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链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而另一生物以第三种生物为食,这种生物彼此间通过食物联系起来的的关系称为食物链。营养级 食物链的每一个营养链接称为一个营养级。(4分)
污染物生物富集作用的机制如下:(6分)
(1)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被水生生物吸收或经微生物作用后被水生生物吸收,在随着食物链,通过不同的营养级的传递,迁移是顶级生物的污染物富即达到严重的程度,如日本有名的水俣病就是食用富集了大量有机汞的鱼类引起的。
(2)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由植物吸收,以食物链逐级传递到食物链中的顶级生物和人,从而达到富集的作用。
1、我国城市垃圾填埋处置中的主要问题(5分)
(1)大部分城市目前仍采用堆放或简单填埋方式处置城市垃圾;
(2)没有建造能达到环境保护目的的渗滤液收集系统,不能对渗滤液进行收集和集中净化处理,已导致水资源和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
(3)没有很好的压实机械,填埋场未达使用年限就填满封场; (4)对填埋场气体未加收排,引发的爆炸事故时有发生。 2、从国外多种处理方式的情况看,城市垃圾处理有以下趋势(5分)
(1)工业发达国家由于能源、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焚烧处理比例逐渐增多; (2)填埋法作为垃圾的最终处置手段一直占有较大比例; (3)农业型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以堆肥为主;
(4)其它一些新技术,如热解法、填海、堆山造景等技术,正不断取得进展。
我国的能源问题主要是能源产量低,人均能耗量少;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构成以煤为主,污染严重;农村地广人多而能源供应紧缺等。(3分)
据此,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煤的综合利用与燃烧技术的改进。主要是煤的气化和综合利用,改进煤的燃烧技术两个方面。 (2)保护农村生态平衡的能源政策。积极利用沼气,营造薪炭林,推广速生树种,以利于绿化,制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肥力和延长水库寿命。(2分)
(3)因地制宜开发多种能源。能源开发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除了在华北、东北和沿海大陆架地区继续积极开发煤和石油外,还应在西南和华南地区大力利用水力资源,发展水电事业;在缺乏矿物能源和水力资源的东南沿海地区,则应注意发展利用核电能、风能、潮汐能等;具有丰富太阳能的西北和华北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3分)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认为,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讲究生态效益。因此,一方面,要求节约资源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资源。另一方面,要减少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问题应用到实际的国民经济生产问题中,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生产思想的贯彻落实,这要求大力推广生态工业的发展模式,从而达到合理、充分、节约的利用资源,并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循环利用。同时也要在工业发展中推行清洁生产。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6分)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讲究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要求把发展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4分)
噪声是指在人的生存环境中出现了一些妨碍人的生活、学习、生产与思考的,令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或是人们所不需要的声音,它属于感觉污染。(1分)
噪声的危害:(每点1.5分) 1、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会: (1)导致耳聋;
(2)导致心脏病的发展和恶化;
(3)导致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和神经衰弱症;
(4)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5)长期暴露于噪声中儿童的血压比在安静环境中的儿童要高,智力发育略微迟缓; (6)振动与噪声往往相伴而生,对人体有双重性伤害 2、对人体的心理影响
使人烦恼、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容易使人疲劳,影响精力集中和工作效率;由于噪声的掩蔽效应,使人不易察觉一些危险信号,从而易造成工伤事故。
3、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接触强烈噪声的妇女,其妊娠呕吐的发生率和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发生率都更高,而且噪声使母体产生紧张反应,引起子宫血管收缩,影响供给胎儿发育所必需的养料和氧气。此外,噪声还会导致出生儿体重偏轻。
4、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在嘈杂的环境里,人的心情烦躁,容易疲劳,反应迟钝,工作效率下降,工伤事故增多。 5、对动物的影响
包括听觉器官、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性改变的损伤。120~130分贝能引起动物听觉器官的病理性变化;
6、对物质结构的影响
150分贝以上的强噪声,可使墙震裂、门窗破坏,甚至使烟囱和老建筑物发生坍塌,钢结构产生“声疲劳”而损坏,高精密度的仪表失灵。
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决定了生态系统具有能够维持相对稳定或动态平衡的性质包括: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经济建设等问题紧密相关。具体指导意义如下:(2分)
(1)物物相关定律启示我们在生产建设中要注意调查研究,统筹兼顾,考虑生产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安排。相生相克定律启示我们不能随意像一个生物群落引进其他群落的生物种,以免使该物种种群爆发起来,造成灾害。(1分)
(2)物质循环再生规律,一方面启示我们要严格防止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以免它经过多次循环后富集到危害人类的程度;另一方面,启示我们通过生态工程设计,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2分)
(3)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规律启示我们不能向环境系统输入过多的营养物质,环境自身吸收不了,则会打破原有的输入输出平衡,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最终毁掉原来的生态系统。(1分)
(4)协同进化规律知道我们不能让某种生物过度繁殖,否则环境就会因物质供应不及而造成生物的饥饿或死亡,从而进行报复。(1分)
(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指导我们放牧强度不能超过草场允许承载量;砍伐森林,捕鱼狩猎和采集药材时应该注意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护某一物种时,必须要有足够他生存、繁殖的空间;排污时,必须使排污量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2分)
总之,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基本规律,协调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分)
1、水资源利用现状
(1)世界许多国家、地区水资源利用现状 需水量大大增加,水资源紧缺日益尖锐;水质恶化、水污染严重, “水质型缺水”突出。(2分)
(2)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 水资源利用量占实际可用水量的100%,水资源紧张、是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水污染造成的损失严重。(2分)
2造成水危机的主要原因:(5分)
(1)自然条件的影响。地球上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极不均匀分布,并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致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可用水量紧缺,因此,世界许多地区会出现区域性的供水危机。
(2)城市与工业区集中发展。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人口趋向于集中在占地球较小部分的城镇和城市中,并在城市和城市周围大量建设了工业区,因此集中用水量很大,超过当地水资源的供水能力。
(3)水体污染。由于污染物的入侵,使许多水体受到污染,致使其可利用性降低造成损失。 (4)用水浪费。在城市,由于管理不善,工程配套差和工艺技术落后,城市管理和卫生设施的漏水很普遍;在农村,由于大水漫灌,利用率低,而且渠道渗漏很大。
(5)盲目开发地下水。由于对地下水的盲目过量开采,引起了一系列的后果如地面下沉、海水入侵、岩溶塌陷等。
3我国水资源特征与利用的问题:(5分) ①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②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③水量年内及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 ④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 ⑤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 4、保护水资源的措施或缓解水危机的策略 (1)提高水的利用率,开辟第二水源。(3分) A 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通过改革生产工艺,争取少用水,提高循环用水率,同时减少工业废水量,减轻了废水处理量和对水体的污染。
B 实行科学灌溉,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 C 回收利用城市污水,开辟第二水源。 (2)调节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1分)
主要措施有建造水库,跨流域调水,地下蓄水,海水淡化,移冰山,恢复河湖水质,合理利用地下水。 (3)加强水资源管理。(1分)
制定合理利用水资源和防止污染的法规,改革用水经济政策,提高民众的节水意识,减少用水浪费严重和效率低的现状。
(4)增加下水道建设,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1分) 普遍采用二级以上的污水处理技术,是水系保护的重要措施。
环境问题:是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消极影响构成了环境问题。从广义上理解,就是由于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从狭义上理解,就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的一切问题。(3分)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人口激增、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是产生和激发环境问题的根源。(2分) 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5分)
(1)由于人口激增,对环境资源特别是生态环境造成压力,甚至引起破坏。所以应该控制人口数量,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环境意识。
(2)在管理方面,要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3)在经济方面需要付出巨大的财力、物理,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并通过长期努力防止污染,控制环境生态破坏。
(4)在科技方面有必要借助科技的进步来解决环境问题。
(5)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既要保护环境又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6)在责任上,很多环境问题属全球性环境问题,因此需要全球众多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努力。
(1)生态系统(ecosystem)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2分)
(2)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部分组成。
非生物成分 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无机物、有机物和各种自然因素(如土壤、空气、水等),提供能量和物质。(2分)
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光合细菌,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食物)
的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2分)
消费者 即异养生物,主要指各种动物,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将生产者产生的有机物利用而生长、繁衍,把自己的粪便和尸体排向大自然; (2分)
分解者 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白蚁、秃鹫等大型腐食性动物。它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产物;最终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后可被自养生物重新利用,使物质流动在大自然中形成循环。 (2分)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是目前世界上使用的主要能源,其开采、加工、运输和燃烧耗用对环境都有较大的影响。(3分)
煤炭在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7分)
①矿井地表沉陷煤矿井下开采破坏地层力学平衡,形成采空区,引起岩层位移、变形、地表沉陷。 ②露天开采占地除占用大量土地外,对地表水、地下水也会污染。
③酸性矿井水矿井水主要含有可溶性无机物和悬浮煤粉,煤矿含硫较高时,矿井水pH值一般小于6,故称酸性矿井水。
④矿井瓦斯瓦斯是成煤过程中形成的天然气,主要是甲烷,还含乙、丙、丁烷和SO2、CO、CO2、H2S等气体,对人体有害,并且易发生爆炸。
⑤洗煤厂排放水煤炭洗选主要是为了去掉煤中的杂质,如灰分、硫分等,这样可提高煤的发热值,减少煤的污染,也减少运输量。但大量洗煤水排入周围环境会造成不良影响。这种水叫煤泥水,主要污染物是煤泥悬浮物,如不加工处理可淤塞河道,影响生物活动。
⑥煤矸石煤炭开采和洗选中有大量煤矸石排出。一般占原煤产量的15%左右。我国已存煤矸石占地10多万亩,煤矸石的堆放和自燃已成为煤炭工业的主要环境问题。
⑦煤炭的液化和气化产生环境污染物。煤炭的液化和气化是综合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径,但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物污染环境。如H2S、颗粒物、SOx、NOx、CO、烃、NH3、废渣等。
2. (9分)
(1)人口模式:(4分)
原始型——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2)我国人口属于现代型。
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普及教育,提高和完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5分)
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是:(6分) (1)人口基数大,1949年时已达5.4亿人。
(2)1949年后国内没有战争,形势稳定,生活和医疗条件得到改善,许多烈性传染病被消灭,婴儿生下必活,老人寿命延长,出生率大大上升,死亡率大大下降。
(3)传统生育观念作怪,如“多子多福”、“早生儿子早得济”、重男轻女等。 (4)因经济落后,特别是农村养儿就是为防老;
(5)因科技落后,家和国都以人力来弥补生产工具或军事装备之机械化自动化的不足。 (6)对马寅初不当的批判及政策的不当。 我国人口发展的特点:(5分) (1)人口增长速度快; (2)农村人口比重大; (3)人口城市化加快; (4)人口老龄化; (5)男女性别比偏高; (5)人口分布不均; (6)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0分,每点2分)
(1)人口增长对耕地资源的影响。人口增加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减少必然会引起粮食问题。
(2)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按人口和耕地平均计算的年径流量都不高。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10位 。
(3)人口增长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我国目前人均森林面积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6。由于我国人均占有林木蓄积量很低,森林资源已经承受着过重的压力。加上人口增长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诱发了过量开采,农村人口增长和能源缺乏,导致乱砍滥伐,这些都使我国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4)人口增长对能源消耗的影响。能源短缺是一个世界性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消耗越来越多的能源物质,因此需要提供更多的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但是,这些物质都是不能再生的物质。人口数量的增长也将引发能源的危机。
(5)人口增长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由于人口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不断扩大物质需要,这与有限的资源造成尖锐的冲突,人多地少,必然导致人们开垦荒地,其结果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主要有:(4分)
一个地区大气的污染程度取决于该区域内排放污染物的源参数、气象条件和近地层下垫面的状况。气象条件和下垫面状况决定了大气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速率和迁移转化途径,是影响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地球的水、陆表面为大气层的下垫面。它包括地形、地质、土壤和植被等,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地理地势。
(2)地理因素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11分)
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主要有山谷风、海陆风及城市热岛环流。(2分)
谷风对污染物输送有明显的影响。吹山风时排放的污染物向外流出;若不久转为谷风,被污染的空气又被带回谷内。特别是山谷风交替时,风向不稳,时进时出,反复循环,使空气中污染物浓度不断增加,造成山谷中污染加重。(3分)
海陆风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有如下几种作用:一种是循环作用,如果污染源处在局地环流之中,污染物就可能循环积累达到较高的浓度,直接排入上层反向气流的污染物,有一部分也会随环流重新带回地面,提高了下层上风向的浓度。另一种是往返作用,在海陆风转换期间,原来随陆风输向海洋的污染物又会被发展起来的海风带回陆地。(3分)
由于城市风的存在,城区的污染物随热空气上升,往往在城市上空笼罩着一层烟尘等形成的穹形尘盖,使上升的气流受阻,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上升的气流转向水平运动,到了郊区下沉,下沉气流又流向城市的中心。 (3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