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
❖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取材于《三国志·蜀志》)
❖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 鉴:识别力
❖ B.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 陵迟:衰落
❖ C.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卒:终于
❖ D.先主寻悔,请还 寻:不久
❖ C 卒,通“猝”,突然。
❖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时人怪而问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
❖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C.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 D.将军因此执之 不如因善遇之
❖ D “因”,趁,趁机。
❖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 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 司马徽对庞统的才能感到十分惊奇,称赞他应该是南郡读书人中最杰出的。
❖ B.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
❖ 不把那些值得称道的人说得好一些,那他们的名声就不能被人们所仰慕。
❖ C.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
❖ 如果犹豫不前,将要招致大难,这是难以持久的。
❖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
❖ 庞统又恢复了原来的官位,全然没有向刘备致歉的意思,吃喝如常。
❖ D “复故位”意思是又回到了原来的座位上。
❖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庞统年轻时为人朴实忠厚。没有人了解他的才能,后来在司马徽的帮助下,他的名声才逐渐显扬开来。
❖ B.庞统建议刘备在与刘璋会见时趁机捉拿刘璋,这样就可以不必劳师而坐拥一州,但刘备唯恐失信于刘璋而没有这样做。
❖ C.庞统后来又给刘备献了上中下三条计策来对付刘璋,刘备最终采用了庞统的中策,杀掉了刘璋的两员名将,转向成都。
❖ D.刘备胜利后在涪城设宴作乐。宴会上露出得意之态,遭到了庞统的批评。刘备当时大怒,但后来君臣和好如初。
❖ B “刘备唯恐失信于刘璋而没有这样做”错误。
❖ 文言文中说庞统“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意思是对人的赞扬往往超过那个人的实际才能。请简要说明庞统这样做的理由,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庞统这种做法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10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