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

来源:好兔宠物网
2010年7月号下旬刊 夫敖赘 关于高中学生地 理学习兴 趣的调查研究 赵华 710032) (西安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陕西西安摘 要:本文通过调查了解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 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及对现行地理课程的看法,从地理教 育的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其中的问题,并作出相关思考。 关键词:地理学习兴趣思考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 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 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 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科 学,它包罗万象,知识面广,课堂生动有趣,能使学生精神 振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 获取知识,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但是,在从事 中学地理教学中,我发现高中学生普遍对地理这门课程 缺乏兴趣。我就此问题,在我校高一年级学生中作了相关 调查。 1.调查说明 (1)调查对象:借助一次教学研究的机会,我对我校 高一年级四个班学生展开了一次对地理兴趣的调查。 (2)调查方式: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2010年3 月5日一10日.共发放问卷110"f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00 份.同时在调查过程中还采用了座谈和访谈相结合的方 式.这样有利于真实地反映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共l0个题,为选择题和判断 题,以便于学生回答。调查内容涉及地理课程、地理教材、 地理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的内容。 问卷调查 1.你是否会因为地理老师的批评而对地理失去兴 趣?是(31)否(69) 2.你的地理成绩是否令你满意? 是(43)否(57) 3.你觉得你从地理学习中获得了什么? A.书本上的东西、纸上谈兵。(8) B.考试答案,100分的奠基石。(36) C.实际的知识,可以结合生活。(22) D.学习能力,对世界的了解。(34) 4.你为什么要学习地理? A.考试要考,为拿学分。(67) B.自己兴趣。(18) C.应付家长。(2) D.不知道。(13) 5.如果有一天你可以选择其他的地理教学方法,你 会选择哪一个? A.轻轻松松学习,快乐教学。(74) B.现在的新教材。(3) C.不用学地理。(13) 154 D.没有想过。(10) 6.你对现学地理的那个模块更感兴趣? A.人文地理(79)B.自然地理(21) 7课外是否做过与地理有关的辅导书?是(30)否(70) 8.你认为地理好学么? A.非常好学(12)B.好学(23) C.一般(42)D.不好学(难)(23) 9.你选文科或理科的时候,地理是否对你有直接影 响?是(18)否(82) l0.你认为地理在你的所有学科中处于什么地-fY? A.可有可无(12) B.重头戏(67) C.没有想过(21) 2.调查结果分析 (1)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明显低落, 一个班里只有20%的同学对地理有兴趣。大部分同学是 为了考试要考,为拿学分而学习地理的。在高中地理课程 中。42%的学生普遍认为地理不是特别难学,但是教材对 学生的吸引力不够,教材编写主要考虑教师的教.很少考 虑到学生的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79%的学生对人文地 理更感兴趣,只有21%的学生对自然地理感兴趣。74%的 学生希望老师改变地理教学方法,能轻轻松松学习.评价 不要以考试为准。 (2)虽然有67%的同学认为地理在所有学科中处于 重头戏,34%认为学习地理知识,对人的一生及其它学科 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加强对 世界的了解。22%的同学认为学习地理可以与实际的知 识相结合,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但是还有36%的 学生认为学习地理只能获得考试答案.是他们取得100分 的奠基石。 3.由调查引发的思考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明显低 落。但是,其实地理知识是非常丰富的,涉及范围广泛,很 多同学乐学地理,但又害怕记忆地理知识,再加上有些地 理老师上课时没有正确的引导,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 兴趣。老师应当向同学们提供一些既有趣又行之有效的 记忆方法,还可以逐步建立“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的选修课制度。高中学生平时要勤看中国地图和世界地 图,对著名的高原、山脉、丘陵、平原、盆地,河流、湖泊、海 洋、岛屿、海峡、城市、矿藏资源、交通线(铁路、航道等)、 气候类型、陆地自然带等地理事物的分布要熟悉,形成所 谓的“心理地图”。这主要靠平时的逐渐积累。并且在学习 过程中遵循学习和记忆的基本规律。养成课前预习、课堂 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后作必要的练习的习惯。遵循循 序渐进原则、遗忘曲线规律等。 又教赞 2010年7月号下旬刊 浅议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曹 邱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江苏南通226001) 摘要: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培养学生创新思 现象至少能够说明两个问题:①学生通过12年的学校教 育,从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只懂接受指 维,必须改变现在学生不问问题的现状,让学生主动发现 问题才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本质所在。新课程的实施, 正在深深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文章作者 就问题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实例谈了自 己的看法,着重阐述了问题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价值和进行的步骤 令而不懂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机器人”;②严重制约了 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探究问题的科学精神的培养。 “问题解决”模式虽然起源于数学教育,但它所倡导 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运用已有 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发展认知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 创新精神 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力的思想原则.对各科教学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一、地理课堂中问题教学法的教育价值 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界的数学教师协会提出 了“以问题解决为学校教育中心”的口号.掀起了一场教 育改革运动。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学必须围绕解决问题来 组织,应该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并把学生引进解决问题的 氛围中。 现行的中学地理课堂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不 问问题、不敢问问题、不爱问问题是个普遍的现象,这种 调查结果表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地理的学科价值 (一)形成不断探究的“问题意识” 问题教学法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非常有利 于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 兴趣。培养学生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r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 思想性、实用性与趣味性融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 和生活价值表示了肯定,但很多学生还是为了成绩而学 习,说明学生对地理的社会价值认识上还是存在不足。 新课程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的不同 方法.才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自然地理知 识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不感兴趣?可能有学科本身特点的 原因,自然地理学主要讲解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 的组成、结构、动态及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并要求学生运 用自然地理学的知识。参与解决农业生产、工程建设、资 源开发利用、地理环境污染和治理等问题。而人文地理学 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fg息技术在地理学习 中的应用以及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 合”的理念,将此应用到实际地理教学中,说明还是有很 大的差距。要使地理学科为学生所接受就必须让学生知 道地理不仅是现在学习文化知识的需要.在将来的生 产、生活中更是有着广泛的用途。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地 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与人类 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有关的现象。这样就 导致自然地理难度大,原理性知识点多,很多学生不愿意 去学。但是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 关系错综复杂。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如果注意学习方法,就 会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 理的社会价值,才能使课程功能最大化。 调查表明,教师普遍采用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法,只 注重知识领域和考试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评 价,也忽视了对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所以在这种评价体制 下的地理教学质量不高,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2]考试 上尤其要注意。一方面借助教具。调动学生兴趣。在地理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 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学,给学生视、听、触觉产生强烈的冲 击,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结合实 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确立稳定的兴趣。 用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能巩固知识,二是能修 既是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学过 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很必要的,但是未能从整 体上对教学成绩进行科学评价。学生考试成绩可以采用 等级制的评价方法,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减轻了 学生过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 正知识,三是能带来自我成功的喜悦情绪。这种喜悦情绪 正是建立稳定持久的兴趣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竞争意 识。总之,在地理学科受到巨大冲击的面前.教师应开动 脑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人才,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 [1]冯仁文.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J].达县师 方法,采取科学、准确、公正的评价机制,才能真正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 从地理教育的实践中,为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4-E为 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90—91。 [2]张胜前,万国平,闻民勇.武汉市高中地理问卷调 查引发的反思[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O): 16-18. 155 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将地理学科的科学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