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_80后_文学
刍议“80后”文学
张舸
摘要“80后”作家这个称谓,伴随着一场名为“新概念”的作文大赛而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从那以后以韩寒、郭
敬明、张悦然、春树为代表的一批“80后”作家成为了这一代人的代表。凭借着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影响,“80后”作
“雨后春笋”般“喷薄而出”,在受到市场热捧的同时,其创作也备受争议。家迅速成长起来,其作品如
关键词:“80后”作家“80后”创作“80后”争议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众所周知,“80后”其实不是一个文学概念,而是一个市场与商业炒作出来的概念。所谓“80后”作家,就是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网络为主要创作媒介、以商业利益为主要目的,作品意境与内涵以城市为背景、青春为主题的青年作者群。
“80”后创作,可以追溯到1999年上海《萌芽》杂志创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主办方一方面为满足新时期环境下读者对文学创作和欣赏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积极与一些著名高校达成协议,在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参赛者可以通过高校自主招生方式录取,极大地吸引了中学生的广泛参与,同时也引起家长、传媒以至社会的普遍关注。新概念作文大赛因此声誉鹊起。
凭借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影响,“80后”作家迅速成长起
“80后”作家的青春文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来。2004年,
步,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一多元化的“80后”作家北京大学谭五昌博士指出:“80后”作家概念并不是一个很准确的文学史的概念,它仅仅只是代表80年代出生的一个很松散的写作集体的命名。如此众多的“80后”作者群体,我们不可能用一种特质来描述他们的写作,多元化创作是对他们最佳的描述,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分化正在进行中。
1“80后”偶像派作家
这一派的显著代表是韩寒、郭敬明、春树等。用偶像派来统一称谓这几个风格被认为是绝不相同的作者似乎是牵强附会,但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偶像派写作的共同特征:(1)不追求作品的思想性,只写作自己的感受,是私人化写作的典型代表。(2)他们的写作内容大多是唯美的颓废主义,语言大多是夸张口语写作的语言,情节大多是在80年代很具典型意义(但是不一定普遍)的生活转录。在他们的小说中,性和唯美的爱情是一个共同的主题。(3)他们的作品大多经过了成功的商业化运作,他们出版的青春文学书籍超越了很多前辈作者。
不管承认与否,在“80后”的作家里面,偶像派作家的影响力是最大的。他们的作品在2004年相继推出后,连续居于文学类畅销书排行榜前列。这些初来乍到的“80后”偶像派作家们已经成了坐拥百万版税,引领初、高中学生阅读市场的弄潮儿。他们的作品不断出现在书店货架的显要位置,出现在各大杂志期刊的转载栏目中。他们被媒体无数次地爆光炒作,享受到明星偶像般的热烈追捧。
2“80后”实力派作家这一派的代表是有着“五虎将”之称的实力派作家李傻
傻、张佳玮、胡坚、小饭、孙睿。“五虎将”的写作摆脱了偶像
派的大颓废和小情小调,在实质上表现出一种回归,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继承和坚守了知识分子写作的传统路线。
在著名评论家马原选编的《重金属———80后实力派五
书序中,逐一评价了这五位“80后”作家的作虎将精品集》
品。他们无论是在写作技巧还是在表现主题上更多地受西方文学和中国当代小说家的影响:李傻傻的暗示意味、胡坚
小饭的先锋意识、张佳玮的“意识流”以及蒋峰的智性写作、
的文字精准,让马原认为他们在各个向度上都达到了“80后”作家的最高水准。
马原认为“五虎将”的作品已经超越了青春文学的范围,与那些偶像派的时尚化写作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的写作已经呈现出和上世纪80年代那批先锋作家一样的势头。虽“80后”实力派作家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稚嫩,然
但在作品中也表现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自觉:他们不放弃写作的技术性追求,明确表示自己要写作先锋文学。
二非主流文学的“80后”创作现象1青春写作,感受共鸣“80后”文学现象是我国在世纪之交出现的青少年写作现象的一种概括。“80后”文学图书的出现的确缓解了我国青春文学图书短缺的局面,满足了青少年读者的阅读需求。
我们知道,“80后”作家主要是学生写手,他们用自己对人、对事和对情感独特的理解和认识来表达他们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他们用开创式的文字风格描写自己的青春生活来表达他们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他们为了表达的方便,甚至将传统的汉字简化,生造出许多网络词语和语言。
“80后”写作形式概括了小说、散文、诗歌等艺术文体。其作品率真、原态地反映了部分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适应了他们的阅读需求,且文章个性十足,说出了青年学生自己的心声,很容易让中学生产生共鸣,获得认同感。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相武对“80后”的青春文学作品评价中肯而客观。他认为,青春文学所提供给读者的不仅仅是阅读行为,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种新兴的青春消费。从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发行量来看,“80后”的青春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这种影响不能说是因为其文学艺术上的造诣,而是作者抓住了青少年读者们的阅读心理。
因此,“80后”的青春文学作品自然受到青年学生广泛的推崇和喜爱,“80后”的作家们也就更习惯于用含蓄的青春语言来表达着自己在这个时代的生活感受。
2自我写作,表达自我
003
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09No.4由于“80后”作家大多生长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丰富的物质生活与他们迷茫的精神世界、充满浪漫色彩的想象与他们平淡无奇的青春形成强大的反差,他们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叛和颠覆以及张扬的自我个性形成了“80后”小说的“自我写作”特点。
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在化”写作的主体特征在“80后”作品中随处可见。从对事件、语言以及人物形象和客观
环境的外在描写中,
“80后”作家顺利实现了“内转向”。其作品中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总是带有强烈的主观心理色彩。在他们的笔下,没有所谓的客观现实,无论人或
物都带有“主观自我”的烙印。“80后”作家的小说大都表现消费时代“自我”对世界的感受,社会和时代已经成为他们创作作品的装饰性背景。在作品中,“80后”作家往往忽略外部的现实状态。外在现实是什么状态对他们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现实状态的感受,他们把注意力更多地倾向自己的内心,他们思考的问题与体验人生和世界的方式,带有更多的“自我感受”。
因此,“80后”作家选择写作的形式,注定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文学,而是为了“表达自我”。
3模仿写作,拼贴创作
目前,
“80后”作家的写作基本上还处于形成阶段,他们的写作暂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80后”作家在创作中更多地愿意从其它文学中寻找
写作的资源和风格。
无论是“偶像派”还是“实力派”,或多或少都在模仿一些作家的作品。郭敬明的《幻城》被认为模仿漫画《圣传》,《梦里花落知多少》有“抄袭”庄羽的《圈里圈
外》之嫌疑;韩寒的《三重门》借鉴于钱钟书的《围城》;蒋峰的《维以不永伤》类似科萨塔尔的《跳房子》;孙睿的《草样年华》类同于石康的《晃晃悠悠》;李傻傻的《红X》相似于塞林
格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可以看出“80后”作家在不同程度上的确还处于模仿阶段,他们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大多数都在模仿中国的当代作家。迄今为止,“80后”作家的写作暂不存在原创性写作,模仿与拼贴是他们的创作通病,但文学创作中任何的模仿和复制都无法创造永恒的经典。
三众说纷纭“80后”文学近年来,“80后”作家的写作,已超出了单纯的文学事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他们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不管是被市场追捧,还是被专家批评,都在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在风起云涌间,“80后”作家将万千争议集于一身。
(一)值得探究的新兴文化1清新率真的“80后”文学2007年以来,郭敬明、张悦然等一批深受中国青少年喜爱的“80后”作家纷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对此,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认为:中国作协应该积极扶持新人,社会应该客观对待“80后”青年作家。他认为:“80后”作家其实很可爱,很有创造性。他们知识结构多样,涉猎广博,想像宽阔,文字清新,并且善于在文章中以灵动
的语言描述自我的感受,特别贴近青少年读者的心。
陈建功概括“80后”作品的优点是:“具有奇特丰富的想象力;对人物心理有细腻的刻画;对青春烦恼有淋漓尽致的描绘;对社会生活有入木三分的评价。”
作为一个发表过百万字的作家,浙江金华市文联主席王晓明对“80后”作家也感到敬佩和惊喜。他认为“80后”作家
年纪虽小,但早熟早慧,少年有成。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
敢于创新,有思想有个性,有冲劲有活力。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004
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的文学视角,奔放的艺术想象,全新的艺术结构和语言。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匡汉总结了“80后”作品明显的特点:
“敢于对说教持反叛姿态;向往多元价值的展现;坦率真诚地面对社会生存状态;张扬个性化的文字。”
北京大学谭五昌博士也积极肯定
“80后”写作的艺术特点:“一是真实性;二是一种自由开放的写作姿态;三是美学趣味上的时尚化和平面化幽默的风格;四是文学语言上模式化。”
不可否认,新的文化思潮已经在流动演绎中对我们的文学运动和社会生活发生实际作用。从“80后”写作的内部
形态来看,中国文学正在出现一股新的感觉化思潮。
“80后”的作品并非一事无成,其在创作题材方面的开拓和艺术形式上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
2新媒体网络成就“80后”文学作家“80后”作家是与以往的作家们截然不同的人群,他们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步入青春,甚至有人戏言
“他们是在键盘上努力和网友聊天时学会把玩文字的”。互联网正对这一代作家产生着广泛的影响,网络文化成为“80后”文学崛起的重要文化背景。
“80后”青年作为一个“亚文化群落”,网络是他们群落的栖息地;而作为一个文学创作和阅读群体,网络同样是他们的“社会沙龙”。网络成了“80后”青年宣泄、倾诉、表达欲望的平台和自由成长的空间,他们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自觉地将网络视为自由书写的空间。他们的作品最初都集中在网络上发表,其个人的传播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和扩张。
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正好是80年代出生的这批年轻人共同的空间,网络为“80后”作者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及庞大
的读者群。
显而易见,在“80后”作者的创作生命中,网络远远超出了传播工具和平台的意义,他们的青春与成长,正是在网络空间里得到了不断的延伸和发展。
3大众文化消费助推“80后”文学“80后”文学现象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
的市场化和文化化的一种表现,是适应青少年阅读需求、
在外部商业资本(传媒、出版)的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学创作现象,是借助小读者和小作者的互动进行偶像化市场造势和炒作的文化现象。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80后”作家是伴随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受消费文化影响深刻,他们对商业有着天然的敏锐嗅觉,从创作开始就选择直接
面对读者、
面对市场。“80后”作家普遍重视读者和市场对他们作品的反应,他们认为读者的回应和市场的成绩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长久的动力和保障。
同时,“80后”作家拥有较为固定的读者群———中学生。中学生是目前文化市场独特的消费群体,他们人数众多,“80后”作家的作品自然而然拥有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这种年轻人写作、年轻人消费的现实,形成了商业社会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大众消费文化的需求下,文学因此经历着从创作到策划、
从作品到商品的变异过程,文学的商品属性得到极大程度的显现,而近几年
“80后”的文学创作,更是使文学的商业化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再到新近的《岛》系列,每部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发行量,不断制造着出版神话。
(二)缺乏厚重底蕴的商业文化1缺乏滋味的“快餐文化”
在青春文学得到肯定和扶持的同时,文学界也有相当
多的学者对
“80后”作家的文章不感兴趣。他们认为:“80后”的文章没有什么存在价值,缺乏思想,它仅仅符合大众
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流行文化和销售文化的特点,是一种“快餐文化”。
“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任何一个社会
现象必然是在时代发展的趋势下产生的,
“快餐文化”的确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法衡量的好处。但是,如此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如此便捷的“文
化快餐”
,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另一方面的影响———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根据2008年7月29日《广州日报》的报道,新近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韩寒和郭敬明入选“最受读者欢迎的作者”前10位,巴金、老舍等文坛大家则被远远甩在后面,赫赫有名的四大古典名著的作者竟无一人入选,曾经被称为文学经典的名著显然已丧失了往日辉煌的市场地位。
《西湖》
杂志副主编吴玄表示:青少年读者放弃经典阅读,是一件值得忧虑的事情。因为从长远看,这会让我们的文学得不到正常的传承,从而造成文化链的断层。同时,大量
“快餐文化”青春读本的存在,也容易让青少年读者的思维形成一种懒惰的惯性,使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去读有深度、有意义的书籍。长此以往,“快餐文化”会对青少年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产生不良的影响。
2作品脱离实际,缺乏深度和厚重如果说,1960年出生的作家们在浪漫和激情中缅怀着逝去的青春,给人一种生命的厚重和深情守望的精神力量,
那么,
“80后”作家更多是依赖他们当下的生命体验,自信而坚决地抒写着自我极其现实的生存图景。但我们不免为这些年轻作家们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过于世故?消沉?绝望的精神状态而感到深深忧虑。大多数“80后”作家并没有把未来、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作为自己的日常消费,而是尽
可能满足当前利益的需要。
他们不仅为市场写作,更为自己的性情写作。“80后”作家富足的生活中缺少人生阅历的沉淀和苦难挫折的体验,这就导致他们的作品缺乏一种重构自己童年记忆的激情与冲动,缺少对生活的真切关注与回味的耐心。同时,由于思想和社会内容的缺乏,加之写作的商业化氛围,这就使他们的作品看上去苍白而贫乏,缺少该有的深度和厚度。
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路文彬指出:“‘80后’写作在整体上还缺乏历史感,不具备现实生活的厚度;他们更多的是在
依靠想象力写作,但这种想象力脱离了现实生活。”
《萌芽》杂志社编辑李其纲表示:“50年代出生的作家写作充满了社会责任感,欲从文学中寻找政治学、社会学层面的意义。而今的青年写作者,在审美趣味和价值定位上与上一代作家存在着很深的代沟,他们的写作是一种追求陌生化的写作,崇尚游戏精神,并不寻找文学的真正意义。”
在“80后”的文学世界里,文学领袖变成了文学领“秀”,文学被极度娱乐化。如果文学真正只剩下了娱乐,失去了对精神向度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也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3商业化写作倾向的批判“80后”被运作和包装得越来越商业化,包装确实是青春文学的出版者们用得最多的方式。正如评论界从文本去解读青春文学意义不大一样,出版商也并不太在意青春文学作品的文学水准,他们需要的是出版规模。
由于书商、出版集团要在短时间内出书、获取利润,所以会要求“80后”作家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交稿。另外,在
版税、
稿费以及创作名望的推动下,“80后”作家们也希望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创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作品
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09No.4
质量有时难以保证,部分作品的创作立意源于出版集团的
策划,很容易造成作者个体写作的行为失范。
因此,在”80后”的作品中就不可避免地显露出他们内心的浮躁和才思的枯竭,商业化的痕迹渗透在字里行间,文字仍然好看,但内容和思想却愈发肤浅。
“80后”作家李傻傻和张悦然在采访中坦言:“‘80后’作家生活和写作于一个越来越商业化和媒体化的社会文化
环境,要警惕市场化的左右和时尚化的影响。
”他们强调:一味迎合市场的写作并不是聪明的选择,缺少精神、缺乏信仰的作品,即使一时红火大卖,但最终无法接受历史的洗涤会
被时代淘汰。
青少年的文学需要的是对深刻文字功底、文化底蕴的探究,而非纯粹娱乐大众、捞取利益的媚俗文学。
四“80后”作家需在磨砺中成长在图书市场上“80后”作家的作品良莠不齐,呈现泛滥
的现象。
“80后”作家由于没有受到专业的写作训练,文章在结构上不免松散,且社会阅历、文化积淀并不丰厚充实,也难以写出较有思想深度的文章,作品往往显得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其作品题材的筛选参差不齐,某些作品过于夸大青春期的困惑和迷惘,甚至还有一些赤裸裸的性爱描写,很容易对身心尚不成熟、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学生产生不利的引导和指向。
同时,“80后”作家的读者相对单一,只集中在中学生中,不像以往的作家都能拥有较为广泛的读者群。北京大学张颐
武教授认为:
“年轻人写作,年轻人消费,是一种不健全的自我消化和自我循环,这样的创作很难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目前,绝大多数“80后”作家依然处在文学创作初级阶
段。生活阅历的积累、
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文学修养的提高,是写作升华的关键。“80后”作家应该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厚的养料,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敏感地捕捉点滴的珍贵体验,在生活和创作中不断磨砺成长。参考文献:
[1]赵晓峰、杨晓冬:《“80后”长大了》,《齐鲁晚报》,2008年。
[2]焦宝:《关于“80后”作家》,焦宝世界,http://jiaobao2003.bokee.com/,2004.
[3]林尘:
《“80后”写作之“实力派”的又一场青春突围》,新浪读书,http://book.sina.com.cn/,2004.
[4]佚名:《“我们写我们”———中国人民大学马相武教授谈“80后”现象》,教师阅读网,http://reading.cersp.com/,2006.
[5]儒帅哲师:《“80后”文学———泛审美时代的颓废与虚无之花》,2006年。
[6]刘俊峰:《新媒体与新文学人》,《小说评论》,2008年第2期。
[7]马相武:《论“80后写作”及其被“主流”遮蔽》,中国教育文学网,2008年。
[8]曲志红、邱焕庆:《网络催生青春写手》,《新民晚报》,2005年。
[9]江冰:《终结“80后”文学的三大标杆》,《文艺评论》,2007年第3期。
[10]刘永涛:《疼痛的青春———“80后”文学的崛起与现状》,《山花》,2005年第9期。作者简介:张舸,女,1969—,四川乐山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