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语文试题

来源:好兔宠物网
太原市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阶段性测评

语 文 试 卷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20 分)

1. 请默写出下列名篇中的佳句。 ( 9 分) ( 1)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 2)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 3)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 4)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5)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6)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二章) ( 7)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朱自清《春》)

( 8)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既表达了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 1)思君不见下渝州 ( 2) 岐王宅里寻常见 ( 3)江春入旧年 ( 4)断肠人在天涯 ( 5)不知何处吹芦管 ( 6)思而不学则殆 ( 7) 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 8)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请阅读下面关于《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完成 2—5 题( 11 分)

早晨开放的鲜花,傍晚去拾取, 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 令人回味无穷。 细读《朝花夕拾》,感觉童年不会和人生 jué bié。 因为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依然在百草园里喜出望外, 徘徊在碧绿的菜畦边, 在泥墙根一带拔起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根;我仿佛看到了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呲呲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时光有情,我还仿佛看到了青年求学时的鲁迅,离开 S 城,在南京的学堂,不顾老辈反对,得空就阅读《天演论》;在日本仙台,面对日本学生的侮辱,看到国人的愚昧无知,毅然弃医从文。 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真好。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2 分) jué bié

参考答案:诀别 qí

3.这段文字涉及《朝花夕拾》中四篇文章,请写出其中两篇的题目。( 2 分) 参考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 《琐记》 《藤野先生》 4.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早晨”、“童年”、“学堂”、“热爱”,这四个词都是名词。

B.“徘徊”是个多义词,在上文划横线句子中它是“犹豫不决”的意思。 C.上文划波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参考答案: D

5.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结合你阅读《朝花夕拾》的心得,给本书设计一个精美封面,写一段话介绍你的设计和设计意图。(不少于 80 字, 5 分)

参考答案:我为《朝花夕拾》设计的封面,上半部分背景是中国传统烫金花纹,比喻曾经缤纷的朝花主体是白色花瓶,上面用楷书书写着书名和作者,比喻把夕拾的朝花收藏。下半部分纯白,写上推荐语:童年趣事、世态人情,真挚感人,清新隽永。两部分衔接处是鲁迅的黑白相 片,喻示伟大的人,经典的书,真挚的情。永恒。 二、阅读( 36 分)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 6——9 题。( 14 分)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咏雪》 )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6.下面选项中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 甲文中“公大笑乐”是谢安嘲笑谢朗的比喻不如谢道韫的好。

B.“尊君在不”中的“尊君”和“君与家君”中的“家君”,都是指陈太丘。 C.“令尊”指对方父亲,是敬辞;“家严”指自己父亲,是谦虚。 D.《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参考答案: A

7.解释加点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 分) (1) 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 _________________ .(2)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 :_________________ .(3) 相委而去 委: _________________ .(4) 元方入门不顾 顾: 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差:大体 ( 2)因:趁,乘 ( 3)委:舍弃 ( 4)顾:回头看 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4 分)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参考答案:( 1)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 2)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9.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是《世说新语》的一大特点。请你以乙文为例,说说这则故事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4 分) 参考答案: 乙文中,面对客人的无礼,元芳说:“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寥寥数语,每一句都指向客人的不足之处,令客人无地自容,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足见这个 七岁小孩的聪明机智,行为方正。从“不顾”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元芳性格耿直。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0——12 题。( 10 分)

( 1) 往南看,千佛山懒懒的倚着一些白云,一声不出。往北看,围子墙根有时过一两个小驴,微微有点铃声。往东西看,只看见楼墙上的爬山虎。叶儿微动,像竖起的两面绿浪。往下看,四下都是绿草。往上看,看见几个红的楼尖。全不动。

绿的,红的,上上下下的,像一张画,颜色固定,可是越看越好看。只有办公处的大钟的针儿,偷偷的移动,好似唯恐怕叫光阴知道似的,那么偷偷的动,从树隙里偶尔看见一个小女

孩,花衣裳特别花哨,突然把这一片静的景物全刺激了一下,花儿也更红,叶儿也更绿了似的;好像她的花衣裳要带这一群颜色跳起舞来。小女孩看不见了,又安静起来。槐树上轻轻落下个豆瓣绿的小虫,在空中悬着,其余的全不动了。 (节选自老舍《齐大的校园》)

( 2)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 回忆着光荣的过去。

(节选自张爱玲《秋雨》)

( 3)沅州上游不远有个白燕溪,小溪谷里生长芷草,到如今还随处可见。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罅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桠上,长叶飘拂, 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花叶形体较建兰柔和,香味较建兰淡远。游白燕溪的可坐小船去,船上人若伸手可及,多随意伸手摘花,顷刻就成一束。若崖石过高,还可以用竹篙将花打下,尽它堕入清溪洄流里,再从溪里把花捞起。除了兰芷以外,还有不少香草香花,在溪边崖下繁殖。那种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眩目的奇葩,那种小小洄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 (节选自沈从文《湘行散记》)

10.品味下面句子,说说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 分) 往南看,千佛山懒懒地倚着一些白云,一声不出。

参考答案: “懒懒的”“一声不出”可以看出千佛山的慵懒; “倚着”可以看出山和云离的很近,同时让静止的山有了动态,这句话生动形象写出山和云悠闲的状态,也表现出作者当时一种闲适的心情。 11.根据你的理解,标出下面句子的停连。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 2 分)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参考答案: 雨, ∨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 ∨织成一片轻柔的网, ∧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12.请你仿照示例,从景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材料( 3)的内容。(不少于 80 字, 5 分) 示例:我赏析的是材料( 1)中第段的内容。这段景物描写,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整个儿校园是一幅静美的画,就连大钟的针儿都是偷偷移动,唯恐惊醒这校园的静谧。一个突然出现的穿花衣裳的女孩,如一道涟漪荡漾开来,让寂静的画面变得灵动。一会儿,随着女孩的走开,一切又安静了。这有动有静的画面,牵动着我美妙的想象。

参考答案: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景,别有一番特色。这段文字以描写芷草为主,从视觉描写,我似乎看到了兰芷的风致楚楚,从嗅觉的描写,我仿佛闻到了它的淡远清香。还有船上人摘花打草的侧面描写,表现了花的幽香眩目和人们对它的喜爱。结尾以“圣境”为喻,写出了崖石、 草花、 溪流组合成的画卷之优美。

(三)阅读记叙文,完成 13——15 题。( 12 分)

父亲的“外公纸”

①我箱子里珍藏着一叠小小的宣纸片,长约二寸,宽约三四寸,是父亲用画画写字废弃的宣纸裁成的。这种纸在我们家里有一个特殊的专用名称,叫做“外公纸”。

②提起这种“外公纸” ,我总是叹佩舞文弄墨的父亲竟也如此善于安排日常生活。一般艺术家似乎总是给人落拓不羁或生活零乱的印象。父亲却不然,他的生活虽然朴素,却是有条不紊,而且他善于采取合理的措施。“外公纸”便是其中的一例。

③作画写字时废弃的零星纸,父亲从来不丢掉,总是把它们裁成小片,叠成一叠,收藏着

备用。这种纸的用途可多呢。书桌上有了一点墨迹水滴,只要取一片小宣纸来一擦,便擦掉了。 作画时,放几片小宣纸在桌上,纸的一端压在调色盘下,当着色的毛笔笔端水分过多时,只要往小纸片上一捺,水分被吸了去,画面便不致化水。 调色盘里的颜料要更换,可以用这种纸片把先前剩余的一点颜料擦去,再挤入新的水彩颜料。在画面着色时,如果着好的颜料水分过多,要越出轮廓,也只要用这种纸吸一下,便不再渗出了。所以父亲给画着色时,桌上常备这种纸,供必要时用。

④那么,写字桌上用的这种纸,为什么被称为“外公纸”呢?原来这种纸在和外孙共同进餐的食桌上也有它的妙用。所以父亲经常带一点在身边,他不仅用来擦自己的嘴,也给当时还挂鼻涕的外孙、外孙女擦鼻子用,或者给他们在用餐时抹桌子擦碗筷揩手用。

⑤我姐姐们的孩子小时候经常来外公家。喜欢作乐的外公也时常带他们上馆子或者去杭州等地游玩。一到吃饭的时候,老老小小在桌前坐下来,外公总是在他们需要时掏出这种纸递过去。孩子们习惯了,认为这种纸是外公专有的。有时外公还没来得及把纸拿出来,就有人喊着:“外公,纸!”

⑥这样一喊,外公就笑嘻嘻地掏出纸来。渐渐地,“外公,纸!”也就变成了“外公纸”这一名称。

⑦这种“外公纸”上,常常有一些作画打草稿用的木炭条印,有时还写着几个不完整的字,甚至会出现一只燕子或人的身躯的一部分。

⑧用“外公纸”比用抹布更吸水,比抹布更干净,只用一次就丢,很卫生。我也很喜欢用,有时也向父亲讨“外公纸”。“ 外公纸”源源不断地产生,我们当时却不懂得珍惜它。如果不让“外公纸”裁碎,即使是画坏了写坏了的,留下来做个纪念该多好啊!

⑨有人认为,名画家是下笔成画,不可能废弃。父亲并非这样。不知是他对自己要求高,还是每天画的画写的字实在太多,总会产生一些“外公纸”,当然其中也包括他习字的纸。父亲到老也不放弃临摹自己喜欢的字帖。

⑩如今我箱中还保留着的最后一叠“外公纸”,我再也舍不得用它了。但使用“外公纸”的习惯已经养成。我画画写字后,也把废弃的纸留下来供画桌上使用。至于给外孙们擦嘴擦鼻子的“外公纸”,早已被餐巾纸代替了。 其实,“外公纸”就是餐巾纸的先行者! 13.说说文章以“父亲的外公纸”为题目的好处。( 3 分)

参考答案: 全文以“外公纸”为线索,介绍了“外公纸”的来历和作用;父亲的“外公纸”既反映了父亲生活节俭,又凝聚着长辈对晚辈的疼爱,还表达了我们对父亲的怀念之情;题目富有悬念,新颖独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4.品味下列语言,请你写出句中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4 分) ( 1)我总是叹佩舞文弄武的父亲竟也如此善于安排日常生活。( 2 分) ( 2)如今我箱中还保留着的最后一叠“外公纸”,我再也舍不得用它了。( 2 分) 参考答案:( 1) “竟”字表现出父亲的行为让我感到惊讶,父亲是艺术家,按照常规应该是落拓不羁或生活凌乱,但是父亲生活却是有条不紊,善于采取合理的措施,与别的艺术家不同。“竟”字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钦佩之情。

( 2) “再”这个字表现出我舍不得继续用“外公纸”的心态,可以看出我对外公纸的珍惜, 表达出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15.作者的父亲和《论语》中写到的颜回一样都是“贤德之人”,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结合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5 分)

参考答案:同意。文中父亲的生活处处体现着节俭,废弃的宣纸从不扔掉,反而是叠得整整齐齐,当餐巾纸使用,正如文中提到“作画写字时废弃的零星纸,爸爸从来不丢掉,总是把它们裁成小

片,叠成一叠,收藏着备用”。 颜回安于贫困,不改变好学的乐趣,是个“贤德之人”。 父

亲可以说是画画名家,但仍能做到如此,实在让人敬佩。 三、作文( 40 分)

16.升入初中,你认识了更多的老师和同学,拥有了与小学不一样的经历,内心也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请以“这个人(这件事)让我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补充完整题目,写出真情实感; 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姓名,不少于 500 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