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来源:好兔宠物网
课 题:19* 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 型:略读 教学时间:11月15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读5个字(其中有2个多音字“晃”和“喷”)。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了解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命运,感受作者对贫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了解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命运,感受作者对贫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出读后感。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2’)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学生说说了解的安徒生,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7’)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 擦火柴 人死去 三、学习课文,激发情感(17’)

(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发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一)“卖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

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馈)

(1)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2)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3)“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4)“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小结。

这一部分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

(二)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

(1)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以读为本,充分与文本对话,在读中举一反三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表达技巧,掌握理解文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分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 现实 幻景 说明 现实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五次 寒冷 饥饿 孤独 痛苦 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渴望温暖 渴望食物 渴望快乐 渴望幸福 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烤鹅不见了 圣诞树不见了 跟奶奶飞走了 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三)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以不同形式的读来代替讲,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表达技巧,拓展升华和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回忆内容,总结写法(5’) 1.回忆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分小组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五、抒发真情,乐于表达(10’)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我们生活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2.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要学生写读后感,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化的场景下与文本展开“对话”。)

课后小结:

阅读教学在于将作品中的美的语言对象化为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文章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品味,从而获得对作品深层的把握。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如果层层分析,不但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而且使文章的情感特色荡然无存,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从结尾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悲伤的小提琴音乐声中,精美的图片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在雪花纷飞的早晨,小女孩冻死在街头,僵硬的手指握着一把火柴梗.”引导学生深入课文,锁定形象感染学生。然后通过范读、指读、自渎、悟中读、指导读、重点读,使学生对小女孩 由怜生爱 由爱生悲,使 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情感不断升华,达到人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同时明确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同一个中心: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抓住关键,直奔要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