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突发事件创伤患者心理持续干预应对

来源:好兔宠物网
突发事件创伤患者心理持续干预应对

突发事件创伤后患者出现负面消极心理状况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WH0提出,突发事件创伤护理的实践内容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1],如果得不到干预,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障碍[2],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在护理此类患者时,如能深入探究突发创伤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持续、有效给与心理干预,改善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其身心健康。 1、早期心理干预评估

Swanson和Carbon等在为美国精神协会的报告中陈述:危机干预(早期心理干预)是一种经过验证的能够帮助那些处在危机情绪中的人们减轻痛苦的方法[3]。突发事件创伤后患者多为突然发生意外的、缺乏心理准备,大都数表现为恐惧、烦躁不安、焦虑的情绪。护士首先接触患者,护士的语言行为对患者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如何做好早期心理干预.减轻其恐惧、焦虑情绪,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保证对患者能及时的诊断治疗是护士的重要护理措施。

1.1 心理评估 不同患者应对突发创伤心理关注点是不同的,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整个事件经过,患者大概家庭支持,患者职业,心理承受力,综合分析患者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满足所需,增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与勇气。

1.2 确立信任关系 恐惧、紧张是患者初期的普遍的情绪反应,患者濒危感十分强烈,护士娴熟的操作技能就是最好的心理护理环节,护士应该掌握急救相关理论知识、熟练应用急救技能与急救仪器,具有综合性评判性思维能力,在医生未到达前给予及时急救措施,医生到达后有效的配合,忙而不乱,保证各种急救治疗及时到位,使病人相信医务人员。突发创伤患者病情多变,护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处变不惊,有条不紊,亲切果断的言行会使患者更有安全感。

1.3 争取家属配合 突发创伤后一方面患者出现惊恐表现,尤其到达医院陌生的环境,内心更加脆弱、无助,需要家庭支持;而另一方面患者家属在看到创伤患者后也会出现情绪失控,不知所措、焦虑惊恐。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向患者家属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及心理疏导,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急救,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对于未能及时赶到的患者家属,应积极联系,并反馈于患者正面的信息,使其摒弃被抛弃的观念,有被关注感。

1.4 识别肢体语言 好多患者因为病症,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护理人员应细心的观察、识别肢体语言,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医生,有利于急救方案开展实施,有利于患者情绪稳定。 2、中期心理应对实施

从时间的角度看,危机事件后,许多受灾者还未从灾难带来的震惊中清醒过来,尚未经过自我修复的过程,就立刻接受危机干预,回顾过往创伤,再次体验负性情绪,容易令当事人再次受到创伤,且自我恢复的能力也可能受到抑制[3],因此对进行康复治疗期的患者应积极发现心理变动,适时给与心理干预。

2.1认知干预 面对突发灾害事件,人们所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也有个体差异性。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决定应激反应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动因,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受害者是否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是否会成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个体的认知模式有关[4]。因此应提高个体对应激反应的认知水平,纠正其不合理思维,以提高应对生理、心理的应激能力。无论生病本身或是由于疾病产生了心理问题,患者都需要外界的帮助,他们需得到理解、同情、关心、支持,需要鼓励,需要了解有关信息和对各种疑问和顾虑的解答。因此,我们应向伤员讲解一些各自的治疗、预防、康复的知识,以及不良情绪对疾病治疗和康复的不利影响,交谈时态度要和蔼可亲,应用同情的态度和足够的耐心,进行有效地引导,使伤员看到希望,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提供积极的应对方法 理解、支持、安慰,给予希望和传递乐观精神,可使其看到光明前景,有效地应付危机。理解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帮助患者进行心理宣泄,宣泄疗法也是疏泄疗法,是利用或创造某种情境,让患者把压抑的情绪抒发宣泄出来,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避免心理崩溃,从而较好适应环境的心理疗法[5]。当人们遇到挫折打击后,经人的安慰、劝导可以舒缓压力,而这些安慰劝导就是疏导,交谈是最有效的方法,注意交谈时机,方式。强制休息、鼓励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可有效地转移注意力,有助于疏导当事人造成自我毁灭的强烈情感和负性情感的压抑。

2.3创造良好休养环境 保持室内安静和整洁,做好基础护理, 协助不能自立患者完成生活护理,进食符合口味饮食,条件允许时可在病室内安装电视、电话,以满足病人了解社会信息的需要,保持一定的社会联系,有助于消除孤独感克服不良情绪。 三、后期恢复与重建

灾后患者生存的到保障后,关注更多是身体创伤后功能恢复,以及灾害带给自己及家庭影响,而这种身体与心理上适应往往要几个月的时间,因此后期身体康复,自我认知重建是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专业援助与功能锻炼 如果患者的伤害程度已经非常严重,超出护理人员力所能及干预范围,则需要及时进行转介或其他专业性的处理。对于肢体重创残缺患者,积极进行功能锻炼,使其更快恢复肢体功能,适应新的生活行态的改变。 3.2社会支持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来自家庭的关心与支持。患者突发灾难后对自我身体创伤,家庭损失,以及以后生活与发展多存在无助、担忧的心理。因此对于创伤患者应积极协助进行社会的援助,给予重振生活的勇气、信心。 总之,疾病可使人产生心理负担,且随病情而波动,不良的心理又可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疾病恶化或复发,二者相互影响,然而良好的心境则可促进疾病的恢复。因此,如果护理工作者了解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疾病的不同影响和相互作用,在临

床实践中就能更好地对患者进行系统护理,促使伤员早日康复,因此积极的心理干预,可有效防护和保证人们的心理健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