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潜在类别与影响因素

来源:好兔宠物网
 社会保障研究2020年第2期SocialSecurityStudiesNo.22020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潜在类别与影响因素

杨红燕

陈 鑫

宛 林

李凡婕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ꎬ湖北武汉ꎬ430072)

  摘 要:本文基于2014年北京大学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ꎬ采用潜类别分析模型(LCM)与多项Logit回归模型ꎬ探索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潜在类别与差异ꎬ以及“丧失”因素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ꎮ研究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类型可分为积极型、矛盾型、消极型三类ꎬ矛盾型占比达50%以上ꎻ“丧失”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ꎬ日常活动能力不受限、认知功能完好、睡眠质量较好的老年人出现积极型的可能性高ꎻ“丧失”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在不同户籍、社会经济地位方面存在差异ꎬ日常活动能力因素对农村、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老年人影响更大ꎬ睡眠质量对城市、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老年人影响更大ꎮ基于此ꎬ本文提出以下建议:要重视矛盾型老年人的识别与干预ꎻ要健全老年人健康支持体系ꎬ完善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及配置ꎬ促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ꎻ要精准施策ꎬ分类施策ꎮ

关键词:老年人ꎻ心理健康ꎻ心理健康类别ꎻ潜类别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共三个维度[1]ꎮ随着社会发展和

生活品质的提高ꎬ人们的健康理念和对健康的要求不断发生着改变ꎬ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焦点ꎬ成为衡量人类健康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2]ꎮ与此同时ꎬ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ꎬ2015年全国有6.4%的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ꎬ30.3%的老年人有时感到孤独ꎮ«2018年中国老年心理健康白皮书»则显示ꎬ63.0%的中国老年人常常会感到孤独ꎬ而其中有54.0%的人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会感到孤单ꎮ2019年6月国家卫健委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指出ꎬ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3]ꎮ早在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提出了实施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行动ꎬ2017年«“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进一步将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作为中心内容ꎮ但目前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工作仍较为滞后ꎬ表现在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存在不足、心理健康的状况尚未摸清ꎬ这使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的重要威胁ꎮ同时ꎬ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ꎬ决定着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ꎮ因此ꎬ如何有效地识别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成为政府、学术界及老年人关注的焦点ꎮ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概念ꎬ迄今为止有关心理健康的含义尚未有统一的认定ꎮ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最早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ꎬ在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ꎬ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ꎮ而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ꎬ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残缺或疾病ꎬ它是

基金项目“居民医保制度保障效果的差异性研究”(71303175)成果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16JJD840009)、国家自然科学

20

指人的肉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各方面的正常状态[4]ꎮ尽管各方对各种心理健康的定义不一致ꎬ但都承认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ꎮ

(二)心理健康的测量与分类

振云等编制的老年心理健康问卷等ꎬ从不存在心身症状和存在积极的心理品质两个方面进行测量[5-6]ꎮ主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回答作为评判依据ꎬ根据回答的情况ꎬ一般将心理健康划分为有无、高低、好坏等ꎮ

(三)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现有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ꎮ

一是个体特征因素ꎮ陈庆荣等利用SCL-90症状量表研究发现ꎬ女性、低文化水平、低收入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7]ꎮ栾文敬等通过自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ꎬ城镇、家庭关系较好的老年人ꎬ其心理健康要显著好于农村、家庭关系较差的老年人[8]ꎮ在教育程度上ꎬ高学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常模情况ꎬ并且由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等导致的变异性显著减小[9]ꎮ同时ꎬIchimori等利用老年抑郁量表(GDS-15)测量发现ꎬ老年人睡眠质量与抑郁症显著相关ꎬ睡眠障碍组老年人抑郁症患病风险显著高于非睡眠障碍组[10]ꎮ

二是家庭特征因素ꎮ经济水平、健康状况、配偶状况、健康状况等均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1]ꎮ同时ꎬ代际支持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ꎮ孙鹃娟等人利用抑郁量表(CES-D)测量发现ꎬ老年人给予子女经济支持、家务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提高作用[12]ꎮ而子女提供的代际支持ꎬ尤其是情感性支持可以有效减少老年人孤独、抑郁等不良心理症状[13]ꎮ在居住方式上ꎬSereny利用自评心理健康测量ꎬ发现共同居住显著降低了心理健康状况差的可能性[14]ꎮ

维持离退休人员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16]ꎮ同时丁志宏利用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和简易认知能力量表(MMSE)测量发现ꎬ参加社交类活动对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完好性有显著影响[17]ꎮ

上述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有以下两方面不足ꎮ(1)从测量与分类来看ꎬ以总分或自评回答判断三是社会参与因素ꎮ休闲活动对于主观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15]ꎮ张镇等发现ꎬ社会参与度是当前心理健康的测量多采用标准化量表或自评健康问卷的形式ꎬ例如ꎬSCL-90量表、Kesller6量表及吴

要的测量方式或是通过各个题目的得分相加ꎬ以总分分值和偏离统计常模的程度作为判断标准ꎬ或是以个体

心理健康ꎬ无法了解老年人在不同问题上的回答概率ꎬ不能深入探究回答背后的信息ꎮ而从统计学角度审视ꎬ以单一的心理问题来分析个体的全面心理健康水平可能无法准确地识别老年人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类别特征ꎬ导致老年人心理健康分类存在偏差ꎮ(2)关于影响因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经济、健康、家庭支持、社会参与等“拥有”因素ꎬ而对老年人因年老产生的认知、活动能力等“丧失”因素(指老年人因年老导致的身心机能及认知功能退化的因素)的探讨较少ꎬ因而可能无法全面地探究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ꎮ因此ꎬ本研究想要回答以下问题ꎮ(1)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ꎬ老年人可以分为几类?“丧失”因素是否会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类别?(2)“丧失”因素对不同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否与主效应一致?是否存在不同?

二、数据、测量与分析方法

(一)数据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4年北京大学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的数据ꎬ调查范围包括全国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ꎬ调查对象为64岁以上的老年人和35~64岁的成年子女ꎮ该研究项目从1998年进行基线调查ꎬ目前为止共进行了7期的追踪调查ꎬ问卷调查了存活老年人和过世老年人的家属ꎬ对存活老年人的调查包括了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家庭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方面ꎮ本文以最新的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作为分析对象ꎬ剔除相关缺失数据ꎬ最终得到的样本量为5888个ꎮ

(二)测量

现有研究大多采用标准化量表或心理健康自评方式测量心理健康ꎬ这两种测量方式都存在不足ꎮ一是

21

标准化量表中的焦虑、抑郁量表等仅能测量心理健康的某一方面ꎬ无法全面反映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ꎮ同时ꎬ无论是单一的还是较为系统的量表大都是基于是否存在心身症状和是否存在积极的心理品质方面的问题ꎬ通过单项分相加以总分方式进行测量ꎮ这种方式无法从横向上反映老年人在不同选项上选择的概率ꎬ进而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类别ꎮ二是自评量表的测量方式可能存在较大误差ꎮ尽管诸多研究表明ꎬ自评心理健康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实心理健康的水平[18]ꎬ但仅凭单个问题的回答来判断可能存在较大误差ꎮ同时ꎬ没有心理障碍不等于心理健康[19]ꎬ单从是否存在心身症状和是否存在积极的心理品质为不健康或不正常的做法是不够精确的ꎮ王登峰等认为ꎬ虽然心身症状出现与否及其严重程度是测量心理健康最直接的标准ꎬ可以用来衡量临床病人ꎬ但对于未达临床标准的普通人来说此标准是不全面的[20]ꎮ

王登峰等人还提出心理健康可以从心身症状出现与否、行为风格、内心体验特点、积极心理品质四个方

方面的问题对心理健康进行识别ꎬ将未出现心身症状或出现积极心理品质则判定为健康或正常ꎬ相反则判定

面进行界定[21]ꎮ一是心身症状出现与否ꎮ尽管将心身症状的相对严重程度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并不全面ꎬ但如果个体出现了明显的心身症状ꎬ则可表明心理健康的问题ꎮ目前常被使用的SCL-90、焦虑、抑郁量表等概率ꎮ三是内心体验特点ꎮ心理健康的特点之一就是个体体验积极情绪的频率和强度比较高ꎬ而心理不健康的特点则相反ꎮ四是积极的心理品质ꎮJohoda提出ꎬ心理健康的个体不仅是指没有症状和消极的行为方式或内心体验ꎬ还应具备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ꎬ如幸福感、自我与环境的和谐、自尊、成熟、人格稳定、适应环境并保持独立等[22]ꎮ同时ꎬ王登峰等人指出ꎬ心理健康作为个体的一种心身状态ꎬ可以表现为多种组合形式ꎬ但心身症状、行为风格、内心体验特点和积极心理品质这四者之间并非平行关系ꎮ因此ꎬ尽管心理健康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界定ꎬ但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识别与探讨不应只孤立地针对一个或几个方面ꎬ而应该综合探究老年人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在各方面的类别特征与差异ꎬ在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及其内在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ꎬ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科学的分类[23]ꎮ

本文认同王登峰等人的观点ꎬ从心身症状出现与否、行为风格、内心体验特点、积极心理品质四个方面界心理测量量表都属于这一类型ꎮ二是行为风格ꎮ研究表明某些稳定的行为风格会增加某种心身疾病出现的

定心理健康ꎮ由于老年人“心理健康”不能直接测量ꎬ属于分类型的潜变量ꎬ本研究使用CLHLS2014问卷中“您是否经常感到紧张、害怕?”反映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心身症状出现与否ꎻ使用“您是不是经常觉得孤独?”快活?”反映积极的人格特点ꎮ共设四个外显变量来测量老年人心理健康这一分类型潜变量(见表1)ꎮ

表1 外显变量及描述性统计

变量名

经常感到害怕或焦虑

外显变量

经常感到孤单或孤独经常感到越老越不中用经常感到没有年轻时快活

定义很少=0ꎬ经常=1很少=0ꎬ经常=1很少=0ꎬ经常=1很少=0ꎬ经常=1

均值0.2550.3060.6120.531

标准差0.4360.4610.4870.499

反映内心体验特点ꎻ使用“您是不是觉得越来越不中用?”反映行为风格ꎻ使用“您是不是觉得与年轻时一样

(三)分析方法

项存在差异ꎬ如“您是否觉得越老越不中用?”的1选项为“总是”ꎬ而“您是否与年轻时一样快活?”的1选项为“一样”ꎬ忽视题项之间的差异ꎬ将得分直接进行加总可能并不科学、严谨ꎮ潜类别模型(LatentClassModelꎬLCM)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ꎮLCM将心理健康这种难以直接衡量的分类指标作为潜类别变量ꎬ展ꎬ它的基本假设是ꎬ外显变量各种反应的概率分布可以由少数互斥的潜在类别变量来解释ꎬ每种类别对各外显变量的反应选择都有特定的倾向ꎬ因而可将异质性群体进一步划分为多个亚群体ꎮ该方法的优势在于ꎬ22

利用一系列可以直接衡量的外显类别变量来综合衡量潜类别变量ꎮ潜在类别分析是对传统因素分析法的发

已有研究用上述四个问题来测量心理健康[24-25]ꎬ但仍是采取单项得分加总形式ꎮ而问卷中各个问题选

能够将一个大的异质性群体分为多类小的同质性群体ꎬ使类内个体相似ꎬ类间个体有较大差异[26]ꎮ这种基于概率的多变量分类方法不再要求外显变量和潜在变量都为连续变量ꎬ即个体之间的某些心理特征差异并不是或不仅仅是量的差异ꎬ也可能是某些群体之间质的差异ꎮ因此ꎬ借助潜类别分析模型ꎬ一是可以深入地从横向上探讨老年人心理健康分类的规律ꎻ二是架起了连接理论与现实间的桥梁[27]ꎬ可以测量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理论概念ꎻ三是将类别数据与潜变量的观念加以结合ꎬ不仅提高了类别变量的分析价值ꎬ也使研究者可以一窥潜类别背后的实证意义[28]ꎮ

在借助潜类别分析模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类别进行识别后ꎬ考虑到老年人心理健康有3种类别ꎬ因此需

要通过构建多项Logit回归模型(MultinomialLogitModel)探究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影响因素ꎬ模型表达式为:

    

LogitPi/j

p(y=i|x)=ln[]=αi+

p(y=j|x)

βikxk∑k=1

+μi

􀆺􀆺􀆺􀆺􀆺􀆺􀆺􀆺􀆺􀆺􀆺(1)

其中ꎬi表示因变量中第i个选择ꎬj表示因变量中的参照组ꎬ公式反映了两类变量的对数几率比ꎬ系数βik表示xk增加一个单位时引起的对数几率比(log-oddsratio)的边际变化ꎮ由于估计量βik并非边际效应(marginaleffects)ꎬ为分析方便ꎬ通过Exp(B)(即eβ)将其转换为优势比(oddsratio)ꎬ其反映的是对应于选定的某一分类解释变量与参照组相比发生的相对概率ꎮ

本研究主要的解释变量为丧失因素ꎬ涉及日常活动能力、认知功能、睡眠质量ꎮ主要的理由是ꎬ尽管衰老存在个体差异ꎬ但衰老始终在不可避免地发生ꎬ而一旦老年人感觉到自身功能的丧失ꎬ则更容易产生“老了、没用了”等主观消极心理ꎮ步入老年期后ꎬ老年人最先遭受感官能力的退化ꎬ影响其对外界和体内的刺激的接收和反应ꎬ表现为认知功能退化ꎮ同时年老后疾病、身体机能等方面的障碍导致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受到影响ꎬ阻碍他们社会角色的发展ꎬ影响其身心健康[29]ꎮ此外ꎬ睡眠障碍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问题症状之一ꎬ我国人群中有45.5%存在睡眠问题ꎬ其中老年人占56.7%[30]ꎬ而睡眠障碍显著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31]ꎮ姻状况等家庭因素及打牌、看电视等社会参与因素纳入作为控制变量ꎮ表2为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ꎮ

表2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变量及描述性统计

变量名

被解释变量

老年人心理健康日常活动受限程度

解释变量

认知功能睡眠质量性别

个体因素

(控制变量)

年龄居住地教育水平出生地区域居住类型

家庭因素(控制变量)

家庭年总收入婚姻状况

接收到的社会支持个人户外活动

社会参与因素(控制变量)

公园活动打牌或打麻将看电视或听广播

定义

消极=0ꎬ积极=1ꎬ矛盾=2受限=0ꎬ不受限=1

认知功能缺损(24分以下)=0ꎬ认知功能健全(24~30分)=1较差=0ꎬ较好=1女=0ꎬ男=1

80岁以下低龄=0ꎬ80岁及以上高龄=1农村=0ꎬ城镇=1

连续变量ꎬ介于0~20年之间东部=0ꎬ中部=1ꎬ西部=2与家人住=0ꎬ不与家人住=1连续变量取对数

现无配偶=0ꎬ现有配偶=1连续变量取对数不参加=0ꎬ参加=1不参加=0ꎬ参加=1不参加=0ꎬ参加=1不参加=0ꎬ参加=1

均值1.0050.6920.8000.6180.48483.930.4562.5960.7810.7799.7080.4387.6200.5970.2040.1940.779

标准差0.7900.4620.4000.4860.50010.1150.4983.5350.8160.4151.2770.4961.0690.4900.4030.3960.415

同时根据陈庆荣[32]、孙鹃娟[33]、阎思瑾[34]等的研究ꎬ将年龄、性别等个体因素ꎬ居住类型、家庭收入、婚

23

三、分析结果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的潜分类模型结果

本文采用潜类别模型ꎬ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拟合模型ꎮ通常先拟合一个不分类即类别为1的基准模型ꎬ再进一步拟合2分类、3分类模型􀆺􀆺每次增加一个类别ꎬ直到出现最优模型(原则上ꎬ潜类别的个数要小于外显变量的个数)ꎬ当AIC、BIC最小时表示拟合的类别为最优模型ꎮ从表3的结果来看ꎬ当模型为3类别时ꎬAIC、BIC均为最小ꎬ表明老年人心理健康分成3类时最优ꎮ因此得到老年人心理健康(分类潜变量)ꎬ取值0、1、2ꎬ表示分类变量ꎬ分别命名为积极型、矛盾型、消极型ꎬ占比依次为22.16%、52.97%、24.68%ꎮ

图1显示了每个潜类别与四个外显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概率构成ꎮ从具体特征来看:第一类积极型在四个问题上的发生率均低于20%ꎬ即经常感到害怕或紧张、孤单或孤独、越老越不中用、没有年轻时快活的概率较低ꎮ第二类矛盾型在害怕或紧张、孤单或孤独上的发生概率低于20%ꎬ但在越老越不中用、没有年轻时快活上等问题上的发生率高于50%ꎻ第三类消极型在四个问题上的发生概率均高于70%ꎮ因此ꎬ从出现的不同问题的概率来看ꎬ积极型最好ꎬ矛盾型次之ꎬ消极型的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最差ꎮ具体如如图1、表4所示ꎮ

表3 分类情况

潜类别数量1个类别2个类别3个类别

样本量588858885888

AIC29951.5727172.6027019.13

BIC29978.2927232.7327112.66

图1 三个潜在类别的条件概率剖面图表4 老年人心理健康类别模型的潜在类别系数

外显变量

经常感到害怕或焦虑经常感到孤单或孤独经常感到越老越不中用经常感到没有年轻时快活潜类别概率

潜变量

类型0:消极型

0..9260.9250.8110.710

类型1:积极型

0.0270.0290.0720.22160.186

类型2:矛盾型

0.1410.1330.7190.52970.560

0.2468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类别的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

为进一步分析哪些因素导致老年人呈现出不同的心理健康类别ꎬ需要在潜类别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ꎮ本文将潜分类结果作为被解释变量ꎬ将体现身体“丧失”状况的日常活动受限程度、认知能力、睡眠质量等因素作为解释变量ꎬ其他作为控制变量ꎮ为了精确筛选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呈现不同类别的因素ꎬ本文首先将上文所述的一系列个体特征、家庭因素、社会参与因素等变量逐一进行卡方检验或者单变量回24

归ꎬ结果显示ꎬ所有变量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ꎮ因此ꎬ以上述变量为基础进行多项式回归ꎬ并将消极型作为参照组ꎮ

倍和1.534倍ꎬ这与占建华[35]、Li[36]等的研究一致ꎬ他们认为躯体健康状况的下降容易导致各类心理健康问题ꎻ认知功能完好的老人心理健康呈现积极型的可能性是消极型的1.402倍ꎬ这与白晨的研究一致[37]ꎻ而睡眠质量较好的老年人出现积极型、矛盾型的可能性分别是消极型的2.170倍、1.595倍ꎮ结果验证了老年人“丧失”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ꎮ从个体因素来看ꎬ出生地为城镇、西部的老年人出现积极型的可能性更更高ꎬ这与韩燚的研究结论一致[38]ꎮ在社会参与方面ꎬ个人经常参与户外活动、经常打牌或麻将、看电视或听广播的老年人出现积极型的可能性更高ꎬ这与陈立新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39]ꎬ即社会参与能帮助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ꎬ舒缓孤独、焦虑情绪ꎮ

表5 “丧失”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逐步回归

模型一

1(积极型)

日常活动受限程度认知能力睡眠质量性别年龄户籍

教育水平

出生地(中部)出生地(西部)居住类型

家庭年总收入婚姻状况

接收到的社会支持个人户外活动公园活动

打牌或打麻将看电视或听广播PseudoR2

3.293∗∗∗1.854∗∗∗2.689∗∗∗1.296∗1.0001.760∗∗∗1.073∗∗∗

1.1751.435∗∗Exp(B)

2(矛盾型)1.455∗∗∗1.303∗∗1.906∗∗∗1.189∗0.9971.347∗∗∗1.036∗∗1.1001.144Exp(B)

模型二

1(积极型)3.164∗∗∗1.682∗∗2.138∗∗∗

1.1981.010∗1.327∗1.0281.130Exp(B)

2(矛盾型)1.620∗∗∗

1.1821.588∗∗∗

0.9991.0091.265∗1.0141.0461.254Exp(B)

模型三

1(积极型)2.770∗∗∗1.402∗2.170∗∗∗

1.1471.019∗1.290∗1.0111.204Exp(B)

2(矛盾型)1.534∗∗∗

1.1081.595∗∗∗

0.9671.012∗1.247∗1.0081.0781.228Exp(B)

表5回归结果显示:日常活动受限老人的心理健康呈现积极型和矛盾型的可能性分别是消极型的2.770

高ꎮ在家庭因素方面ꎬ与家人同居、家庭经济收入高、已婚、接受的社会支持高的老年人出现积极型的可能性

1.225∗∗∗2.429∗∗∗1.230∗∗∗

1.575∗∗1.361

1.538∗∗∗

1.0752.367∗∗∗

1.070

1.516∗∗1.442∗1.184∗∗2.434∗∗∗1.206∗∗∗2.188∗∗∗

0.9021.754∗∗∗1.586∗∗

1.560∗∗∗

1.0612.355∗∗∗1.059∗∗1.323∗∗0.8281.240∗1.329

  注:∗表示p<0.05ꎬ∗∗表示p<0.01ꎬ∗∗∗表示p<0.001ꎻExp(B)反映的是对应于特定的某一类别ꎬ解释变量与参照组(消极型)相比发生的相对概率ꎮ

0.0520.0680.079

(三)异质性分析

从回归的结果来看ꎮ“丧失”因素对城乡和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老年人影响存在异质性ꎬ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ꎮ

一是“丧失”因素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ꎮ总体上“丧失”因素对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更显著ꎬ且都在1%水平上显著ꎬ但在具体因素的影响程度上存在差异ꎮ日常活动不受限的农村老年人出现积极型的可能性更高ꎬ是消极型的3.047倍ꎬ城市老年人则为2.680倍ꎮ可能的解释是ꎬ城市公共服务资源更丰富、便捷ꎬ适老化改造及相关老年人设施相对完善ꎬ在生活方面老年人出行、就医等更为便利ꎬ其日常活动受限与否的差异性较小ꎻ而农村在公共服务资源及养老服务设施方面相对不完善ꎬ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受限与否的差异性更大ꎮ此外ꎬ睡眠质量较好的城市老年人出现积极型的可能性更高ꎬ是消极型的3.131

25

倍ꎬ农村老年人的相应指标为1.667倍ꎮ可能的解释是ꎬ农村娱乐少ꎬ环境安静ꎬ老年人睡眠质量差异较小ꎬ而城市环境较为嘈杂ꎬ生活压力较大ꎬ老年人睡眠质量差异更大ꎮ具体详见表6ꎮ

二是“丧失”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老人上存在差异ꎮ“丧失”因素对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更显著ꎬ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ꎬ但在具体因素上影响程度存在差异ꎮ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时ꎬ日常活动不受限的老年人出现积极型的可能性更高ꎬ是消极型的2.784倍ꎬ社会经济地位较高时相应数据变为2.434倍ꎮ可能的解释是:社会经济地位较高时ꎬ老年人相对拥有更丰富的社会资源ꎬ日常活动能力对其生活及社会参与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小ꎻ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时ꎬ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直接影响其生活水平ꎬ因而影响更大ꎮ而睡眠质量较好时ꎬ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老年人出现积极型的可能性更高ꎬ是消极型的2.437倍ꎬ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时为1.995倍ꎮ可能的解释是:在睡眠质量方面ꎬ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老年人ꎬ经济条件相对更好ꎬ对生活的追求更高ꎬ可能更希望拥有高质量的睡眠ꎻ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老年人ꎬ谋生的压力更大ꎬ因而对睡眠的质量要求可能相对较低ꎮ详见表6ꎮ

表6 “丧失”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农村

城市

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社会经济地位较高

1(积极型)2(矛盾型)1(积极型)2(矛盾型)1(积极型)2(矛盾型)1(积极型)2(矛盾型)

日常活动受限程度认知功能睡眠质量控制变量NPseudoR2

3.047∗∗∗

1.327Exp(B)

1.510∗∗0.988Exp(B)

2.680∗∗∗

1.429Exp(B)

1.645∗∗1.251Exp(B)

2.784∗∗∗

1.181Exp(B)

1.554∗∗∗

1.081Exp(B)

Exp(B)2.434∗2.267

Exp(B)1.3901.077

1.667∗∗1.450∗∗

已控制

0.0733202

3.131∗∗∗1.953∗∗∗

已控制

0.0992686

1.995∗∗∗1.591∗∗∗

已控制

0.0744870

1.3202.437∗

已控制

0.1021018

  注:同表5ꎮ

(四)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回归结果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分类与影响因素的可信度ꎬ本文采取逐步回归的方法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ꎮ将个人特征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参与因素逐步放入回归模型ꎬ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在逐一加入个体、家庭、社会参与控制变量后ꎬ老年人心理健康分类的估计系数虽然大小有些变化ꎬ但是符号与显著性基本保持不变ꎮ因此ꎬ可以说明上文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分类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ꎮ具体如表5所示ꎮ

四、结论与建议

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与成功老龄化、健康中国战略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密切相关ꎮ在老龄人口迅速增加ꎬ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ꎬ如何保障老年人心理健康ꎬ维系老年人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平衡或良性互动ꎬ促使老年人积极参与、享受生活显得尤为重要ꎮ本文通过对CLHLS数据进行分析ꎬ运用潜类别分析模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类别及其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ꎬ得出以下结论ꎮ

第一ꎬ老年人心理健康类型可分为积极型、矛盾型、消极型三类ꎬ占比分别为22.16%、52.97%、24.86%ꎮ从结果来看ꎬ矛盾型占比在50%以上ꎬ因此现有研究仅将心理健康划分为健康与不健康两类并不合理ꎬ老年人心理为非消极型不意味着就是积极型ꎬ还有可能处于矛盾型ꎮ分类的不合理可能导致老年人心理健康政策的制定出现偏差ꎬ导致心理健康处于矛盾型的老年人缺乏政策的干预ꎬ从而更多地转向消极型ꎮ

第二ꎬ“丧失”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ꎮ日常活动能力、认知能力、睡眠质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正相关ꎬ即睡眠质量较好、日常活动能力不受限、认知能力越好的老年人ꎬ心理更倾向于积极ꎮ反之ꎬ26

睡眠质量较差、日常活动能力受限、认知能力不高易使老年人反应迟钝ꎬ感觉不敏锐ꎬ疾病频发ꎬ社交活动减少ꎬ生活兴趣降低ꎬ产生孤独、恐惧、悲伤、绝望等消极情绪ꎮ

第三ꎬ“丧失”因素对城乡和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ꎮ总体上“丧失”因素对城市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更显著ꎮ具体因素上ꎬ日常活动能力不受限对农村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老年人的影响程度更大ꎬ而睡眠质量对城市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老年人影响程度更大ꎮ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ꎮ

一是要更加重视矛盾型老人的识别与干预ꎮ建议按照«“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ꎬ结合家庭医生与健康档案制度的实施ꎬ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与健康管理率ꎬ科学合理评估并划分老年人心理健康类别并展开及时有效的干预ꎬ避免其向消极型转变ꎬ促进老年人安享幸福老年生活ꎮ

二是要健全老年人健康支持体系ꎬ完善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及配置ꎬ促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ꎮ一方面通过提升老年人医疗保障服务水平ꎬ延缓老年人衰老进程ꎬ帮助其适应老年生活ꎮ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养老服务设施ꎬ提升老年人生活、娱乐便利性ꎬ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福祉ꎬ助力推动积极老龄化与健康中国战略进程ꎮ

三是要精准施策ꎬ分类施策ꎮ在农村地区要完善养老服务设施ꎬ提升老年人生活、娱乐水平ꎮ城市地区要通过声环境功能区分类ꎬ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ꎻ对经济地位较低的老年人ꎬ要逐步提高保障水平ꎬ缓解其生活压力ꎻ而对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老年人ꎬ则要通过多元化的休闲娱乐活动ꎬ帮助其适应老年生活ꎮ

参考文献:

[1]HuberMꎬKnottnerusJAꎬGreenLꎬetal.Howshouldwedefinehealth?[J].BMJꎬ2011ꎬ343:d4163-d4163.[2]宋岩ꎬ方鹃ꎬ孙里宁.心理健康评估发展现状与心理力量评估(MSA)系统研究[J].心理科学ꎬ2008(5).[2019-06-10].http://www.nhc.gov.cn/xcs/s7847/201906/14aedfcb64b044a6af5b687257a7e041.shtml.study[J].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ꎬ2004ꎬ25(3):293-315.

[5]崔红.中国人的人格与心理健康[J].心理科学进展ꎬ2007(2):234-24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6月10日例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EB/OL].[4]SchaufeliWBꎬBakkerAB.Jobdemandsꎬjobresourcesꎬandtheirrelationshipwithburnoutandengagement:amulti-sample[6]吴振云ꎬ许淑莲ꎬ李娟.老年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ꎬ2002(1):1-3.科学版)ꎬ2017(6):94-106.(3):75-83.

[7][32]陈庆荣ꎬ傅宏.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2012—2014)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8]栾文敬ꎬ杨帆ꎬ串红丽ꎬ等.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2[9]陈天勇ꎬ李德明ꎬ李贵芸.高学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ꎬ2003(11):742-744.

RequiringCare:AsurveyofJapan'sHokurikuregioninwinter[J].JournalofCommunityHealthNursingꎬ2015ꎬ32(2):104-114.4811.

[10]IchimoriAꎬTsukasakiKꎬKoyamaE.IlluminanceꎬSubjectiveSleepQualityꎬandPsychosomaticHealthinElderlyIndividuals[11]杨桂凤ꎬ杨桂芝ꎬ王小娟ꎬ等.秦皇岛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ꎬ2008(24):4810-[12][33]孙鹃娟ꎬ冀云.家庭“向下”代际支持行为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兼论认知评价的调节作用[J].人口[13]BennettoLꎬRogersPSJ.IntactandImpairedMemoryFunctionsinAutism[J].ChildDevelopmentꎬ1996ꎬ67(4):1816-[14]SerenyMD.LivingArrangementsofOlderAdultsinChina:TheInterplayamongPreferencesRealitiesandHealth[J].[15]王佳.经济发达地区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多重影响因素———基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调查[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16]张镇ꎬ张建新ꎬ孙建国ꎬ等.离退休人员社会参与度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ꎬ2012[17]丁志宏.社会参与对农村高龄老人健康的影响研究[J].兰州学刊ꎬ2018(12):179-195.

研究ꎬ2017(6):109.1835.

ResearchonAgingꎬ2011ꎬ33(2):172-204.(社会科学版)ꎬ2010(5):53-58.(6):865-867.

27

[18]答会明.中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1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老年学杂志ꎬ2019(9):2288-2294.[19]肖水源.从心理障碍到心理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ꎬ2007(7):435.[21][23]王登峰ꎬ崔红.心理卫生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2003.

[20]王登峰ꎬ崔红.人格维度、自我和谐及行为抑制与心身症状的关系[J].心理学报ꎬ2007(5):861-872.[22]JohodaM.CurrentConceptofMentalHealth[M].NewYork:BasicBooksꎬ1958人口与发展ꎬ2017(2):61-69.

[24]薛新东ꎬ葛凯啸.社会经济地位对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调查的实证分析[J].[25]高敏ꎬ李延宇.家庭照料对老年人健康水平影响的效应分析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6(4):63-73.[26]曾宪华ꎬ肖琳ꎬ张岩波.潜在类别分析原理及实例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ꎬ2013(6):815-817.2011.

[28]邱皓政.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ꎬ2008.

[27]斯科隆多ꎬ拉贝-赫斯基思.广义潜变量模型———多层次、纵贯性以及结构方程模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ꎬ[29]GobbensRJ.AssociationsofADLandIADLdisabilitywithphysicalandmentaldimensionsofqualityoflifeinpeopleaged[30]黄运坤ꎬ黄云清ꎬ陈金.影响老年人睡眠质量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福建中医药ꎬ2009(6):7-8.[31]彭丽华.老年人睡眠质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ꎬ2013(7):1622-1624.[34]阎思瑾ꎬ刘丽ꎬ时琳ꎬ等.我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ꎬ2013(27):2950-2951.[35]占建华ꎬ梁胜林.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ꎬ2003(2):145-147.PsychiatricNursingꎬ2019ꎬ33(6):160-166.障研究ꎬ2019(2):4-13.

75yearsandolder[J].PeerJꎬ2018ꎬ6(8)e5425.

depressivesymptomsamongolderadultsinChina:EvidencefromtheChinaHealthandRetirementLongitudinalStudy[J].Archivesof

[37]白晨ꎬ顾昕.高龄化、健康不平等与社会养老保障绩效研究———基于长期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度量与分解[J].社会保[38]韩燚ꎬ卢莉.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ꎬ2011(2):95-96.[39]陈立新ꎬ姚远.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人口研究ꎬ2005(4):73-78.

[36]ManmanLiꎬYuhangYangꎬLingPangꎬet.al.Gender-specificassociationsbetweenactivitiesofdailylivingdisabilityand

LatentClassandInfluencingFactorsofMentalHealthoftheElderly

YANGHongyan CHENXin WANLin LIFanjie

  Abstract:Basedonthe2014CLHLSdataꎬusingthelatentclassmodel(LCM)andmultinomiallogitmodelꎬthispaperexploresthepotentialcategoriesanddifferencesofthementalhealthoftheelderlyꎬaswellastheinfluenceof\"deprived\"factorsonthementalhealthoftheelderly.Theresultsshowasfollow:thetypesofmentalhealthoftheelderlycanbedividedintopositivetypeꎬcontradictorytypeandnegativetypeandtheproportionofcontradictorytypeismorethan50%ꎻthe\"deprived\"factoristhedirectfactoraffectingthementalhealthoftheelderlyꎬandtheelderlywithunrestricted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ꎬcompletecognitivefunctionandgoodsleepqualityaremorelikelytohavepositivetypeꎻthe\"deprived\"factorhasandifferentimpactonthementalhealthoftheelderlywithdifferenthouseholdregistrationandsocio-economicstatusꎻtheADLhasagreaterimpactontheelderlyinruralareasandlowersocio-economicstatuswhilesleepqualityhasagreaterimpactontheelderlyinurbanareasandhighersocio-economicstatus.Thereforeꎬthispapersuggestspayingattentiontotheidentificationandinterventionofcontradictiontypeelderlyꎬperfectingthehealthsupportsystemoftheelderlyꎬimprovingthelayoutandconfigurationofelderlysupportfacilitiesꎬpromotingtheconstructionofthefriendlyenvironmentfortheelderlyandmakingprecisemeasureswhicharehighlyconsistentwithdemands.28

Keywords:theelderlyꎬmentalhealthꎬmentalhealthcategoryꎬlatentclassmodel

(责任编辑:H)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