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和反思

来源:好兔宠物网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在朗读中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课文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充满了对济南的热爱之情。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中可以学生朗读、品味、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济南的冬天之美。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冬季之景的图片,问:同学们,你对冬天有何感受呢?

2、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同来欣赏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老舍是他的笔名,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等。

二、展示任务,明确目标

1、朗读,探寻冬之美

2、品读,感受情之深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探寻冬之美

1、听读课文

强调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济南( ) 伦敦( )

镶上( ) 奇迹( )

宽敞( ) 看护( )

贮蓄( ) 水藻( )

澄清( ) 髻儿( )

2、思考问题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济南的冬天”的?分别写出了济南冬天的哪些特点?

3、了解背景

老舍先生为什么那么喜欢济南呢?

材料链接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课文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写的。出生在北京,又刚从英国回来的老舍,十分喜欢济南。他曾经这样说:“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按:1930~1934年),我整整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了不少朋友……,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乐地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活动二:感受情之深

品读课文,思考:你最喜欢文中哪一段?找出来,读一读,并说出理由。

问题预设:

读第一段思考:

为什么作者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采用的是怎样的一种写法?

读第二段思考:

1、这一段是写济南冬天的什么景物?

2、请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特点。

3、为了展现它的这一特点,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画出本段中用得最生动的3个动词,并说出效果。

读第三段思考 :

1、这一段写的又是什么景物?特点是什么?

2、你认为这段哪些方面最为突出?

3、找出本段中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说一说理由。

读第四段思考 :

1、这一段写的又是什么景物?

2、作者将它比作什么?体现它什么的特点?

3、文中哪两个动词营造了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

读第五段思考 :

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景物?

2、作者抓住它的哪个方面来写?突出它什么的特点?

3、文中哪个句子是对它特点的强调?修辞法是什么?

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四、梳理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同时又可以写的生动形象。那么哪个同学来小结一下?

五、拓展迁移

请运用本文中所学的方法,说一说我们济宁冬天的景物特点。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天气特点:温晴—— ————宝地

山的特点:温暖、可爱 ————小水墨画

水的特点:绿 凉 清————蓝水晶

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

让学生自主学习。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为了上这篇课文,我曾经反复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老舍先生对济南的深厚感情,真正体会老舍先生的文章之美。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整节课按照济宁市初中语文倡导的活动式六步教学法“导入新课—明确任务—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梳理总结”的思路,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个性得到了发挥。

另外,在互动讨论环节,只注重了能力较强的学生,没有很好的照顾到基础差的学生。在训练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发言的同时没有兼顾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地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味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对此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以上是我在这次教学后的反思。我以为,语文教学是不断发展的,更需要我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语文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