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灯的奥秘》教学反思
《走马灯的奥秘》教学反思
作者:刘松平
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6年第03期
《走马灯的奥秘》是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茅以升爷爷小时候的一则小故事。通过写少年茅以升对走马灯奥秘的探求,告诉我们,茅以升爷爷从小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人。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明白,从小要养成遇事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科学道理的精神。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教学本文,是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课前预习要充分
现在的小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对元宵节的概念十分模糊,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见到过花灯。如今走马灯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很难看到实物,我们南方元宵节很少有观灯的风俗,如何让学生理解走马灯这一风俗?
课前我让孩子们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孩子们非常踊跃,竟然发现了“花灯的奥秘”:相传玉帝的神鸟趁玉帝外出,偷偷下凡到人间游玩,不料被猎户射杀身亡。玉帝大怒,决定正月十五火烧凡间。一时间,人心惶惶。情急之下,有人提出,从正月十四开始,家家户户点花灯,连续点几天。天兵天将看到人间一片火海,于是告诉了玉帝。见此情景,于是玉帝就放弃 了火烧凡间的念头。从此每年正月十五民间就流行挂花灯。花灯的形状非常多,走马灯只是其中的一种。说到这,孩子们的兴趣大增,纷纷想看过究竟! 二、切忌将语文课上成科学课
本课的难点是:对走马灯的构造及走马灯转动的原理的认识。但是,我认为,如果过分的研究走马灯的构造及其原理,势必会将一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上成一节科学严谨的科学课。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茅以升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而不是重点研究走马灯的构造。如,本文中,“他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走马灯”,要理解这句话,就要抓住句中“目不转睛”“盯”这两个重点词语来理解。“目不转睛”指看时连眼珠都不转动,形容注意力集中。“盯”是注视,集中视力看。这两个词语将茅以升观察走马灯时眼睛一眨不眨,近乎痴迷的程度生动的表现出来,说明他观察的非常认真。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做一做。把重点词语的意思弄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清楚了,一个善于观察的小茅以升也就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了孩子们的面前。
三、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主动 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的,让学生说说茅以升小时候是怎样的孩子。
刚开始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说说茅以升是个怎样的孩子。结果,敢回答问题的孩子寥寥无几。后来反思,我发现,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过于笼统而深奥;看似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却过分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不知从何谈起。三年级的小学生,还远远没有这种概括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理解茅以升“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性格特征呢?
后来,我反复地教学研究,觉得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按“发下问题——探究问题”的 顺序展开阅读。先弄清“茅以升是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的”,再结合相关的语句,说说茅以升发现问题后是怎么做的,从而了解茅以升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如,首先提出问题:茅以升入迷地盯着走马灯,他提出了哪些问题?然后抓住“一连串的问题,争着往他脑子里挤:小纸人、小纸马怎么会转?怎么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引导学生说一说,做一做“一连串”“争着”“挤”等词语,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茅以升想知道走马灯为什么会转的奥秘的迫切心情,从而得出“茅以升是一个勤于思考的孩子”。
再如,首先提出问题:大人说的话是真的吗?然后引导学生研读第四五自然段,抓住文中“取下来,吹灭”“又拿来,一齐点燃”等词语,得出“茅以升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孩子”。
总之,语文教学,好比窦桂梅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教,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要我们反复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不断地迈上新的台阶。 (通信地址:433008
湖北省仙桃市毛嘴镇第一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