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藉中国古典美学试析《黑暗之心》中言、意、象的关系

来源:好兔宠物网
2009年4月 第25卷第2期 外国语文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pr.,2009 Vol_25 No.2 藉中国古典美学试析《黑暗之心》 中言、意、 象的关系 张碌慧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l00089;河南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提要:以中国古典美学的相关理论剖析《黑暗之心》文本中“言”、“意”、“象”的关系。言、意、象三者不是静态意 义上的结构,而是动态情势下的构造。由于这一过程的精神性质即是指向人的意识审美要求,研究它们之间的关 系才能把握小说文本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小说;《黑暗之心》;中国古典美学;艺术世界 中图分类号:1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20o9)02—0047~o4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Wording,the Meaning and the Image in Heart of Darkness in Light of Classical Chinese Aesthetics ZHANG Ji 一hui Abstract:By applying some theories of classical Chinese aesthetics,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rela- tionship ofthe wording(言),the meaning(意)and the image(象),which form the artistic world of the novel Heart of Darkness.The conclusion is,studying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hree,a floating and abs ̄act process within a fiction that satisfies the requirement from the call of appreciation of beauty,one possibly Can grasp the artistic world of a nove1. Key words:novel;Heart of Darkness;classical Chinese aesthetics;artistic world 行,既渲染了视觉印象与记忆的影影绰绰,也加深了 小说中道德、宗教、政治、心理、社会秩序、文明与野蛮 现代性小说打破了形式与内容的界限,也打破了 叙述行为和叙述动机的边界。这意味着,小说中的人 等之间的冲突与纠葛。康拉德采取此种叙述手法暗 示,人类历史的现实本身是个难以穿透的黑幕,认识 的光点偶然散落在某些地方,看到的只能是一些不连 贯的片段或零碎的色块,像一幅斑斓、凌杂、模糊且难 以阐释的巨大的现代构图。因此,具典型现代性特征 物与文本已变为同义词,叙述语言本身就是思维、文 法o E1]16具体地说,现代派小说中,“故事”常常不同程 度地失去独立性,话语形式的重要性得到增强,作品 不仅由人物和事件构成,也由语言形式构成。现代派 小说叙述话语中,事件向前发展的自然时序为事态的 时序,叙述者在话语层次上所做的重新安排,如倒叙、 跳动性或交叉性叙述等,为叙述时序。现代性小说的 话语意图由传统小说外向的“说出”转向内向的“想 说”,“灵魂”与文本合为一体,“意识流”把人物文本 的小说较难厘清故事结构、叙事动机,更难使受众把 握其艺术世界(Artistic World)①的展现方式。 著者是小说/原文本的创生源,文本产生的过程 浸染作者的主观感受,著者的生命符码找寻文字一一 对应后生成文字语言,进而生成原文本的艺术世界。 而以中国古典美学观之,小说文本的艺术世界是由 言、意、象三者构成的。 化,作品不再仅为欣赏而创生,而是供受众批评和阐 释,即话语意义部分由语言形式创造,部分由阐释者 赋予。《黑暗之心》即呈典型的现代性特征。 康拉德的文字厚重、迂回,其小说擅用精巧、多音 的叙述框架,分割、萦绕的时间观,复杂的意象与象 基于对人类语言有限性的洞察,庄子拈出“意” 的范畴与“言”的范畴相对应:“荃者所以在鱼,得鱼 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免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征。《黑暗之心》是公认的此种风格的代表作。文 中,马洛的叙述不断穿梭于过去与现在,自己、克茨与 听众之间,而此叙述又被不知名的叙述者“我”折射 出去。此种迂曲、破碎、多线并行的叙述打破直线进 ①在本文的定义中,艺术世界即意境(the ideorealm)。 47 外国语文 得意而忘言。”鱼荃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便忘了鱼 荃;兔网是用来捉兔的,捉到兔便忘了兔网;语言是用 来表达意义的,把握了意义便忘了语言,即“得意忘 言”。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 风流”,皆可视为鱼荃之喻的回响。 2009年第2期 感到有些不舒服,你们知道我对这类官样文章很不习 惯,再说那里的气氛似乎让我嗅到了某种不祥的东 西。这简直像是我在那里参与了某种阴谋——我也 说不太清楚——反正是一种不太正当的勾当;因此, 走出来的时候,我真感到高兴。”【3 Jl’①“我一路观望着 海岸线。站在船头看着海岸线在自己的眼前滑过,真 有点像是思考着一个无法破开的谜语。海岸就躺在 你的面前——微笑着,皱着眉头,向你招手欢迎,宏 小说文本中的语言即为“荃”或“蹄”,语言中所 含之“意”即是小说要达到的“鱼”或“兔”/艺术世界。 《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 名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象是表达意/ 伟、卑下、无味或者野蛮,永远默默无语,却做出一副 思想的工具,语言是明象的工具,达意要通过象,明象 要通过言。又说,“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 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所谓“言”,指的是语言媒 介;所谓“意”,指的是本体,是“言”的目的;所谓 “象”,一是指一般物象,引申为现象,二是指卦象,即 某种抽象符号。 上述所说的言、意、象的关系,表面上是注解《周 易》的卦象,实际上是一种认知原则:“意”是中心, “言”与“象”的目的是为表“意”,即表意的手段,言、 意的中介是象;言是说明象的,象是传达意的,所以言 为“象之蹄”,象为“意之荃”;如果拘泥于作为传达工 具的言、象,结果反而得不到其传达的意。即:拘于 言,则非尽象之言;拘于象,则非尽意之象。只有忘言 才能得其象,只有忘象才能得其意。 ” 《周易略例・明象》对《周易》的解读,其中传达 出的思想可运用于对小说中言、意、象关系的分析,即 帮助受众在“心眼”中把握原文本的艺术世界的抽象 形态。小说中,原文本是依靠语言文字来传达描摹艺 术形象/象的,文字/言是媒介,艺术形象/象体现原文 本的意蕴/意。因此,把握原文本的艺术世界必须超 越媒介手段,即超越语言层次/忘言,进而超越形象层 次/忘象,才能把握住原文本的真正意蕴/意。所谓的 “忘言”、“忘象”,并非不通过语言、象来明意,而是当 意已尽明,则要把言、象忘掉。把握原文本的艺术世 界既要通过卦象/符号来理解语言蕴涵之意,又要通 过其变易/卦爻来超越语言的局限。不仅如此,“忘 言”、“忘象”使文本的艺术世界超越了文字手段的特 指性与具体性,指称的不确定性使指称具开放性,此 开放性让受众能透过表层意象抵达深层意象、单义意 象抵达多义意象,拓展了文本的阅读视野与阐释 空间。 作为小说,《黑暗之心》讲述的是故事,而其典型 的现代性特征,也使其叙述成为叙述内容不可分割的 组成部分。因此,很大程度上,是语言形式/言建构了 《黑暗之心》。如,很多情况下,文中的叙述者马洛所 用的言语,是一种被I.A.理查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所称的诗歌中常用的“情感语言(emotive language)”,表达的是人物本身的种种情绪:“我开始 48 对你耳语的神态:来吧,快来看看。这海岸线几乎看 不出有任何特点,仿佛还正在形成之中,只给人一种 单调、阴森的感觉罢了。” 以中国古典美学观上述现象,《黑暗之心》是由 抽象意义上的言、意、象构成的。言是康拉德“捕兔” 用的“猎犬”、“捕鱼”用的“竹荃”,是媒介工具,传达 的是原文本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象体现《黑暗之 心》的意蕴/意,即康拉德的生命体验,而把握原文本 的艺术世界必须超越媒介手段“言”,即超越语言层 次/忘言,进而超越形象层次/忘象,才能得到《黑暗 之心》的真正意蕴/意。因此,通过对《黑暗之心》中 “言”的特色的分析,进而由言到意、象,才能“忘言”、 “忘象”,可以明白,愈深入体察原文本的言的特色, 愈能超越其言,进而完成对文本意境的把握。 具体说来,《黑暗之心》言的特色之一,是通过 “陌生化”的“言”的变化,创造出特定的象征与意象/ 象。“陌生化”在《黑暗之心》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 两个方面,题材的“陌生化”,及话语的移位与变形。 “《黑暗之心》具有历险故事的全部特征——恐 怖、神秘、异国风光、逃跑、追踪、伏击等等。”【4 J1 但这 只是故事的最表层。《黑暗之心》的魅力在于让受众 思索很多问题,例如:马洛历尽千辛万苦,把一个死人 接回国,值得吗?克茨为何宁愿做土著人的首领,病 死荒原,也不愿回归文明社会?作为一个“文明人”, 整个欧洲都为克茨的成长出过力,“他母亲是半个英 国人,他父亲又是半个法国人。可以说整个欧洲都曾 致力于克茨的成长” 4 J 。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他犯 下一桩又一桩的罪恶?这一连串的问题是作者在处 理丛林冒险题材方面的“陌生化”手法。康拉德曾 ①“陌生化”这一概念是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理论的贡献。什 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认为,艺术家创造的形象,其“目的并不 是要使它带有的意义更接近于我们的理解,而是要创造一种对事物的 特别的感觉,创造它的视象,而不是对它的认知。”参见《作为手法的 艺术》,见《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第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1989。 外国语文 说:“反映在纸上的艺术意图,如果追求更高目标的 话,也同样应该把潜藏在内部的情感动机发动起 来。”E41335为了达到此一目的,康拉德甚至不惜淡化整 个历险过程,去掉许多细节,使历险只作为引子或陪 衬,将自己的艺术意图凸显出来。 所谓话语移位与变形,指的是“对常规叙述语言 的歪曲和反叛”l5l1 。正如康拉德在《<“白水仙 号”上的黑水手>序言》中提到的那样:“只有……经 常想着语句的形状和声响,才能促使那许多世纪以来 由于漫不经心的使用而破旧不堪的词倾刻间发出奇 异的光彩来。”_4 J3 《黑暗之心》中,话语的移位与变形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物体与对情节过程的反常规 描述。 康拉德不满足于常规语言对物体的描述。如当 马洛遇到一群在山上因做苦工而快累死或病死的黑 人时,受众通过他的眼睛看到: 树林中有一些黑色的物体:有蹲着的,有躺着的, 有坐在树上依在树干上的,……他们只不过是疾病和 饥饿的黑色阴影,横七竖八地躺在绿色的黑暗之中, ……在生病失去工作能力之后,才能被允许爬离工作 场地慢慢死去。这些垂死的物体像空气一样地自由 了——并且也几乎像空气那样瘦弱了。……那物体 黑色的骨头全伸展开,一只肩膀依靠着树,眼皮慢慢 抬起,用那深陷的双眼看了看我。 J2。’ 马洛以陌生化即异于常规的语言x,1-11 ̄惨烈景象 进行描述,表达出他的愤怒,也表明他对“黑暗”的认 识。《黑暗之心》中的景物描写有自己的特点,如: “大地上到处繁衍滋长着丛莽林木,……河面上空荡 荡的什么也没有,真是万籁无声。森林是那样茂密, 连风都难以透过。空气是那样温润、浓重,沉闷呆滞, 尽管阳光无比灿烂,却没有什么宜人的乐趣”。… 《黑 暗之心》中各种拟人化的景物描写,是马洛个人x,1-人 类心灵探索的过程:“大地的沉静深深沁人人的心脏 深处——带着它的神秘、它的伟大、它的内在生命的 令人生畏的现实。” ‘树木像一具面部模型那样一 动不动——像关着牢房的大门一样沉重——它们向 前注视着,具有一种富有知识却含而不露,善于期待 且有耐性,沉默不语而又令人难以接近的神态。” 康拉德也不满足.g-规语言x,l-情节过程的描述。 以马洛的汽船遭土人伏击为例,“伏击”在一般历险 小说中通常是较刺激的部分,然而马 ̄x,1-“伏击”的 叙述却意味深长。他没有描写一方如何精心准备,另 一方如何备战,他甚至没有意识到伏击何时开始: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那个在我下面的锅炉 工,在炉前突然坐了下去,并低下了头。我大感惊异, ……棍棒,非常细小的棍棒到处乱飞——它们嗖嗖地 从我面前飞过,有的落在脚下,有的砰砰地撞在我身 2009年第2期 后驾驶室的墙上。在整个的这段时间内,河上、岸边、 树林里都显得非常寂静——非常寂静。听到的只是 船后螺旋桨沉重的拍水声以及那些棍棒的噼啪声。 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越过那个树桩去。箭,我的 天哪!我们正在受到箭雨的攻击! 接着一阵手忙脚乱,白人胡乱开枪,马洛匆忙开 船:“……箭上也许上过毒药,不过看上去怕连一只猫 也射不死。” 蛳而后马洛拉响汽笛,吓跑了土人,战斗 结束了。没有冲锋陷阵,没有激昂的斗志,整个战斗 的叙述也只有不到两页的篇幅。一向敏感的马洛怎 会在遭受伏击时反应那么迟钝?面对伏击,怎么还会 愣愣地站在那里?原因恐怕除了马洛从未经历过伏 击外,更重要的在于他不想使伏击这一过程变成叙述 的重点,而他叙述的重点在于从克茨的堕落找到对人 类灵魂深处黑暗本质的认识,即由“言”而“意”。 借“陌生化”及话语的移位与变形,叙述与叙述 语言本身均参与建构《黑暗之心》的文本意义,“言” 构成“象”,“言”、“象”为“意”服务,使海洋冒险小说 这一古老题材展现出异于常规的风貌。 四 《黑暗之心》文本的“言”的特色之二,是对许多 象征与意象的运用,即藉“言”描绘出的色彩创造出 象征与意象,进而表达文本的内在意蕴/“意”。其 中,对黑色的运用尤为突出。小说是倒叙性的,文中 并无马洛的具体形象,而是通过他的回忆 言”,描 述一只在刚果河上漂流的汽船进入非洲原始丛林,构 成“象”。因而,小说更像是一幅印象派图画,极具象 征意义。 在进入丛林深处前,小说即点明了主题:日落了; 黄昏的余光落在河流上,河岸边的灯光陆陆续续点亮 了,耸立在泥浆上三角架形状的灯塔闪闪发光,航道 上船只的灯光在水流中忽隐忽现,在血红的余辉与繁 星下面,西部上游的小镇看上去诡异不祥;…这也 是,’马洛突然说,‘世界上黑暗的地方” 。 黑人(黑暗)在河的两岸像蚂蚁一样不停地工 作,但是他们和主人公没有交流,没 ̄x,l-话;越往丛林 (黑暗)深处(心)航行,越是陌生,文明消失了,一望 无际的丛林是这里的王,字典中可以找到的名词越来 越少,漂流在刚果河上的这条汽船驶向的是这个世界 的太初(心);黑暗和光明是相对的,文明和野蛮也是 相对的,黑暗的心也是克茨,他统治着这里的文化,体 面的白色皮肤下面是魔鬼的化身,欧洲人的刚果河之 旅犹如驶向自身的黑暗心灵。 布鲁塞尔船务公司总部里的非洲地图上的刚果 河如巨蛇,两个织毛衣的女人像地狱守门人,马洛对 克茨未婚妻的描写更诱发联想:“她向前走来,一身黑 49 外国语文 色衣服,淡淡的头发,在黑暗中飘飘悠悠地向我移 来。”[3]l∞ 2009年第2期 整、有机的整体。如果说言是开始,意便意味着展开, 但象不但不会昭示着结束,在很大程度上反倒会使人 产生感叹或回味。有了象,艺术的开始,便永无归结、 永无终结。所以,它既是具体的,可以在意识当中感 知的;同时,它又是抽象的,因为它最终只能体味而无 法言传,因而走到了言的反面。甚至,每一个人的体 味都是独特的,也就是个体性的。在这个意义上,艺 术世界本质上才是“精神性”的、抽象的。可以看出, 言、意、象三者不是静态意义上的结构,而是动态情势 《黑暗之心》中,似乎整个世界都浸染在黑色与 黑暗中,只间或扑闪着希望的微光。为突出情势的险 恶和幻想的脆弱,作者一再渲染一大片黑色与一小点 光亮之间的对比:“你们知道,有那么一点光亮—— 外边到处是他妈的一团漆黑。”[311oo“她举起她的胳 膊,仿佛要拉住一个正从她面前退走的人,两臂因用 力前伸而失去颜色,在窗口愈来愈暗的狭窄的光亮中 只看到她交抱着的一双苍白的手。” J1 著者以文字 堆积出的黑暗形象作用于受众的感官,使他们“感觉 到”、“看到”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克茨的黑人 情妇与其说是小说塑造的黑人妇女形象,倒不如说是 作者用来代表被征服的殖民地的一个意象或象征。 借文本中“言”的色彩描述,受众于脑海中形成“象”, 进而体察到“意”:以克茨为代表的所谓“文明”的殖 民主义者,似乎被一股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推动着,身 不由己地走上了失足和幻灭之路,最终被这样女性化 的黑非洲吞没。 五 与其他作品一样,《黑暗之心》文本中的艺术世 界是由言、意、象构成的,而其典型的现代性特征,使 其叙述语言/‘‘话语”/“言”本身就是思维、文法,“意” 不仅由“言”形成的“象”构成,也由“言”的形式本身 构成,X,-J- ̄艺术世界的把握须藉解读其“言”、“象”, 而后获得文本之“意”,渡过语言文字的航标,获得 “意”的传达。 “言”,一般应理解为精神或创造者的主体意识 的形式或形式化,而“意”则是它的内化。“象”意味 着两者结合或互动之后的产物:事物、人物的形体显 现及意识之中的艺术的显现。或者可以认为,艺术世 界是由言、意、象作为构件组成的。它们的有机统一 形成艺术世界的整体性。换言之,没有这些元素,艺 术世界便是不可想象的。而将它们隔离开来,更是对 艺术整体性的偏离。毕竟,艺术是相对意义上需要某 种自身的整体性的统一的。而这样的构造是内在性 的,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只能凭借所谓的“心 眼”加以品味、欣赏或体会。 原文本中,言、意、象形成鼎足之势,铸造出艺术 世界的内在结构:它以“言”为外在形态,以“意”形成 意识的内化动态,进而成就艺术之“象”。换言之,艺 术世界的构造,首先是由形/言人手,从形态的表现开 始进入在场,然后产生出说不尽的意绪、无穷无尽多 元的意蕴/意指向,在象当中收拢起来,结合成一个完 50 下的构造或艺术世界展现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的 精神性质,即指向人的意识审美要求,因而,研究它们 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握到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 断、理还乱的意义铺排、意象设置,即小说文本的艺术 tU:界。 当然,本文仅是以《黑暗之心》为例,借中国古典 美学的相关理论,对小说文本的泛程式化分析。具体 到其他文本,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甚至,很多问 题是未知而混沌的。所谓“混沌”,非是否认x,-J'tJ ̄说 文本以言、意、象分析毫无意义,也非将一切具体问题 大而化之,而是恪守一边尝试以某种理论分析小说的 文本,试图厘清一些呈典型现代性特征的小说的故事 结构、叙事动机,使受众明了其艺术世界的展现方式, 一边承认小说文本分析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Relly,J.TheNovel 0.8Art Form[c 3//C.Bloom.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Modem Britain.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3. [2]张浩.中国美学范畴与传统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 版社,1996. [3]Conrad,Joseph.Heart ofDarkness[z].London, ̄Penguin Books Ltd.,1994. [4]约瑟夫・康拉德.《“白水仙号”上的黑水手》序言[c 3// 英国作家论文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5:335. [5]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994. 收稿日期:2009—03—18 作者简介:张碌慧,女,河南固始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博士后,河南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荚美文学 与电影文化研究。 责任编校:陈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