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兔宠物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医学心理学重点(浙中大)

医学心理学重点(浙中大)

来源:好兔宠物网


一、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研究范围:

1.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如何将心理学理论及其技术应用到人类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中。 主要理论流派

1.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就是人格三部分相互矛盾、冲突的结果

2.行为主义学派:华生和斯金纳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具体的行为反应取决于具体的刺激强度

3.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和罗杰斯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

4.认知心理学:奈瑟和西蒙人的行为主要决定于认识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的意识支配人的行为 研究方法

时间特点分类:横断面研究和纵向研究

研究手段分类: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个案法、调查法

二、心理学基础

*心理现象的构成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 心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基本情绪与情感活动)

理意志过程(确定目的、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 现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观点、信念等) 象人格

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化 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做出清晰的反映;(2)理解性:人在知觉事物时,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诠释它;(3)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感知它时不会把它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4)恒常性:人在知觉事物时,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注意的品质

(1) 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2) 注意的稳定性:只注意在某一对象上所能保持时间的长短

(3) 注意的分配:指个体在同时进行多种活动时,注意能指向不同的对象

(4) 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记忆: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不均衡的、先快后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记忆的基本类型:

根据记忆时程的长短

第1页共1页

瞬时记忆:刺激物作用停止,头脑中仍能保持瞬间印象的记忆,几秒之内 短时记忆:信息保存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容量7±2组块

长时记忆:信息的储存超过1min,并能在头脑中长久保存的记忆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现。

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由生物性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体验 情感是由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体验。 情绪状态的分类

心境:是一种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特点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 应激: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情感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持性4.自制性 *人格(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2.功能性3.稳定性4.统合性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A.H.Maslow,美国)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识6.审美7.自我实现的需要。

气质:指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性格:指人对现实典型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三、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指由心理刺激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生理和心理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过程 全身性适应综合征经历警戒期、抗阻期、衰竭期

人格与健康的关系:

A型行为模式:生活节奏快。缺乏耐心,不安于现状,很强竞争意识、攻击性,与冠状动脉疾病有关

第2页共2页

C型行为模式:内向、退缩、情绪不稳定、不表达负性情绪,与癌症有关

应激的生理反应:神经-神经中介机制,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神经-免疫系统中介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类型: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反向、认同、转移、幽默、升华

四、心身疾病

广义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狭义心身疾病:具体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诊断原则

1.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1)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症状有时间关系。 (2)有明确的躯体症状,存在器质性病变或病理生理学变化。 (3)排除躯体疾病、神经症或精神病。

2、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诊断程序包括生物医学诊断和心理诊断。前者同诊断学,心理诊断涉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理行为检查和综合分析。

在心身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要随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旧的心理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題,要求医生针对情况重新评估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五、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行为按照一定的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到成熟的变化过程。

心理健康:广义的指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指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适应良好的状态,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协调一致的过程,其表现是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和人格完善。 0~3岁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3岁以内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3岁以后孩子出现独立的愿望,开始自行其事,心理学“第一反抗期” 儿童期指6~12岁时期

心理问题:指由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内心冲突,导致心理活动的失衡状态。 一般心理问题:由一般现实生活刺激引发的情绪失衡状态。

严重心理问题:有强烈的、创伤性的、或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发,当事人常常沉浸在严重实现刺激的痛苦中,表现为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甚至对刺激相关的其他事件也出现强烈反应而表现有轻度的泛化。 心理障碍:指个体因各种生理、心理或社会因素引发的心理功能失调和行为异常现象。 判断心理是否异常方法:(1)医学标准(2)统计学标准(3)内省经验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

三原则: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主观世界与外在的客观世界是否保持统一、心理活动的内在过程是否保持一致、以及人格是否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心理障碍表现(选择题)P74-79

心理障碍常见类型: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P80-85 心境障碍——抑郁发作p81 神经症——焦虑症

广泛性焦虑: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紧张不安、担忧恐惧等精神性焦虑和肌肉紧张、心悸胸闷、潮热多汗、尿频等躯体症状,同时伴有运动性不安,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

惊恐发作:心理症状——胸闷、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昏、眩晕、四肢麻木和感觉异常;其他如出汗、发抖或全身无力。一般历时5~20分钟,可自行缓解

六、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患者的心理行为进行定性或定量描述的过程 心理评估的方法:(1)调查法(2)观察法(3)晤谈法(4)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基本要素(了解概念)

(1)标准化:所谓标准化测验,就是测验目的明确,设计科学,对测验量表的每个项目进行严格的科学程序筛选和编制,有统一的实施指导语、评分方法、解释原则。标准化是心理评估的基础,不具备标准化就无法对评估结果的数据作出科学的评价。

(2)常模:常模就是标准,它是指某一心理测验在一定群体中测量结果的标准量数,不同的群体其常模标准有所

第3页共3页

区别。原始分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常模样本的代表性。

(3)信度:信度是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采用同一个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它反映了测验的可靠性。信度受随机误差的影响。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

(4)效度:效度指一个测验是否将所要测量的内容指标准确地反映出来的程度。它反映了测验的准确性。测验的效度受到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影响,信度高的测验并不一定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测验必定是可信的。因此,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

心理评估的基本程序:明确要评估的问题,确定评估的目的与方法,实施心理测评,计算测评结果,测评报告、解释及建议

测验量表等(了解)见P98-110

七、心理干预概述

心理干预:狭义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危机干预;广义还包括各种能够维护心理行为健康的方法和措施,即包括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以及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心理干预基本技能:尊重、真诚、共情、关注

心理干预一般流程:建立关系,评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巩固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案例分析最后一题)

精神分析疗法:ⅰ自由联想ⅱ梦的分析ⅲ移情分析ⅳ阻抗分析ⅴ解释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移情是指患者将他心中压抑的对早期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如父母)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并用对待这些重要人物的方式对待治疗师

行为疗法:①放松训练:呼吸放松、冥想放松以及肌肉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放松训练、建立焦虑(或恐惧)等级表、脱敏训练

贝克认知治疗的主要技术

(1)改变认知:认知治疗的关键就在于打破恶性循环,使患者认识到功能失调性假设的不合理,并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图式。认知改变的主要途径有:

①信念不能证实:用事实为依据,让患者面对与认知图式相反的证据,由于信念不能证实,动摇他原有的功能失调的认知图式,改变认知。

②领悟:通常是要求患者解释或者自动思维,最好是使用患者的逻辑诱导患者得出他自己也觉得荒谬的结论,让他自己作出新的解释。如果由治疗师给出解释,切忌武断和强加于人的解释。

③概念重建:提供给患者一个不同的观察和理解问题的角度,赋予问题另一种不同的解释,促使患者重新选择,从而改变其态度和行为。

(2)行为技术:认知治疗中常常结合使用行为治疗的技术,故也被称为“认知行为治疗”。除了行为治疗常用的放松训练、角色扮演等,认知治疗还常用完成和愉快评定、等级任务练习、行为演练和自我监测记录等技术。

艾力斯合理情绪疗法RET:所有困扰人们的严重情绪问题实际上都起源于人们那些莫名其妙的、迷信的、经验上不能证实的非理性思想。A (Activating event)激发事件;B (Belief)信念:个体的信念系统;C (Consequence)事件的情绪性后果

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基本步骤:A陈述激发事件;B对事件的看法或想法;C情绪性后果;D采取有针对性、直接的、系统的方式对不合理想法进行诘难(dispute);E动摇或改变原有想法,取得有效的治疗效果(effect) 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八、患者心理和医患关系

常见的角色适应不良:(1)角色行为缺如(2)角色行为冲突(3)角色行为减退(4)角色行为强化(5)角色行为异常

患者的情绪特征:1.焦虑 2.恐惧 3.抑郁 4.愤怒

临终患者的心理特征:1.否认期 2.愤怒期 3.协议期 4.抑郁期 5.接受期

癌症患者常见的心理变化:1.休克—恐惧期 2.否认—怀疑期 3.愤怒—沮丧期 4.接受—适应期 医患关系的类型:1.主动—被动型 2.指导—合作型 3.共同参与型

第4页共4页

十、中医心理学

代表作品:《内经》《伤寒杂病论》

五脏情志论: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忧、肾主恐 情志致病病机:(1)气机升降失调(2)脏腑功能紊乱(3)精、气、血、津液失常(4)情志化火伤阴(5)经络不利

情志病证的心理治疗:(1)以情胜情法(2)移情易性法(3)暗示解惑法(4)气功疗法 中医心理养生:(1)清静养神,淡泊明志(2)四气调神,顺应自然(3)琴棋书画,悦乐养神(4)和畅情志,爱养神明(5)厚德有道,适应社会

第5页共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owto1234.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62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