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复习题
创新思维复习题
————————————————————————————————作者:————————————————————————————————⽇期:创新思维复习题⼀、单项选择
1.⼀切关于⼈类社会活动规律的知识都是( A )A.社会科学知识B.⼈⽂科学知识C.边缘学科知识D.⾃然科学知识
2.思维是在⼤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这是指( B )A.思维的批判性B.思维的概括性C.思维的内隐性D.思维的逻辑性
3.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可以将思维分为( A )A.常规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B.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C.直觉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D.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4.思维的本质特征是( C )A.间接性、概括性和形象性B.形象性、概括性和内隐性C.间接性、概括性和内隐性D.直接性、概括性和形象性
5.下列属于创新的社会性的表现是( B )A.智能性B.竞争性C.独创性D.团队性
6.在同⼀个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的同⼀,否则就会出现( D )A.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B.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C.⾃相⽭盾的逻辑错误
D.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7.在问题解决的步骤中,属于第⼆个阶段的是( C )A.准备阶段B.观念阶段C.调查阶段D.评价阶段
8.解释灵感激发和产⽣的理论有( B )A.问题解决理论B.马斯洛的⾼峰体验说C.智商临界说
D.吉尔福特的智⼒结构理论
9.“三个臭⽪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所体现的创新思维⽅法是( D )A.极限思维法B.要素整合法C.关联思维法D.协同思维法
10.⽤超越性智慧来组织协调思维对象要素的途径和思路,这被称为是( C )A.思维⽅法的定义B.⽅法的定义
C.创新思维⽅法的定义D.创新思维的定义
11..依据知识分类的标准将创新思维⽅法分类为( A )A.⼀般⽅法、特殊⽅法和专门⽅法B.⽴体思维⽅法和平⾯思维⽅法C.纵向思维⽅法和⽔平思维⽅法D.顺向思维⽅法和逆向思维⽅法12.⽤迷狂说来解释灵感的哲学家是( C )A.德谟克利特B.弗洛伊德C.柏拉图D.庄⼦
13.“如果该物是⾦属,该物就会导电,经检验,该物不导电,所以该物不是⾦属”。这种推理所使⽤的模式称为( B )A.充分条件否定后件式B.充分条件肯定前件式C.充分条件否定前件式
D.充分条件肯定后件式
14.S包含P但S与P⼜不相等,则称S与P的外延关系是( B )A.全同关系B.真包含关系C.交叉关系D.全异关系
15.“⼩李既懂电脑⼜会说英语,所以,⼩李会说英语”。这种推理属于( A )A.联⾔推理B.选⾔推理C.假⾔推理D.三段论推理
16.在探求因果联系的⽅法中,从被研究现象变化的数量和程度来判明因果相关的⽅法是( C )A.契合法B.差异法C.共变法D.剩余法
17.头脑风暴法的开会时间,⼀般不要超过( B )A.半⼩时B.1⼩时C.2⼩时D.3⼩时
18.按照对思维归结为某种⾏为的归类,发散性思维可以分为过程发散和( C )A.理论发散B.群体发散C.结果发散D.操作发散
19.必要条件假⾔推理的肯定后件式的推理格式可以表⽰为( A )A.((p q)q)pB.((pq)p)qC.((pq)q)pD.((pq)p)q
20.从前提和结论的关系看,归纳推理是⼀种( C )A.必然性推理B.假⾔推理C.或然性推理
D.联⾔推理
21.从思维的单⼀维度和思维的多⾓度来为发散性思维分类,发散性思维可以划分为( D )
A.过程发散和结果发散B.理论发散和操作发散C.个体发散和群体发散D.线性发散和⽴体发散22.特性列举法的创始⼈是( A )A.克劳福德B.⼽登C.鲁尔巴赫D.川喜⽥
23.范畴三段论推理学说的创始⼈是( B )A.柏拉图B.亚⾥⼠多德C.培根D.罗素
24.享有“创造技法之母”美誉的创新技法,为奥斯本提出的( C )A.移⽤法B.颠倒法C.检核表法D.提问法
25.把问题解决的思路扩散到和问题相关的领域,给出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设想的思维⽅法,称为( D )A.提问法B.语词运算法C.差异法D.相关联想法
26.李⽩是唐朝⼈,李⽩也是诗⼈,以此为前提,可以推出:李⽩是唐朝⼈。这个推理属于命题逻辑推理中的( A )A.联⾔推理的分解式B. 联⾔推理的合成式C.选⾔推理的否定肯定式D.选⾔推理的肯定否定式
27.从思维主体的动机⾓度来分析,产⽣灵感最有说服⼒的原因是( D )A.⽣理机构
B.社会需要C.⽂化累进D.⾼峰体验
28.伽利略发现惯性定律的思维过程,可以看作是创新思维⽅法的经典案例,这种创新思维⽅法最典型地体现了( D )A.逆向思维法的应⽤B.关联思维法的应⽤C.要素整合法的应⽤D.极限思维法的应⽤
29.直觉和灵感共有的特征是( A )A.超逻辑性B.突逝性C.突发性D.终端性
30.参加头脑风暴法会议的⼈数最好是( C )A.1-3⼈B.3-5⼈C.5-12⼈D.12⼈以上
31.逆向思考的⽅法是(A)A.顺序反向、结构反向B.顺序反向、顺序正向
C.结构正向、结构反向D。结构反向、顺序正向32.创新的程序如下(C)
A.寻找机会--实施创新--提出构想--总结反馈B.提出构想--实施创新--寻找机会--总结反馈C.寻找机会--提出构想--实施创新--总结反馈D.提出构想--寻找机会--实施创新--总结反馈
33.创新是(B)的运⽤获得社会承认的效果,也是将创意变成现实有效的成果。A.⾰新⼒B.创造⼒C.凝聚⼒D,财⼒
34.1912年,将“创新”概念引⼊经济学,提出“创新理论”的经济学家是(C)A.⽐尔盖茨B.马克思韦伯
C.约瑟夫熊彼特D.彼德圣吉
35.所谓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其“新”的内涵是指(C)A.观念意义上的新B.地理意义上的新C.时间意义上的新D.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新
36.“创新”⼀词的基本含义是(A)A.引⼊新概念或者制造变化B.固守传统思想但制造新产品C.创造新概念并制造出成品D.引⼊新概念或固守传统
37.下列关于创新的论述,正确的是(C)A.创新就是独⽴⾃主B.创新不需要引进国外新技术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D.创新与继承根本对⽴38.理论创新的关键是(C)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勇于探索D.善于想象
39.司马光砸缸的⾏为⽤的是(C)思维。A.横向B.发散C.逆向D.纵向
40.甲⼯⼚开发了⼀款新产品,但知识产权式购买的,这种⾏为属于(C)A.技术引进B.知识创新C.技术创新D.管理创新⼆、填空题
1.⾃然语⾔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2.思维是⼈脑的机能。
3.在思维过程中,新思路、新假设和新形象突然间产⽣出来。这种带有突发性的创新思维,常被称为灵感。
4.思维主体把思维要素根据⼀定的⽬的和需要,进⾏各种不同的排列、连接和组合,可以产⽣许多新东西,这种创新思维⽅法就是要素整合法。
5.归纳推理也被称作是类⽐推理或扩展性推理。
6.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不⽭盾律、排中律和同⼀律。7.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所具有的本质属性,这是指概念的内涵。8.对事实的解释可以区分为科学解释和⾮科学解释。
9.使⽤最⼴、适⽤性最强的创新能⼒测试⽅法是托伦斯测试法。10.1916年,在美国出现的“斯坦福—⽐奈量表”⾸次使⽤了智商概念。
11.依据思维过程是否具有逻辑性的标准,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觉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12.逻辑思维⽅法的基础是演绎⽅法。
13.发散性思维的基本⽅法主要有提问法、语词运算法和相关联想法。14.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种敏感。
15.依据知识分类的标准对创新思维⽅法分类,创新思维⽅法可以划分为⼀般⽅法、特殊⽅法和专门⽅法。16.那些在推理中已知的命题,⽤来进⾏推理的依据,称之为推理的前提。
17.依据笛卡⼉的观点,除了通过⾃明性的直觉和必然性的演绎以外,⼈类没有其他途径达到确实性的知识。18.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般都可以归之于开放性_问题。19.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所具有的本质属性。
20.特曼使⽤了智商概念(IQ),即⽤⼼理年龄和实⾜年龄的⽐来说明智⼒⽔准。三、判断题
创新既是⼀个过程,也是⼀种结果。(√)
1.⼴义理解创新,主要指技术创新,即是有效益(经济含义)的创造。(×)2.发明式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发现式创新。(√)
3.逻辑思维⼜称直接思维,是⼀种借助于具体形象来展开思维的过程。(×)4.创新是⼀种创造性的活动,没有创⽣就没有创新。(√)5.逆向思维就是从相反的、队⾥的、颠倒的⾓度去思考问题。(√)
6.灵感思维是⼀种突发式的特殊的思维⽅式,⼜称顿悟思维,在创新中处于关键性阶段,表象了创新的⾼峰期,是⼈脑的⾼层活动。(√)
7.知识经济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并不能成为创新经济。(×)
8.联想法就是利⽤联想的原理和⼀些技巧,或者激发⾃由联想,或者产⽣强制联想产⽣新思想的⽅法。(√)9.⾮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10.创新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11.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程就是⼀个典型的引进吸收融化在创新的例⼦。(×)
12.国家创新体系是以企业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13.科技创新都是科学家的事情。(×)14.创新能⼒是天⽣的,后天很难培养。(×)
15.⾼创造⼒的⼈都是⾼智商的⼈。(×)
16.跨国公司的全球科技活动,是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实施国内战略的产物。(×)17.“创造欲”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18.⾼创造⼒的⼈都是⾼智商的⼈。(×)19.科技创新都是科学家的事情。(×)四、简答题
1.简述⾃然语⾔的基本功能。(1)情景表达功能;(2)信息交际功能;(3)⾏动指⽰功能。2.简述创新思维⽅法的作⽤。(1)认知和实践之间的中介;(2)产⽣新观念新发现的⼯具;(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启⽰功能;
(4)对客观事物发展进程的适应、控制和引导功能。3.简述类⽐的作⽤。(1)助发现的作⽤;(2)类⽐的解释作⽤;(3)作为模拟法的逻辑根据。4.假说有哪些评价标准。
(1)该假说和已经建⽴的科学假说是相容的;(2)假说的预见能⼒和解释能⼒;(3)假说的简洁性。
5.“问题”这个概念有哪⼏个相关因素。
(1)问题是⼀个认知客体,⼈是问题的认知主体;(2)问题是对事态的⼀种不满意;(3)⼈在问题⾯前常常需要有所作为。6.简述头脑风暴法的应⽤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延迟评判;(2)⾃由联想;(3)数量产⽣质量;(4)搭便车。
7.简述我国实现全⾯建设⼩康社会的战略⽬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1)科技创新是⾛新型⼯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过去2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综合国⼒级⼈民⽣活⽔平都有了⼀个很⼤的提⾼,但⾛的是资源型、扩张型、外延型的道路,靠的是⾼投⼊。为了进⼀步发展,提⾼竞争⼒必须从外延型转向内涵型。这要求科技创新必须加快步伐。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多少扩张的余地;我们可利⽤的资源――⼟地、淡⽔、森林、⽯油等各种⾃然资源不断减少,已不能维持现在的⽣产规模,唯⼀的出路就是科技创新。(2)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较
低。⼀⽅⾯,我国是⼀个⼈均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另⼀⽅⾯,资源利⽤率却⼀直很低,根本原因之⼀就是⽣产过程中的科技⽔平很
低。此外,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这⽅⾯的差距还很⼤。
(3)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赖以⽣存的环境正在⼀天天恶化,⾯对严峻的现实,我们⼀⽅⾯要加快科技创新,⽤更新的技术应⽤于社会⽣产中,以减少有害物质的产⽣;另⼀⽅⾯,
对于已经产⽣的污染问题,必须⽤新的科学技术、新的⼯艺、新的⽅法加⼤治理,以尽量降低对⼈类⽣存环境的危害。8.简述实现创新的基本条件。
(1)创新精神。必须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有远⼤的抱负和责任感,不怕挫折,不怕困难,⽽且有科学的理智的冒险精神。
(2)创新者的素质和能⼒要求。对创新者的素质要求是: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求真务实的⼯作作风、⼴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理素质、顽强的战⽃精神。对创新能⼒的要求是:敏锐的观察问题、发现机会的能⼒、深⼊分析和把握关键环节的能⼒、⾃我管理和控制、协调的能⼒、良好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科学的综合创新能⼒(3)良好的资源条件。主要是资⾦和⼈⼒资源。9.简述技术创新对增强企业核⼼竞争⼒的作⽤
(1)技术创新是培植企业核⼼竞争⼒的关键。技术创新是企业应⽤新知识和新技术、新⼯艺,采⽤新的⽣产⽅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领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从⽽提升企业的核⼼竞争⼒。(2)技术创新战略是提升企业核⼼竞争⼒的保证。技术创新战略是现代化战略的核⼼,实践证明,技术创新使现代企业经营出现了全新的概念,雄厚的资本、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员⼯不再使企业成功的必然要素,⽽成果的关键是要确⽴以技术创新为中⼼内容的企业竞争战略。作为企业的竞争战略核⼼,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产什么产品,运⽤什么技术、为谁服务及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式等。(3)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竞争⼒的基础。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与众不同的知识积累,尤其是形成⾃⼰的创造性⼈才的积累,才能使别⼈难以模仿和超越,保持长久不衰的竞争优势。五、列举题
1.举出⽊炭的5种⽤途。例如:⽊炭能够取暖。2.列举⾷盐⽔的5种⽤途。列如:⾷盐⽔可以消毒。
3.举出⼀⼩块铁⽚的5种⽤途。例如:尺⼦、修补、包装、切割、⼩⼑、锯⼦、导电、作垫物、定鞋跟4.举出乒乓球的5种⽤途。例如:玩具、体育⽤品、简易救⽣圈、回收、作计数器、各类装饰⽤
5.A能够传导B,如:导线能够传导电流。写出另外5种A和B。修补、包装、切割、⼩⼑、锯⼦、导电、作垫物、定鞋跟A能够充满B,如:⽔能充满容器。写出另外5种A和B。空⽓充满轮胎、空⽓充满⽓
垫、空⽓充满房间、氢⽓充满⽓球、液化⽓充满⽓瓶、⾷物—胃、思想—⼤脑、空⽓—地球、⼈—激情、阳光—房间、电—电池
A能够牵动B,如:⽕车头能够牵动列车。写出另外5种A和B。意志—⾏为、⼉⼦—母亲、磁铁—铁、奥运—中国⼈⼼、马—车、经济—社会发展
6.A能够控制B,如:闸门能够控制⽔流。写出另外5种A和B。7.A能够掩盖B,如:乌云能够掩盖太阳。写出另外5种A和B。8.A能够分割B,如:剪⼑能够分割布。写出另外5种A和B。
9.请列举电灯开关的5个缺点,并加以改进。不能随⾝移动,不能调节亮度、不能定时、⽆保险功能、不能⾃动适应外界环境亮度;根据以上缺点进⾏改进;1、外形,难看的不⾏2、内观(、安装位置),不好安装的、安装不牢的不⾏;3、绝缘材料,4,不按不亮5,按也不亮(爱坏)6,不按也亮(短路)
10.以⽼⼈⽤的⼿杖为主题。请在上⾯增加⼀些功能,使⼿杖能够多⽤(⾄少加5种功能以上)。加灯光、加报警器、指南针、防滑钉、能⾃动伸缩;本实⽤新颖多功能拐杖由拐杖头与拐杖杆两部分组成。拐杖头内安装有磁⽚,药品储存室和喇叭、语⾔元件块组成呼叫器,灯泡,电键按钮开关,电池组成。拐杖杆内安装由伞帽、螺杆组成,呼叫器由喇叭连接语⾔元件块连接电池⼆极连接电钮开关。灯泡连接电池两极,连接电键按钮开关。伞帽:储存在拐杖杆内由伞布连接伞⾻连接帽⼦,拿掉帽⼦即成⼀把⾬伞。凳⼦:由帆布连接螺杆连接拐杖杆套管。多功能拐杖具有七⼤功能:1.紧急呼叫功能;2.照明功能;3.⾛路⽀撑功能;4.伞帽:防⽇晒、⾬淋功能;5.凳⼦休息功能;6.磁⽚:保健功能;7.药品储存室放急救药品功能。
11.请提出对⽪鞋的种种希望,并提出改进设想(⾄少五种)不变形、免擦油、防⽔、防臭、防⾝等12.请列举⼿机的五个缺点。并加以改进。有辐射、不够个性、有的地⽅接收信号不好、易丢、有骚扰信息
13.对名词、形容词、动词在坐标上进⾏组合,经过筛选,找到创新⽅向的⽅法。就是⼆元坐标法。应⽤⼆元坐标法,对以下词进⾏组合,并把有意义的结果写出来。快速、门、⽕、电话;观察参考:⼆元坐标法是要将这⼏个词两两相交,找到新的、合适的产品,通过两两相交的表格,找出有意义的结果可以是:快速门、快速电话、观察门等。
14.请提出对学⽣书包的种种希望,并提出改进设想(⾄少五种)安全警卫书包。北京燕⼭卢奇尼商贸有限公司,是北京地区独家代理商(安全警⽰发光书包),现诚招北京地区经销商。产品特点:1、国内外⾸创,⼈性化趣味设计。2、电⼦发光技术,警⽤反光技术材料,特别适合⾬、雪、雾、风沙天⽓等能见度低的⽓候条件使⽤。3、发光能间距离:50--100⽶。参考:要减轻可以安装氢⽓、要减轻、移动⽅便可以安轮⼦、清洗⽅便可以制成可拆卸成⽚的、不够个性我想⾃⼰设计定制、智能取书的功能、防⾬的功能等。
15.举出头发的5种作⽤。假发、挡光护肤、装饰、保暖、穿针、破案、地雷、验微量元素16.举出铅球的5种⽤途。武器、重物、体育器材、写⽣材料、实验材料、玩具等六、论述题
1.试论述发散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联系与区别。答:
逻辑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法,是演绎、归纳和类⽐的综合应⽤。创新思维的逻辑⽅法,有些类似于我们从⼼理学⾓度对思维的发散和收敛之分,但它们之间⼜有⼀些根本的区别。联系:
1、归纳⽅法和类⽐⽅法,类似于⼼理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利⽤这样的思维⽅式,我们提出假说、推测或者⽅案。我们⽤已知的前提所获得的结论是扩展性的.两者都是⼀种开放式的思维过程。
2、演绎⽅法则有些近似于收敛性思维。利⽤这样的思维⽅式,我们依据已经给出的假说或者猜测来进⾏分析和推断。我们⽤已知的前提所获得的结论是内敛性的,两者都是⼀种封闭式的思维过程。区别:
1、使⽤归纳⽅法和类⽐⽅法,同样的已知条件推出的是⼀个假说,不是多个假说。归纳⽅法和类⽐⽅法的扩展性是指在推导过程中,推出的假说扩展了已知条件的断定范围。
2、使⽤发散性思维.同样的已知条件获得的是多个假说,不是⼀个假说。发散性思维的扩展性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我们为同⼀个问题,提出了多个解决问题的f段说、推测和设想。
3、使⽤演绎⽅法,从前提到结论的思雏过程虽然是封闭性的,但这种封闭性是指在推导过程中,我们⽤已知条件获得的结论,没有超越已知条件所断定的范围。演绎推理中的已知条件,已经包含了结论中的东西。
4、⽽收敛性思维所体现的封闭性,则是在众多的假说和猜测之中,选择其中优化的假说和猜测。收敛性思维中的已知条件是多个⽅案,它是从多个⽅案中,选定其中的⼀个或者⼏个⽅案。2.试论发散性思维的基本内涵及其实施技术。答:
发散性思维的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发散性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由⼀点向四⾯⼋⽅展开,通过对思维对象的属性、关系、结构等重新组合获得新观念和新知识,或者寻找出新的可能属性、关系、结构的创新思维⽅法。发散性思维的实施技术:1、⾃由发挥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我们⾃由的⼼灵,这⼗分重要。2、追求数量
充分发挥⾃由想象⼒.这种⾃由发挥的⽬标就是寻找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案。3、思维形象化
发散性思维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应⽤形象思维,即不是⽤抽象理性思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思维,⽽是动⽤⼈的感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来把⾃⼰解决问题的主意变成⽣动的形象。
4、暂缓评价
发散性思维建⽴在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是⽆限的基础之上,这就使得,我们在激发想象⼒、以提出尽可能多的设想之时,⼀定要把评价⽅案的阶段和前⾯的提出问题、激发设想的阶段隔离开来,过早的评价会对激发设想起阻碍作⽤。5、吸收异议
吸收异议就是尊重其他⼈的主意,⼀个⼈的主意再多,也很难超过其他⼈对某个问题提出的主意总和。6、搭便车
搭便车的⽅法是吸收异议⽅法的⼀个延伸,我们应该宽容和尊重别⼈的意见。7、持续努⼒
持续努⼒是发散性思维获取成效的另⼀要诀,持续的努⼒才可能产⽣突破性的主意。8、暂时搁置
在整个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持续努⼒和暂时搁置之间有⼀种必要的张⼒,既需要努⼒,也需要修整。这不是放弃对问题的解决,⽽是把问题暂时搁置⼀下。9、适时停⽌
思考者在进⾏发散性思维的时候,要在⼀个适当的时刻结束你的想象⼒。
3.现在⾼速公路经常发⽣车祸,⼀般都是恶性的,但是车速⼜不能降下来。请你⽤创新的办法尽量减少⾼速公路上车祸的发⽣。
写出对汽车的改进新设想(5种)⾃动驾驶,⾃动寻找⽬的地,⾃动躲避障碍物,⾃动控制速度,根据路况(陆地或⽔流)⾃动调整⾏进⽅式等
4.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国之⼀,节约⽤⽔与每个⼈都息息相关。宾馆等服务⾏业⽤⽔是相当⼤的,如果你是⼀家⼤型宾馆的总经理,请你分析⼀下现在宾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个节⽔计划,采取有⼒措施,达到⽤⽔量⽐现在减低50%以上。
洗⼿池下接⼀条管于坐便相连;培训员⼯节⽔意识;张贴温馨提⽰节⽔⼴告语;改造⾃来⽔龙头(感应的、⽔流⼩的);限时洗澡;装节⽔器七、案例分系题
1.德国⽓象学家魏格纳有⼀次⽣病,住在医院⾥。他躺在病床上常常出神地观看墙上的世界地图,发现了⼀个⼗分有趣的现象:⼤西洋东岸的美洲⼤陆的海岸线与⼤西洋彼岸的欧洲、⾮洲的海岸线的形状极为相似,竟能⼗分吻合地拼在⼀起。出院后,他借了⼤量地质学书籍看。通过仔细观察测算,越发觉得欧洲、⾮洲、南北美洲四块⼤陆可以拼凑在⼀起。他发现不但地形上如此,⼤西洋两岸的地质构造也⾮常相似。怎样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呢?魏格纳提出了⼀个⼤胆的设想:在遥远的古代,⽬前世界上的七⼤洲只不过是南北两个⼤陆,后来四分五裂了,它们象巨⼤的航船,在地球⼴漠的表⾯漂移,改变着地理位置。1912年,魏格纳在⼀次学术会议上公布了⾃⼰的⼤陆漂移说,轰动了全世界。后来的科学实践使⼤陆漂移说确⽴了⾃⼰应有的地位。
在超逻辑的创新思维⽅法中,有直觉、灵感与想象,请问:(1)魏格纳提出⼤陆漂移假说使⽤的⽅法是上述三种中的哪⼀种?答:
魏格纳提出⼤陆漂移假说使⽤的⽅法是直觉。(2)该种思维⽅法有哪些特征?答:直觉的特征有:(1)直觉的超逻辑性
它不依照明确的逻辑规则进⾏,获得某个结论也不是依据严格的推理或者详细的调查研究,其思维过程表现为⼀种逻辑的超越和跳跃。
(2)直觉的不确定性
直觉的另⼀个特征是其不确定性,或者称或然性。尽管直觉是⼀种重要的创新思维形式,但也是承担风险的思维形式。
(3)直觉的经验性
直觉还具有经验性特征。这种经验既包括个⼈所从事的职业经验,也包括思维主体所获得的知识储备、特殊智能储备。(4)直觉的快速性
直觉具有快速性。直觉总是快速地逼近答案,并在获得最初答案之后⽴刻寻求答案的细节。(5)直觉的累积性直觉的快速逼近答案并不意味着直觉完全是天⽣的,直觉具有累积和酝酿的特性。(3)结合该案例谈谈该种思维⽅法在创新中的作⽤。答:直觉在创新中的作⽤:(1)预见功能
直觉具有预见功能,居⾥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并⽤⾃⼰的实验提炼出这些元素,这正是直觉预见功能的体现。(2)选择功能
直觉具有选择或者决策功能。在若⼲个可能性呈现在⾯前的时候,很多时候,不是理性成为你的决策依据,⽽是直觉促成迅速的决策。(3)发现功能
直觉具有发现功能,它特别有助于新的发现和新的发明。
2. 发现新⼤陆的哥伦布在⼀次庆功宴上,⾯对王公贵族对他的新发现的嘲笑,向嘲笑者提出⼀个简单的问题。他拿起餐桌上的⼀个鸡蛋说:“谁能把这个鸡蛋竖起来?”
这样⼀个简单明确的问题,王公贵族们摆弄了⼀阵⼦,得出了⼀个结论:把鸡蛋竖起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哥伦布从餐桌上拿过鸡蛋,往桌⼦上⼀磕,再朝上把鸡蛋置于桌⾯,鸡蛋稳稳地竖起来了。王公贵族们哄笑着说:“像这样竖鸡蛋,谁都竖得起来。”
哥伦布答:“这是很简单,但在这之前,你们就怎么想不到这⼀点呢?”王公贵族们就再也不吱声了。根据以上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哥伦布的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创新思维的含义及其本质是什么? (6分)答:
创新思维的含义:
创新思维是⼀种超越性智慧,它表现为思维的跳跃,它是在⼈的思考中实现超越,这个含义包含着以下两个⽅⾯的内容:1、创新思维寻求思维的跳跃;
2、创新思维是⼀种能动思维模式的选择。创新思维的本质:
把创新思维作为⼀个历史的过程来看待,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在思维中不断地加⼊异质成分。(2)哥伦布的⼩故事体现了创新思维的哪两条原理? (4分)答:
哥伦布的⼩故事体现了创新思维的超越性原理和对应原理。1.超越性原理
超越性原理是由创新思维的定义所决定的,创新思维是⼀种超越性智慧。2.对应原理
对应原理是超越性原理的特例。超越性原理告诉我们,思维向⼀切⽅向都有超越的可能性,对应原理则特别强调事物的正反两个⽅⾯。
如果某个事情是真实的,那么,这个事实的对⽴⾯也可能是真实的。(3)哥伦布是⽤什么逻辑⽅法来驳斥王公贵族的责难的? (3分)答:
哥伦布是⽤类⽐的逻辑⽅法来驳斥王公贵族的责难的。
类⽐推理往往是建⽴在两个对象或两类对象之间的类⽐关系基础之上的,根据两个具有类⽐关系的两个对象之间是否具有相似或相异的属性,从⽽由⼀个(类)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些属性,来推导另⼀类对象也具有(或不具有)该属性。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