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一、上古三代:中国文化的发祥
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和而不同,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三、秦汉:思想文化大一统
四、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大融合 五、隋唐: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期
六、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七、辽金元:当农耕文化遭遇游牧文化 八、明清:帝国文化的晚期——总结与反省
一、上古三代:中国文化的发祥
史前文化: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文化 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
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造人神话
女娲抟土造人
中国人的起源
人类起源的几个主要阶段: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 中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在人类起源中唯一一个没有中间缺断的国家。从古猿转变到人类,这是自然物质形态向人化物质形态的转变,是生命所实现的质的飞跃,人类的文化在这一转变中开始孕育。
一、云南元谋人二、陕西蓝田人 三、北京人 四、广东马坝人 五、山西丁村人六、广西柳江人 七、山顶洞人 八、四川资阳人 元谋人——已知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会制造使用工具、使用火。 火的发明
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白虎通考》 伏羲禅于伯牛,钻木做火。《绎史》卷三引《河图挺辅佐》 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太平御览》卷79引《管子》
原始物质文化
从距今7000年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实现了文化史上的一大飞跃。内蒙古阴山岩画
新石器时代
碳化的稻谷- 河姆渡遗址,骨哨。彩陶:大汶口文化 ,马家窑文化。泥条盘筑。龙山文化黑陶,骨笛 骨链 锥形玉饰 红山文化 石家河文化 良渚文化
原始宗教观念 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集团:发源于黄土高原,散布在中国中部和北部部分地区。内部又分黄帝、炎帝两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东夷集团:大致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安徽中部、淮河流域一带。蚩尤、后羿属于这一集团。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苗蛮(三苗)集团:分布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长江流域。伏羲、女娲在这一集团。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铜石并用时代 父系社会
传说中的五帝便在此时代。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皇五帝
三皇是哪三位说法很多,常见的有五套班子,七位人选: 燧人、伏羲、神农 (《尚书大传》,《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亦同此说而以燧人居中) 伏羲、女娲、神农(《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礼·号谥记》,《孝经钩命决》引《礼》同此,但以祝融居末。) 伏羲、神农、共工(《白虎通》)
伏羲、神农、黄帝(皇甫谧《帝王世纪》)
司马迁作《五帝本纪》,从黄帝写起。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舜时的职官体系,《尚书·尧典》里则讲得很详细: 禹:司空,主治水而司内政; 弃:稷,司农政; 契:司徒,司教化;
皋陶(gāo yáo) :士,主司法与军事; 垂:共工,司工务; 益:虞,司山泽;
伯夷:秩宗,司郊庙祭祀; 夔:乐,司诗歌音乐助祭;
龙:纳言,司出纳诏命,如周之内史、汉之尚书。
夏朝
家天下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重要的夏王:
禹—始祖。启—王朝的缔造者。太康—失政。少康—中兴。履癸—夏桀,著名的暴君
殷商西周:从神到人
甲骨青铜文化和汉字的起源
司母戊鼎(商)单五父壶(西周)四羊方尊(商) 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神本位
周人的人本文化:敬天法祖、宗法建构和制礼作乐
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和而不同-轴心时代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西),是为东周。
诸侯争霸、各自为政的政治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繁荣,各派竞相著书立说,呈现出诸子“百家争鸣”的灿烂景观。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 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 时代背景:政治条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被打破。封建制与宗法制结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政治关系融入血缘关系,或者说是将血缘关系政治化。各层贵族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有父子、兄弟、宗族关系。是“亲亲”与“尊尊”的结合。)周郑交质到繻葛之战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
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吴王阖闾。(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楚庄王)
国家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这是历史的趋势! 战国七雄: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经济条件: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春秋时代是贵族分层秩序从上到下逐层垮塌的时代。士崛起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矛盾加剧,大国争霸,诸侯混战,有卓识的诸侯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尽量揽人才,任用一些有才能的士人。齐建稷下学宫。私学的出现。 孔子是在民间聚徒讲学的第一人。春秋战国之际,又有墨子聚徒讲学。 “群星纷呈”:思想家: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邹衍。政治家:管仲、晏婴、商鞅。军事家:吴起、孙武、孙膑。外交家:苏秦、张仪。教育家:孔子、少正卯。史学家:左丘明。文学家:庄周、屈原、宋玉。医学家:扁鹊。农学家:许行。水利学家:李冰、郑国。天文学家:甘德、石申。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订,共三百余篇,故又称“诗三百”.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风:“国风”是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雅: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辞。颂:宗庙祭祀的舞曲 《离骚》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李冰父子与都江堰。 庄子散文《逍遥游》。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是诸子中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司马迁父亲司马谈: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 《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十家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 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儒家
儒在古代指的是精通六艺的知识阶层的“士”,也就是学者或教师。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论语》其核心内容主要是关于古代知识分子内在修养和外在事功的讨论。.2仁政、“王道”思想。(1)以宗法亲情维护等级。(2)以宽猛相济为统治方略。(3)以教化任贤为治国之本。3、以“礼”为行为规范4、以“义”为价值准绳
超逸的道家
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以“道”为核心内容的学派称道家。道家的特点: 尊崇“天”、“道”。 向往自然,道法自然,朴素自然就是艺术的最高生命和审美的最高标准。 向往自然,道法自然,朴素自然就是艺术的最高生命和审美的最高标准。倡导“无为”。主张“出世”。个人对社会的超脱,出世为仙。老子的‘道’,本体论与宇宙论的意味较重,而庄子则将它转化而为心灵的境界,求精神境界的超升。 儒道互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
谨严的墨家
墨家创立者是鲁国墨翟,信徒多是下层群众。墨家强调“尚贤,节用,兼爱、非攻,强调尊崇天神”(“天之爱民之厚”)。墨家特点:严明的军事团体作风,严密的“天志”观。
冷峻的法家
先驱人物是齐国管仲和郑国子产,申不害、慎到相继提出重术、重势的思想。韩非子则集法、术、势之大成,建构起完备的法家理论,是秦朝统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1.对世相的冷静观察。2.“帝王之具”——法术势。
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儒、墨以鲁为中心,儒家传播于晋、卫、齐;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源于南方楚、陈、宋,后北上于齐.法家源自三晋,成就于秦。阴阳家从燕发端,在齐拓展.周、魏则盛产纵横家。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都根源于周文化.齐是姜太公的封地,鲁是周公的封地.鲁文化重传统;齐文化重变通。
三晋文化
晋俗质实俭约,故成为法家文化的策源地。荀子为赵人。韩非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三晋民风强悍,任侠好气,多慷慨奇节之士。很多刺客出于其间,如豫让、聂政、侯嬴、朱亥、荆轲、高渐离等。韩魏之地处天下咽喉要冲,纵横之士应运而生。 秦文化
三、秦汉:思想文化大一统(天下一统,四海一家)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一统帝国秦王朝建立。秦帝国是与地中海的罗马并立的世界性大国,15年后被汉取代。经过秦汉王朝的统一整合,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主潮流被确定下来。汉赋,《史记》,无一不是在秦汉宏阔文化精神的统摄下产生出来的辉煌制作物,带有明显的傲视和霸道特征。 (一)秦的一统
秦始皇与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 秦朝的政治制度:三公九卿。
文化上的统一措施: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度同制、地同域等一系列措施。 秦的统一及其加强统一政权的各种努力增进了帝国版图内各地人的生活与心理的同一性,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王朝创立的许多政治制度为后世各朝所沿袭,影响久远。然秦二世而亡,历年十五,制度虽定,文化未融,一统格局,有待汉兴。 (二)汉一统文化
对楚文化的继承:亡秦必楚。汉朝统治者是楚人,他们必然继承并发扬楚文化。汉王朝是继“暴秦”之后建立的一个王朝,他也必然会对周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以东皇太一为最高神。汉赋源于楚辞。汉朝对秦文化的继承。汉朝官制与朝廷礼仪也大都沿用秦朝体制。从黄老之术到独尊儒术。从封国到削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推恩令。反击匈奴。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回中央。 罢百尊儒:思想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入则仕,出则隐”的中国主流文化格局被确定下来。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今古文经
何为“今文经”:焚书坑儒后,老儒们凭记忆背诵,口耳相授,由弟子们以当时流行的隶书文字抄写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称为“今文经”。 何为“古文经”:古书,这些书籍均用先秦古籀文写成,故称为“古文经”。 今文经:齐诗、鲁诗、韩诗;《公羊传》、《谷梁传》;伏生《尚书》;《仪礼》、《礼记》。 古文经:毛诗;《左传》;孔壁《尚书》;《周礼》。 西汉之际,国家官学主要传授今文经。 佛教东来,道教创立
佛教的传入:西汉末年 ,中亚 ,经丝绸之路(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民族宗教,形成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约2000年的发展出历史。奉道家创始人老子为教主,其思想基础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传统的原始宗教和神仙学说;二是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三是杂糅儒学和阴阳五行学说。
道教创立的两条支脉: 五斗米道:太平道:东汉末年张角曾利用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起义失后败,太平道以受到镇压而衰败。
道教的目标——得道成仙:道教乐生、重生、贵术。
道教的修炼方法很多:服饵、导引、胎息、内丹、外丹、符箓、房中、辟谷。 史学的巨大成就:《史记》与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计130篇,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约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52万6千多字。
文学成就
两汉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赋、散文和乐府诗歌三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汉赋。西汉早期的贾谊、中期的枚乘、杨雄和司马相如、东汉的班固、张衡、左思都是名垂千古的汉赋名家。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模仿《两都赋》。
汉代艺术
壁画与帛画。楚汉帛画有“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种技法,是早期人物画的重要发明。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兼具绘画,雕刻或浮雕等因素的艺术形式.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画像石大约废止于汉末三国时期,画像砖、石艺术以山东、河南、四川最为发达。说唱陶俑
自然科学
张衡,地动仪。《周髀算经》是中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数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天文学著
作。《九章算术》的出现,标 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的形成。《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一部医书,《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和植物分类学著作。医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神医华佗,麻沸散,五禽戏。蔡伦:蔡侯纸。
中国文化的很多基本面貌都在秦汉时期固定下来,汉族的形成也在此一时期。
四、魏晋南北朝(220-581):乱世中的文化大融合
分裂和动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最突出的表面现象。其间只有西晋20多年相对安定的统一时期。在这规模浩大的历史震动之中,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与交流,文化所赖以植根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此一时期是一个一元破碎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化别开洞天的新时期,是胡汉文化碰撞融合期。旧的文化模式崩溃了,新的学说与观念兴起,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文化模式逐渐清晰起来,构成一幅色彩缤纷的文化多元走向的图景。就宏观而言,它给秦汉时期的中国文明带来了新的活力,又为隋唐时代的中国文明作了新的准备。 当时,儒家的伦理济世之学,玄学家的宇宙本源之学,印度佛教的思辨哲学,道教的养生之学,使得以儒学为主体、以佛教和道教为两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构架初步形成了。
文学:三曹 、 建安七子为代表的 建安风骨 ,以及田园诗、山水诗和讲究格律的 宫体诗,为唐代律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艺术方面: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莫不多开凿于这一时期,成为举世瞩目的我国三大艺术宝库。诞生书圣王羲之,画圣顾恺之,
科技方面:以及祖冲之、刘徽、裴秀、皇甫谧、葛洪、贾思勰、綦毋怀文、马钧等科学家,他们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其中不少发明创造,就是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因遥遥领先而独放异彩。 法显(约337—约423),东晋旅行家,佛经翻译家,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先驱者,为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而西行取经。历时14年,回国后译经6部63卷。撰《佛国记》,为重要史籍。
魏晋玄学
以“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为理论依据,阐释学说,或称“玄远之学”。借助“本末体用”关系的阐释,以“得意忘言”的方法,试图解决儒家“名教”与道家“自然”的关系。以道家理论为基础,融合儒道两家学说,旨在会通,而非立异,可称“新道家”。 刘劭著《人物志》,推动了魏晋玄学思潮的产生。
正始(240—249年)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以《周易》、《老子》理论为著述根据和资料来源。从“贵无论”出发,主张“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的本体论和“崇本息末”的方法论,提出“名教出于自然”的命题,试图调和儒道两家的思想理论。 (1)“贵无论”(2)“崇本息末”(3)“名教出于自然”:名法之治,名教之治,无为之治:
竹林玄学:阮籍,嵇康(1)“越名教而任自然”(2)“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 讥讽“礼法之士”为“裤中之虱” 西晋玄学:裴頠,郭象(1)“崇有论”(2)“独化论” 东晋玄学:东晋玄学理论开始融入佛教般若教义,
寺院建筑和石窟艺术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
名刹大寺:嵩山少林寺、北京法源寺、杭州灵隐寺、五台山佛光寺、西安法门寺、峨眉山万年寺、开封相国寺、大同华严寺、天津蓟县独乐寺
石窟艺术: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 重庆大足石刻
佛教的流行原因:一是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人们为了摆脱困境,希望得到寺院的庇护;二是南北朝的一些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如北魏、萧梁和北齐的统治者就是如此;三是西域高僧如鸠摩罗什等来到中国,加速了佛教的传播。 绘画:成就最大的是东晋的顾恺之。(既善人物,又善山水,人物尤为突出《女史箴图卷》)书法: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大体为:图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李斯)→隶书→隶草→今草→今隶(楷书)→行书→行草→狂草。刘德升首创行书体,钟繇创立真书(楷书),东晋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兼善隶、草、真、行,被称为书圣。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五、隋唐: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文化的激荡,终至推出了气度恢弘、史诗般壮丽的隋唐文化时代。 经济:地主小农经济得到恢复 政治:国家出现大一统局面
意识:儒、道、释共尊,以儒家为主,儒学重新获得正统地位,知识分子改变消极无为态度 文化:兼容并蓄,对外来文化襟怀宽容 文学艺术:群星璀璨、盛极一时
造桥技术:李春,安济桥又名赵州桥最古老的石拱桥
文化的发展:崇佛政策:营造佛寺佛像,受戒、讲经,禁毁盗佛像,译经,俗官化管理 (1)建筑:东西两都、帝陵和运河:西都长安城,东都洛阳,京杭大运河 (2)东西、胡汉文化交流:玄奘西行取经。日本派出遣唐使。 (3)大唐盛世的艺术成就:
1、文学(唐诗)清代所编《全唐诗》,有作品48900首,诗人2300多。初唐(承袭南北朝颓靡绮丽遗风)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初唐最杰出的诗人是陈子昂。 盛唐(体裁众多,风格各异)著名的诗人: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王维(诗佛)、孟浩然、高适和岑参。中唐(忧愤、阴郁、滞重)诗人: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贾岛、李贺 2、书法,颜筋柳骨 初唐有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皆为法度所窘”) 中唐以颜真卿(楷书)、张旭(草书)、怀素(草书)、李阳冰(篆书)为代表,晚唐书法家以柳公权,沈传师。柳公权与欧、虞、颜并称唐楷四大家。 3、绘画,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吴道子(唐)《送子天王图》,《游春图》是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的传世名著,阎立本 《步辇图》,张 萱《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周 昉《簪花仕女图》,孙位《高逸图》,韩滉《五牛图》,韩幹《照夜白图》《御马图》,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王维《雪溪图》。昭陵六骏。龙门石窟。
4、音乐歌舞,唐朝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种,舞时配以音乐。软舞姿势柔软, 舞曲有凉州、 回波乐、鸟夜啼等。《胡旋舞》。盛唐时,流行由西凉传来的霓裳羽衣舞。秦王破阵乐 5、文体娱乐:歌舞戏,杂技,击鞠,围棋,拔河、角抵、荡秋千、射箭、划船等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提倡恢复先秦两汉的古代散文。古文运动的两员主将是韩愈和柳宗元。传奇小说:唐代中后期城市经济繁荣,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传奇小说。古文运动为小说创作提供了表达能力更强的新散文体,陈鸿的《长恨歌传》、元稹的《会真记》、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及蒋防的《霍小玉传》等均比较著名。
继隋而建的唐朝,开疆拓土,建立起了庞大的唐帝国,军事强大、经济繁荣、机构完备,这些都为为中华文化的腾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唐朝统治者文化上采取“开明”与“宽容”的政策。文学艺术上鼓励“纯文学”和“纯学术”,意识形态上“三教并行”。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寒士崛起,出现了新的正在上升的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他们的自信使唐文化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和有容乃大的气派。一切因素、形势、风格都在唐文化中恰得其所,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文化效应在唐朝得到最为充分的释放,同时大规模的吸取了外域文化,这些都使唐文化具有特有的气派。 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六、宋元:当农耕文化遭遇游牧文化
经历了大唐盛世,宋代又陷入战乱中,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冲突激化,且最终被蒙古族政权取代。中国文化再次转向多元和融合。元帝国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帝国,横跨亚欧的版图,加上驿站制度的完善,使一向不曾处在统一控制下的东西交通,到元朝时已畅通无阻。中原文化、北方草原文化、边疆各族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东欧拜占庭文化、南亚佛教文化都在交流融汇,并在元文化系统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宋代文化细腻丰满,气魄上却远不及汉唐文化豪放雄壮。元代文化则转向世俗化。
宋朝:
一、宋文化发展背景:崇文抑武,文官政府,经济:发达 城市与商业繁荣 崇尚奢靡,思想:理学 三教合一 追求个性自由 以俗为雅 广开科举:与唐代相比变化:一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一是录取人数的增加。 教育的普及: 书院、家塾与蒙学
庆历四年,范仲淹等提议各州县设立学校。 王安石“三舍升贡”法 科举考试三级考试制度确立 商业与货币流通兴盛
二、理学的建构:以韩愈、李翱开启的由外向内转化,由斥佛、排佛到“援佛入儒”为契机。 1.理学的构建(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
北宋时期的石介、胡瑗、孙复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实际的开创者为北宋五子,即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2.理学与中国文化
礼治秩序的重建,礼治的强调也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创伤,如主奴根性,对妇女的束缚。 三、人文天地
(一)文学:1、婉约含蓄为主格调的宋词:词源于市井歌谣,晚唐时文人开始介入词的创作,如温庭筠,宋代文人的特点:现实关怀与个体精神享受(情与理)深情执着与旷达超然(出与入)雅不避俗(雅与俗)2、散文
(二)绘画品味高雅的宋画(风俗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文人画诗书画一体米芾 宋代花鸟画有两种样式:
一是精工富丽的院体花鸟画,代表人物是:赵昌,崔白等
一是追求笔墨意趣的文人花鸟画,代表人物是:文同,苏轼等宋徽宗和宫廷花鸟画
(三)科技:指南针、活字印刷和火药武器,战乱,大力发展军事科技。 【北宋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朱熹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朱熹、王阳明 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河南商丘,戚同文、范仲淹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程颢、程颐 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湛若水 茅山书院。江苏江宁三茅山 【南宋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朱熹讲学之所 岳麓书院。 张栻讲学之所 丽泽书院。吕祖谦讲学之所 象山书院。陆九渊讲学之所 文房系统的审美:笔墨纸砚
古玩收藏:收藏金石的风气大为流行。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考古图》、赵明诚《金石录》。赏石之风:宋徽宗的“花石纲”。苏轼尤好“怪石供”
市民文化:宋代出现了固定的游艺场所瓦舍。每个里有多个专供演出的圈子,成为“勾栏”。 手工业发达:制瓷业 定窑—河北 · 定州—白瓷,汝窑—河南 · 汝州—青瓷,官窑—河南 · 汴京—体薄色青,哥窑—浙江 · 越州—青瓷,钧窑—河南 · 禹州—红、紫瓷。瓷器有花纹,始于宋。
辽金夏元:
元曲的兴盛
元曲的兴盛,标志着中国戏剧艺术的成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从侧面展示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展示了精英阶层在促进这种相互作用时的新作用。
元杂剧是在北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诸宫调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勃兴于元代。 元杂剧兴盛原因:
第一、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广泛性)和商业化 宋代教坊乐部 :《东京梦华录》
元代经济繁荣,商人地位提升,城市繁荣,娱乐形式多样化。工商艺人的歧视较以前有较大改善。“日进千文,不如一艺防身。” (孔齐《至正直记》) 第二,元朝的贵族统治阶级 对歌舞戏曲的喜好。
第三,蒙元的文化政策促成了大批文人涉足杂剧创作。元代的四等人制:蒙古、色目人、汉人、南人。科举制度中止七八十年:1315年开科取士。儒士社会地位的低下。九儒十丐 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元杂剧分为12大类,分别是: (一)神仙道化剧, (二)隐居乐道剧,(三)披袍秉笏剧,(四)忠臣烈士剧, (五)孝义廉节剧,(六)叱奸骂谗剧,(七)逐臣孤子剧,(八)脱膊杂剧,(九)风花雪月剧,(十)悲欢离合剧,(十一)烟花粉黛剧,又叫花旦杂剧,(十二)神头鬼面剧。 元曲的在精神上有两大主调:
一是倾吐整体性的郁闷和愤怒。二是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曲的繁盛,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元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它融合了古
典诗词的文采、民间曲调的斑斓,注重叙事,擅长抒情,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元曲使中国真正步入戏剧大国的门槛,享誉世界。
元代宗教: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都采取宽容的态度,影响最大的宗教依然是佛教(特别喇嘛教)和道教。此外,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婆罗门教以及犹太教也得到一定的传播。 中西文化交流:从元代开始,中国逐渐形成一个回族。伊斯兰教,长安清教寺、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元代的基督教大体上分为两支:一支是曾在唐代流行的景教,另一支则是罗马天主教。 《马可·波罗行纪》。科学技术的交流。回回历《万年历》。郭守敬《授时历》 随着蒙古大军的西征,中国的科学技术如四大发明也传至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大陆。此外,中国的历法、数学、文学、瓷器、茶叶、丝绸、绘画等也大量西传,使中国文化声名远播。 元四家与元代山水画之变: 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
七、明清:帝国文化的晚期——总结与反省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地主经济中的依附关系开始松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暮年期,除了总结既有成果、集封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外,已经失去了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伴随着资本主义这一新的经济关系的萌芽,启蒙文化也在勃兴,从而使得明清的中国文化呈现出成熟凝重和急剧转型的双重特征。 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明代的文化专制:叠兴文字狱:明代的皇帝抛弃了“刑不上大夫”的老规矩,直接施重典于大臣,不仅“诛其身”,而且“没其家”,以此来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大量使用特务手段: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专们以士人为重点侦伺对象。网络密布、活动猖獗,用刑酷烈。中国文化专制主义到了明代已达到一个新阶段。 明初整个意识形态呈现一派灰暗沉闷的现象。士民生活亦受礼制严格的约束。 灭异端的文化一统: 树立正宗学说——程朱理学 制定防范思想自由发展的文教制度与政策。禁止国子监和县学学生批评政治和师长。科举上的八股文。
文化专制扩及“圣人”之经:删除经文中的有关的民本思想和限制君主的言论。
清初文字狱:清代文字狱森严,远超明代,而不同之处,在与清代文字狱多因镇压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而发难。 清除异端:1、乾隆开展19年禁书运动,禁毁书籍3100多种、151000多部,销毁书版80000块以上。2、利用《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的编纂,剪除反宗法专制的“异端”,冲淡汉族士大夫的“复明”之思。 君主集权加强:尊君卑臣 强化宗法制 康熙:“国家授权族长,于族内行使教训权” 宗族制与保甲制结合
宗法制完善,族内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在宗族法中皆有相应规定。 二、古典文化的总结
在图书典籍方面:明清两代皇帝调动巨大的人力、物力,对中国上下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进行了整理、汇编。 《永乐大典》: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早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康熙字典》:康熙年间编,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 《古今图书集成》:这部书将清代所能见到的各种古籍分成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全书一万卷,是我国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用处最广、体例最完善的一种。 《四库全书》迄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79337卷,3600册,2290916页) 古典科技方面:李时珍花费了27年的时间,编成了《本草纲目》52卷。
徐光启主编《崇祯历书》,还编写了《农政全书》,这本书共60卷约60万字,记载了我国自古以来的农学理论。 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这是一部称誉海内外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国外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日本人将此书奉为至宝,并由此发展出一门“天工学”。
《徐霞客游记》记载了苗、瑶、彝、纳西、壮、白等少数民族的经济、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以及村落城镇的盛衰,名胜古迹的演变等,是研究我国民族和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 三、文化的开新
明代文化别开生面: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创造了基础。这种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将强劲的活力输入社会肌体,一股别开生面的新鲜文化涌动与传统的文化结构之中。
社会风尚逾越礼制:风尚奢靡,突破钦定礼治的等级名分大方。 悖离礼教的社会观念:拜金、崇商之风颇盛,涌现出崇商弃农、崇商弃儒、崇商弃官的趋势;婚恋观念突破,追求真情挚爱。《牡丹亭》“三言二拍”。肉欲追求《肉蒲团》、《玉娇女》、《金瓶梅》。市民文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弘治、正德年间出现了一些“狂放”之士,如唐寅、祝枝山。 王学的崛起,打破了明初以来思想界的沉寂局面。 “离经叛道”的李贽
反对理学家用“天理”来压制“人欲”的禁欲主义,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性。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顾炎武—亭林先生《天下郡国利病书》,黄宗羲—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王夫之—船山先生《读通鉴论》。 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黄宗羲的学说的核心是“非君说”君臣平等: 工商皆本:
顾炎武:提出“众治”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王夫之主张“公天下” 经世致用思潮:这三位 四、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的过程。 传教士来到中国后采取了若干行之有效的方法:1走上层路线2顺应中国习俗3学术传教 空间观念上的改变。坤舆万国图 火炮制造技术:
中西文化冲突:1广彩博纳:徐光启、李之藻。2深闭固拒:沈榷、黄贞。3理性的审视 清朝初期对西学的排拒与限制: “节取其技能”:认同西方自然科学的价值。“禁传其学术”:排斥西方神学。 到了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教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乎中断,中国走进了“闭关锁国”的死胡同。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闭关锁国”的中国才被洋人的洋枪洋炮轰开了大门。清代国门关闭的深层次原因,还是根植于清统治者对于政权动摇的恐惧。民间亦有借天主教进行反清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