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整容
“整容,要不要?”
——从“超女整容致死”看“大学生对整容态度”调查研究
盛峥
11月15日,24岁的王贝在整形手术中出现意外,命丧手术台,这位曾经的超女就这样香消玉殒。事件令众人哗然,不仅仅因为王贝作为一位名人,她的整容死亡让人们予以关注,更多的是人们对“整容整形”这个近年来较新、较热的话题的深思。我们不能说整容是一种冒险,但对其风险性我们也是不敢恭维。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群体,敢于冒险,敢于挑战,但他们也有着明晰的个人审美与价值取向,他们怎样看待“整容”,要不要选择整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着我们的社会对“整容”的态度。
12月初,我们就这一问题在校内进行了“大学生对整容的态度”的问卷调查,调查范围涉及某高校四个年级部分男女同学,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有63.7%的同学认为现在大学生有整容念头的原因是“自己不满意自己的容貌和身材”,也有57%的同学认为原因是“想得到异性的爱慕”,特别是受调查的男同学,认为有此原因的占其中7成。而就这一点,大三、大四的学生则有43.3%的选择了“为了就业”这一原因。被调查的同学中也有少部分人认为,大学生整容与他们所喜爱的明星有某种关联。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有整容现象人是出于自身原因,认为相貌对自己的事业、爱情是至关重要的;而或多或少的受到外部因素,例如“明星效应”影响的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调查发现,占八成的同学不介意身边的人去整容。但对其自身而言,当被问及自己有没有过整容的想法时,许多大学生还是选择“从没想过整容”而不愿意接受,或者出于家
长有反对等等原因而不去涉足整容。一方面他们最为担心的是怕整容手术失败或有副作用、后遗症,也就是对整容的风险性抱以担忧。采访中我们也发现,即使是在整容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大家对整容的欲望也不会提高;另一方面,我们现在所接触的林林总总的整容广告,夸大其辞的描述,让让人们对整容机构的管理、经营表示怀疑。国人相信名牌、品牌效应,是不是那些打出“××地区第一人造美女在这里诞生”的广告的整容机构,就真的能保证手术效果和广告所说的如出一辙?我们不敢苟同。固然,王贝整容死亡事件的发生和医院的经营、管理与治疗水平密不可分,但若是仅从这一角度来讲,此类医疗事故毕竟不可避免,而从整容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一场无谓的牺牲。为什么这样讲呢?从调查结果来看,越来越多的同学认为外貌与找工作有莫大关系,这是否也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趋向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又是否可以说好的相貌恰就能满足某些岗位的需要?而这无非是世俗娱乐之风下的正常取向,正真的本领也许需要,但已不是出入娱乐圈这类风花雪月之地的必备钥匙了,没有足够的看点吸引观众,那意味着这档节目没有存在的意义,在时间紧迫的节目制作周期下,没有能够真正的精华与好观点,只能以最无奈与最表面化的东西来呈现给观众。正如采访中一位唐同学所说:“谁都希望自己漂亮,对于大学生来说,拥有漂亮的容颜就业机会就大了一半。不能否认虽然能力很重要,但很多用人单位还是很注重形象的。我对医疗整容并不陌生,看看电视里那些韩剧明星,哪个没整过容?现在的就业压力那么大,如果因为样子漂亮而增添了找工作的机会,为什么不尝试整容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怜美、惜美之心,人皆有之。明星有了好的相貌,可使自己星途坦荡,也未免“被潜规则”;找工作者一表人才,或许能是用人单位高看一眼,也未必不是衣冠楚楚。正是社会这个舞台对“演出者”的外貌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才架起了人们的欲望——选择整容。所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大,紧接而来的连锁反应,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然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拥有着同等工作能力的人,往往面容姣好的一方发展的会更好些,这也就应正了,现在的用人单位的一个心理,员工的形象全表着公司的形象。因此,整个社会氛围的改变与要求才是导致人们选择整容的主要外在因素。
结合问卷结果和采访内容我们也发现,女生较男生略微高出3.2个百分点的倾向于支持整容行为和采取整容行为,这种现象的形成当然与我们的社会环境、传统文化、大众观念及个人的理性选择是分不开的。社会性别是以生物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建构,指的是社会文化中逐步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认同。西蒙娜.德.波伏娃的那句“女人不是天生为女人的,而是变成女人的”成为社会性别论者反对生物决定性别的有力武器。人从出生起,就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男孩、女孩便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期待,男人多被描述为聪明、勇敢、独立,女人则多为描述为美丽、温柔、依赖人。同时,对于女性的容貌特质关注多于男性,而对于男性的品质特质关注多于女性。女孩可能在小时候就开始被灌输社会建构的美的标准,强化传统的父权价值,造成女性的被动角色和女性身体商品化的片面印象。这就使女人心甘情愿地忍受痛苦、限制身体的主动性,依社会认同的美的性别标签来整形美容,改变自己的形象。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它却反映了一个真实的状况。
诚然,无论是男也好女也罢,国人现在对整容存在矛盾原因无怪乎两种观念的冲突:传统的保守观念与敢于接受新事物的开放观念。
《孝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容貌是父母赐予的,会伴随你的一生,不会改变,若改变则是对父母的大不孝。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整容这一新兴行业确实有巨大潜力,对想要因好相貌而更好发展自己的大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有益作用。但是“想整不敢整,整了不敢认”这还都是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那是因为还有太多的人不了解整形,有人说,整形其实只是我们改善生活质量的一种工具而已。中国人对这个行业的突起也还在适应中。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耐人寻味,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这还需要行业从事者正确地去引导其发展,也需要社会,特别是已经步入行业成熟
期的国家的关注。近两年来,中国整形市场的飞速发展和中国人整形观念上的巨大改变多次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的整形人数已持续5年呈递增趋势。其实每个人都会在意自己的个体形象怎么被人看待,当我们的身体某个部分出了问题,哪怕是很小的问题,并不影响生理健康,但这个缺陷还是会给人的心理带来阴影,甚至可能会影响他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从这个角度来讲,整形美容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08年一批大学生组团整形的新闻成为全世界关心的话题,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的保守观念。
从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同学对整容的态度还是比较理性。更有高达83%的同学认为“自信”是除整容外提升自身附加值的重要因素。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结合传统保守观念,还是现在开放观念,人们对整容的整体态度还是趋于中立。更多的同学选择“自信”作为增加自身附加值的因素说明,在众多“90后”大学生中,他们并不是人们眼中那一类“华而不实”的群体,他们对“整容”不排斥亦不盲从。
“整容,要不要?这是个值得分析的问题。”采访时,一位大二的张同学这样告诉我们。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更想告诉大家的是,理性对待整容是必要的,客观选择整容是必须的。整容,要不要?只有充分认识自身条件,充分了解整容治疗,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描绘自己美丽的人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