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疑问句系统考察

来源:好兔宠物网
2009年第1期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 总第33期 No.1 2009 Journal of College of Chinese Lsngusge and Ctdture of Jinan University(TCSOL Studies)Sum No.33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疑问句系统考察 蔡建丰 (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疑问句 [摘要]本文以汉语疑问句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6部对外汉语语法参考书中的疑问句系统,描 写了现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疑问句系统的面貌,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汉语口语语料疑问句使用 频率的统计结果和疑问句的二语习得研究成果,从框架设置方面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疑问句系统可以 尝试的新分类法,即共分6类:一、疑问词疑问句;二、“吗”疑问句;三、“x不x”疑问句;四、附加 疑问句;五、“还是”疑问句;六、“呢”疑问句。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06(2009)01—0030—07 1.引言 疑问句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比较 重要的地位。首先,汉语中的疑问句是从交际 功能的角度按照语气划分出来的一类句子,它 世纪8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国内出版的6部对外汉 语语法参考书中的疑问句系统,描写了现有对外 汉语教学语法疑问句系统的面貌,并与对本族人 教学的疑问句系统进行比较,提出了对外汉语教 学语法疑问句系统的改进意见。 本文考察的6部对外汉语语法参考书如下: 的作用主要在于提出问题,以便从对方获得信 息,而且主要用于对话中。对外汉语教学是要 教会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学会 (1)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北 京:商务印书馆,1982.(以下简称“刘 本’’) 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疑问句是使学生学会用汉语 完成交际、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之一;其次, 疑问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语法的特点。 与印欧语比较,汉语的一大特点是不以形态变 化,而主要靠虚词和词序实现语法功能,因此, 虚词是很多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而使 用语气词是汉语疑问句的一个重要的语法手段, 这无疑增加了疑问句教学和习得的难度;最后, 尽管对汉语疑问句系统所作的本体研究可谓深 入、全面,但从对外汉语的角度对疑问句系统 进行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却还十分有限。仅有吕 文华(1994)…从教学的角度分析了疑问句的几 种基本句式在使用中的不同语用功能,以及此 后的蔡建丰(2003) J、赵果(2003) 和丁雪欢 (2)李德津等.《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 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88.(以下简称“津 本”) ‘ (3)李英哲等.《实用汉语参考语法》北 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以下简称 “哲本”) (4)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以下简称 “卢本”) (5)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1.(以下简称“房本”) (6)孙德金.《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北 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以下简称“孙 本’’) (2006) 从习得的角度对汉语作为二语的疑问句 系统进行过研究。至于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角 度对疑问句系统进行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因此 本文选择疑问句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自上 [收稿日期]2008—12—10 2.现有对外汉语疑问旬系统的分类 2.1传统的分类法 传统语法一般按照提问的手段把疑问句分 [作者简介]蔡建丰(1979一),女,福建福鼎人,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讲师,中山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 应用语言学专业2007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30 蔡建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疑问句系统考察 为4大类: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 对本族人的汉语教学语法大多也采用这种分类 法,例如《现代汉语》。(黄伯荣,1991)¨ 对 外汉语的疑问句系统也基本沿用了这一分法, 例如刘本、卢本、房本和孙本。区别在于:《现 代汉语》只用很少的篇幅介绍了这4类疑问句, 每一类都只稍加说明其形式特征,再列出若干 例句,例句中涉及了该类中的一些不同句式, 但并没有明确指出究竟有哪些句式,也没有加 以比较分析。而针对汉语学习者的这4部语法 书在疑问句系统的分类上普遍比对本族人的语 法书要更详细一些,除了分出大的疑问句类外, 对各类疑问句句式还进行了再分类(卢本除 外)。在实际的交际言语中,每一类的疑问句都 有着多种的句式,这些句式在形式上或语用功 能上都或多或少有所区别,因此我们认为针对 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人而言,分句式教 学符合语言使用的真实情况,是有必要的。然 而,这也导致了问题的出现。 首先,在句式划分和归类上,各家说法不 一。例如:“V不V”式刘本定为正反问,而孙 本则归入是非问;刘本将句末带“吧”的疑问 句归为是非问,孙本则另立一类称为“猜问 句”;刘本房本都将使用“呢”提问的句式归为 特指问,孙本则另立为“省略问”等等。这些 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体语法研究领域的 分歧,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没有从对本族人 的语法、从理论研究的语法中区别开来的表现。 其次,在实际语言中各种句式的使用频率 相去甚远,蔡建丰 统计出用“吗”提问的句 式(“s+吗”)、用疑问语调的句式(“s+/”) 和用“吧”提问的句式(“s+吧”),它们的使 用频率分别为14.63%、11.61%和1.45%,而 刘本和孙本都把它们作为是非问的三种并列句 式进行介绍,并没有体现出彼此使用频率的差 异。又如“疑问代词+呢”句式在实际语言中 的使用率不如“疑问代词一呢”(即句中无 “呢”)的句式高,却还是占有一定的比例,甚 至比传统语法认为的正反问比例还高。但刘本、 孙本并没有提到这种句式,房本只是指出特指 问句末能用“呢”,但并没有说明用的多还是不 用的多,用与不用有什么区别。至于房本中所 列举的有可用于是非问句末的“啵”、“呗”等 词语的句式,并没有收集到,可见其在实际交 际语言中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基本上没有介绍 的必要。 吕文华n 指出,应该要通过频率统计,筛 选出语言交际中价值相对高的形式以确定基本 语法的教学范围和教学重点。对某一语法现象 照搬理论语法而不分出现频率和使用价值的高 低进行说明,要么可能造成语法教学内容的繁 杂,增加教学难度,要么可能会遗漏某些实用 的句式,影响学生对语言的使用。因此,我们 认为以上所考察的几本对外汉语语法书尽管有 些对各类疑问句进行了分句式说明,却没有体 现出各种句式在使用频率上的区别,这既不利 于教师确立教学重点,也无益于学生提高学习 效率。 2.2非传统分类法 2.2.1津本 津本将疑问句分为7类(见下图虚线右 侧)。 传统  :津本 是非问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1.用“吗”的疑问句 特指问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2.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正反问 : 、 一l_一一一一3.正反疑问句 选择问——— 一4.用“还是”的选择式疑问句 : 、、、、5.用“是不是”的疑问句 : 、、6.用“呢”的疑问句 、J 、 : 7.用副词“多”的疑问句 图1 与传统的四分法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这7 类实际上是在疑问句式上进行细化的结果。例 如,由传统的特指问句分化出了用疑问代词的 疑问句、用“呢”的疑问句和用副词“多”的 疑问句;由传统的正反问句分出了用“是不是” 的疑问句。 对外汉语语法系统对“用‘呢’疑问句” 的归类问题,一直没有定论,比较有代表性的 是根据意义特征将其归人特指问,如前文提到 的刘本和房本;以及根据形式特征将其另立为 “省略”问,如孙本。这两种归类法都有一定的 道理,但在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中却未必可行。 李德津本将其另立出来,但并未冠以新的名称, 而只是以其形式标志“呢”命名,既考虑到了 3】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 2009年第1期 这类问句形式上的特殊性,又不会增加学习者 记忆新术语的负担,比较可取。 2.2.2哲本 哲本中的疑问句系统无疑是本文所考察的 六本书中最庞大的、最具颠覆性的。庞大表现 在共分为六大类33个句型,分别为:(1)疑问 尾词疑问句;(2)选择型疑问句;(3)附加疑 问句;(4)否定疑问句;(5)疑问词疑问句; (6)语调疑问句。每一类中列出了若干句型, 其中选择性疑问句有多达20个句型。颠覆性表 现在:(1)将所有带句末语气词的疑问句都归 为一类,称为“疑问尾词疑问句”;(2)取消 传统语法认为的“V不V”等正反问,而将其 作为“选择型疑问句”的内部小类;(3)将在 句末用“对不对”、“好不好”等提问的句式另 立为“附加疑问句”;(4)单立一类“否定疑 问句”(例如:你不去吗?);(5)单立“语调 疑问句”。 从形式上看,哲本的分法所确立的6大类 都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疑问尾词疑问句都具 有句末尾词。选择性疑问句都要求在两个或更 多特定的事物中进行选择。附加疑问句是在陈 述句之后加上一个结构(“动词一‘不’一动 词”或“动词一吗”)。否定疑问句句中的动词 由“不”或“没”来否定。疑问词疑问句就是 要使用疑问词(“什么”、“谁”、“为什么”等) 的问句。语调疑问句则是无其他疑问标志,仅 以较高调型来表示疑问的疑问句。 2.2.3讨论 我们常说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应重视自身的 特点,摆脱传统语法的束缚。那么,如以上这 两本书的非传统疑问句分类法,是否就是可行 的呢?这个问题需要一分为二地来看。一方面, 没有局限于理论语法或对本族人的语法系统以 及已有的对外汉语语法专著的系统之中,而从 不同的角度去描写汉语的疑问句系统,试图满 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这种尝试是值得肯定 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这些别具特 色的尝试,尽管新颖,但有些却未必实用。 先看津本,将用疑问副词“多”的问句单 独划分出来意义并不大。从结构上看,用“多” 的问句与用“什么”等疑问代词的问句几乎没 有什么区别,同样是用一个疑问词代替句中的 信息点,而不需要改变语序。从使用频率上看, 32 “多”问句并不是一个高频的疑问句形式。 因 此,“多”问句不宜作为单独一类的疑问句。 再看哲本,虽然对疑问句系统进行了颠覆 性的分类,却也有不少问题。例如,将带“呢” 问句和带“吗”的问句归为一类欠妥当。疑问 语气词“吗”作为疑问标记具有排他性,换句 话说,当句子中出现其他疑问标记时,“吗”不 能出现,而“呢”则可以和其他疑问标记共现, 因此不宜归为一类。而这一类中所列举的带 “呢”的句型也与“选择式疑问句”的句型有 重复之处。 再如,立“否定疑问句”一类也没有太大 必要,其罗列的三种句型都可以归入其他类型 的疑问句中。第一种句型(你不去吗?)完全可 以和其他带“吗”的句式归为一类;第二种句 型(不是小孩子都很可爱吗?)作者也承认可以 算是一种反问句(严格意义上说反问句不能算 是疑问句);而第三种句型(你不去,对不对?) 不正符合“附加疑问句”的特征吗? 又如,作者列举的33个疑问句型中,有一 些是交际中很少用到或根本不用的。例如: 句型11:主语动词宾语“不” (动词) (宾语):你们卖报不卖? 句型16:名词 “是”名词 “不是”:那只 小花猫是你的不是? 句型20:“是”主语动词短语“不是”:是 中国人都用筷子不是? 如果作为一部描写汉语语法的理论研究著 作,列出这些句型无可厚非,但作为供外国学 生学习汉语用的语法参考书,这些句型不但对 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没有太大帮助,反而会增 加他们的学习负担。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学 语法在传统语法的框架内寻求突破,还是要遵 循实用的原则。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现象是,出版于80年 代末90年代初的津本和哲本对对外汉语教学语 法的疑问句系统做出了一些突破尝试,而其后 的几部对外汉语语法书的疑问句系统却又回到 了传统语法的体系内,不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 这也折射出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疑问旬系统需 要改进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疑问句系统的 改进 那么,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疑问句系统究 蔡建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疑问句系统考察 竞应该如何改进?这涉及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的性质和特点问题。周小兵(2002) 提出了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应具备的8个特点:(1)实 用性;(2)形式意义并重;(3)考虑篇章语用 因素; (4)语法规则细化和使用条件充分; (5)描写解释相结合;(6)重视语际对比,兼 顾特性和共性;(7)注重习得研究;(8)使用 统计方法和实验方法。这8个特点大致从两个 方面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提出了规范和标 准。第一方面,特点(1)、(7)、(8)主要从 外部入手,侧重讨论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系统的框架设置、语法项目选择和排序时要注 意的原则问题。第二方面,特点(2)、 (3)、 (4)、(5)、(6)主要从内部着眼,侧重讨论对 语法点进行解释说明时应遵循的原则问题。这8 个特点自然也适合疑问句系统。下面针对第一 方面的特点,谈一谈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疑问句 系统的框架问题。 3.1坚持实用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应从第二语言教学的实 际需要出发,促使学生更快地习得汉语语法, 而不必拘泥于理论语法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以疑问句系统的分类和命名为例,前面我 们说过,一般是按照结构特点将疑问句分为4 大类,但这4类的名称却是按不同的标准来命 名的。“是非问”是按照其相应的答句的语义特 点 定或否定>来命名的。“特指问”是就 疑问句本身的语用功能来命名的,即用疑问代 词(或副词)特别指出疑问的焦点,要求就疑 问焦点进行回答。“正反问”是就问句本身的形 式特点来命名的,即问句含有谓语中心成分的 肯定及否定形式。“选择问”是按照问句本身的 语义特点,即要求从所提供的选项中进行选择 来命名。分类标准与命名标准不统一,也造成 了一些比较特殊的疑问句式归类难的问题,例 如前文提到的用“呢“提问的问句。 名称问题看似小,实是大,尤其在对外汉 语教学语法中。吕文华(1999)¨ 在评介《基 础汉语课本》时曾对它的疑问句以序号命名提 出过批评,认为以序号命名使各类疑问句在教 学中名实难以对上号,失去了语法术语在教学 中的提示作用。这一现象一直到《现代汉语教 程》才彻底改观。《现代汉语教程》介绍的五种 疑问句全部都有可以称之为语法术语的名称, 但有了名称之后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学生还是很难将名称与句式对上号,在使用过 程中更是张冠李戴。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 没有掌握这些疑问句式,而是疑问句的名称增 加了学生记忆的负担。 如何才能够让疑问句的名称起到很好的提 示作用而不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呢,我们认为 应该在命名的时候回避过于学术化、专业化的 语法术语,而尽可能与句式本身的结构形式特 点相结合。我们不妨把“是非问句”直接就称 作“‘吗’疑问句”,把特指问句称作“疑问词 疑问句”,把选择问句称作“‘还是’疑问句”; 把用“呢”提问的问句就称作“‘呢 疑问 句”;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借用符号,说明起来 也不费力,如把正反问句称作“‘x不x’疑问 句”(x代表未知成分,它可以是一个动词、形 容词、或判断动词“是”等),而至于用“是 吗”、“是不是”、“对吗”、“对不对”、“好吗”、 “好不好”等提问的问句,从结构形式上看,就 是在一个陈述句后附带了一个疑问成分,我们 不妨就把它叫做“附加疑问句”(英语当中也有 类似的问句称作tag question)。这些名称都很鲜 明地反应出了各类问句在结构形式上的特征, 学习者学习汉语疑问句式本来就是从结构人手 的,那么能够反映不同类型疑问句结构特征的 名称对他们掌握疑问句应该更有帮助。 3.2使用统计方法 语言中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这是众所周 知的,汉语的疑问句也不例外。通常认为特指 问、正反问和选择问都可以在句末用上疑问语 气词“呢”,在教学中也是这么跟学生说的。但 事实上,用“呢”和不用“呢”这两种情况在 实际的语言中的使用频率相差很大。 以特指问为例,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 76%使用疑问代词的特指问句末不用“呢”,用 “呢”的只占24%。而且,“呢”用与不用不仅 仅是形式上的问题,还含有语义上的差异。如 果特指问句除了带有疑问代词之外还有句末语 气词“呢”,则这种问句除了询问由疑问代词表 示的疑问焦点外,还含有深究、奇怪、困惑的 语气¨ ,也可以起到强调和引起注意的作用, 因而用于设问和反问的特指问句常常有 “呢”。如: (1)你们都不知道,谁知道呢? 33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 2009年第1期 (2)多年不见,他生活得怎么样呢? 了这类疑问句的“疑问代词”这个标志,而与 (3)刚才还用过,怎么一会儿就不见了呢? 句末疑问标志“吗”区别开来。 (4)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呢?因为这是违 除了特指问句以外,传统语法认为的4大 法的。 类疑问句中各种句式的使用频率都不尽相同。 因此,在进行特指问教学的时候,不应该 蔡建丰 经过对10万字的口头语料的整理。以 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句末可带“呢”,尤其在初级 传统语法所列的四大类疑问句为纲,统计了各 阶段“疑问代词+呢”的句式完全可以不教。 种句式的使用频率。详见表1: 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强调 表1 类型 模式 数量 比例 例句 一呢 228 72.15 心情怎么样? 特指 模式I +呢 72 22.78% 指责一些什么呢? (316)问句  +啊 2 O.63% 跟你有什么关系啊? 40.6% 模式Ⅱ 13 4.11% 打开车门吐痰万一吐到路边的人身上呢? 无标志 1 给我点时间,当中包含的深刻含义是——? +吗 121 43.53% 这一句话够吗? 模式I +吧 !2 4.32% 那你们已经在亏本了吧? +啊 4 1.44% 基本上他自己学习啊? 是非 问句 S,是吗 20 7.19% 您也可能这么做,是吗? (278) 模式Ⅱ S,是吧 !2 4.32% 咱们口头约定,是吧? 35.7% S,对吗 3 1.08% 你只是~个听众和旁观者,对吗? 模式Ⅲ 96 34.53% 像纳斯达克股票? “是吗”单用 5 1.80% 是吗? V不V一呢 52 38.23% 学生的损失大不大? 模式I V不V+呢 4 2您同不同意您也开您的车94% 过平平常常日子呢?,她也走她的路,然后回家 . 正反 问句 一呢 34 25% 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是不是 (136) +呢 5 3.68% 你的太太是不是对你减压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呢? 17.5% 模式Ⅱ S,好不好 11 8.09% 如果表现不好则不送礼物,好不好? S,对不对 2 1.47% 彩管对你们有影响的,是下滑的原因之一,对不对? 模式Ⅲ 有没有 26 19.12% 有没有交到新的朋友? 还是一呢 26 54.17% 您觉得自己是个浪漫的人还是个现实的人? 选择 前选项+呢 18 37.50% 是你训得厉害呢,还是你动手打过他? 问句 双选项 后选项+呢 0 6.2% (48) 前后都+呢 2 4.17% 随着财富的增长,离您真实的自我是更近了呢,还是 更远了呢? ~ . 多选项 2 4.17% 您上班是坐地铁,坐出租车,自己开车,别人给您开车? 如表1所示,“疑问词疑问句”,即表中的 “特指问”模式I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句式, 蔡建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疑问句系统考察 “‘吗’疑问句”次之,第三是“‘x不x’疑 问句”,第四是“‘还是’疑问句”。因此,可 以考虑在对外汉语疑问句系统中,将“疑问词 疑问句”摆在首位。传统语法将陈述句后加 “对吗”、“好吗”等的提问方式归为是非问, 而将陈述句后加“对不对”、“好不好”等的提 问方式归为正反问。但如前所述,从结构特点 来看,它们都可以看作是陈述句后加了一个附 少语言中,也有仅靠语气提问的形式,学习者 也可能由于母语迁移而生成语调疑问句。因此, 我们认为,对外汉语疑问句系统不宜将语调疑 问句单列一类,否则可能会强化学习者对于 “语调疑问句”的印象而加重其泛化。 3.4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疑 问句系统可以尝试以下分类法。 加成分提问的方式,可以称作“附加疑问句”。 这类的句式如果归在一起,数量也不小 (6.8%),甚至超过了表中的选择问句类 (6.2%)。因此,如果从结构人手,我们认为可 以另立一类“附加疑问句”。另外,传统语法认 为的句末可以加“呢”也可以不加“呢”的特 指问、正反问、选择问中,都以不加“呢”的 句式占多数。这也支持了我们的观点,即在疑 问句教学中,介绍“疑问词疑问句”、“‘x不 x’疑问句”和“‘还是’疑问句”时,先介绍 不带“呢”的句式。 3.3注重习得研究 学习者对于某个语法项目的习得过程如何, 遵循何种顺序习得,这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 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而且,也已经有一定 数量的研究成果出现。如果能把这些研究成果 应用到教学中,按照普遍的习得顺序进行语法 项目的教学,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蔡建丰 和丁雪欢 对留学生中介语的疑 问句系统所作的习得研究均显示特指问是使用 频率最高的一类问句,丁雪欢 继而就对外汉 语教学的疑问句顺序提出建议:特指问 是非 问 正反问一简略问一选择问。她认为这一顺 序也基本符合标记性程度由弱到强和认知难度 由易到难的顺序,而且特指问教学在前,也许 可以一定程度避免“特指问+吗?”等“吗” 泛化的偏误。这与我们在3.2中的论述不谋 而合。 蔡建丰 和丁雪欢l4 的调查还显示,用语 调疑问句的句式在中介语中有泛化的倾向,尤 其在学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常漏用疑问语气词 “吗”而使得语调疑问句的比例趋高,而且,在 学习语调疑问句之前,学习者就可以生成语调 疑问句了。这大概因为以下两点:(1)语调疑 问句的句式与陈述句完全一致,学习者只要学 了陈述句后就能生成语调疑问句了。(2)在不 一、疑问词疑问句 二、“吗”疑问句 三、‘x不x’疑问句 四、附加疑问句 五、“还是”疑问句 六、“呢”疑问句 说明如下: (1)这6类疑问句在排列上考虑了各种疑 问句的使用频率和习得顺序,基本上遵循了使 用频率高和先习得的疑问句先出现的原则。在 命名上不采用传统语法的名称,而是考虑各类 疑问句的形式特点,这些名称都很鲜明地反应 出了各类问句在结构形式上的特征,从而回避 了过于学术化、专业化的语法术语,让疑问句 的名称能够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而不过于增加 学生的记忆负担。 (2)第一类“疑问词疑问句”包括了使用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等和疑问副词 “多”、“怎么”等提问的问句,即传统语法所 称的“特指问句”。由于这种疑问句使用频率 高、留学生也较早习得,故排在第一类。 (3)第二类“‘吗’疑问旬”,即传统语法 所称的“是非问句”。名称上的变化是考虑到为 了让学习者便于记认,而从使用频率与习得顺 序上考虑,这种句式也在“疑问词疑问句”之 后,故排在第二类。 (4)第三类“‘x不x’疑问句”,即传统 语法所说的“正反问句”,其中也包括用“x没 x”式,只需在教学过程进行到“了”这一语 言点的时候,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即可,故无需 另立一类。 (4)附加疑问句中的附加形式包括了带疑 问尾词“吗”和“x不x”两种形式,因此把 它放在“吗”疑问旬和“x不x”疑问句后面, 学习者学完前两种问句后,再学习这种句式, 难度将降低很多。 35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 2009年第1期 (5) “‘呢’疑问句”指用句末语气词 习得[J].世界汉语教学,2003,(1). “呢”提问的形式,即传统语法的“省略问”。 [4]丁雪欢.留学生汉语疑问句习得研究[D].广州 从使用频率上看,这种问句并不占太多比例, 中山大学,2006. 而且多用于有上文的情况,即一般不用于发起 [5]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 对话(询问“在哪儿”除外)。从形式上看比 印书馆,1982. 较简单,但包含比较丰富的语义,需要学习者 [6]李德津等.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M].北京:华 语教学出版社,1988. 对目的语的掌握具备一定基础后才能习得,因 [7]李英哲等.实用汉语参考语法[M].北京:北京 此排在最后。 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6)本文由于所做的研究及篇幅有限,没 [8]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M].北京:北 有对各类疑问句再进一步细分出各种旬式,但 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 在教学中这种再分类肯定是必须的,并且,除 [9]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 了仍需考虑以上提到的三点之外,还应结合交 版社,2001.  .际需求、习得难度、标记性等等因素。 [10]孙德金.汉语语法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 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1]黄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1]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M].北京:语 社。1991. 文出版社,1994. [12]周小兵.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J].中 [2]蔡建丰.英语母语者汉语疑问句的习得研究[D]. 山大学学报,2002,(6):137—142.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13]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M].北 [3]赵果.初级阶段美国留学生“吗”字是非问的 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Research on Chinese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AI Jian—feng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Chinese Studie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7,China) Key words: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teaching grammar;interrogative sentences Abstract:This article aims to study the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On the basis of pro- found investigation of six grammar reference books,the current system of Chinese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is described,and its de- .fects are pointed out.By combining the statistics of the usage frequency of interrogative pattern from oral Chinese corpus of native speakers and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th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of non-native speakers,the new franle of in- terrogative sentences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s put forward. 【责任编辑刘文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