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无题二首((其一)李商隐

来源:好兔宠物网
无题二首(其一)

【授课班级】18届班级 【课 时】1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李商隐生平和其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2)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 2.能力目标:(1)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表现手法 (2) 掌握名句鉴赏的方法 3.德育目标: 理解诗歌表现的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教学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上课礼仪、学生整顿等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新的诗歌,名为《无题》,为什么不起题目呢? 无题,表明作者别有寄托,不愿或不便标明作品的题目,这类诗往往隐匿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意旨隐晦,一般难于准确理解,故而在新课没有原由,没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主人公的情况下,读者可在朦胧含引入 蓄之中自由联想、任意体验,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以“无题”命名的诗最早见于《诗经》及一些民歌作品中。而李商隐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均以“无题”或以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名,其实均属无题之作。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潦倒终身。其授课内容 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脍1.目光巡视学生,提醒学生上交手机、准备上课使用的书、笔等 2.上课礼仪,向学生回礼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做好上课准备 2.起立、向老师问好 1、认真听讲、思考 2、回答问题走近文本 1、学生认真听讲、思考、做好笔记 2、积极回炙人口。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讨论、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杜牧并答课堂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问题 3、活动、李商隐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年少具有才华,早年受知于令狐楚,又得令狐父子之援举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并娶其女为妻。但当时牛李党争激烈,令狐楚属于牛党,王茂元则属于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令狐楚之子令狐綯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这一身世遭遇对其诗歌创作风格影响极大。 二、齐读诗歌,老师范读,正音。 三、解读诗歌 1、自由朗诵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诗歌。 提问: 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提示:找出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营造的意境展现画面,分析诗人的感情) 首联:昨夜相会图 颔联:今宵感受图 颈联:宴会热闹图 尾联:现实伤感图 写与意中人相知相会而又很快分离的情景与恋情。 抒发了多情而又无奈的相思。 2、 体会虚实结合的手法。(学生互助合作,分享成果) 提问:全班齐读诗歌,思考诗歌中哪些诗句的情景是回忆想象的?哪些是眼前真实的情形? 实景:写作时真实情形 虚景:回忆或想象中的景象 前三联是回忆想象的,尾联是眼前真实的。 (提示:古诗中虚景主要指梦中之景、亲历之事、历史之事和未来之景四类。实景主要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景。举例:《月夜》中的妻子相思,《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的想象。) 昨夜——现在——最初相识——此时 回忆昨夜(虚)——现在感受(虚)——回忆最初相识(虚)——此时(实) 特点:情景叙写上常打破时空次序,虚实结合。 四、拓展训练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探究 2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解析】解答分析虚实结合手法试题可运用“指→析→点”三步法。“指”是用“虚实衬托、以虚衬实、以实衬虚、虚实对比”等术语准确判定诗句用了何种虚实结合手法。当不能准确判定虚实衬托、虚实对比等具体衬托类型时,最好用模糊的属概念“虚实结合”。例题答案的第一步拟为:运用了虚实衬托手法。“析”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分别是什么,还要指出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间的关系(“以虚衬实、虚实对比”等术语本身已含有这层意思)。针对含多组虚实结合的古诗而设计的试题一定要分析出所有各组虚景与实景。 例题答案的第二步拟为:前两句实写作者在客栈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乡之景,后两句设想家人围灯夜谈远行的自己,由实入虚,以虚衬实。“点”是用“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高孤傲、激愤憎恶、孤寂惆怅、凄苦烦闷、豁达乐观、建功立业、壮志未酬、忧国忧民、时光易逝、盛年难再、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术语,指出虚实结合手法所表达出的情感。例题答案的第三步拟为:充分反映出作者孤寂思家的心情。 五、鉴赏名句 提问:你最喜欢本诗哪些诗句?说说你的理由。(提示:可以从诗句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诗歌形象等方面去分析) 点拨: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联中都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比喻:“身无……翼”比喻爱情的阻隔;“心有……通”比喻相爱的双方心灵的契合与感应。 对比:“身无”与“心有”对照,组成一个包蕴丰富的矛盾统一体。 “身无彩凤双飞翼”写相思之初,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析技巧) 首联借助于星辰好风的点染,画楼桂堂的映衬,烘托出一种温馨旖旎、令人沉醉的环境氛围。(赏形象) 颈联写了宴会上的热闹场景。一方面突出相聚的欢愉,另一方面也反衬出诗人独自回忆之凄苦。(赏形象) 尾联:“嗟”字使诗人的心情瞬间陡转,因“听鼓应官”,欢情一落千丈。一“嗟”既是诗人爱情无奈的感叹,也是对自己为官不自由的哀叹。(品语言) 课堂这是一首恋情诗。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学生参与课堂3

小结 念之情。 这首诗抒情含蓄委婉,比喻贴切生动,对仗精巧工稳。

总结 作业1、完成习题册(P105-P108)及课后练习题 完成课堂作业 布置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无题二首(其一)

李商隐

(虚)首联:昨夜相会图 昨夜 (虚)颔联:今宵感受图 现在 (虚)颈联:宴会热闹图 昨夜 (实)尾联:现实伤感图 现在

名句:颔联 比喻、对比 将复杂而微妙的心态刻画地惟妙惟肖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