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 药用植物保护学(1)总论
1植物病害定义的基本要素:有病原的作用、有症状显露、有病变
2病状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3病征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
4病害分类:1.病害病状类型(花叶病、斑点病、叶枯病、腐烂病、萎蔫病、畸形病)2.病原物类型(真菌病害、细菌、植原体病害、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3.病原物传播途径(气传病害、水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虫传病害)4.致病因素是否为生物(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5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
6有性孢子: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7真菌生活史的5个类型:1.无性型(半知菌)2.单倍体型(壶菌、接合菌)3.单倍体--双核型(担子菌)4.单倍体--二倍体型(异水霉)5.二倍体型(卵菌)
8真菌门的5个亚门:1.无隔菌丝 鞭毛菌亚门(卵孢子)接合菌亚门(接合孢子)2.有隔菌丝 子囊菌亚门(子囊孢子)担子菌亚门(担孢子)半知菌亚门(无性孢子或不产生)
9与植物病害有关原核生物(细菌、菌原体)属于:薄壁菌门、厚壁菌门(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疮痂病--疮痂链霉菌)、软壁菌门(柑橘僵化病--柑橘螺原体、桑萎缩病、泡桐丛枝病、枣疯病)
10病原物寄生类型:1.专性寄生2.兼性腐生3.兼性寄生4.专性腐生
11植物抗病性类型:免疫;抗病;耐病;感病;避病
12病害循环4个阶段:1.病害发生前阶段2.病害在寄主植物个体中的发展阶段3.病害在寄主植物群体中
的发展阶段4.病害和病原物的延续阶段
13病害循环的主要内容:1.病原物的越冬与越夏2.初侵染和再侵染3.病原物的传播
14初侵染的病程: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15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①有病植物②病植物残体③种苗及无性繁殖材料④土壤、肥料
16自然植物病害系统3个基本要素:病原物、寄主植物、环境
17农业植物病害系统4个基本要素:病原物、寄主植物、环境、人
18昆虫触角的构成:柄节、梗节、鞭节
19昆虫的足的组成: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20昆虫常见生殖方式:1.两性生殖2.孤雌生殖3.多胚生殖4.卵胎生
21不完全变态:昆虫纲多新翅类和准新翅类昆虫所具有的变态类型。卵、若虫、成虫
22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23杂草控制:1、杂草检疫2、人工防治3、机械防治4、化学防除5、替代控制6、生物控制。
24构成植物检疫对象三条件:危险性、局部发生、人为传播。
25植物检疫的措施:1、禁止入境2、限制入境3、调运检疫4、产地检疫5、国外引种检疫6、旅客携带物、邮寄和托运物检疫7、紧急防治。
26检疫处理方法:退回、销毁、除害、隔离检疫。
27如何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①非侵染性病害无病症,无发病中心,症状分布均匀,单一;侵染性病害大都有病状,无病症,一般有发病中心,症状分布不均匀,且往往表现为复合型。②非侵染性病害发病普遍面积较大。③侵染性病害有发病中心,具传染性;非侵染性病害不具传染性。④非侵染性病害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恢复。
28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诱发病害的能力。病原物对寄主的影响和致病作用是多方面的。病原侵入后,寄主植物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就遭破坏,除了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份外,还对植物施加机械压力以及产生对寄主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代谢产物,如酶、毒素和植物生长素等物质,直接或间接地破坏植物细胞组织、诱发一系列变化,致使植物表现出各种病害症状。
29植物的抗病机制:寄主植物与病原物长期共同演化过程中,针对病原物的致病因素,寄主植物所固有或诱发的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抗病作用。一、分类 1.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有无特异性相互作用(小种专化性抗病性--垂直抗性、非小种专化性抗病性--水平抗性)2.抗病性的遗传方式(主效基因抗病性、微效基因抗病性)3.表达病程阶段不同(抗接触、抗侵入、抗扩展、抗损坏、抗再侵染)4.寄主植物是否为固有和诱导的抗病性(固有抗病性、诱导抗病性)二、固有抗病性(固有物理抗病性、固有化学抗病性)三、诱导抗病性(诱导的物理抗病性、诱导的化学抗病性)四、水平抗性和垂直抗性
30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与方式:1.真菌:芽管或菌丝从伤口,自然孔口或直接侵入。2.细菌:从伤口、自然孔口侵入3.病毒:从微伤口侵入,经昆虫传播侵入4.线虫:直接穿刺。5.寄生性种子植物:吸盘穿透直接侵入
31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传播方式:1.真菌主要是以孢子随着气流和雨水传播,2.细菌多半是由雨水和昆虫传播,3.病毒则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4.寄生性种子植物是由鸟类传播,也可气流传播,少数可主动弹射传播,以上病原物有一共同的传播方式人为传播。人类通过田间操作及其它繁殖材料的无距离调运而传播病害。
32植物病害流行的条件:①有大量侵染力强的病原物存在②必须有大量的感病寄主存在③有适易的环境条件,并有利于病原物而不利于寄主植物的生长。
33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病原菌以某种方式越冬(或越夏后—),从越冬场所传播出来,在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后的第一轮侵染称为初侵染,初侵染完成后,病部产生的病原物经传播到达新的侵染点后进行再侵染,再侵染可以反复进行若干次,于生长季节末期寄主进入休眠期病原物也随之进入越冬状态。
34触角的类型:1.丝状(蝗虫)、2.刚毛状(蜻蜓)、3.球杆状(白粉蝶)、4.锤状(长角蛉)、5.锯齿状(锯天牛)、6.栉齿状(绿豆象)、7.羽毛状(蛾类)、8.念珠状(白蚁)9.、腮叶状(棕色金龟甲)、10.膝状(蜜蜂)、11.还毛状(库蚊)、12.具芒状(绿蝇)
35口器类型:1.咀嚼式(直翅目--蝗虫、蟋蟀,鞘翅目--甲虫,膜翅目--叶蝶、茎蜂)2.刺吸式(蝉)3.虹吸式(鳞翅目--蛾、蝶)4.舐吸式(双翅目--家蝇、食蚜蝇)5.嚼吸式(蜜蜂)6.刮吸式(蝇蛆)7.锉吸式(蓟马类)
36胸足的主要类型:1.步行足(步甲)2.跳跃足(蝗虫的后足)3.捕捉足(螳螂的前足)4.游泳足(龙虱的后足)5.携粉足(蜜蜂的后足)6.开掘足(蝼蛄的前足)7.抱握足(雄龙虱的前足)8.攀援足(体虱和猪虱的足)9.净角足(蜜蜂的前足)
37翅的类型:1.膜翅(蜻蜓、草蛉、蜂类的前后翅,蝗虫、甲虫、蝽类的后翅)2.毛翅(毛翅目)3.鳞翅(蝶、蛾)4.缨翅(蓟马)5.半覆翅(竹节虫的前翅)6.覆翅(蝗虫、叶蝉类的前翅)7.半鞘翅(蝽类的前翅)8.鞘翅(鞘翅目)9.平衡棒(双翅目、雄蚧的后翅)
38昆虫纲的特征:①成虫体躯分头、胸、腹三段;②头部有口器,1对触角和眼;③胸部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④腹部具外生殖器和尾须;⑤具有变态。
39 蝶类和蛾类如何区别:1.蝶 白天活动、触角球杆状、休息时翅直立背上 2.蛾 夜间活动
触角丝状,羽毛状,栉齿状等、休息时翅平覆体背
40昆虫主要习性:1.活动的昼夜节律性(昼出性--蝴蝶、蜻蜓;夜出性--蛾类)2.昆虫的食性(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杂食性)3.假死性(金龟子、小地老虎、斜纹夜蛾、菜粉蝶---从树上振落,集中消灭)4.趋性(趋光--灯光诱杀、避光--潜所诱杀;趋温性、负趋温性;趋化性--食饵诱杀、负趋化性--趋避剂;驱湿性、趋旱性;趋地性、负趋地性)5.集群和迁移
41昆虫的分类:1.直翅目(咀嚼式 复翅 膜翅 后足多为跳跃足,产卵器发达 蝗虫 不完全)
2.半翅目(刺吸式 半鞘翅 膜翅 体扁多有臭腺,小盾片发达(三角形)蝽 不完全)3.缨翅目(锉吸式 膜翅 膜翅 体细长略扁,多数黑色、褐色、黄色 蓟马 不完全)4.鞘翅目(咀嚼式 鞘翅 膜翅 小盾片外露三角形,前胸发达 天牛 完全)5.鳞翅目(虹吸式 鳞翅 鳞翅体翅有鳞片 蝶 完全)6.双翅目 (舐吸式、刺吸式 膜翅 平衡棒 前胸发达 蚊、蝇、虻 完全)7.膜翅目 (咀嚼式、嚼吸式 膜翅 膜翅 胸、腹连接粗壮或纤细 蜂、蚂蚁 完全)
42蝗虫、蝽、蓟马、蝴蝶、蜜蜂、天牛、蝇的触角、口器、翅和足的类型:1. 蝗虫(丝状 覆翅、膜翅 步行足 步行足 跳跃足 咀嚼式)2.蝽 (丝状 半鞘翅 膜翅 步行足 步行足 步行足 刺吸式)3.蓟马(丝状
缨翅 缨翅 步行足 步行足 步行足 锉吸式)4.蝴蝶(球杆状 鳞翅 鳞翅 步行足 步行足 步行足 虹吸式)
5.蜜蜂(膝状 膜翅 膜翅 步行足 步行足 携粉足 咀吸式)6.天牛(鞭状 鞘翅 膜翅 步行足 步行足 步行足 咀嚼式)7.蝇(具芒状 膜翅 平衡棒 步行足 步行足 步行足 舐吸式)
43植物检疫:是国家或地区政府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随植物及其产品的人为引入和传播,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措施强制实施的保护性植物保护措施。
44杂草的特性:1、在生长的早期就能开花结果(荠菜、早熟禾)2、成熟迅速,有利于其在不良环境中延续其种群(芥菜、欧洲千里光)3、许多杂草具有两种繁殖方式,有性和营养(眼子菜、香附子)4、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繁衍(藜草)5、种子寿命长,具有不同形式休眠6、有些杂草产生与作物种子大小、
形状相似的种子,从而使之与作物种子分离困难,有利于人助传播7、种子代数多、数量庞大(灯心草、紫茎泽兰)8、具有各式各样的长距离散布的适应机制(种子或果实具翅、冠毛)9、迅速的幼苗生长和定植,可为生殖生长奠定基础,增强杂草的竞争优势(蓟属杂草)10、较强抗逆性和存在化感物质11、能相对于杂草控制发生相应的适应性进化。12、杂草分布范围广。
45杂草的分类:1.按形态:禾草、阔叶草、莎草;2.按植物学习性:一年生(春生、夏生)、二年生、多年生(多年生直根、根茎、根芽、球茎、块茎、鳞茎)、寄生性;3.按对水分的适应:旱田杂草、水田杂草(湿生性、沼生性、浮水型、沉水型、两栖);4.按危害和危险程度分:恶性杂草、重要杂草、区域性杂草、检疫性杂草。
46农业防治的措施:1、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轮作:如用葫芦科以外的作物轮作三年能有效防治枯萎病和炭疽病,大黄与川芎或黄芪轮作可减轻大黄拟守瓜的危害;间作;调整播期)
2、选用无病虫种苗和抗性品种3、加强栽培管理(适时灌溉;合理施肥;保持田园卫生)
施肥在有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一是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作物的抗害和耐害能力;二是可以改变土壤性状和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恶化土壤中有害生物的生存条件;三是可能直接杀死有害生物。
47物理防治的措施:人工机械防治、诱杀、温控法、阻隔法、辐射法
48生物防治的途径:保护有益生物;引进有益生物;人工繁殖与释放有益生物;生物产物的利用开发。
49生物防治的内容:利用动物天敌(动物天敌治虫、治草、治鼠)、病原微生物(苏云金杆菌防止地下害虫蛴螬的乳状芽孢杆菌,白僵菌防治鳞翅目害虫)、生物颉颃物(通过产生抗生物质、占领侵染位点或通过竞争营养和生态环境来控制有害生物,一般针对病害和草害)、生物产物(植物次生物质、化学信号物、激素等)进行病虫鼠害的防治。
50生物防治的特点:优点:1、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影响较小,不存在残留和环境污染问题2、对有
害生物可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而且不易产生抗性问题3、生物防治的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局限性:1、生物防治的作用效果较慢,在有害生物大发生后通常无法控制2、受气候和地域环境条件的限制,防治效果常不稳定3、目前可用于大批量生产的种类太少,通过生物防治达到有效控制的有害微生物数量有限。
51农药的类型:(按防治对象)1、杀虫剂|杀螨剂(按化学结构分为: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沙蚕毒素类、有机氯类等;作用方式:触杀、胃毒、内吸、熏蒸、趋避、拒食、引诱和生长调节)、2、杀菌剂(杀真菌剂、杀细菌、杀病毒、杀线虫;按化学成分:无机、有机;按作用方式:保护性、治疗性、铲除性)3、除草剂(按作用性质:选择性、灭生性;按在植物体内输导特性:内吸传导性、触杀性;按使用方法:土壤处理剂、茎叶处理剂)4、杀鼠剂。
52农药的剂型:乳油、粉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粒剂、悬浮剂、水分散性粒剂、种衣剂。
53确定施药的适期:害虫的盛发期、植物感病生育期、杂草敏感期、鼠害的断食期、作物的安全期。
54杀虫杀螨剂:鱼藤酮、烟碱、苦参碱、藜芦碱;
55保护性杀菌剂:只能通过化学保护方式防治病害,在病原菌侵入之前发挥作用的杀菌剂。如:1、波尔多液(硫酸铜和石灰乳配成的天蓝色胶装悬液,有效成分是碱式硫酸铜)2、石硫合剂(硫磺和生石灰加水煮制成的深红色透明液,有效成分是多硫化钙),对介壳虫及其卵有较强杀伤力3、代森锌锰,可防治霜霉病、炭疽病、叶斑病等4、百菌清,可防止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锈病
56内吸性杀菌剂:能被植物吸收,并在植物体内系统分布的杀菌剂。可通过化学保护和化学治疗等方式防治植物病害,该类杀菌剂大多岁水分蒸腾向顶部输导,并会在叶缘积累。少数具有双向输导的能力。如:1、多菌灵,对鞭毛菌无效,50%可湿性粉剂2、三口坐酮,广谱、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对锈病和白粉病具有预防、铲除、治疗及熏蒸作用3、咪鲜胺,对子囊菌引起的病害有特效4、甲基托布津,杀菌谱与多菌灵相似,安全间隔期14天。
57铲除性杀菌剂:可杀死侵入点附近的病原菌,以终止病原物与寄主形成寄生关系的杀菌剂。如:冲酰亚胺类杀菌剂异菌脲、速克灵和吡咯。
58植物诱导抗菌激活剂:施用后可是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提高植物对病原菌入侵的抵抗能力的一类杀菌剂。如:苯井噻二口坐、氨基寡糖等。
59除草剂:2,4D(防治双子叶、莎草科杂草);2甲4氯;吡氟禾草灵(防除阔叶药材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灭草松(防治莎草科和阔叶杂草);氟磺胺草醚(豆科田、果园等地中防治阔叶杂草)
60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六六六、DDT、毒杀芬、二溴氯丙烷、二溴乙烷、杀虫脒、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毒鼠硅、氟乙酸钠。
61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药材中不得使用和限制使用: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自威、沸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氮口坐磷、苯线磷。
62防治蝼蛄:改变环境是防治蝼蛄的根本方法,通过改良盐碱地,结合人工防治和药剂防治。1.农业防治 药材收获后适时翻耕,以减少虫源;不施用未经完全腐熟的有机肥。2. 药剂防治 ①灯诱成虫 ②鲜草或鲜马粪诱杀 ③毒饵诱杀:用80%敌敌畏乳油0.5kg拌入50kg炒香的饵料中制成毒饵,傍晚撒于苗床上 ④灌药毒杀:在根际或苗床上浇灌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63防治蛴螬:1.施用腐熟粪肥或冬翻土壤冻死蛴螬; 2.用50%辛硫磷颗粒剂处理土壤 3.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氯菊酯乳油3000倍液灌苗木根际。4.有条件地区,可用黑光灯诱杀趋光强的铜绿丽金龟及暗黑腮金龟成虫。
64防治地老虎类: ①及时清除苗圃地杂草 ②糖醋液或黑光灯诱杀成虫 ③幼苗出土前用泡桐树叶诱杀幼虫 ④刨土捕杀幼虫 ⑤药杀幼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浇苗及根际土壤。
65防治锈病:①改善栽培条件增强抗病性,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通风、透水;②减少侵染来源,休眠期清除枯枝落叶,喷洒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叶,病芽;③生长季节喷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敌锈钠250-300倍液,每7-10天1次,喷2-3次;④转主寄生的病害种类,注意不要将转主植物栽植在一处。
66防治植物炭疽病:①减少侵染来源。及时剪除病叶、病果、病枝,清除病落叶,深埋或火烧,并用杀菌剂给剪口消毒;②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适度密植,及时施肥、排灌、遮荫,促进植株健康生长;③发病后及时喷药控制病害。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
67防治叶斑病:①减少侵染来源,清除枯枝落叶、剪除病枝,集中处理;②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控制病害发生;③药剂防治:发病期间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10天1次,喷3-4次。
68防治灰霉病:①改善环境条件,提高寄主抗病性:通风降湿,增加光照,避免喷灌和积水,控制氮肥,减少伤口;②发病期喷酒50%代森铵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每10-15天喷1次。
69天牛类害虫的综合治理方法:天牛类害虫生活场所隐蔽,化学药剂难以直接发挥作用;天敌资源又少,自然控制作用较弱;其成虫主动扩散能力较强,一旦在一个新生境定居成功,种群的数量就会稳定增长。而且天牛为害初、中期不易察觉,待发现后就已经造成了严重灾害。因此防治天牛应注重检疫与栽培管理措施,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1)、加强检疫:对调运的药用植物应严格施行检疫,发现有虫瘿、侵入孔、排泄孔和粪屑者要禁止外运,并及时进行处理,有虫严重的要集中烧毁,轻微的可用磷化铝或溴甲烷熏蒸。(2)、栽培管理措施:选育抗虫品种,加强管理。定期检查及时剪除受害枝稍,如防治菊天牛,要连根拔除被害株。(3)、人工防治:用锤击卵;用铁丝或其它利器钩杀幼虫;人工捕捉成虫,最好在雨后天晴的中午进行,菊天牛可在清晨进行;
饵木诱杀:在天牛发生地块,放置天牛喜吃的植物作诱饵,引诱天牛产卵,然后将饵木剥皮烧毁。(4)、药剂防治:涂抹或堵塞虫孔,用80%敌敌畏乳油、50%杀螟硫磷乳油涂抹虫孔,外用黄泥封口,熏杀幼虫;(5)、阻止成虫产卵:用水泥:食盐:水(5:0.25:2)制成白涂剂,涂于枝干上,可预防天牛产卵。(6)、生物防治:林间挂鸟巢招引益鸟,同时要积极开展如花绒金龟、肿腿蜂的应用。
70木蠹蛾类的发生特点及综合治理方法:1.发生特点 多数种类寄居树木枝干皮下,形成纵横坑道,危害衰弱木和濒死木。一般1年发生1代,个别地区1年2代,虫态重叠现象普遍。 2.防治 对蠹虫的防治应以检疫封锁为基础,以加强抚育管理为重点,辅以生物和化学手段。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减轻为害,逐步实现持续控灾。(1)、加强检疫 严禁调运蠹害木,发现蠹害木要及时进行药剂或剥皮处理,以防扩散;(2)、加强抚育管理 适时合理的修枝、间伐,伐除虫害木、濒死木,改善林内的卫生状况,增强树势以提高树木抗御虫害能力。(3)、饵木诱杀 根据木蠹蛾类发生特点,可于早春成虫入侵前,在林缘或林间空地设置饵木,将饵木集中烧毁或剥皮喷药处理,杀灭幼虫。(4)、化学防治 早春成虫侵入新稍以前,用50%磷胺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喷洒树冠;利用成虫在树干根际越冬的习性,于早春越冬成虫活动前,在根际撒氧化乐果或辛硫磷等粉剂,然后干基培土4-5cm厚,杀灭越冬成虫;(5)、生物防治。粉拟青霉菌可用于轻、中度为害区清理蠹害木后的保护性防治。每年1-2月,在林间分次喷施,可防成虫入侵。
恶性杂草:发生面最广、危害最大且最难防治的杂草。区域性杂草:仅发生于局部地区,但危害性大且难以防治的杂草。检疫性杂草:具有潜在危险危害、并通过口岸检疫措施可防止其从一地传入另一地的区域性杂草。替代控制(利用覆盖、遮光、空间占领等原理,用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植物进行替代种植,替代植物短期内可达到较高郁闭,取代杂草种群优势,而达到控制目的。IPM:综合治理,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植物检疫:是国家或地区政府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随植物及其产品的人为引入和传播,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措施强制实施的保护性植物保护措施。农业防治:又称栽培防治,是通过适宜的栽培措施降低有害生物种群数量或减少其侵染可能性,培育健壮植物,增强植物抗害、耐害和自身补偿能力,或避免有害生物危害的一种植物保护措施。物理防治:指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和器械防治有害生物的措施。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产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一种防治技术化学防治;利用化学药剂防治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
技术。
杂草的特性:1、在生长的早期就能开花结果(荠菜、早熟禾)2、成熟迅速,有利于其在不良环境中延续其种群(芥菜、欧洲千里光)3、许多杂草具有两种繁殖方式,有性和营养(眼子菜、香附子)4、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繁衍(藜草)5、种子寿命长,具有不同形式休眠6、有些杂草产生与作物种子大小、形状相似的种子,从而使之与作物种子分离困难,有利于人助传播7、种子代数多、数量庞大(灯心草、紫茎泽兰)8、具有各式各样的长距离散布的适应机制(种子或果实具翅、冠毛)9、迅速的幼苗生长和定植,可为生殖生长奠定基础,增强杂草的竞争优势(蓟属杂草)10、较强抗逆性和存在化感物质11、能相对于杂草控制发生相应的适应性进化。12、杂草分布范围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