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跨越式协调发展的思考
作者:张 强许建国
来源:《新长征》 2012年第6期
跨越式协调发展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落后经济区域对某些超常规发展的先进经济模式的赶超行为,即通过对过去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通过改革常态的积弊,总结超常规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从而构建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与长远兼顾以及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努力实现产业、技术、质量、效益、环保的总体新跨越。
一、我省经济现状及分析
我省位于东北亚腹地,人口、面积均占全国2% 左右,2011 年人均GDP 为37870 元,在全国排名第11 位。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经济发展也呈现出良好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
1、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及技术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比重过小,农业基础落后,农、轻、重结构严重失衡。我省经济较发达的长春市、吉林市,有其自身自然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依托资源基础和地缘优势,以发展重工业为目标,对我省的投入资金都集中在石化、交通运输设备、钢铁、机械制造等方面,国家重点大型投资项目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省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尤其是汽车制造、轨道客车、精细化工等一批对全国工业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支柱和优势产业,集中布局在长春、吉林这样的中心城市,它们已经成长为在省内具有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的核心产业基地和经济增长极。而经济欠发达城市如白城、四平,矿产资源贫乏、能源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条件不足,仍处于传统产业、传统体制机制的自我循环中,发展滞后。有的城市区位条件不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经济贸易和市场开拓。
我省的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的比较收益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还须努力。
2、开发区的企业没有形成以龙头产业为主的产业群,没有收到协作配套的效果,特别是与当地企业产业链条连接和延续不紧。大项目、品牌项目、高科技项目少,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数量更少,产业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普遍偏低,缺乏竞争力。
3、经济落后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工业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市场化程度低,整体竞争能力低下,经济增长乏力。与之相伴的是体制改革滞后,在所有制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适应市场需求等方面不适应。
4、政府职能转变、科技水平和观念等软投入落后,成为影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制约因素。
5、人才流失量大,已成为吉林经济建设中最大的损失。
二、实施跨越式发展应当坚持的原则及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原则。
——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快速的发展,要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产业中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达到目标。
——跨越式发展是一种高水平、赶超先进的发展,因此要依靠科技创新的跨越,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前提,在新兴产业群的建立中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不仅是一种超常规的发展,也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可以在不同领域有先有后、有所侧重,在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充中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恢复与保护环境中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2、跨越式发展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在跨越的主要任务上,应处理好“补、赶、转”三个关系。“补”就是搞好传统产业的改造,用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赶”就是产业升级,培育一批能够引领新一轮增长的战略新兴产业;“转”就是以解决发展不够的问题来解决发展不优的问题。
二是在跨越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应处理好弯道超越与直道超越的关系,尤其注重弯道超越。直线跨越是以速度型赶超为主,弯道跨越是结构型赶超为主。三是在跨越的驱动力上,应处理好软超越与硬超越的关系,注重以软超越之长补硬超越之短。
四是在跨越的投入方向上,要处理好骨干与附属的关系,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支柱产业竞争力。
五是在跨越的增长点上,应处理好新老增长极的关系,注意培育新增长极。三、实施跨越式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
1、增总量、降能耗,从质量上实现提升和跨越。加强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技术改造,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投资新上项目。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防治。
2、瞄准国际技术发展前沿,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和产业发展趋势,强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努力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坚持创新驱动和市场驱动并举,切实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和发展优势。加快发展医药、生物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及节能环保产业,力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推进新能源汽车、碳纤维扩大产能,扩大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生长素等生物技术药物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份额,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3、在落后地区实施经济发展区域化,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企业市场化、经济国际化建设步伐,培育区域产业集群,加强产业联合体建设,变分散布局为集中优势,实现产业系统立体结构的总跨越。一要推进产业集群现代化,使需求聚集起来形成专业市场,节约交易成本,实现区域内专业化分工。二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三动”“三化”战略,按照“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发展思路,建设新型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三要推进市场体系现代化,培育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主板和创业板市场直接融资作用,大力培育主导产业的各类企业整体在主板上市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积极争取境外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探索建立大宗农副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引导、鼓励和支持现有的产权交易市场整合,形成全省联网的产权交易体系。积极发展各类保险市场。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劳动力市场,规范发展出国劳务市场。继续发展技术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土地市场。构建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多渠道支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连结,加快以双向流通体系为重点的农村市场建设,完善市场监测体系,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有效的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四要推进贸易口岸现代化,加快推进中朝罗先经贸区建设,积极争取设立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化标准示范区。进一步畅通对外通道,争取中俄珲卡铁路口
岸国际联运稳定通行,推进珲春——扎鲁比诺——束草航线恢复开通,支持珲春——扎鲁比诺——釜山、珲春——扎鲁比诺——新泻航线持续运营,推动做好恢复图们江出海航行权工作。
4、建设“信息吉林”、“数字吉林”,大力加快服务业发展,在建立较为完备的服务业体系上实行现代技术的新跨越。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经济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大力发展服务业,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一要着眼于扩大消费需求,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采取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二要优先发展物流配送、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技术服务等主要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三要大力发展商品零售、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健身医疗等主要面向生活的服务业。四要把旅游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精品线路和景点。五要加快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新型服务业。六要积极发展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服务的农村服务业,鼓励发展各种特色服务业和“外包”服务业,扶持发展“走出去”的服务业,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责任编辑/李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