会中,汪又演讲日本第二期议会历史。这次会议由速记学堂派了四名学生做速记记录,实地练习速记法,“成绩甚佳,堪备应用”。
总体而言,清末资政院的召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各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保障了资政院开议后的效用。资政院院章、选举章程和细则等相关法令规定了资政院的开办程序、讨论议事细则等,树立议会的尊严,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速记学堂的开设、会议场所的选定等又提供了坚实的外部条件,资政院准备会则是更加真实的摹拟会,锻炼了议员的参政议政能力,并为资政院的议事程序提供了借鉴。可以肯定地说,正是完善的筹备工作,保障了资政院具备了立宪国家的会议特征,使第一届议会开会、讨论和表决都充满着民主精神,最终也保证了资政院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忆[M].北京: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45.
[2] 资政院奏拟订资政院院章折.清末筹备立宪挡案史料(下册)[M].中华书局,1979.627.
[3] 汪荣宝.汪荣宝日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
[4] 资政院会奏酌拟议事细则及分股办事细则折.盛京时报
[N].1910-09-28.
[5] 资政院档案全宗.第1号.国家档案馆.
[6] 资政院筹设速记学堂办法.申报[N].1910-02-26.
[7] 蔡氏父子我国近代中文速记创始者,《传音快字》一书是我国近代速记法的奠基之作,而蔡璋也成为近代推广速记法的先行者。 [8] 速记学堂不放暑假.申报[N].1910-07-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