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好兔宠物网
第23卷第3期 医学与社会 Vo1.23 No.3 ・船・ 2010年3月 Medicine and Society MaF.2010 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因素分析 毛晓洁 胡恭华 赣南医学院预防医学系,赣州,341000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逐年上升并呈现低龄化趋势,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根据目前对青少年自杀的 研究新进展,通过对精神疾病、家庭因素、行为方式、生物学因素、生活压力、性别、传媒等青少年自杀危险因素的分析,为青 少年的自杀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青少年;自杀;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3.5;R1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870/YXYSH.2010.03.032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y on Risk Factors of Adolescents Suicide MaoXiaojie etal DepartmentofPrevenffveMedicine,GannanMedicalCollege,Ganzhou,341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adolescents suicide rate rose year by year,and presented the low age tendency,which has become a social problem awaited to be solved urgently.Based on the current 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fadolescents suicide,this paper aimed at expounding men— tal illness,family factors,behavior,biological factors,life stress,gender,media and other risk factors ofadolescents suicide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adolescents suicide prevention. Key words AdOlescents:Suicide:Risk factors 自杀(suicide)是指自愿地自己结束自己生命的 的青少年中,过去的自杀行为会使将来的自杀风险 行为。一般可将之分类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 度增高。 杀死亡。近年来,成人自杀率有所下降,而青少年自 2家庭因素 杀率则逐年上升,青少年自杀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 家庭的结构和功能状况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 公共卫生问题,并己成为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 响极大。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变得沮丧、孤单和抑 一“ 。青少年自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病理现象,与社 郁,而这些都是自杀的危险因素。同时,由于自杀与 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生中获得的照顾成反比,而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可 1精神疾病 能得不到足够的照顾,所以任何有关预防青少年自 研究表明,精神障碍是青少年自杀未遂和自杀 杀的工作都必须基于使青少年获得有效的照顾这一 死亡的最重要危险因素。port ̄等学者 访问了与19 策略。另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杀未遂与家族的 起自杀案件(自杀者年龄在l5.19岁之问)有关的32个 适应性和近亲的自杀意念有密切联系 。家庭成员中 知情人,结果显示,所有自杀青少年在死亡的时候都 有两位以上有精神障碍或人格障碍而入院、有自杀未 曾遭受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的折磨,大约有一半的 遂或自杀成功的与只有一位家庭成员入院或有自杀 自杀青少年曾被诊断为人格障碍。青少年自杀受害 行为的相比,青少年自杀未遂的风险增加了2倍多 。 者中常有精神疾病但没有接受治疗,并同时有人格 这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也可能与家人的言传身教、 障碍和心理问题。另有研究表明,患有躁郁症的人 青少年的长期模仿有关。青少年生活在不和谐的家 有很大的自杀风险,而患有躁郁症的儿童和青少年 庭环境中,常常会感到孤独、缺乏归宿感和安全感。 有相似的自杀危险度。 ,小时候开始患有躁郁症与其 而缺乏安全感和很少参与家庭决定可导致青少年自 一生中自杀未遂的风险度增加有关,在患有躁郁症 杀风险的增高。此外,青少年是否拥有自己的房间 与自杀行为有关 。在青少年男性中,拥有自己房间 作者简介:毛晓洁,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社会学、行为流行病学。 比没有自己房间的更多地会成为一般风险小组;在 通讯作者:胡恭华。 毛晓洁等. 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因素分析 ・89・ 家里感觉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或没有参与家庭决定 的女性比预期的更可能成为高自杀风险小组;在高 自杀风险小组中,大多数人较少地将家庭作为重要 的地方,而更多地将他们的学校、教堂、朋友的房子 或户外设置作为重要的地方。因此,拥有家的归宿 感和参与家庭决定对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 3行为方式 研究结果显示,吸烟和酗酒是青少年产生自杀 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而酒精的消费量被认 为是青少年自杀的最重要危险因素,酒精的使用与 自杀存在很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在青少年中,以 纹身和皮肤刺破的形式存在的损伤正在不断增加。 有研究发现,身体的修正与青少年的高危行为因素 如酒精和药物滥用、吸烟、暴力、学校教育问题有联 系,并与自杀相关联 。此外,情感问题也是青少年 采取自杀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纽约市的一项研究 表明 ,在青少年男性中,自杀未遂与其一生中的性 侵犯(OR=3.86,95%CI=2.11-7.06)有联系;在青少年 女性中,最近约会暴力(OR=I.61,95%CI=I.05—2.47) 与自杀未遂相关联;怀孕少女与非怀孕少女相比,自 杀未遂所占的比例更大,而使用酒精或毒品及以前 有过自杀未遂的危险度更大n 。 4生物学因素 遗传学资料显示,自杀行为具有遗传易感性。 14—3.3.£是潜在的自杀易感基因,神经调节障碍可能 与自杀有关n 。大量的家系调查和孪生子分析都支 持自杀行为的遗传倾向,但目前为止尚没有发现任 何可能导致自杀行为的特异性基因。Runeson 对登 记的瑞典死亡原因的研究显示:从1949年至1969年出 生的所有自杀死亡者(n=8396)的一级亲属(n=33173) 中有287人自杀(占家族成员所有死因的9.4%),而其 他死因的同龄人对照(n=7568)的一级亲属(n=28945) 中只有120人(4.6%),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5生活压力 所有的自杀青少年在自杀的前一年内至少经历 了一次重大的事件,大多数人在死亡之前短时问内 遇到过多种多样的问题。学生不仅承受着学业的压 力,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这些 压力可引起青少年的心理失衡,致使他们感到极度 痛苦,从而采取极端的自杀行为以求得解脱。有研 究发现,因为朋友的自杀而失去朋友的第一年,青少 年的抑郁症更加严重,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危险度 增加 ,这提示了在失去朋友的第一年预防青少年自 杀的重要性。因此,日常生活中的负性生活事件如 与家人争吵、丧失亲人或朋友、学习不如意等都是青 少年自杀的危险因素。 6性别 从孩童时期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时期,自杀行为 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西方国家,青少年女性 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是青少年男性的2倍。然而, 虽然青少年女性有更多的自杀意念,但青少年男性 的自杀死亡是女性的3-4倍。Beautrais“ 回顾了青少 年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的性别差异的流 行病学证据,结果发现这些不同的原因包括青少年 男性和女性的自杀方法不同、自杀的意图不同、自杀 的确定性不同、对自杀的可接受性不同、精神病理学 和心理学因素的不同。虽然有学者提出青少年自杀 行为的性别差异可以单独地解释或主要由选择的自 杀方法不同来解释,但深入的研究表明,这些问题非 常复杂。实际上在很多地区,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多 地在自杀的过程中会采取保护措施。 7传媒 在当今社会,媒体在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方面 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人们的信仰、行为和社会 态度。自杀现象在媒体上的公开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极大。在影视作品中,自杀行为屡见不鲜,有的节目 对自杀行为过程的分析过于详细,对名人自杀过度 渲染,往往使人们在处于困境的时候首先想到自杀, 这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恶劣。同时,网络中各种各 样有关自杀的信息也会对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影响。 Katsumata 提出,一生中的自杀意念可能与在互联网 上搜索有关自杀、自伤的信息及使用电子媒介时感 到焦虑或痛苦的经历等有着显著的联系。 综上所述,精神疾病、家庭因素、行为方式、生物 学因素、生活压力、性别和传媒等因素均可诱发青少 年自杀。因此,改善精神卫生条件,建立和谐的家庭 环境,改变不良的行为及生活方式,减小压力,规范 媒体对自杀的报道等,应当成为青少年自杀预防工 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Galaif ER,Sussman S,Newcomb MD,et a1.Suicidality,depression, and alcohol use among adolescents:a review ofemp ̄cal ifndings [J].IntJAdolescMedHealth,2007,19(1):27—35. [2]Portzky G,Audenaert Van Heeringen K.Suicide among ado1. escents.A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ofpsychiatric,psychosocial nad personality-related risk factors[J].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2005,40(1):922—930. ・90・ 医学与社会2010年3月第23卷第3期 【3]Jolin EM,Weller EB,Weller RA.Suicide sk Facto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Bipol ̄Disorder[J].Curr Psychiatry Rep, 2007,9(2):122—128. [4]Pavez P,Smatander N,Carranza J,et a1.Familial risk factors tbr sui— cide among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J].Rev Med Chil, sexual ssaaul ̄and suicide attempts among urban teenagers[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7,161(6):539—545. [10]Freitas GV,Cais CF,Stefanello s,et a1.Psychosocial conditions andsuicidalbehaviorinpregnantteenagers:acase-control studyin Brazil[J].EurChildAdolescPsychiatry,2008。17(6):336-42. [11]MasayaYanagi.Osamu Shirakawa,Nobom Kitamura.Kenji Okamura.Kaom Sakurai,Naoki Nishiguchi.Takeshi Hashimoto,et a1.Association of 14—3—3一egene haplotype with completed suicide 2009,137(2):226—33. [5]Mittendorfer-Rutz E,Rasmussen F,Wasserman D.Familial cluster- ingofsuicidalbehaviourandpsychopathologyinyoung suicideat- tempters.A register-based nested case control study[J】.Soc Psy- 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2008,43(1):28—36. ni Japanese[J].J Hum Genet,2005,50:210—216. [12]Runeson B,Asberg M.Family history of suicide among suicide [6]Willima P Evans,PH.D.,Patsy Owens,Shawn C.Marsh.Envkon— victims[J].Am J Psychiatry,2003,160(8):1525—1526. mental Factors,Loculs ofControl and Adolescent Suicide Risk[JJ. [13]FeigelmanW,GormanBS.Assessnigtheeffectsofpeersuicideon Child na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2005,22,3—4. youth siucide[J].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2008,38(2):181—94. [7]Markowitz S,Chatterji P,Kaestner R.Estimating hte impact ofal— [14]BeautraisAL.Genderissuesinyouthsuicidalbehaviour[J].Emerg cobol policies on youth suicides[J].J Meirt Healht Policy Econ, Med(Fremantle),2002,14(1):35-42. 2003,6(1):37—46. [15]Katsumata Y,Matsumoto T,Kitani M,et a1.Electronic media use [8]P6rez—Cotaops ML,Cossio ML.Tattooing and piercing ni teenagers nad suiciadl ideation ni Japanese adolescents[J].Psychiatry Clin [J].Rev Med Chil,2006,134(10):1322—1329. Neurosci,2008,62(6):744.6. [9]Olshen E,McVeigh KH,Wunsch—Hitzig RA,et a1.Dating violence, (收稿日期2009—10—30;编辑连祥卿) (上接第87页) 特殊群体大学生不良事件的发生。 3.3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特殊群体的管理之中 3.5后勤服务部门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及时帮助与 学生管理部门及辅导员、班主任,应当把心理健 反馈 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特殊群体日常管理之中,一方 学生后勤服务部门直接接触和管理着大学生的 面对重点学生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帮助他们 日常生活,平时应当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 答疑解惑,缓解其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 关注和关心,当发现这些学生出现行为、心理异常 力,使其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另一方面当发现 时,要及时向学生管理部门和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 这些特殊群体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和障碍时, 反馈,以便及时采取积极引导和防范措施。 应当及时引导和介绍他们前往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 参考文献 助。另外,高校还应当积极组织、引导特殊群体的大 [1]牛娜.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探究[JJ_吉林省教育学 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 院学报,2007,23(9):59—60. 践活动,陶冶其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 [2]蓝琼丽,唐峥华,秦小云,等.』 西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 3.4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健康社团作用,促进特殊群 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1):27—29. 体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3】冯秀芳.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及埘策[J].tJl东省农 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6):181—183. 大学生心理学社或其它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可 【4]郝丽琴,郝风琴,狄柯坪.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探 以通过心理沙龙、心理剧场、知识竞赛、心灵沟通等 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6(5):306—307. 活动,促进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社团成员 [5]肖婧婧,董四平,王江陵.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成因与对策 通过自己日常的行为示范和引导,帮助和影响身边 [J].医学与社会,2009,22(6):4344. 来自特殊群体的同学健康发展。当发现身边的同学 [6]付亚亚,郑晓边.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的调查分析[J].医 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应当积极引导和介绍这些 学与社会,2009,22(3):68—69. 同学到心理咨询中心找专业教师寻求帮助,以减少 (收稿日期2009 11-03;编辑连祥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