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征状貌不逾中人,有志胆,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霁威。
贞观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曰:“公独不见金在矿何足贵邪?善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焉。卿虽疾,未及衰,庸得便尔?”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
它日,宴群臣,帝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关草昧,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时上封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欲加谯黜,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其谤木之遗乎!陛下思闻得失,当恣其所陈。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乎,无损于政。”帝悦,皆劳遣之。
是后右仆射缺,欲用征,征让,得不拜。皇太子承乾与魏王泰交恶,帝曰:“当今忠謇贵重无逾征,我遣傅皇太子,一天下之望,羽翼固矣。”即拜太子太师。征以疾辞,诏答曰:“汉太子以四皓为助,我赖公,其义也。公虽卧,可拥全之。”
十七年,征疾甚而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稿,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
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惟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
(选自《新唐书·魏征列传》,有删改)
【注】①间关草昧:间关,道路险峻,这里是辗转奔波的意思;草昧,形容时世混乱黑暗。②谯黜:斥责。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
B.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
C.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
D.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省,前身为“尚书台”。隋唐形成三省制,尚书省也最终发展成形。
B.薨,古代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诸侯、有爵位的大官等的死去。
C.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书写文字,发泄情绪。
D.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富有才华。他通晓诗书术数,精通律法,曾受命处理尚书省久拖不决的案件,处理结果让大家都心悦诚服。
B.魏征深得皇帝信任。太子地位出现危机时,皇帝把魏征比做汉初“四皓”,让他做太子太师,来巩固太子地位。
C.魏征敢于犯颜直谏。皇帝曾欲斥责上书言事不符合事实的人,魏征向皇帝剖析广开言路的好处,皇帝最终接受了他的进谏。
D.魏征不重名利。他少年不得志时不注重经营家业,为官后,因身体多疾之故,曾多次欲辞去官职,并不因位高权重恋栈不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霁威。
②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5)魏征受封郑国公后,身体多病欲辞职,皇帝是怎么挽留他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C
(3)A
(4)①(魏征)冒犯君王威严直谏时,即使遭遇皇帝震怒的时候,(魏征)还是神色不变,而皇帝也能慢慢平息(收敛)怒火。
②魏征履行仁义,来辅佐本人,想使本人达到尧、舜的地步,即使是诸葛亮也比不过他。
(5)①皇帝通过比喻(论证)的方式,将自身比喻成“金”,将魏征比喻做“匠”,“金”因“匠”的砥砺冶锻而成为人人宝之的“器”,来强调对魏征的器重。
②多次坚决的挽留并重用之。
【解答】
(1)“爱而知其恶”与“憎而知其善”是并列关系,结构对称,“憎而知其善”前后应断开,排除A、C两项;“去邪勿疑”与“任贤勿猜”是并列关系,结构对称,“任贤勿猜”前后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B。
(2)C项,从文中“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可知“谤木”上所书为进谏之言,而不是“发泄情绪”之用。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谏言,称“谤木”,因此,“谤木”指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今演变成华表。
(3)A项,“精通律法”与原文“征不素习法”不符。
(4)①犯颜:冒犯君王威严。徙:迁徙,引申为改变。霁:怒气消散。
②蹈履:实践、履行。弼:辅佐。抗:抗衡,对等。
(5)根据“公独不见金在矿何足贵邪?善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焉。卿虽疾,未及衰,庸得便尔?”可知,皇帝通过比喻(论证)的方式,将自身比喻成“金”,将魏征比喻做“匠”,“金”因“匠”的砥砺冶锻而成为人人宝之的“器”,来强调对魏征的器重。根据“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可知,皇帝多次坚决的挽留并重用魏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