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主体结构检测操作规程范文

来源:好兔宠物网
第一章 混凝土、砂浆、砌体强度现场检测

为了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贯彻执行,保证主体结构工程质量,提高我省建筑工程检测的质量和水平,编写此规程。

混凝土、砂浆、砌体强度现场检测包括: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2、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3、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4、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5、回弹法检测砌筑砂浆强度;6、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强度;7、砌体工程其它现场检测技术。

主体结构工程检测时,应根据检测目的、设备及环境等条件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第一节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1 总 则

1.0.1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依据标准为《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14-026-2004)(以下简称“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采用中型回弹仪检测和推定山东地区范围内建筑工程结构或构件中的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以下简称混凝土强度)。

1.0.3 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强度的验收与评定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和《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当对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有怀疑或争议时,可按本规程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可作为处理混凝土质量问题或结构性能鉴定的一个主要依据。

1.0.4 本规程适用于符合下列条件的混凝土强度的检测:

1 符合普通混凝土用材料、拌和用水的质量标准且粗骨料为碎石; 2 不掺引气型外加剂; 3 采用普通成型工艺;

4 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规定的钢模、木模及其它材料制作的模板;

5 自然养护或蒸气养护出池后经自然养护7d以上,且混凝土表层为干燥状态; 6 龄期为14~1100天; 7 抗压强度为10~60MPa。

1.0.5 当混凝土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能按本规程进行混凝土强度的检测:

1 测试部位表层与内部的质量有明显差异或内部存在缺陷; 2 遭受冻害、化学侵蚀、火灾、高温损伤。

1.0.6 当混凝土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得按公式(5.0.1)计算或附录G查得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但可制定专用测强曲线或通过试验进行修正: 1 粗集料最大粒径大于40mm; 2 特种成型工艺制作的混凝土; 3 检测部位曲率半径小于250mm;

4 长期处于高温、潮湿或浸水环境的混凝土。

1.0.7 从事回弹仪的校准、保养以及使用本规程进行工程检测的检测机构应具有相应的资质,其检测人员均应通过专业培训与考核,成绩合格。

1.0.8 现场检测作业,应遵守有关安全技术及劳动保护规定。

1.0.9 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除应遵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 回弹法

是指通过检测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回弹值和碳化深度值来推定该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方法。 2.1.2 同一检测批

同楼层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原材料、配合比、成型工艺、养护条件基本一致且龄期相近的同种类构件为同一检测批。 2.1.3 测区强度换算值

按本规程测得的回弹值和碳化深度值通过测强曲线计算得到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值。相当于被测结构或构件的测区在该龄期下同条件养护的边长为150mm立方体试块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值。 2.1.4 强度推定值

相当于强度换算值总体分布中保证率不低于95%的强度值。 2.1.5 总体修正量

c用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fcor,m与非破损全部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cfcu,mz进行比较,确定修正量。

2.1.6 局部修正量

c用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fcor,m与非破损相应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cfcu,mj进行比较,确定修正量。

2.2 符号

Rm —— 测区平均回弹值; Ri —— 第i个测点的回弹值;

Ra —— 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值的修正值;

R —— 角度修正后的测区平均回弹值;

Rta —— 回弹仪检测混凝土浇注顶面时,回弹值的修正值; Rba —— 回弹仪检测混凝土浇注底面时,回弹值的修正值;

Rn —— 浇注面修正后的测区平均回弹值;

Rm,i ——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平均回弹值,如有修正时,取修正后的值; dm —— 测区平均碳化深度值;

dm,i ——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的平均碳化深度;

cfcor,i —— 第i个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 cfcor,m —— 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scor —— 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

m —— 置信度为0.9时,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fcor,m的推

定区间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差值;

km —— 样本平均值具有0.90置信度推定区间的系数,按附录B查得; c—— 回弹法全部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fcu,mz

c—— 与钻芯部位相应的回弹法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fcu,mj

z —— 总体修正量;

108

j —— 局部修正量;

fccu,i ——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

mfcuc —— 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sfcuc —— 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 fccu,min —— 结构或构件中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中的最小值; fccu,e —— 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

G'n、Gn —— 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G0.975 ——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附录A查得; G0.995 ——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附录A查得;

k —— 检验批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系数,按附录C查得。109

3 回弹仪

3.1 技 术 要 求

3.1.1 测定回弹值的仪器,宜采用示值系统为指针直读式的中型混凝土回弹仪。对采用其它示值系统的同类冲击能量的回弹仪,经鉴定认可,如性能稳定并有可靠的检验示值准确性的方法,亦允许使用。回弹仪在明显的位置上应有下列标志:名称、型号、制造厂名(或商标)、出厂编号、出厂日期和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及CMC标志等。

3.1.2 回弹仪应符合下列标准状态的要求:

1 回弹仪水平弹击时的冲击能量应为2.207±0.100J; 2 刻度尺上“100”刻线,应与机壳刻度槽“100”刻线重合; 3 指针长度应为20.0±0.2mm; 4 指针摩擦力应为0.65±0.15N;

5 弹击杆端部球面半径应为25.0±1.0mm; 6 弹击拉簧刚度应为785.0±40.0N/m; 7 弹击拉簧工作长度应为61.5±0.3mm; 8 弹击锤冲击长度应为75.0±0.3mm; 9 弹击锤起跳位置应在刻度尺“0”处;

10 在洛氏硬度为HRC60±2的钢砧上,回弹仪的率定值应为80±2。 3.1.3 回弹仪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应为-4℃~+40℃。

3.2 校 准

3.2.1 当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回弹仪应送校准机构校准:

1 新回弹仪启用前;

2 超过校准有效期限(有效期限为半年)或累计弹击次数超过6000次;

3 更换主要零件(弹击拉簧、弹簧座、弹击杆、缓冲压簧、中心导杆、导向法兰、弹击锤、指针轴、指针片、指针块、挂钩及调零螺丝)后;

4 弹击拉簧不在拉簧原孔位、调零螺丝松动; 5 遭受严重撞击或其他损害。

3.2.2 回弹仪应由校准机构按照《混凝土回弹仪检定规程》(JJG817-93)的要求进行校准。 3.2.3 当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在钢砧上进行率定试验:

1 回弹仪当天使用前;

2 检测过程中对回弹值有怀疑时。

当仪器率定值不在80±2的范围内时,应按本规程3.4.3的要求,对回弹仪进行常规保养后再进行率定。若再次率定仍不合格,则应送校准机构校准。

3.2.4 回弹仪的率定试验,宜在室温为20±5℃的条件下进行,率定时钢砧应稳固地平放在刚度大的混凝土实体上。回弹仪向下弹击,弹击杆应旋转四次,每次旋转90左右,弹击3~5次,取连续3次稳定回弹值的平均值。弹击杆每旋转一次的率定平均值均应符合3.1.2的第10项要求。

3.3 操 作

3.3.1 检测过程中,仪器的纵轴线应始终与被测混凝土表面保持垂直,其操作程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将回弹仪的弹击杆端部顶住混凝土检测面,轻压仪器,使按钮松开,弹击杆慢慢伸出,并使挂钩挂上弹击锤;

2 用弹击杆端部顶住混凝土检测面缓慢均匀施压,待弹击锤脱钩,冲击弹击杆后,弹击锤回弹带动指针向后移动至某一定位置时,指针块上的示值刻度线在刻度尺上指示出一定数值即为回弹值;

110

°

3 使回弹仪端部继续顶住混凝土检测面,进行读数并记录回弹值,如条件不利于读数,可按下锁定按钮,锁住机芯,将回弹仪移至他处读数;

4 逐渐对回弹仪减压,使弹击杆自机壳内伸出,挂钩挂上弹击锤,待下一次使用。

3.4 保 养

3.4.1 回弹仪每次使用完毕后,应及时进行保养。先把仪器外壳和伸出机壳的弹击杆及前端球面和刻度尺表面擦拭干净,然后将弹击杆压入仪器内,待弹击后用按钮锁住机芯,装入套筒,置于干燥阴凉处。 3.4.2 回弹仪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常规保养:

1 弹击超过2000次; 2 对检测值有怀疑; 3 在钢砧上的率定值不合格。 3.4.3 回弹仪常规保养,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使弹击锤脱钩后取出机芯,然后卸下弹击杆、缓冲压簧、弹击锤(连同弹击拉簧和拉簧座)、中心导杆(连同导向法兰)、刻度尺、指针轴和指针;

2 清洗机芯各零部件,特别是中心导杆、弹击锤和弹击杆的内孔和冲击面。清洗后在中心导杆上薄薄地抹上一层20号机油,其他零件均不得抹油;

3 清理机壳内壁,卸下刻度尺,检查指针,其摩擦力应为0.5~0.8N; 4 不得旋转尾盖上已定位紧固的调零螺丝; 5 不得自制或更换零部件;

6 保养后应按本规程第3.2.4条的要求进行率定试验。

111

4 检测技术

4.1 一般规定

4.1.1 检测前宜具有下列资料;

1 工程名称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名称; 2 结构或构件名称、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及施工图纸;

3 水泥品种、用量、厂名、出厂日期及强度、安定性检验报告,砂石品种、粒径,外加剂或掺合料品种、掺量以及混凝土配合比情况等;

4 施工时材料计量情况、模板类型、混凝土浇注和养护情况及成型日期; 5 结构或构件的试块混凝土强度试压资料以及相关的施工技术资料; 6 结构或构件存在的质量问题。

4.1.2 回弹法检测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可采用两种方式:

1 单个构件检测:适用于单个柱、梁、墙、基础等的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其检测结论不得扩大到未检测的构件或范围。

2 按批抽样检测:适用于同一检测批构件的检测。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不应少于9个,否则,应按单个构件检测。

大型结构按施工顺序可划分为若干个检测区域,每个检测区域作为一个独立构件,根据检测区域数量,可选择单个构件检测,也可选择按批抽样检测。

4.1.3 按批抽样检测时,应进行随机抽样,且抽测构件最小数量应符合表4.1.3规定。

表4.1.3 随机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 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 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9~15 5 16~25 8 26~50 13 51~90 20 91~150 32 151~280 281~500 500~1200 1201~3200 3201~3200 50 80 125 200 315 4.1.4 每一结构或构件的测区,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单个构件检测时,每一结构或构件测区数不应少于10个,对某一方向尺寸小于4.5m且另一方向尺寸小于0.3m的构件,其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5个;

2 按批抽样检测时,应根据结构或构件类型和受力特征布置测区,测区数量不得少于3个; 3 相邻两测区的间距应控制在2m以内,测区离构件端部或施工缝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0.5m,且不宜小于0.1m;

4 测区宜选在使回弹仪处于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注侧面。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方可选在使回弹仪处于非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注侧面及浇注顶面或底面;

5 测区宜选在构件的两个对称可测面上,也可选在一个可测面上,且应均匀分布。在构件的受力部位及薄弱部位必须布置测区,并应避开预埋件;

6 测区的面积宜控制在0.04m2;

7 检测面应为原状混凝土面,应避开蜂窝、麻面;并应清洁、平整,不应有装饰层、疏松层、浮浆、油垢,否则要将装饰层、疏松层和杂物清除,并将残留的粉末和碎屑清理干净;

8 对于弹击时会产生颤动的薄壁、小型构件应设置支撑固定。

4.1.5 结构或构件的测区上应标有清晰的编号,必要时在记录纸上描述测区布置示意图和外观质量情况。 4.1.6 结构或构件的每一测区,宜先进行回弹检测,再测量碳化深度。

4.1.7 非同一测区内的回弹值、碳化深度值,在计算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时不得混用。

112

4.2 回弹值测量与计算

4.2.1 测点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净距不宜小于20mm,测点距构件边缘或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不宜小于30mm。测点不应布置在气孔或外露石子上,同一测点只允许弹击一次。每一测区应记取16个回弹值,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精确至1。

4.2.2 计算测区平均回弹值,应从该测区的16个回弹值中,剔除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然后将余下的10个回弹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RmRi110i10 (4.2.2)

式中 Rm——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Ri——第i个测点的回弹值,精确至1。

4.2.3 回弹仪非水平状态检测混凝土浇注侧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

R =Rm+Ra (4.2.3)

式中 R ——非水平方向检测角度修正后的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Ra——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值的修正值,按附录E选用。 4.2.4 回弹仪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顶面或底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

Rn=Rm+Rat Rn=Rm+Rab

式中 Rn——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顶面或底面时,修正后的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Rat——混凝土浇注顶面回弹值的修正值,按附录F采用; Rab——混凝土浇注底面回弹值的修正值,按附录F采用。

4.2.5 如检测时仪器非水平方向且测试面非浇注侧面,则应先按附录E对回弹值进行角度修正,然后再按附录F对修正后的值进行浇注面修正。

4.3 碳化深度值测量与计算

4.3.1 回弹值测量完毕后,应在每一构件有代表性的位置上测量碳化深度值,测点数不少于每一构件测区数的30%,取其平均值为该构件每测区的碳化深度值。当同一构件碳化深度值极差大于2.0mm时,应在每一测区测量碳化深度值。

4.3.2 测量碳化深度值时,可用合适的工具在测区表面形成直径约15mm的孔洞,其深度大于6mm。然后除净孔洞中的粉末和碎屑,不得用水冲洗。立即用浓度为1%酚酞酒精溶液滴在孔洞内壁的边缘处,当已碳化与未碳化界线清楚时,再用深度测量工具测量已碳化与未碳化混凝土交界面到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多次,取其平均值。每次读数精确至0.5mm。 4.3.3 各测区的平均碳化深度值按下式计算:

(4.3.3) n式中 dm——测区的平均碳化深度值,精确至0.5mm;

di——第i次测量的碳化深度值,精确至0.5mm; n——测区的碳化深度测量次数。

4.3.4 按公式(4.3.3)计算出的平均碳化深度值dm如大于6mm,则平均碳化深度值dm按等于6mm计算。

dmi1(4.2.4-1) (4.2.4-2)

dni4.4 钻芯修正

4.4.1 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钻芯修正或利用同条件养护立方体试块的抗压强度进行修正,也可采用其它有效方法:

1 龄期超过1100天;

113

2 流动性较大的泵送混凝土;

3 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有大于50MPa者; 4 对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有怀疑时。

4.4.2 采用钻芯法修正时,钻取芯样数量应遵守下列规定:

1 单个构件检测时,至少钻取1个芯样;

2 按批抽样检测时,钻取芯样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4.3 采用钻芯法修正,修正量按计算方法不同分为总体修正量和局部修正量,宜优先选用总体修正量的

c方法。总体修正量是用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fcor,m与回弹法全部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c换算值的平均值fcu,mz的差值作为修正量。

c总体修正量方法中的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fcor推,m推定区间的置信度不小于0.9,

定区间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差值m不宜大于5.0MPa和0.1fcor,m两者的较大值。当推定区间置信度为0.9时,

c推定区间的平均值fcor,m、标准差scor和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差值m按下式计算:

ccfcor,mfi1nnccor,in (4.4.3-1)

c2)n(fcor,m)scor(fi1c2cor,i (4.4.3-2)

n1m2kmscor (4.4.3-3)

式中 fcco,rm——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精确至0.1MPa;

cfcor,i——第i个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cfcu,mz——回弹法全部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精确至0.1MPa;

scor——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精确至0.01MPa;

cm——置信度为0.9时,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fcor,m的推定区间上限值与下

限值的差值,精确至0.1MPa; n——芯样数量;

km——样本平均值具有0.90置信度推定区间的系数,可按附录B查得。

当m符合下列条件时,可选用总体修正量的方法。

cm≤max5.0,0.1fcor,m (4.4.3-4)

总体修正量:

cczfcor,mfcu,mz (4.4.3-5)

修正结果按下式计算:

ccfcu,ifcu,i0z (4.4.3-6)

式中 z——总体修正量,精确至0.1MPa;

cfcu,i——修正后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cfcu,i0——修正前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4.4.4 当m不能满足(4.4.3-4)的要求时,可采用局部修正量。局部修正量是用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

114

cc度换算值的平均值fcor按批,m与回弹法相应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fcu,mj的差值作为修正量。

抽样检测采用局部修正量时,芯样试件不应少于6个;采用75mm的小直径芯样试件时,芯样试件数量宜适当增加。

局部修正量:

ccjfcor,mfcu,mj (4.4.4-1)

修正结果按下式计算:

ccfcu,ifcu,i0j (4.4.4-2)

式中 j——局部修正量,精确至0.1MPa;

cfcu,mj——与钻芯部位相应的回弹法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精确至0.1MPa。

4.4.5 采用修正量法修正后,回弹法检测所得到的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被修正,回弹法检测所得到的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保持不变。

4.4.6 钻取芯样的构件应有代表性,且芯样宜分别在不同构件上钻取。钻取芯样部位、加工技术要求及强度的计算均应按《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14-029-2004)中相应的规定执行。 4.4.7 芯样必须及时编号,妥善存放,非同一检测批的芯样抗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在计算修正量时不得混用。

4.4.8 结构或构件钻芯后所留下的孔洞及损伤的钢筋应会同设计等有关单位及时进行修补,以保证其正常工作。

115

5 混凝土强度的推定

c5.0.1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fcu,可按本规程所求得的测区平均回弹值Rm,i及平均,i碳化深度值dm,i由附录G查得或按下式计算:

c1.9345fcuRm,i0.03229,i100.0289dm,i (5.0.1)

c式中 fcu,i——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Rm,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平均回弹值,如有修正时,取修正后的值,精确至0.1; dm,i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平均碳化深度值,精确至0.5mm。

c5.0.2 当采用钻芯法修正时,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fcu按式(4.4.3-6)或(4.4.4-2),i,

计算。

5.0.3 由各测区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可计算得出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平均值。当测区数不少于5个时,还应计算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mfccufi1nccu,in (5.0.3-1)

)2n(mfc)2cusfccu(fi1cunccu,in1 (5.0.3-2)

sfc (5.0.3-3)

mfccu式中 mfc——结构或构件测区混凝土强度平均值,精确至0.1MPa;

cun ——单个构件检测,取一个结构或构件的测区数;按批抽样检测,取被抽取构件测区数之和;

sfc——结构或构件测区混凝土强度标准差,精确至0.01MPa。

cuδ ——结构或构件测区混凝土强度的变异系数,精确至0.01。

5.0.4 当按单个结构或构件检测时,以各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最小值作为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推

定值:

ccfcu,efcu,min (5.0.4)

式中 fcu,e——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精确至0.1MPa;

cfcu,min——结构或构件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中的最小值,精确至0.1MPa。

c5.0.5 同一检测批中的异常数据,可予以舍弃;异常数据的舍弃应符合《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GB4883-85)或其他标准的规定。一般检测中常用格拉布斯准则,将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fcu,1、fcu,2、……、

cccfcu,n,计算统计量:

cGn(fcu,nmfc)/sfc (5.0.5-1)

cucu'cGn(mfcfcu,1)/sfc (5.0.5-2)

cucu取检出水平为5%,剔除水平为1%,按双侧情形检验,检出水平对应临界值为G0.975,剔除水平对应临界值为G0.995。

若Gn>Gn,且Gn>G0.975,则判断

'若Gn>Gn,且Gn>G0.995,则判断

'''

cfcu,n为异常值,否则,判断没有异常值。 cfcu,n为高度异常值,可考虑剔除。

c若Gn>Gn,且Gn>G0.975,则判断fcu,1为异常值,否则,判断没有异常值。

116

c''若Gn>Gn,且Gn>G0.995,则判断fcu,1为高度异常值,可考虑剔除。

式中 Gn——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Gncfcu,1——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最小值,精确至0.1MPa; cfcu,n——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最大值,精确至0.1MPa。

G0.975——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检测批测区数量由附录A查得。 G0.995——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检测批测区数量由附录A查得。

检出异常值后,应分析异常值出现原因,判断异常值是否舍弃。

若检出了一个异常值,应用相同的检出水平和相同的规则,对除去已检出异常值后余下的数值继续检验,直到不能检出异常值为止。剔除异常值后,应按本规程第5.0.3条重新计算测区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5.0.6 按批抽样检测时,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变异系数应控制在表5.0.6的范围内,否则,应按本规程第5.0.7条的要求进行处理。

表5.0.6 测区混凝土强度的变异系数限值 测区混凝土强度的平均值 变异系数 ≤25MPa ≤0.20 25~50MPa ≤0.15 ≥50MPa ≤0.12 5.0.7 当不能满足本规程第5.0.6条要求时,可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下列措施,并在检测报告中注明:

1 分析施工条件及检测结果,重新划分检测批。 2 增加测区的数量。

3 若采取上述措施仍不能满足要求,或无条件采取上述措施时,可按5.0.4条提供单个构件的检测结果。

5.0.8 按批抽样检测时,检测批具有95%保证率的强度推定值fcu,e可按下式计算:

cfcu,emfcksfc (5.0.6)

cucuc式中 k——检验批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系数,按附录C查得。

其中k的取值与测区数量n和推定值fcu,e的置信度有关,推定值fcu,e的置信度宜为0.95,在有充分依据或可靠工程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0.75。

117

cc附录A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表

表A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表

测区数量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G0.975 1.715 1.887 2.020 2.126 2.215 2.290 2.355 2.412 2.462 2.507 2.549 2.585 2.620 2.651 2.681 2.709 2.733 2.758 2.781 2.802 2.822 2.841 2.859 2.876 2.893 2.908 2.924 2.938 2.952 2.965 2.979 2.991 G0.995 1.764 1.973 2.139 2.274 2.387 2.482 2.564 2.636 2.699 2.755 2.806 2.852 2.894 2.932 2.968 3.001 3.031 3.060 3.087 3.112 3.135 3.157 3.178 3.199 3.218 3.236 3.253 3.270 3.286 3.301 3.316 3.330 测区数量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G0.975 3.003 3.014 3.025 3.036 3.046 3.057 3.067 3.075 3.085 3.094 3.103 3.111 3.120 3.128 3.136 3.143 3.151 3.158 3.166 3.172 3.180 3.186 3.193 3.199 3.205 3.212 3.218 3.224 3.230 3.235 3.241 3.246 G0.995 3.343 3.356 3.369 3.381 3.393 3.404 3.415 3.425 3.435 3.445 3.455 3.464 3.474 3.483 3.491 3.500 3.507 3.516 3.524 3.531 3.539 3.546 3.553 3.560 3.566 3.573 3.579 3.586 3.592 3.598 3.605 3.610 测区数量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G0.975 3.252 3.257 3.262 3.267 3.272 3.278 3.282 3.287 3.291 3.297 3.301 3.305 3.309 3.315 3.319 3.323 3.327 3.331 3.335 3.339 3.343 3.347 3.350 3.355 3.358 3.362 3.365 3.369 3.372 3.377 3.380 3.383 G0.995 3.617 3.622 3.627 3.633 3.638 3.643 3.648 3.654 3.658 3.663 3.669 3.673 3.677 3.682 3.687 3.691 3.695 3.699 3.704 3.708 3.712 3.716 3.720 3.725 3.728 3.732 3.736 3.739 3.744 3.747 3.750 3.754 注:当测区数量大于100时,可按测区数量为100取值。

118

附录B 标准差未知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推定系数km 表B 标准差未知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推定系数kM 芯样数量 置信度为0.9 芯样数量 置信度为0.9 芯样数量 置信度为0.9 5 0.953 47 0.245 89 0.176 6 0.823 48 0.242 90 0.175 7 0.734 49 0.240 91 0.174 8 0.670 50 0.237 92 0.173 9 0.620 51 0.235 93 0.172 10 0.580 52 0.232 94 0.171 11 0.546 53 0.230 95 0.170 12 0.518 54 0.228 96 0.170 13 0.494 55 0.226 97 0.169 14 0.473 56 0.224 98 0.168 15 0.455 57 0.222 99 0.167 16 0.438 58 0.220 100 0.166 17 0.423 59 0.218 101 0.165 18 0.410 60 0.216 102 0.164 19 0.398 61 0.214 103 0.164 20 0.387 62 0.212 104 0.163 21 0.376 63 0.210 105 0.162 22 0.367 64 0.209 106 0.161 23 0.358 65 0.207 107 0.160 24 0.350 66 0.205 108 0.160 25 0.342 67 0.204 109 0.159 26 0.335 68 0.202 110 0.158 27 0.328 69 0.201 111 0.157 28 0.322 70 0.199 112 0.157 29 0.316 71 0.198 113 0.156 30 0.310 72 0.196 114 0.155 31 0.305 73 0.195 115 0.155 32 0.300 74 0.194 116 0.154 33 0.295 75 0.192 117 0.153 34 0.290 76 0.191 118 0.153 35 0.286 77 0.190 119 0.152 36 0.282 78 0.189 120 0.151 37 0.278 79 0.187 以下空白 以下空白 38 0.274 80 0.186 39 0.270 81 0.185 40 0.266 82 0.184 41 0.263 83 0.183 42 0.260 84 0.181 43 0.256 85 0.180 44 0.253 86 0.179 45 0.250 87 0.178 46 0.248 88 0.177 注:芯样数量大于120时,可按芯样数量为120取值。

119

附录C 标准差未知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推定系数k 表C 标准差未知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推定系数k 置信度 k 测区数量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200 500 0.95 2.566 2.524 2.486 2.453 2.423 2.396 2.371 2.349 2.328 2.309 2.292 2.275 2.260 2.246 2.232 2.220 2.208 2.197 2.186 2.176 2.167 2.158 2.149 2.141 2.133 2.125 2.118 2.111 2.105 2.098 2.092 2.086 2.081 2.075 2.070 2.065 2.022 1.990 1.964 1.944 1.927 1.912 1.900 1.837 1.763 0.9 0.8 0.75 2.329 2.299 2.272 2.249 2.227 2.208 2.191 2.174 2.159 2.145 2.132 2.120 2.109 2.099 2.089 2.080 2.071 2.063 2.055 2.048 2.041 2.034 2.028 2.022 2.016 2.010 2.005 2.000 1.995 1.990 1.986 1.981 1.977 1.973 1.969 1.965 1.933 1.909 1.890 1.874 1.861 1.850 1.841 1.793 1.736 2.078 2.059 2.043 2.029 2.016 2.004 1.993 1.983 1.973 1.965 1.957 1.949 1.943 1.936 1.930 1.924 1.919 1.914 1.909 1.904 1.900 1.895 1.891 1.888 1.884 1.880 1.877 1.874 1.871 1.868 1.865 1.862 1.859 1.857 1.854 1.852 1.832 1.816 1.804 1.794 1.786 1.778 1.772 1.742 1.704 1.991 1.976 1.963 1.952 1.941 1.932 1.923 1.915 1.908 1.901 1.895 1.889 1.883 1.878 1.873 1.869 1.864 1.861 1.856 1.853 1.849 1.846 1.842 1.839 1.836 1.834 1.831 1.828 1.826 1.824 1.821 1.819 1.817 1.815 1.813 1.811 1.795 1.782 1.772 1.764 1.758 1.752 1.747 1.722 1.693 注:表中未列数据,可用内插法求得;当测区数量大于500时,可按测区数量为500取值。

120

附录D 专用测强曲线的制定方法

D.0.1 制定专用测强曲线的单位,需具有一级试验室的资质。 D.0.2 采用中型回弹仪,并应符合本规程第3.1节的各项要求。

D.0.3 制定专用测强曲线的混凝土试块应与欲测结构或构件在原材料(含品种、规格)、成型工艺与养护方法等方面条件相同。混凝土用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1999)的要求,混凝土用砂、石应符合现行部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1992)和《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1992)的要求。 D.0.4 试块的制作和养护:

1 按最佳配合比设计5个强度等级,每一强度等级每一龄期制作6个150mm立方体试块,同一龄期试块宜在同一天内成型完毕。

2 在成型后的第二天,将试块移至与被测结构或构件相同的硬化条件下养护,试块拆模日期与结构或构件的拆模日期相同。 D.0.5 试块的测试:

1 将到达龄期的试块表面擦净,以贴试模的两个相对侧面置于压力机的上下承压板之间,加压30~80kN(低强度试块相应取低压力值)。

2 在试块保持30~80kN的压力下,用回弹仪按本规程4.2规定的方法,在试块的另外两个相对侧面上分别选择均匀分布的8个点进行回弹。

3 从每一试块的16个回弹值中分别剔除其中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然后再求余下的10个回弹值的平均值,计算精确至0.1,即得该试块的平均回弹值。

4 回弹值检测完毕后,以每秒64kN的速度连续均匀加荷至破坏,得该试块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值,精确至0.1MPa。

D.0.6 专用测强曲线的计算:

1 专用测强曲线的回归方程式,应按每一试块求得的回弹值和抗压强度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计算。

2 推荐采用的回归方程式如下:

cB (D.0.6-1) fcuARm式中 A、B——回归系数。

3 回归方程的相对标准误差er及平均相对误差,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nfcu,ic1100% (D.0.6-2)

ni1fcu,ier1nfcu,i(c1)2100% (D.0.6-3) n1i1fcu,i式中 ——回归方程式的强度平均相对误差,精确至0.1%;

er——回归方程式的强度相对标准差,精确至0.1%;

fcu,i——由第i个试块抗压试验得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值,精确至0.1MPa;

cfcu,i——对应于第i个试块按(D.0.6-1)计算的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n——制定回归方程式的试块数。

D.0.7 当需制定具有较宽龄期范围的专用测强曲线时,应在试验及回归分析时引入碳化深度变量,并求得碳化深度修正系数。

121

附录E 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值的修正值

表E 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值的修正值 检 测 角 度 90 -6.0 -5.9 -5.8 -5.7 -5.6 -5.5 -5.4 -5.3 -5.2 -5.1 -5.0 -4.9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4.0 -4.0 -3.9 -3.9 -3.8 -3.8 -3.7 -3.7 -3.6 -3.6 -3.5 -3.5 -3.4 -3.4 -3.4 -3.3 -3.3 向 60 -5.0 -4.9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4.0 -4.0 -3.9 -3.9 -3.8 -3.8 -3.7 -3.7 -3.6 -3.6 -3.5 -3.5 -3.4 -3.4 -3.3 -3.3 -3.2 -3.2 -3.1 -3.1 -3.0 -3.0 -2.9 -2.9 -2.9 -2.8 -2.8 上 45 -4.0 -4.0 -3.9 -3.9 -3.8 -3.8 -3.7 -3.7 -3.6 -3.6 -3.5 -3.5 -3.4 -3.4 -3.3 -3.3 -3.2 -3.2 -3.1 -3.1 -3.0 -3.0 -2.9 -2.9 -2.8 -2.8 -2.7 -2.7 -2.6 -2.6 -2.5 -2.5 -2.4 -2.4 -2.4 -2.3 -2.3 30 -3.0 -3.0 -2.9 -2.9 -2.8 -2.8 -2.7 -2.7 -2.6 -2.6 -2.5 -2.5 -2.4 -2.4 -2.3 -2.3 -2.2 -2.2 -2.1 -2.1 -2.0 -2.0 -1.9 -1.9 -1.8 -1.8 -1.7 -1.7 -1.6 -1.6 -1.5 -1.5 -1.4 -1.4 -1.4 -1.3 -1.3 -30 +2.5 +2.5 +2.4 +2.4 +2.3 +2.3 +2.2 +2.2 +2.1 +2.1 +2.0 +2.0 +1.9 +1.9 +1.8 +1.8 +1.7 +1.7 +1.6 +1.6 +1.5 +1.5 +1.4 +1.4 +1.3 +1.3 +1.2 +1.2 +1.1 +1.1 +1.0 +1.0 +0.9 +0.9 +0.9 +0.8 +0.8 向 -45 +3.0 +3.0 +2.9 +2.9 +2.8 +2.8 +2.7 +2.7 +2.6 +2.6 +2.5 +2.5 +2.4 +2.4 +2.3 +2.3 +2.2 +2.2 +2.1 +2.1 +2.0 +2.0 +1.9 +1.9 +1.8 +1.8 +1.7 +1.7 +1.6 +1.6 +1.5 +1.5 +1.4 +1.4 +1.4 +1.3 +1.3 下 -60 +3.5 +3.5 +3.4 +3.4 +3.3 +3.3 +3.2 +3.2 +3.1 +3.1 +3.0 +3.0 +2.9 +2.9 +2.8 +2.8 +2.7 +2.7 +2.6 +2.6 +2.5 +2.5 +2.4 +2.4 +2.3 +2.3 +2.2 +2.2 +2.1 +2.1 +2.0 +2.0 +1.9 +1.9 +1.9 +1.8 +1.8 -90 +4.0 +4.0 +3.9 +3.9 +3.8 +3.8 +3.7 +3.7 +3.6 +3.6 +3.5 +3.5 +3.4 +3.4 +3.3 +3.3 +3.2 +3.2 +3.1 +3.1 +3.0 +3.0 +2.9 +2.9 +2.8 +2.8 +2.7 +2.7 +2.6 +2.6 +2.5 +2.5 +2.4 +2.4 +2.4 +2.3 +2.3 α Raα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Rm注:①Rm小于20或大于56时,均分别按20或56查表; ②表中未列入的相应于Rm的修正值可用内插法求得,精确至0.1。 122

附录F 不同浇注面上回弹值的修正值

表F 不同浇注面上回弹值的修正值 Rm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顶面修正值(Ra)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0 0 0 0 t底面修正值(Ra) -3.0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b注:①Rm小于20或大于50时,均分别按20或50查表; ②表中有关混凝土浇注顶面的修正系数,是指一般原浆抹面的修正值;

③表中有关混凝土浇注底面的修正系数,是指构件底面与侧面采用同一类模板在正常浇注情况下的修正值;

tb④表中未列入的相应于Rm的Ra或Ra值,可用内插法求得,精确至0.1; ⑤非水平方向检测时,用角度修正后的R代替Rm查表。

123

附录G 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表G 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测区平均 回弹值 Rm 19.4 19.6 19.8 20.0 20.2 20.4 20.6 20.8 21.0 21.2 21.4 21.6 21.8 22.0 22.2 22.4 22.6 22.8 23.0 23.2 23.4 23.6 23.8 24.0 24.2 24.4 24.6 24.8 25.0 25.2 25.4 25.6 25.8 26.0 26.2 26.4 26.6 26.8 27.0 27.2 27.4 27.6 27.8 28.0 28.2 28.4 28.6 28.8 29.0 29.2 29.4 29.6 29.8 30.0 30.2 30.4 30.6 30.8 31.0 31.2 31.4 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MPa) 平均碳化深度值dm(mm) 2.0 2.5 3.0 3.5 4.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 - - - - 10.2 9.9 - - - 10.4 10.1 - - - 10.6 10.2 9.9 - - 10.8 10.4 10.1 - - 11.0 10.6 10.3 9.9 - 11.2 10.8 10.5 10.1 - 11.4 11.0 10.6 10.3 10.0 11.6 11.2 10.8 10.5 10.1 11.8 11.4 11.0 10.7 10.3 12.0 11.6 11.2 10.8 10.5 12.2 11.8 11.4 11.0 10.7 12.4 12.0 11.6 11.2 10.8 12.6 12.2 11.8 11.4 11.0 12.8 12.4 12.0 11.6 11.2 13.0 12.6 12.2 11.8 11.4 13.2 12.8 12.4 12.0 11.6 13.4 13.0 12.6 12.2 11.8 13.7 13.2 12.8 12.4 12.0 13.9 13.4 13.0 12.6 12.1 14.1 13.6 13.2 12.7 12.3 14.3 13.8 13.4 12.9 12.5 14.5 14.1 13.6 13.2 12.7 14.8 14.3 13.8 13.4 12.9 15.0 14.5 14.0 13.6 13.1 15.2 14.7 14.2 13.8 13.3 15.4 14.9 14.4 14.0 13.5 15.7 15.2 14.7 14.2 13.7 15.9 15.4 14.9 14.4 13.9 16.1 15.6 15.1 14.6 14.1 16.4 15.8 15.3 14.8 14.3 16.6 16.1 15.5 15.0 14.5 16.8 16.3 15.8 15.2 14.7 17.1 16.5 16.0 15.5 15.0 17.3 16.8 16.2 15.7 15.2 17.6 17.0 16.4 15.9 15.4 17.8 17.2 16.7 16.1 15.6 18.1 17.5 16.9 16.3 15.8 18.3 17.7 17.1 16.6 16.0 18.6 18.0 17.4 16.8 16.2 18.8 18.2 17.6 17.0 16.5 19.1 18.4 17.8 17.3 16.7 19.3 18.7 18.1 17.5 16.9 19.6 18.9 18.3 17.7 17.1 19.8 19.2 18.6 18.0 17.4 20.1 19.4 18.8 18.2 17.6 20.4 19.7 19.0 18.4 17.8 20.6 19.9 19.3 18.7 18.1 20.9 20.2 19.5 18.9 18.3 21.2 20.5 19.8 19.1 18.5 21.4 20.7 20.0 19.4 18.8 21.7 21.0 20.3 19.6 19.0 22.0 21.2 20.5 19.9 19.2 22.2 21.5 20.8 20.1 19.5 0 10.0 10.2 10.4 10.6 10.8 11.0 11.2 11.5 11.7 11.9 12.1 12.3 12.5 12.8 13.0 13.2 13.4 13.7 13.9 14.1 14.4 14.6 14.9 15.1 15.3 15.6 15.8 16.1 16.3 16.6 16.9 17.1 17.4 17.6 17.9 18.2 18.4 18.7 19.0 19.2 19.5 19.8 20.1 20.4 20.6 20.9 21.2 21.5 21.8 22.1 22.4 22.7 23.0 23.3 23.6 23.9 24.2 24.5 24.8 25.1 25.4 0.5 - 9.9 10.1 10.3 10.5 10.7 10.9 11.1 11.3 11.5 11.7 11.9 12.1 12.3 12.6 12.8 13.0 13.2 13.5 13.7 13.9 14.1 14.4 14.6 14.8 15.1 15.3 15.6 15.8 16.1 16.3 16.6 16.8 17.1 17.3 17.6 17.8 18.1 18.3 18.6 18.9 19.1 19.4 19.7 20.0 20.2 20.5 20.8 21.1 21.4 21.6 21.9 22.2 22.5 22.8 23.1 23.4 23.7 24.0 24.3 24.6 1.0 - - - 9.9 10.1 10.3 10.5 10.7 10.9 11.1 11.3 11.5 11.7 11.9 12.2 12.4 12.6 12.8 13.0 13.2 13.5 13.7 13.9 14.1 14.4 14.6 14.8 15.1 15.3 15.5 15.8 16.0 16.3 16.5 16.7 17.0 17.2 17.5 17.7 18.0 18.3 18.5 18.8 19.0 19.3 19.6 19.8 20.1 20.4 20.7 20.9 21.2 21.5 21.8 22.0 22.3 22.6 22.9 23.2 23.5 23.8 1.5 - - - - - 10.0 10.2 10.4 10.6 10.8 10.9 11.1 11.3 11.6 11.8 12.0 12.2 12.4 12.6 12.8 13.0 13.2 13.4 13.7 13.9 14.1 14.3 14.6 14.8 15.0 15.3 15.5 15.7 16.0 16.2 16.4 16.7 16.9 17.2 17.4 17.7 17.9 18.2 18.4 18.7 18.9 19.2 19.4 19.7 20.0 20.2 20.5 20.8 21.0 21.3 21.6 21.9 22.1 22.4 22.7 23.0 4.5 - - - - - - - - - - - - - - - - 10.0 10.1 10.3 10.5 10.7 10.8 11.0 11.2 11.4 11.6 11.7 11.9 12.1 12.3 12.5 12.7 12.9 13.1 13.3 13.5 13.7 13.9 14.1 14.3 14.5 14.7 14.9 15.1 15.3 15.5 15.7 15.9 16.1 16.4 16.6 16.8 17.0 17.2 17.5 17.7 17.9 18.1 18.4 18.6 18.8 5.0 - - - - - - - - - - - - - - - - - - 10.0 10.1 10.3 10.5 10.7 10.8 11.0 11.2 11.4 11.5 11.7 11.9 12.1 12.3 12.5 12.6 12.8 13.0 13.2 13.4 13.6 13.8 14.0 14.2 14.4 14.6 14.8 15.0 15.2 15.4 15.6 15.8 16.0 16.2 16.5 16.7 16.9 17.1 17.3 17.5 17.8 18.0 18.2 5.5 - - - - - - - - - - - - - - - - - - - - 10.0 10.1 10.3 10.5 10.6 10.8 11.0 11.2 11.3 11.5 11.7 11.9 12.0 12.2 12.4 12.6 12.8 13.0 13.2 13.3 13.5 13.7 13.9 14.1 14.3 14.5 14.7 14.9 15.1 15.3 15.5 15.7 15.9 16.1 16.3 16.5 16.8 17.0 17.2 17.4 17.6 ≥6.0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 10.1 10.3 10.5 10.6 10.8 11.0 11.1 11.3 11.5 11.7 11.8 12.0 12.2 12.4 12.5 12.7 12.9 13.1 13.3 13.5 13.7 13.8 14.0 14.2 14.4 14.6 14.8 15.0 15.2 15.4 15.6 15.8 16.0 16.2 16.4 16.6 16.8 17.0

124

续表G 测区平均 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MPa) 回弹值 平均碳化深度值dm(mm) Rm 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31.6 25.7 24.9 24.1 23.3 22.5 21.8 21.1 20.4 19.7 19.1 18.4 17.8 17.3 31.8 26.0 25.2 24.4 23.6 22.8 22.0 21.3 20.6 19.9 19.3 18.7 18.1 17.5 32.0 26.4 25.5 24.7 23.8 23.1 22.3 21.6 20.9 20.2 19.5 18.9 18.3 17.7 32.2 26.7 25.8 25.0 24.1 23.3 22.6 21.8 21.1 20.4 19.8 19.1 18.5 17.9 32.4 27.0 26.1 25.3 24.4 23.6 22.9 22.1 21.4 20.7 20.0 19.4 18.7 18.1 32.6 27.3 26.4 25.6 24.7 23.9 23.1 22.4 21.6 20.9 20.2 19.6 18.9 18.3 32.8 27.6 26.7 25.9 25.0 24.2 23.4 22.6 21.9 21.2 20.5 19.8 19.2 18.5 33.0 28.0 27.1 26.2 25.3 24.5 23.7 22.9 22.2 21.4 20.7 20.1 19.4 18.8 33.2 28.3 27.4 26.5 25.6 24.8 24.0 23.2 22.4 21.7 21.0 20.3 19.6 19.0 33.4 28.6 27.7 26.8 25.9 25.1 24.2 23.4 22.7 21.9 21.2 20.5 19.9 19.2 33.6 29.0 28.0 27.1 26.2 25.3 24.5 23.7 22.9 22.2 21.5 20.8 20.1 19.4 33.8 29.3 28.3 27.4 26.5 25.6 24.8 24.0 23.2 22.4 21.7 21.0 20.3 19.6 34.0 29.6 28.7 27.7 26.8 25.9 25.1 24.3 23.5 22.7 22.0 21.2 20.5 19.9 34.2 30.0 29.0 28.0 27.1 26.2 25.4 24.5 23.7 23.0 22.2 21.5 20.8 20.1 34.4 30.3 29.3 28.4 27.4 26.5 25.7 24.8 24.0 23.2 22.5 21.7 21.0 20.3 34.6 30.6 29.6 28.7 27.7 26.8 26.0 25.1 24.3 23.5 22.7 22.0 21.3 20.6 34.8 31.0 30.0 29.0 28.0 27.1 26.2 25.4 24.6 23.7 23.0 22.2 21.5 20.8 35.0 31.3 30.3 29.3 28.4 27.4 26.5 25.7 24.8 24.0 23.2 22.5 21.7 21.0 35.2 31.7 30.6 29.6 28.7 27.7 26.8 26.0 25.1 24.3 23.5 22.7 22.0 21.3 35.4 32.0 31.0 30.0 29.0 28.0 27.1 26.2 25.4 24.5 23.7 23.0 22.2 21.5 35.6 32.4 31.3 30.3 29.3 28.3 27.4 26.5 25.7 24.8 24.0 23.2 22.5 21.7 35.8 32.7 31.7 30.6 29.6 28.7 27.7 26.8 25.9 25.1 24.3 23.5 22.7 22.0 36.0 33.1 32.0 31.0 29.9 29.0 28.0 27.1 26.2 25.4 24.5 23.7 23.0 22.2 36.2 33.4 32.4 31.3 30.3 29.3 28.3 27.4 26.5 25.6 24.8 24.0 23.2 22.4 36.4 33.8 32.7 31.6 30.6 29.6 28.6 27.7 26.8 25.9 25.1 24.2 23.4 22.7 36.6 34.2 33.1 32.0 30.9 29.9 28.9 28.0 27.1 26.2 25.3 24.5 23.7 22.9 36.8 34.5 33.4 32.3 31.3 30.2 29.2 28.3 27.4 26.5 25.6 24.8 23.9 23.2 37.0 34.9 33.8 32.6 31.6 30.5 29.5 28.6 27.6 26.7 25.9 25.0 24.2 23.4 37.2 35.3 34.1 33.0 31.9 30.9 29.9 28.9 27.9 27.0 26.1 25.3 24.5 23.7 37.4 35.6 34.5 33.3 32.2 31.2 30.2 29.2 28.2 27.3 26.4 25.5 24.7 23.9 37.6 36.0 34.8 33.7 32.6 31.5 30.5 29.5 28.5 27.6 26.7 25.8 25.0 24.1 37.8 36.4 35.2 34.0 32.9 31.8 30.8 29.8 28.8 27.9 27.0 26.1 25.2 24.4 38.0 36.7 35.5 34.4 33.3 32.2 31.1 30.1 29.1 28.2 27.2 26.3 25.5 24.6 38.2 37.1 35.9 34.7 33.6 32.5 31.4 30.4 29.4 28.4 27.5 26.6 25.7 24.9 38.4 37.5 36.3 35.1 33.9 32.8 31.7 30.7 29.7 28.7 27.8 26.9 26.0 25.2 38.6 37.9 36.6 35.4 34.3 33.2 32.1 31.0 30.0 29.0 28.1 27.2 26.3 25.4 38.8 38.3 37.0 35.8 34.6 33.5 32.4 31.3 30.3 29.3 28.4 27.4 26.5 25.7 39.0 38.6 37.4 36.1 35.0 33.8 32.7 31.6 30.6 29.6 28.6 27.7 26.8 25.9 39.2 39.0 37.7 36.5 35.3 34.2 33.0 32.0 30.9 29.9 28.9 28.0 27.1 26.2 39.4 39.4 38.1 36.9 35.7 34.5 33.4 32.3 31.2 30.2 29.2 28.3 27.3 26.4 39.6 39.8 38.5 37.2 36.0 34.8 33.7 32.6 31.5 30.5 29.5 28.5 27.6 26.7 39.8 40.2 38.9 37.6 36.4 35.2 34.0 32.9 31.8 30.8 29.8 28.8 27.9 27.0 40.0 40.6 39.2 38.0 36.7 35.5 34.4 33.2 32.1 31.1 30.1 29.1 28.1 27.2 40.2 41.0 39.6 38.3 37.1 35.9 34.7 33.6 32.5 31.4 30.4 29.4 28.4 27.5 40.4 41.4 40.0 38.7 37.4 36.2 35.0 33.9 32.8 31.7 30.7 29.7 28.7 27.7 40.6 41.8 40.4 39.1 37.8 36.6 35.4 34.2 33.1 32.0 31.0 29.9 29.0 28.0 40.8 42.2 40.8 39.4 38.2 36.9 35.7 34.5 33.4 32.3 31.2 30.2 29.2 28.3 41.0 42.6 41.2 39.8 38.5 37.3 36.0 34.9 33.7 32.6 31.5 30.5 29.5 28.5 41.2 43.0 41.6 40.2 38.9 37.6 36.4 35.2 34.0 32.9 31.8 30.8 29.8 28.8 41.4 43.4 41.9 40.6 39.2 38.0 36.7 35.5 34.4 33.2 32.1 31.1 30.1 29.1 41.6 43.8 42.3 41.0 39.6 38.3 37.1 35.9 34.7 33.5 32.4 31.4 30.4 29.4 41.8 44.2 42.7 41.3 40.0 38.7 37.4 36.2 35.0 33.9 32.7 31.7 30.6 29.6 42.0 44.6 43.1 41.7 40.4 39.0 37.8 36.5 35.3 34.2 33.1 32.0 30.9 29.9 42.2 45.0 43.5 42.1 40.7 39.4 38.1 36.9 35.7 34.5 33.4 32.3 31.2 30.2 42.4 45.4 43.9 42.5 41.1 39.8 38.5 37.2 36.0 34.8 33.7 32.6 31.5 30.5 42.6 45.8 44.3 42.9 41.5 40.1 38.8 37.5 36.3 35.1 34.0 32.9 31.8 30.7 42.8 46.2 44.7 43.3 41.9 40.5 39.2 37.9 36.6 35.4 34.3 33.2 32.1 31.0 43.0 46.7 45.1 43.7 42.2 40.9 39.5 38.2 37.0 35.8 34.6 33.5 32.4 31.3 43.2 47.1 45.5 44.1 42.6 41.2 39.9 38.6 37.3 36.1 34.9 33.8 32.7 31.6 43.4 47.5 46.0 44.5 43.0 41.6 40.2 38.9 37.6 36.4 35.2 34.1 32.9 31.9 43.6 47.9 46.4 44.8 43.4 42.0 40.6 39.3 38.0 36.7 35.5 34.4 33.2 32.2 43.8 48.4 46.8 45.2 43.8 42.3 40.9 39.6 38.3 37.1 35.8 34.7 33.5 32.4 44.0 48.8 47.2 45.6 44.2 42.7 41.3 40.0 38.7 37.4 36.2 35.0 33.8 32.7 44.2 49.2 47.6 46.1 44.5 43.1 41.7 40.3 39.0 37.7 36.5 35.3 34.1 33.0 44.4 49.7 48.0 46.5 44.9 43.5 42.0 40.7 39.3 38.0 36.8 35.6 34.4 33.3 44.6 50.1 48.4 46.9 45.3 43.8 42.4 41.0 39.7 38.4 37.1 35.9 34.7 33.6 44.8 50.5 48.9 47.3 45.7 44.2 42.8 41.4 40.0 38.7 37.4 36.2 35.0 33.9 45.0 51.0 49.3 47.7 46.1 44.6 43.1 41.7 40.4 39.0 37.8 36.5 35.3 34.2 45.2 51.4 49.7 48.1 46.5 45.0 43.5 42.1 40.7 39.4 38.1 36.8 35.6 34.5 125

续表G 测区平均 回弹值 Rm 45.4 45.6 45.8 46.0 46.2 46.4 46.6 46.8 47.0 47.2 47.4 47.6 47.8 48.0 48.2 48.4 48.6 48.8 49.0 49.2 49.4 49.6 49.8 50.0 50.2 50.4 50.6 50.8 51.0 51.2 51.4 51.6 51.8 52.0 52.2 52.4 52.6 52.8 53.0 53.2 53.4 53.6 53.8 54.0 54.2 54.4 54.6 54.8 55.0 55.2 55.4 55.6 55.8 56.0 56.2 56.4 56.6 56.8 57.0 57.2 57.4 57.6 57.8 58.0 58.2 58.4 58.6 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MPa) 平均碳化深度值dm(mm) 2.0 2.5 3.0 3.5 4.0 45.4 43.9 42.5 41.1 39.7 45.8 44.3 42.8 41.4 40.1 46.2 44.6 43.2 41.8 40.4 46.5 45.0 43.5 42.1 40.7 46.9 45.4 43.9 42.5 41.1 47.3 45.8 44.3 42.8 41.4 47.7 46.2 44.7 43.2 41.8 48.1 46.5 45.0 43.6 42.1 48.5 46.9 45.4 43.9 42.5 48.9 47.3 45.8 44.3 42.8 49.3 47.7 46.1 44.6 43.2 49.7 48.1 46.5 45.0 43.5 50.1 48.5 46.9 45.4 43.9 50.5 48.9 47.3 45.7 44.2 50.9 49.3 47.7 46.1 44.6 51.4 49.7 48.1 46.5 45.0 51.8 50.1 48.4 46.9 45.3 52.2 50.5 48.8 47.2 45.7 52.6 50.9 49.2 47.6 46.0 53.0 51.3 49.6 48.0 46.4 53.4 51.7 50.0 48.4 46.8 53.8 52.1 50.4 48.7 47.1 54.3 52.5 50.8 49.1 47.5 54.7 52.9 51.2 49.5 47.9 55.1 53.3 51.6 49.9 48.2 55.5 53.7 52.0 50.3 48.6 56.0 54.1 52.4 50.7 49.0 56.4 54.6 52.8 51.0 49.4 56.8 55.0 53.2 51.4 49.7 57.3 55.4 53.6 51.8 50.1 57.7 55.8 54.0 52.2 50.5 58.1 56.2 54.4 52.6 50.9 58.6 56.6 54.8 53.0 51.3 59.0 57.1 55.2 53.4 51.7 59.4 57.5 55.6 53.8 52.0 59.9 57.9 56.0 54.2 52.4 60.3 58.4 56.4 54.6 52.8 - 58.8 56.9 55.0 53.2 - 59.2 57.3 55.4 53.6 - 59.6 57.7 55.8 54.0 - 60.1 58.1 56.2 54.4 - - 58.5 56.6 54.8 - - 59.0 57.0 55.2 - - 59.4 57.4 55.6 - - 59.8 57.9 56.0 - - 60.2 58.3 56.4 - - - 58.7 56.8 - - - 59.1 57.2 - - - 59.5 57.6 - - - 59.9 58.0 - - - 60.4 58.4 - - - - 58.8 - - - - 59.2 - - - - 59.6 - - - - 6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51.8 52.3 52.7 53.2 53.6 54.1 54.5 55.0 55.4 55.9 56.3 56.8 57.3 57.7 58.2 58.7 59.1 59.6 6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5 50.1 50.6 51.0 51.4 51.9 52.3 52.7 53.2 53.6 54.1 54.5 54.9 55.4 55.8 56.3 56.7 57.2 57.7 58.1 58.6 59.0 59.5 6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48.5 48.9 49.3 49.7 50.2 50.6 51.0 51.4 51.9 52.3 52.7 53.1 53.6 54.0 54.5 54.9 55.3 55.8 56.2 56.7 57.1 57.6 58.0 58.5 58.9 59.4 59.8 60.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46.9 47.3 47.7 48.1 48.5 48.9 49.3 49.8 50.2 50.6 51.0 51.4 51.8 52.2 52.7 53.1 53.5 53.9 54.4 54.8 55.2 55.7 56.1 56.5 57.0 57.4 57.9 58.3 58.8 59.2 59.6 6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 38.4 38.8 39.1 39.4 39.7 40.1 40.4 40.7 41.1 41.4 41.8 42.1 42.4 42.8 43.1 43.5 43.8 44.2 44.5 44.9 45.2 45.6 46.0 46.3 46.7 47.0 47.4 47.8 48.1 48.5 48.9 49.2 49.6 50.0 50.3 50.7 51.1 51.5 51.8 52.2 52.6 53.0 53.4 53.7 54.1 54.5 54.9 55.3 55.7 56.1 56.5 56.9 57.3 57.7 58.1 58.5 58.9 59.3 59.7 60.1 - - - - - - - 5.0 37.2 37.5 37.8 38.1 38.4 38.8 39.1 39.4 39.7 40.1 40.4 40.7 41.1 41.4 41.7 42.1 42.4 42.7 43.1 43.4 43.8 44.1 44.4 44.8 45.1 45.5 45.8 46.2 46.5 46.9 47.3 47.6 48.0 48.3 48.7 49.0 49.4 49.8 50.1 50.5 50.9 51.2 51.6 52.0 52.4 52.7 53.1 53.5 53.9 54.2 54.6 55.0 55.4 55.8 56.2 56.5 56.9 57.3 57.7 58.1 58.5 58.9 59.3 59.7 60.1 - - 5.5 35.9 36.3 36.6 36.9 37.2 37.5 37.8 38.1 38.4 38.8 39.1 39.4 39.7 40.0 40.4 40.7 41.0 41.3 41.7 42.0 42.3 42.7 43.0 43.3 43.7 44.0 44.3 44.7 45.0 45.4 45.7 46.1 46.4 46.7 47.1 47.4 47.8 48.1 48.5 48.9 49.2 49.6 49.9 50.3 50.6 51.0 51.4 51.7 52.1 52.5 52.8 53.2 53.6 53.9 54.3 54.7 55.1 55.5 55.8 56.2 56.6 57.0 57.4 57.7 58.1 58.5 58.9 ≥6.0 34.8 35.1 35.4 35.7 36.0 36.3 36.6 36.9 37.2 37.5 37.8 38.1 38.4 38.7 39.0 39.4 39.7 40.0 40.3 40.6 40.9 41.3 41.6 41.9 42.2 42.6 42.9 43.2 43.5 43.9 44.2 44.5 44.9 45.2 45.6 45.9 46.2 46.6 46.9 47.3 47.6 47.9 48.3 48.6 49.0 49.3 49.7 50.0 50.4 50.8 51.1 51.5 51.8 52.2 52.5 52.9 53.3 53.6 54.0 54.4 54.7 55.1 55.5 55.8 56.2 56.6 57.0

126

续表G 测区平均 回弹值 Rm 58.8 59.0 59.2 59.4 59.6 59.8 60.0 60.2 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MPa) 平均碳化深度值dm(mm) 2.0 2.5 3.0 3.5 4.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0.5 - - - - - - - - 1.0 - - - - - - - - 1.5 - - - - - - - - 4.5 - - - - - - - - 5.0 - - - - - - - - 5.5 59.3 59.7 60.1 - - - - - ≥6.0 57.3 57.7 58.1 58.5 58.9 59.3 59.6 60.0 注:表中未列数值可采用直线内插法计算。

第二节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1 总 则

1.0.1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依据标准为《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14-027-2004)(以下简称“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采用中型回弹仪、低频超声仪检测和推定山东地区范围内建筑工程结构或构件中的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以下简称混凝土强度)。

1.0.3 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强度的验收与评定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和《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当对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有怀疑或争议时,可按本规程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可作为处理混凝土质量问题或结构性能鉴定的一个主要依据。

1.0.4 本规程适用于符合下列条件的混凝土强度的检测:

1 符合普通混凝土用材料、拌和用水的质量标准且粗骨料为碎石; 2 不掺引气型外加剂; 3 采用普通成型工艺;

4 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规定的钢模、木模及其它材料制作的模板;

5 自然养护或蒸气养护出池后经自然养护7d以上,且混凝土表层为干燥状态; 6 龄期为14~1100天; 7 抗压强度为10~60MPa。

1.0.5 当混凝土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能按本规程进行混凝土强度的检测: 1 测试部位表层与内部的质量有明显差异或内部存在缺陷; 2 检测表面温度低于-4℃或高于60℃; 3 遭受冻害、化学侵蚀、火灾、高温损伤。

1.0.6 当混凝土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得按公式(6.0.1)计算或附录G换算测区混凝土强度值,但可制定专用测强曲线或通过试验进行修正:

1 粗集料最大粒径大于40mm; 2 特种成型工艺制作的混凝土; 3 检测部位曲率半径小于250mm;

4 长期处于高温、潮湿或浸水环境的混凝土。

1.0.7 从事超声仪、回弹仪的校准、保养以及使用本规程进行工程检测的检测机构应具有相应的资质,其检测人员均应通过专业培训与考核,成绩合格。

1.0.8 现场检测作业,应遵守有关安全技术和劳动保护规定。

127

1.0.9 用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除应该遵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术语

2.1.1超声回弹综合法

本规程所定义的超声回弹综合法是指通过检测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回弹值、超声声速值和碳化深度值来推定该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的方法。 2.1.2测区强度换算值

按本规程测得的回弹值、超声声速值和碳化深度值换算成相当于被测结构或构件的测区在该龄期下同条件养护的边长为150mm立方体试块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值。 2.1.3强度推定值

相应于强度换算值总体分布中保证率不低于95%的强度值。 2.1.4总体修正量

用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与非破损全部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确定修正量。 2.1.5局部修正量

用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与非破损相应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确定修正量。

2.2 符号

Rm —— 测区平均回弹值;

R —— 角度修正后的测区平均回弹值; Ra —— 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值的修正值;

Rn —— 浇注面修正后的测区平均回弹值;

Rta —— 回弹仪检测混凝土浇注顶面时,回弹值的修正值;

Rba —— 回弹仪检测混凝土浇注底面时,回弹值的修正值;

Rm,i ——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的平均回弹值,如有修正时,取修正后的值; ti —— 测区中各点声时值(i=1~5); tm —— 测区平均声时值; l —— 超声测距; v —— 测区声速值;

vn —— 按顶面与底面检测时,修正后的声速值; vi ——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的超声声速值;

128

 —— 超声检测面修正系数;

dm —— 测区平均碳化深度值;

dm,i ——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的平均碳化深度值;

c—— 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 fcu,e

cfcu,min —— 结构或构件中最小的测区混凝土强度抗压换算值;

mfc —— 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cusfc —— 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

cucfcu,mz —— 超声回弹全部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c—— 与钻芯部位相应的超声回弹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fcu,mj cfcor,i —— 第i个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 c—— 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fcor,m

scor —— 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

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的推定区间上限值与m —— 置信度为0.9时,

下限值的差值;

c——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所得到的与芯样对应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 fcu,i0

km —— 样本平均值具有0.90置信度推定区间的系数,按附录B查得; z —— 总体修正量; j —— 局部修正量;

'—— Gn、Gn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G0.975 ——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附录A查得; G0.995 ——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附录A查得;

k ——

检验批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推定系数,按附录C查得;

vc —— 空气声速计算值; v0 —— 空气声速实测值; T —— 空气温度。

129

3 回弹仪

3.1 技 术 要 求

3.1.1 测定回弹值的仪器,应采用示值系统为指针直读式的中型混凝土回弹仪。对采用其它示值系统的同类冲击能量的回弹仪,经鉴定认可,如性能稳定并有可靠的检验示值准确性的方法,亦允许使用。回弹仪在明显的位置上应有下列标志:名称、型号、制造厂名(或商标)、出厂编号、出厂日期和计量器具许可证及CMC标志等。

3.1.2 回弹仪应符合下列标准状态的要求:

1 回弹仪水平弹击时的冲击能量应为2.207±0.100J; 2 刻度尺上“100”刻线,应与机壳刻度槽“100”刻线重合; 3 指针长度应为20.0±0.2mm; 4 指针摩擦力应为0.65±0.15N;

5 弹击杆端部球面半径应为25.0±1.0mm; 6 弹击拉簧刚度应为785.0±40.0N/m; 7 弹击拉簧工作长度应为61.5±0.3mm; 8 弹击锤冲击长度应为75.0±0.3mm; 9 弹击锤起跳位置应在刻度尺“0”处;

10 在洛氏硬度为HRC60±2的钢砧上,回弹仪的率定值应为80±2。 3.1.3 回弹仪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应为-4℃~+40℃。

3.2 校 准

3.2.1 当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回弹仪应送校准机构校准:

1 新回弹仪启用前;

2 超过校准有效期限(有效期限为半年)或累计弹击次数超过6000次;

3 更换主要零件(弹击拉簧、弹簧座、弹击杆、缓冲压簧、中心导杆、导向法兰、弹击锤、指针轴、指针片、指针块、挂钩及调零螺丝)后;

4 弹击拉簧不在拉簧原孔位、调零螺丝松动; 5 遭受严重撞击或其它损害。

3.2.2 回弹仪校准机构应按照《混凝土回弹仪检定规程》JJG817-93的要求进行校准。 3.2.3 当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在钢砧上进行率定试验:

1 回弹仪当天使用前;

2 检测过程中对回弹值有怀疑时。

当仪器率定值不在80±2的范围内时,应按本规程3.4.3的要求,对回弹仪进行常规保养后再进行率定。若再次率定仍不合格,则应送专门机构校准。

130

3.2.4 回弹仪的率定试验,宜在室温为20±5℃的条件下进行,率定时钢砧稳固的平放在刚度大的混凝土实体上。回弹仪向下弹击,弹击杆应旋转四次,每次旋转90°左右,弹击3~5次,取连续3次稳定回弹值的平均值。弹击杆每旋转一次的率定平均值均应符合3.1.2的第10项要求。

3.3 操 作

3.3.1 检测过程中,仪器的纵轴线应始终与被测混凝土表面保持垂直,其操作程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将回弹仪的弹击杆端部顶住混凝土表面,轻压仪器,使按钮松开,弹击杆慢慢伸出,并使挂钩挂上弹击锤;

2 用弹击杆端部顶住混凝土检测面缓慢均匀施压,待弹击锤脱钩,冲击弹击杆后,弹击锤回弹带动指针向后移动至某一定位置时,指针块上的示值刻度线在刻度尺上指示出一定数值即为回弹值;

3 使回弹仪端部继续顶住混凝土检测面,进行读数并记录回弹值,如条件不利于读数,可按下锁定按钮,锁住机芯,将回弹仪移至他处读数;

4 逐渐对回弹仪减压,使弹击杆自机壳内伸出,挂钩挂上弹击锤,待下一次使用。

3.4 保 养

3.4.1 回弹仪每次使用完毕后,应及时进行保养。先把仪器外壳和伸出机壳的弹击杆及前端球面和刻度尺表面擦拭干净,然后将弹击杆压入仪器内。待弹击后用按钮锁住机芯,装入套筒,置于干燥阴凉处。 3.4.2 回弹仪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常规保养:

1 弹击超过2000次; 2 对检测值有怀疑; 3 在钢砧上的率定值不合格。

3.4.3 回弹仪常规保养,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使弹击锤脱钩后取出机芯,然后卸下弹击杆、缓冲压簧、弹击锤(连同弹击拉簧和拉簧座)、中心导杆(连同导向法兰)、刻度尺、指针轴和指针;

2 清洗机芯各零部件,特别是中心导杆、弹击锤和弹击杆的内孔和冲击面。清洗后在中心导杆上薄薄地抹上一层20号机油,其他零件均不得抹油;

3 清理机壳内壁,卸下刻度尺,检查指针,其摩擦力应为0.5~0.8N; 4 不得旋转尾盖上已定位紧固的调零螺丝; 5 不得自制或更换零部件;

6 保养后应按本规程第3.2.4条的要求进行率定试验。

131

4 超声仪

4.1 超声仪技术要求

4.1.1 超声仪在明显的位置上应有下列标志:名称、型号、制造厂名(或商标)、出厂编号、出厂日期和计量器具许可证及CMC标志等。

4.1.2 仪器的声时范围应为0.5~9999s,测读精度为0.1s。

4.1.3 仪器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声时显示调节在20~30s范围内时,两小时内声时显示的漂移不得大于±0.2s。

4.1.4 仪器的放大器频率的响应宜分为10~200kHz,200~500kHz两频段。

4.1.5 仪器宜具有示波显示及手动游标测读功能,显示应清晰稳定。若采用整形自动测读,混凝土超声测距不得超过1m。

4.1.6 仪器应能适用于温度为-10℃~+40℃、相对湿度不大于80%、电源电压波动为220±22V的环境中,且能连续四个小时正常工作。

4.1.7 仪器必须定期送交校准单位校准,校准合格的仪器应持有校准合格证。 4.1.8 仪器具有测读精度为0.5db的衰减器。

4.2 换能器技术要求

4.2.1 换能器应采用厚度振动形式压电材料。 4.2.2 换能器的频率应在50~100kHz范围内。 4.2.3 换能器实测频率与标称频率相差不大于±10%。

4.3 超声仪校准和操作

4.3.1 超声仪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送校准单位校准:

1 新超声仪启用前;

2 超过校准有效期(有效期为1年); 3 仪器修理或更换零件后; 4 仪器遭受严重撞击或其它损害; 5 测试过程中对声时值有怀疑时。 4.3.2 超声仪检验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缓慢调节延时旋钮,数字显示满足十进位递变的要求; 2 调节聚焦、辉度和扫描延时旋钮,扫描基线清晰稳定; 3 换能器与标准棒耦合良好,衰减器及发射电压正常;

4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计算声速与实测声速值相比,相差不大于±0.5%。 4.3.3 超声仪应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1 操作前应仔细阅读仪器使用说明书;

2 仪器在接通电源前,检查电源电压应在220±22V内;

132

3 接上电源后,仪器宜预热10min;

4 换能器与标准棒应耦合良好,调节首波幅度至30~40mm后测读声时值。有调零装置的仪器,应调节调零电位器以扣除初读数;

5 在实测时,接收信号的首波幅度均应调至30~40mm后,才能测读每个测点的声时值。

4.4 超声仪的保养

4.4.1 超声仪应按下列规定进行保养:

1 如仪器在较长时间内停用,每月应通电一次,每次不少于一个小时;

2 仪器检测完后应及时擦干上面的灰尘,放入机箱内,并存放在通风、阴凉、干燥处,无论存放或工作,均需防尘;

3 在搬运过程中须防止碰撞和剧烈振动。

4.4.2 换能器应避免摔损和撞击,工作完毕应擦拭干净单独存放。换能器的耦合面应避免磨损,严禁随意拆装。

133

5 检测技术

5.1 一般规定

5.1.1 检测前宜具有下列资料:

1 工程名称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名称; 2 结构或构件名称、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及施工图纸;

3 水泥品种用量、厂名、出厂日期及强度、安定性检验报告,砂石品种、粒径,外加剂或掺合料品种、掺量以及混凝土配合比情况等;

4 施工时材料计量情况、模板类型、混凝土浇注和养护情况及成型日期; 5 结构或构件的试块混凝土强度试压资料以及相关的施工技术资料; 6 结构或构件存在的质量问题。

5.1.2 检测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可采用两种方式:

1 单个构件检测:主要是指对单个柱、梁、墙、基础等的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其检测结论不得扩大到未检测的构件或范围。

2 按批抽样检测:适用于同楼层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原材料、配合比、成型工艺、养护条件基本一致且龄期相近的同种类构件的检测。同一检测批样本容量不应少于9个,否则,应按单个构件检测。

3 大型结构按施工顺序可划分为若干个检测区域,每个检测区域作为一个独立构件,根据检测区域数量,可选择单个构件检测,也可选择按批抽样检测。

5.1.3 按批抽样检测时,应进行随机抽样,且抽测构件最小数量应符合表5.1.3规定。

表5.1.3 随机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 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 9~15 5 16~25 8 26~50 13 51~90 20 91~150 32 151~280 281~500 500~1200 1201~3200 3201~3200 50 80 125 200 315

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5.1.4 每一结构或构件的测区,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单个构件检测时,每一结构或构件测区数不应少于10个,对某一方向尺寸小于4.5m且另一方向尺寸小于0.3m的构件,其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5个;

2 按批抽样检测时,应根据结构或构件类型和受力特征布置测区,测区数量不得少于3个; 3 相邻两测区的间距应控制在2m以内,测区离构件端部或施工缝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0.5m,且不宜小于0.1m;

4 测区宜选在使回弹仪处于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注侧面。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方可选在使回弹仪处于非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注侧面及浇注顶面或底面;

5 测区应选在构件的两个对称可测面上,且应均匀分布。在构件的受力部位及薄弱部位必须布置测

134

区,并应避开预埋件;

6 测区的面积宜控制在0.04m2;

7 检测面应为原状混凝土面,应避开蜂窝、麻面;并应清洁、平整,不应有装饰层、疏松层、浮浆、油垢,否则要将装饰层、疏松层和杂物清除,并将残留的粉末和碎屑清理干净;

8 对于弹击时会产生颤动的薄壁、小型构件应设置支撑固定。

5.1.5 结构或构件的测区上应标有清晰的编号,必要时在记录纸上描述测区布置示意图和外观质量情况。 5.1.6 结构或构件的每一测区,宜先进行回弹检测,再进行超声检测,最后测碳化深度。 5.1.7 非同一测区内的回弹值、超声声速值及碳化深度值,在计算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时不得混用。

5.2 钻芯修正

5.2.1 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修正,修正优先采用钻芯法,也可采用其它有效方法:

1 龄期超过1100天; 2 流动性较大的泵送混凝土;

3 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有大于50MPa者; 4 对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有怀疑时。

5.2.2 采用钻芯法修正时,芯样钻取数量应遵守下列规定:

1 单个构件检测时,至少钻取1个芯样;

2 按批抽样检测时,钻取芯样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5.2.3 采用钻芯法修正,修正量按计算方法不同分为总体修正量和局部修正量,宜优先选用总体修正量的方法。总体修正量是用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与超声回弹综合法全部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的差值作为修正量。

总体修正量方法中的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的推定区间的置信度不小于0.9,推定区间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差值m不宜大于5.0MPa和0.1fcor,m两者的较大值。当推定区间置信度为0.9时,推定区间的平均值、标准差和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差值按下式计算:

nccfcor,mfi1ccor,in (5.2.3-1)

c2cor,ic2)n(fcor,m)scor(fi1nn1 (5.2.3-2)

m2kmscor (5.2.3-3)

式中 fco,rm——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精确至0.1MPa;

cfcor,i——第i个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cscor——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精确至0.01MPa;

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的推定区间上限值与下限值的m——置信度为0.9时,

差值,精确至0.01MPa; n——芯样数量;

由附录B查得。 km——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具有0.90置信度推定区间的系数,当m符合下列条件时,可选用总体修正量的方法。

cm≤max5.0,0.1fcor,m (5.2.3-4)

 135

cc总体修正量: zfcor,mfcu,mz (5.2.3-5)

修正结果按下式计算:

ccfcu,ifcu,i0z (5.2.3-6)

式中 z——总体修正量,精确至0.1MPa;

cfcu,i——修正后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cfcu,i0——修正前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cfcu,mz——超声回弹综合法全部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精确至0.1MPa。

5.2.4 当m不能满足(5.2.3-4)的要求时,可采用局部修正量。局部修正量是用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

cc度换算值的平均值fcor与超声回弹综合法相应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f,mcu,mj的差值作为修

正量。按批抽样检测采用局部修正量时,芯样试件不应少于6个;采用75mm的小直径芯样试件,芯样试件数量宜适当增加。

cc局部修正量:jfcor,mfcu,mj (5.2.4-1)

修正结果按下式计算:

ccfcu,ifcu,i0j (5.2.4-2)

式中 j——局部修正量,精确至0.1MPa;

cfcu,mj——与钻芯部位相应的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精确至0.1MPa。

5.2.5 采用修正量法修正后,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所得到的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被修正,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所得到的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保持不变。

5.2.6 钻取芯样的构件应有代表性,且芯样宜分别在不同构件上钻取。钻取芯样部位、加工技术要求及强度的计算均应按《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14-029-2004)中相应的规定执行。 5.2.7 芯样必须及时编号,妥善存放,非同一检测批的芯样抗压强度换算值与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在计算修正量时不得混用。

5.2.8 结构或构件钻芯后所留下的孔洞及损伤的钢筋应会同设计等有关单位及时进行修补,以保证其正常工作。

5.3 回弹值测量与计算

5.3.1 测区布置在混凝土浇注方向的两相对侧面时,在构件上每一测区的两个相对检测面各测8个回弹值;测区布置在混凝土浇注方向的顶面及底面时,可仅在每一测区的顶面或底面上测16个回弹值。

5.3.2 测点在测区范围内宜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间距不宜小于20mm,测点距构件边缘或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不宜小于30mm。测点不得布置在气孔或外露石子上,同一测点只允许弹击一次。每一测区应记取16个回弹值,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精确至1。

5.3.3 计算测区平均回弹值,应从该测区的16个回弹值中,剔除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然后将余下的10个回弹值按下式计算:

RmRi110i10 (5.3.3)

式中 Rm——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Ri——第i个测点的回弹值,精确至1。

5.3.4 回弹仪非水平状态检测混凝土浇注侧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

136

R =Rm+Ra (5.3.4)

式中 R ——非水平方向检测角度修正后的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Ra——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值的修正值,按附录E选用。 5.3.5 回弹仪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顶面或底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

Rn=Rm+Ra t (5.3.5-1) Rn=Rm+Rab (5.3.5-2)

式中 Rn——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顶面或底面时,修正后的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Rat——混凝土浇注顶面回弹值的修正值,按附录F采用; Rab——混凝土浇注底面回弹值的修正值,按附录F采用。

5.3.6 回弹值检测时,如仪器非水平方向且测试面非浇注侧面,则应先按附录E对回弹值进行角度修正,然后再按附录F对修正后的值进行浇注面修正。

5.4 超声声速值测量与计算

5.4.1 超声测点应布置在回弹检测的同一测区内,且应避开钢筋。 5.4.2 测量超声声速值时,应保证换能器与混凝土耦合良好。

5.4.3 检测的声时值应精确至0.1s,声速值精确至0.01km/s。超声测距的测量误差应不大于±1%。 5.4.4 在每个测区内的相对检测面上,应各布置5个测点,且发射和接收换能器的轴线应在垂直于检测面的同一直线位置上,不能错位。

5.4.5 测区声速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v=l/tm (5.4.5-1) tm=(t1+t2+t3+t4+t5)/5 (5.4.5-2)

式中 v——测区声速值,精确至0.01km/s;

l——超声测距,应用专门的量测工具量测,精确至1mm; tm——测区平均声时值,精确至0.1s;

t1、t2、…t5——分别为测区中5个测点的声时值,精确至0.1s。 5.4.6 当在混凝土浇注的顶面与底面检测时,测区声速值应按下式修正:

vn=v (5.4.6)

式中 vn——修正后的测区声速值,精确至0.01km/s;

——超声检测面修正系数。在混凝土浇注顶面及底面检测时, =1.034。

5.5 碳化深度值测量与计算

5.5.1 回弹值与超声声速值测量完毕后,应在每一构件有代表性的位置上测量碳化深度值,测点数不少于每一构件测区数的30%,取其平均值为该构件每测区的碳化深度值。当同一构件碳化深度值极差大于2.0mm时,应在每一测区测量碳化深度值。

5.5.2 测量碳化深度值时,可用合适的工具在测区表面形成直径约15mm的孔洞,其深度大于6mm。然后除净孔洞中的粉末和碎屑,不得用水冲洗。立即用浓度为1%酚酞酒精溶液滴在孔洞内壁的边缘处,当已碳化与未碳化界线清楚时,再用深度测量工具测量已碳化与未碳化混凝土交界面到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多次,取其平均值。每次读数精确至0.5mm。 5.5.3 各测区的平均碳化深度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ndmdi1in (5.5.3)

式中 dm——测区的平均碳化深度值,精确至0.5mm;

137

di——第i次测量的碳化深度值,精确至0.5mm; n——测区的碳化深度测量次数。

5.5.4 按公式(5.5.3)计算出的平均碳化深度值dm如大于6mm,则平均碳化深度值dm按等于6mm计算。

6 混凝土强度的推定

c6.0.1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fcu,i,可按本规程所求得的测区平均回弹值Rm,i、声速

值vi及平均碳化深度值dm,i由附录G查得或按下式计算:

cfcuRm,i,i0.0072c1.258vi2.632100.0154dm,i (6.0.1)

式中 fcu,i——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Rm,i——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的平均回弹值,如有修正时,取修正后的值,精确至0.1; vi——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声速值,如有修正时,取修正后的值,精确至0.01km/s; dm,i——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平均碳化深度值,精确至0.5mm。

c6.0.2 当采用钻芯法修正时,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fcu按本规程5.2.3-6或5.2.4-2,i,

计算。

6.0.3 由各测区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可计算得出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平均值。当测区数不少于5个时,还应计算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mfccufi1nccu,in (6.0.3-1)

c2cu,isfccu(fi1cun)n(mfc)2cun1 (6.0.3-2)

sfc (6.0.3-3)

mfccu式中 mfc——结构或构件测区混凝土强度平均值,精确至0.1MPa;

cun——按单个构件检测时,取一个结构或构件的测区数;按批抽样检测时,取被抽取构件测区数之

和;

sfc——结构或构件测区混凝土强度标准差,精确至0.01MPa;

cuδ——结构或构件测区混凝土强度的变异系数,精确至0.01。

6.0.4 当按单个构件检测时,以各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最小值作为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推定值:

ccfcuf,ecu,min (6.0.4-1)

式中 fcu,e——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推定值,精确至0.1MPa;

cfcu,min——结构或构件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中的最小值,精确至0.1MPa。

6.0.5 同一检测批中的异常数据,可予以舍弃;异常数据的舍弃应符合《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GB4883-85)或其他标准的规定。一般检测中常用格拉布斯准则,将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按从小到大

138

cc顺序排列fcu、f,1cu,2、……、

cfcu,n,计算统计量:

cGn(fcu,nmfc)/sfc (6.0.5-1)

cucu'cGn(mfcfcu,1)/sfc (6.0.5-2)

cucu取检出水平为5%,剔除水平为1%,按双侧情形检验,检出水平对应临界值为G0.975,剔除水平对应临界值为G0.995。

'若Gn>Gn,且Gn> G0.975,则判断'若Gn>Gn,且Gn>G0.995,则判断

cfcu,n为异常值,否则,判断没有异常值。

cfcu,n为高度异常值,可考虑剔除。

c''若Gn>Gn,且Gn> G0.975,则判断fcu,1为异常值,否则,判断没有异常值。

c''若Gn>Gn,且Gn>G0.995,则判断fcu,1为高度异常值,可考虑剔除。 '式中 Gn、Gn——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cfcu,1——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最小值,精确至0.1MPa;

cfcu,n——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最大值,精确至0.1MPa。

G0.975、G0.995——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由附录A查得。

检出异常值后,应分析异常值出现原因,判断异常值是否舍弃。

若检出了一个异常值,应用相同的检出水平和相同的规则,对除去已检出异常值后余下的数值继续检验,直到不能检出异常值为止。

剔除异常值后,按本规程第6.0.3条重新计算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6.0.6 按批抽样检测时,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变异系数应控制在表6.0.6的范围内,否则,应按本规程第6.0.7条的要求进行处理。

表6.0.6 测区混凝土强度的变异系数限值

测区混凝土强度的平均值 变异系数 ≤25MPa ≤0.20 25~50MPa ≤0.15 ≥50MPa ≤0.12 6.0.7 当不能满足本规程第6.0.6条要求时,可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下列措施,并在检测报告中注明:

1 分析施工条件及检测结果,重新划分检测批。 2 增加测区的数量。

3 若采取上述措施仍不能满足要求,或无条件采取上述措施时,可按本规程第6.0.4条提供单个构件的检测结果。

6.0.8 按批抽样检测时,检测批具有95%保证率的强度推定值fcu,e可按下式计算:

cfcu,emfcksfc (6.0.8)

cucuc式中 k——检验批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系数,按附录C查得。

其中k的取值与测区数量n和推定值fcu,e的置信度有关,推定值fcu,e的置信度宜为0.95,在有充分依据或可靠工程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0.75。

139

cc

附录A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表

表A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表

测区数量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G0.975 1.715 1.887 2.020 2.126 2.215 2.290 2.355 2.412 2.462 2.507 2.549 2.585 2.620 2.651 2.681 2.709 2.733 2.758 2.781 2.802 2.822 2.841 2.859 2.876 2.893 2.908 2.924 2.938 G0.995 1.764 1.973 2.139 2.274 2.387 2.482 2.564 2.636 2.699 2.755 2.806 2.852 2.894 2.932 2.968 3.001 3.031 3.060 3.087 3.112 3.135 3.157 3.178 3.199 3.218 3.236 3.253 3.270 测区数量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G0.975 3.003 3.014 3.025 3.036 3.046 3.057 3.067 3.075 3.085 3.094 3.103 3.111 3.120 3.128 3.136 3.143 3.151 3.158 3.166 3.172 3.180 3.186 3.193 3.199 3.205 3.212 3.218 3.224 G0.995 3.343 3.356 3.369 3.381 3.393 3.404 3.415 3.425 3.435 3.445 3.455 3.464 3.474 3.483 3.491 3.500 3.507 3.516 3.524 3.531 3.539 3.546 3.553 3.560 3.566 3.573 3.579 3.586 测区数量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G0.975 3.252 3.257 3.262 3.267 3.272 3.278 3.282 3.287 3.291 3.297 3.301 3.305 3.309 3.315 3.319 3.323 3.327 3.331 3.335 3.339 3.343 3.347 3.350 3.355 3.358 3.362 3.365 3.369 G0.995 3.617 3.622 3.627 3.633 3.638 3.643 3.648 3.654 3.658 3.663 3.669 3.673 3.677 3.682 3.687 3.691 3.695 3.699 3.704 3.708 3.712 3.716 3.720 3.725 3.728 3.732 3.736 3.739 140

33 2.952 3.286 65 3.230 3.592 97 3.372 3.744 34 2.965 3.301 66 3.235 3.598 98 3.377 3.747 35 2.979 3.316 67 3.241 3.605 99 3.380 3.750 36 2.991 3.330 68 3.246 3.610 100 3.383 3.754 注:当测区数量大于100时,可按测区数量为100取值。

附录B 标准差未知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推定系数km 表B 标准差未知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推定系数km 芯样数量 置信度为0.9 芯样数量 置信度为0.9 芯样数量 置信度为0.9 5 0.953 44 0.253 83 0.183 6 0.823 45 0.250 84 0.181 7 0.734 46 0.248 85 0.180 8 0.670 47 0.245 86 0.179 9 0.620 48 0.242 87 0.178 10 0.580 49 0.240 88 0.177 11 0.546 50 0.237 89 0.176 12 0.518 51 0.235 90 0.175 13 0.494 52 0.232 91 0.174 14 0.473 53 0.230 92 0.173 15 0.455 54 0.228 93 0.172 16 0.438 55 0.226 94 0.171 17 0.423 56 0.224 95 0.170 18 0.410 57 0.222 96 0.170 19 0.398 58 0.220 97 0.169 20 0.387 59 0.218 98 0.168 21 0.376 60 0.216 99 0.167 22 0.367 61 0.214 100 0.166 23 0.358 62 0.212 101 0.165 24 0.350 63 0.210 102 0.164 25 0.342 64 0.209 103 0.164 26 0.335 65 0.207 104 0.163 27 0.328 66 0.205 105 0.162 28 0.322 67 0.204 106 0.161 29 0.316 68 0.202 107 0.160 30 0.310 69 0.201 108 0.160 31 0.305 70 0.199 109 0.159 32 0.300 71 0.198 110 0.158 33 0.295 72 0.196 111 0.157 34 0.290 73 0.195 112 0.157 35 0.286 74 0.194 113 0.156 36 0.282 75 0.192 114 0.155 37 0.278 76 0.191 115 0.155 38 0.274 77 0.190 116 0.154 141

39 40 41 42 43 0.270 0.266 0.263 0.260 0.256 78 79 80 81 82 0.189 0.187 0.186 0.185 0.184 117 118 119 120 - 0.153 0.153 0.152 0.151 - 注:芯样数量大于120时,可按芯样数量为120取值。

附录C 标准差未知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推定系数k

表C 标准差未知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推定系数k 置信度 k 测区数量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0.95 0.9 0.8 0.75 2.566 2.524 2.486 2.453 2.423 2.396 2.371 2.349 2.328 2.309 2.292 2.275 2.260 2.246 2.232 2.220 2.208 2.197 2.186 2.176 2.167 2.158 2.149 2.141 2.133 2.125 2.118 2.111 2.105 2.098 2.092 2.086 2.081 2.075 2.070 2.329 2.299 2.272 2.249 2.227 2.208 2.191 2.174 2.159 2.145 2.132 2.120 2.109 2.099 2.089 2.080 2.071 2.063 2.055 2.048 2.041 2.034 2.028 2.022 2.016 2.010 2.005 2.000 1.995 1.990 1.986 1.981 1.977 1.973 1.969 2.078 2.059 2.043 2.029 2.016 2.004 1.993 1.983 1.973 1.965 1.957 1.949 1.943 1.936 1.930 1.924 1.919 1.914 1.909 1.904 1.900 1.895 1.891 1.888 1.884 1.880 1.877 1.874 1.871 1.868 1.865 1.862 1.859 1.857 1.854 1.991 1.976 1.963 1.952 1.941 1.932 1.923 1.915 1.908 1.901 1.895 1.889 1.883 1.878 1.873 1.869 1.864 1.861 1.856 1.853 1.849 1.846 1.842 1.839 1.836 1.834 1.831 1.828 1.826 1.824 1.821 1.819 1.817 1.815 1.813 142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200 500 2.065 2.022 1.990 1.964 1.944 1.927 1.912 1.900 1.837 1.763 1.965 1.933 1.909 1.890 1.874 1.861 1.850 1.841 1.793 1.736 1.852 1.832 1.816 1.804 1.794 1.786 1.778 1.772 1.742 1.704 1.811 1.795 1.782 1.772 1.764 1.758 1.752 1.747 1.722 1.693

注:表中未列数据,可用内插法求得;当测区数量大于500时,可按测区数量为500取值。

附录D 专用测强曲线的制定方法

D.0.1 制定专用测强曲线的单位,需具有一级试验室的资质。

D.0.2 采用中型回弹仪,并应符合本规程3.1中的各项要求;采用低频超声仪,并应符合本规程4.1中的各项要求;选用的换能器应符合本规程4.2条中的各项要求。

D.0.3 制定专用测强曲线的混凝土试块应与欲测结构或构件在原材料(含品种、规格)、成型工艺与养护方法等方面条件相同。混凝土用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1999)的要求,混凝土用砂、石应符合现行部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1992)和《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1992)的要求。 D.0.4 试块的制作和养护:

1 按最佳配合比设计5个强度等级,每一强度等级每一龄期制作6个边长为150mm立方体试块,同一龄期试块宜在同一天内成型完毕。

2 在成型后的第二天,将试块移至与被测结构或构件相同的硬化条件下养护,试块拆模日期与结构或构件的拆模日期相同。

D.0.5 试块声时值测试,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 试块声时测量,应取试块浇注方向的侧面为检测面,宜采用黄油为耦合剂;

2 声时测量应采用对测法,在一个相对检测面上测5点(测点布置见图D.0.5),发射和接收换能器的轴线应在垂直于检测面的同一直线上,试块声时值tm为5点平均值,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试块边长测量精确至1mm,测量误差不大于±1%;

3 试块的声速值应按下式计算:

v=l/tm (D.0.5-1)

式中 v——试块声速值,精确至0.01km/s; l——超声测距,精确至1mm; tm——测区平均声时值,精确至0.1s。

浇注面

143

图D.0.5 声时测量测点布置示意图

D.0.6 试块回弹值检测,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 将到达龄期的试块表面擦净,以贴试模的两个相对侧面置于压力机的上下承压板之间,加压30~80kN(低强度试块相应取低压力值)。

2 在试块保持30~80kN的压力下,用回弹仪按本规程规定的操作方法,在试块的另外两个相对侧面上分别选择均匀分布的8个点按本规程的要求进行弹击。

3 从每一试块的16个回弹值中分别剔除其中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然后再求余下的10个回弹值的平均值,计算精确至0.1,即得该试块的平均回弹值Rm。 D.0.7 试块抗压强度检测,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回弹值检测完毕后,以每秒6±4kN的速度连续均匀加荷至破坏,测得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值,精确至0.1MPa。

D.0.8 测强曲线的计算:

1 将各试块检测所得的声速值v、回弹平均值Rm及试块立方体抗压强度值汇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和误差分析:

2 回归分析时,可采用下列回归方程式:

cfcuA(v)B(Rm)C (D.0.8-1)

式中 A,B,C——回归系数。

3 相对标准误差er,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fcu,i1cfi1cu,i100% (D.0.8-2) ern1式中 er——相对标准误差,精确至0.1%;

n2fcu,i——由第i个试块抗压试验得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值,精确至0.1MPa;

cfcu,i——对应于第i个试块的平均回弹值、声速值按D.0.8-1式计算的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n——制定回归方程式的试块数。

D.0.9 经过上述计算,如回归方程式的误差符合强度相对标准误差er≤±12.0%,则可报请有关部门批准,作为专用测强曲线。

144

附录E 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值的修正值

表E 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值的修正值 α检 测 角 度 Raα 向 上 向 下 Rm 90 60 45 30 -30 -45 -60 -90 20 -6.0 -5.0 -4.0 -3.0 +2.5 +3.0 +3.5 +4.0 21 -5.9 -4.9 -4.0 -3.0 +2.5 +3.0 +3.5 +4.0 22 -5.8 -4.8 -3.9 -2.9 +2.4 +2.9 +3.4 +3.9 23 -5.7 -4.7 -3.9 -2.9 +2.4 +2.9 +3.4 +3.9 24 -5.6 -4.6 -3.8 -2.8 +2.3 +2.8 +3.3 +3.8 25 -5.5 -4.5 -3.8 -2.8 +2.3 +2.8 +3.3 +3.8 26 -5.4 -4.4 -3.7 -2.7 +2.2 +2.7 +3.2 +3.7 27 -5.3 -4.3 -3.7 -2.7 +2.2 +2.7 +3.2 +3.7 28 -5.2 -4.2 -3.6 -2.6 +2.1 +2.6 +3.1 +3.6 29 -5.1 -4.1 -3.6 -2.6 +2.1 +2.6 +3.1 +3.6 30 -5.0 -4.0 -3.5 -2.5 +2.0 +2.5 +3.0 +3.5 31 -4.9 -4.0 -3.5 -2.5 +2.0 +2.5 +3.0 +3.5 32 -4.8 -3.9 -3.4 -2.4 +1.9 +2.4 +2.9 +3.4 33 -4.7 -3.9 -3.4 -2.4 +1.9 +2.4 +2.9 +3.4 34 -4.6 -3.8 -3.3 -2.3 +1.8 +2.3 +2.8 +3.3 35 -4.5 -3.8 -3.3 -2.3 +1.8 +2.3 +2.8 +3.3 36 -4.4 -3.7 -3.2 -2.2 +1.7 +2.2 +2.7 +3.2 37 -4.3 -3.7 -3.2 -2.2 +1.7 +2.2 +2.7 +3.2 38 -4.2 -3.6 -3.1 -2.1 +1.6 +2.1 +2.6 +3.1 39 -4.1 -3.6 -3.1 -2.1 +1.6 +2.1 +2.6 +3.1 40 -4.0 -3.5 -3.0 -2.0 +1.5 +2.0 +2.5 +3.0 41 -4.0 -3.5 -3.0 -2.0 +1.5 +2.0 +2.5 +3.0 42 -3.9 -3.4 -2.9 -1.9 +1.4 +1.9 +2.4 +2.9 43 -3.9 -3.4 -2.9 -1.9 +1.4 +1.9 +2.4 +2.9 44 -3.8 -3.3 -2.8 -1.8 +1.3 +1.8 +2.3 +2.8 45 -3.8 -3.3 -2.8 -1.8 +1.3 +1.8 +2.3 +2.8 46 -3.7 -3.2 -2.7 -1.7 +1.2 +1.7 +2.2 +2.7 47 -3.7 -3.2 -2.7 -1.7 +1.2 +1.7 +2.2 +2.7 48 -3.6 -3.1 -2.6 -1.6 +1.1 +1.6 +2.1 +2.6 49 -3.6 -3.1 -2.6 -1.6 +1.1 +1.6 +2.1 +2.6 145

50 51 52 53 54 55 56 -3.5 -3.5 -3.4 -3.4 -3.4 -3.3 -3.3 -3.0 -3.0 -2.9 -2.9 -2.9 -2.8 -2.8 -2.5 -2.5 -2.4 -2.4 -2.4 -2.3 -2.3 -1.5 -1.5 -1.4 -1.4 -1.4 -1.3 -1.3 +1.0 +1.0 +0.9 +0.9 +0.9 +0.8 +0.8 +1.5 +1.5 +1.4 +1.4 +1.4 +1.3 +1.3 +2.0 +2.0 +1.9 +1.9 +1.9 +1.8 +1.8 +2.5 +2.5 +2.4 +2.4 +2.4 +2.3 +2.3 注:①Rm小于20或大于56时,均分别按20或56查表; 146

②表中未列入的相应于Rm的修正值可用内插法求得,精确至0.1。

附录F 不同浇注面上回弹值的修正值

表F 不同浇注面上回弹值的修正值 Rtm 顶面修正值(Ra) 底面修正值(Rba) 20 +2.5 -3.0 21 +2.4 -2.9 22 +2.3 -2.8 23 +2.2 -2.7 24 +2.1 -2.6 25 +2.0 -2.5 26 +1.9 -2.4 27 +1.8 -2.3 28 +1.7 -2.2 29 +1.6 -2.1 30 +1.5 -2.0 31 +1.4 -1.9 32 33 +1.3 -1.8 33 +1.2 -1.7 34 +1.1 -1.6 35 +1.0 -1.5 36 +0.9 -1.4 37 +0.8 -1.3 38 +0.7 -1.2 39 +0.6 -1.1 40 +0.5 -1.0 41 +0.4 -0.9 42 +0.3 -0.8 43 +0.2 -0.7 44 +0.1 -0.6 45 0 -0.5 46 0 -0.4 47 48 49 50 0 0 0 0 -0.3 -0.2 -0.1 0 注:①Rm小于20或大于50时,分别按20或50查表;

②表中有关混凝土浇注顶面的修正系数,是指一般原浆抹面的修正值;

③表中有关混凝土浇注底面的修正系数,是指构件底面与侧面采用同一类模板在正常浇注情况下的修正值;

tb④表中未列入的相应于Rm的Ra或Ra值,可用内插法求得,精确至0.1; ⑤非水平方向检测时,用角度修正后的R代替Rm查表。

第三节 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1 总 则

1.0.1 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依据标准为《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14-028-2004)(以下简称“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采用圆环式拔出装置及混凝土强度拔出仪检测和推定山东地区范围内建筑工程结构或构件中的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以下简称混凝土强度)。

1.0.3 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强度的验收与评定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和《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当对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有怀疑或争议时,可按本规程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可作为处理混凝土质量或结构性能鉴定问题的一个主要依据。

1.0.4 检测部位的混凝土表层与内部质量应一致。当混凝土表层与内部质量有明显差异时,应将薄弱表层清除干净后方可进行检测。

1.0.5 本规程适用于符合下列条件的混凝土强度的检测:

1 符合普通混凝土用材料、拌和用水的质量标准且粗骨料为碎石,碎石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 2 抗压强度为10~60MPa; 3 不掺引气型外加剂;

4 自然养护或蒸气养护出池后经自然养护7d以上。

1.0.6 从事拔出仪校准、维修以及使用本规程进行工程检测的检测机构应具有相应的资质,其检测人员均应通过专业培训与考核,成绩合格。

1.0.7 现场检测作业,应遵守有关安全及劳动保护规定。

1.0.8 用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除应遵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147

2 术语、符号

2.1 术 语

2.1.1 后装拔出法

采用圆环式拔出装置,通过检测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后装拔出力值来推定该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方法。

2.1.2 测点强度换算值

按本规程测得的拔出力值通过测强曲线计算得到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值,相当于被测结构或构件的测点在该龄期下同条件养护的边长为150mm立方体试块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值。 2.1.3 强度推定值

相当于强度换算值总体分布中保证率不低于95%的强度值。

2.2 符 号

Ti ——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点的拔出力值;

cfcu,i ——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点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 mfc —— 测点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cuc—— 结构或构件中最小的测点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 fcu,min

sfc —— 测点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

cufccu,e —— 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

k —— 检验批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系数,根据不同的置信度按附录B查得;

' —— 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Gn、GnG0.975、G0.995 ——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附录A查得。

148

3 拔出试验装置

3.1 技术要求

3.1.1 拔出试验装置由钻孔机、磨槽机、锚固件及拔出仪等组成。

3.1.2 钻孔机、磨槽机、锚固件及拔出仪必须具有制造工厂的产品合格证,拔出仪的计量仪表必须具有计量单位的校准合格证。

3.1.3 拔出试验装置应采用圆环式,其反力支承内径d3=55mm,胀簧锚固台阶外径d2=25mm,锚固件的锚固深度h=25mm,钻孔直径d1=18mm(见图3.1.3)。

图3.1.3 圆环式拔出仪试验装置示意图

1—拉杆;2—对中圆盘;3—胀簧;4—胀杆;5—反力支撑

3.2 拔出仪

3.2.1 拔出仪由加荷装置、测力装置及反力支承三部分组成。 3.2.2 拔出仪应具备以下技术性能:

1 额定拔出力大于测试范围内的最大拔出力; 2 工作行程不小于4mm;

149

3 允许示值误差为仪器额定拔出力的±2%; 4 测力装置宜具有峰值保持功能。

3.2.3 当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拔出仪应送校准机构校准:

1 更换液压油后; 2 更换测力装置后; 3 经维修后; 4 拔出仪出现异常时;

5 超过校准有效期限(有效期限为一年); 6 遭受严重撞击或其他损害。

3.3 钻孔机

3.3.1 钻孔机可采用金刚石薄壁空心钻或冲击电锤。金刚石薄壁空心钻应有冷却水装置。 3.3.2 钻孔机宜有控制垂直度及深度的装置。

3.4 磨槽机

3.4.1 磨槽机由电钻、金刚石磨头、定位圆盘及冷却水装置组成。为保证胀簧锚固台阶外径d2=25mm,应经常检查金刚石磨头的外径,及时更换磨头。

3.5 锚固件

3.5.1 锚固件由胀簧和胀杆组成。胀簧锚固台阶宽度b=3.5mm(见图3.1.3)。

150

4 检测技术

4.1 一般规定

4.1.1 检测前宜具备下列资料:

1 工程名称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名称; 2 结构或构件名称、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及施工图纸;

3 水泥品种、用量、厂名、出厂日期及强度、安定性检验报告,砂石品种、粒径,外加剂或掺合料品种、掺量以及混凝土配合比情况等;

4 施工时材料计量情况、模板类型、混凝土浇注和养护情况及成型日期; 5 结构或构件的试块混凝土强度试压资料以及相关的施工技术资料; 6 结构或构件存在的质量问题。

4.1.2 检测前,应对钻孔机、磨槽机、拔出仪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及钻头、磨头、锚固件的规格尺寸是否满足成孔尺寸要求进行检查。

4.1.3 检测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可采用两种方式:

1 单个构件检测:主要是指对单个柱、梁、墙、基础等的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其检测结论不得扩大到未检测的构件或范围。

2 按批抽样检测:适用于同楼层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原材料、配合比、成型工艺、养护条件基本一致且龄期相近的同种类构件的检测。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不应少于5个,否则,应按单个构件检测。

大型结构按施工顺序可划分为若干个检测区域,每个检测区域作为一个独立构件,根据检测区域数量,可选择单个构件检测,也可选择按批抽样检测。

4.1.4 按批抽样检测时,应进行随机抽样,且抽测构件最小数量应符合表4.1.4规定。

表4.1.4 随机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 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5~8 3 9~15 5 16~25 8 281~500 80 26~50 13 500~1200 125 51~90 20 1201~3200 200 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 91~150 151~280 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32 50 4.1.5 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一结构或构件至少均匀布置3个测点。当3个拔出力中的最大拔出力和最小拔出力与中间值之差均小于中间值的15%时,仅布置3个测点即可;当最大拔出力或最小拔出力与中间值之差大于中间值的15%(包括两者均大于中间值的15%)时,应在最小拔出力测点附近再加测2个测点;

2 测点宜布置在构件混凝土成型的侧面,混凝土成型的侧面确实无法布置测点时,可在混凝土成型的

151

顶面布置测点。此时,应用电动磨平机将测点部位混凝土打磨平整,不平整度在100mm长度内不大于0.2mm;

3 在构件的受力较大及薄弱部位应布置测点,相邻两测点的间距不应小于250mm,测点距构件边缘不应小于100mm;

4 检测面应为原状混凝土面,不应有装饰层、疏松层、浮浆、油垢,否则应将装饰层、疏松层和杂物清除,并将残留的粉末和碎屑清理干净;

5 测点应避开接缝、蜂窝、麻面部位和混凝土表层的钢筋、预埋件。

4.1.6 结构或构件的测点应标有明显的编号,必要时应在记录纸上描绘测点布置示意图。

4.2 钻孔与磨槽

4.2.1 在钻孔过程中,钻头应始终与混凝土表面保持垂直,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3。

4.2.2 在混凝土孔壁磨环形槽时,磨槽机的定位圆盘应始终紧靠混凝土表面回转,磨出的环形槽应规整。 4.2.3 成孔尺寸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成孔直径应为18.1~19.0mm;

2 成孔深度h1应比锚固深度h深20~30mm; 3 锚固深度应为25±0.8mm; 4 环形槽深度c应为3.6~4.5mm。

4.3 拔出检测

4.3.1 将胀簧插入成型孔内,通过胀杆使胀簧锚固台阶完全嵌入环形槽内,保证锚固可靠。 4.3.2 拔出仪与锚固件用拉杆连接对中,并与混凝土表面垂直。 4.3.3 施加拔出力应连续均匀,速度应控制在0.5~1.0kN/s。

4.3.4 施加拔出力至混凝土开裂破坏、测力显示器读数不再增加为止,记录极限拔出力值精确至0.1kN。 4.3.5 对结构或构件进行检测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拔出仪及机具脱落摔坏或伤人。 4.3.6 当拔出检测过程中出现异常时,应作详细记录,并将该值舍去,在其附近补测一个测点。 4.3.7 拔出检测后,应对拔出检测造成的混凝土破损部位进行修补。

152

5 混凝土强度的推定

5.1 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5.1.1 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可由附录A查表得出,也可按下式计算:

cfcuTi,i2.46070.8033 (5.1.1)

c式中 fcu,i——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Ti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点的拔出力值,精确至0.1kN。

5.2 单个构件检测

5.2.1 单个构件的拔出力计算值Tc,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1 当构件3个拔出力中的最大和最小拔出力与中间值之差均小于中间值的15%时,取最小值作为该构件拔出力计算值;

2 当按本规程第4.1.5条第1款加测时,加测的2个拔出力值和最小拔出力值一起取平均值,再与前一次的拔出力中间值比较,取较小值作为该构件的拔出力计算值Tc。

5.2.2 将单个构件的拔出力计算值Tc代入本规程式(5.1.1)计算或按附录C查表得出强度换算值,作为单个构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fcu,e。

5.3 按批抽样检测

5.3.1 将按批抽样检测的每个拔出力值代入本规程式(5.1.1)计算或按附录C查表得出强度换算值。 5.3.2 由各测点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可计算得出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nmfccufi1ccu,in (5.3.2-1)

ccu,isfccu(fi1cun)2n(mfc)2cun1 (5.3.2-2)



sfcmfc (5.3.2-3)

153

cuc式中 fcu,i——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点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mfc——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精确至0.1MPa;

cun ——按批抽样检测的构件,取被抽取构件测点数之和;

sfc——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精确至0.01MPa。

cuδ——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变异系数,精确至0.01。

5.3.3 同一检测批中的异常数据,可予以舍弃;异常数据的舍弃应符合《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GB4883-85)或其他标准的规定。一般检测中常用格拉布斯准则,将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按从小到大

cc顺序排列fcu,1、fcu,2、……、

cfcu,n,计算统计量:

cGn(fcu,nmfc)/sfc (5.3.3-1)

cucu'cGn(mfcfcu,1)/sfc (5.3.3-2)

cucu取检出水平为5%,剔除水平为1%,按双侧情形检验,检出水平对应临界值为G0.975,剔除水平对应临界值为G0.995。

'若Gn>Gn,且Gn> G0.975,则判断'若Gn>Gn,且Gn>G0.995,则判断cfcu,n为异常值,否则,判断没有异常值。

cfcu,n为高度异常值,可考虑剔除。

c''若Gn>Gn,且Gn> G0.975,则判断fcu,1为异常值,否则,判断没有异常值。 c''若Gn>Gn,且Gn>G0.995,则判断fcu,1为高度异常值,可考虑剔除。 '式中 Gn、Gn——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cfcu,1——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最小值,精确至0.1MPa;

cfcu,n——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最大值,精确至0.1MPa;

G0.975、G0.995——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检测批测点数量由附录A查得。 检出异常值后,应分析异常值出现原因,判断异常值是否舍弃。

若检出了一个异常值,应用相同的检出水平和相同的规则,对除去已检出异常值后余下的数值继续检验,直到不能检出异常值为止。

剔除异常数据后,应按本规程第5.3.2条的规定重新计算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5.3.4 按批抽样检测时,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变异系数应控制在表5.3.4的范围内,否则,应按本规程第

5.3.5条的要求进行处理。

表5.3.4 测点混凝土强度变异系数限值 测点混凝土强度的平均值 变异系数 ≤25MPa ≤0.20 25~50MPa ≤0.15 ≥50MPa ≤0.12

5.3.5 当不能满足本规程第5.3.4条要求时,可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下列措施,并在检测报告中注明:

1 分析施工条件及检测结果,重新划分检测批。 2 增加测点数量。

3若采取上述措施仍不能满足要求,或无条件采取上述措施时,宜按本规程第5.2条提供单个构件检测的结果。

5.3.6 按批抽样检测结构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按下式计算:

154

c fcu,emfcksfc (5.3.6)

cucuc式中 fcu,e——检测批结构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精确至0.1MPa;

k——按批抽样检测结构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系数,根据不同的置信度按附录B查得。其中k的

取值与测点数量和推定值的置信度有关,推定值的置信度宜为0.95。在有充分依据或可靠工程实践经验的情况下,置信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0.75。

附录A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表

表A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表 测点数量 G0.975 G0.995 测点数量 G0.975 G0.995 测点数量 G0.975 G0.995 5 1.715 1.764 37 3.003 3.343 69 3.252 3.617 6 1.887 1.973 38 3.014 3.356 70 3.257 3.622 7 2.020 2.139 39 3.025 3.369 71 3.262 3.627 8 2.126 2.274 40 3.036 3.381 72 3.267 3.633 9 2.215 2.387 41 3.046 3.393 73 3.272 3.638 10 2.290 2.482 42 3.057 3.404 74 3.278 3.643 11 2.355 2.564 43 3.067 3.415 75 3.282 3.648 12 2.412 2.636 44 3.075 3.425 76 3.287 3.654 13 2.462 2.699 45 3.085 3.435 77 3.291 3.658 14 2.507 2.755 46 3.094 3.445 78 3.297 3.663 15 2.549 2.806 47 3.103 3.455 79 3.301 3.669 16 2.585 2.852 48 3.111 3.464 80 3.305 3.673 17 2.620 2.894 49 3.120 3.474 81 3.309 3.677 18 2.651 2.932 50 3.128 3.483 82 3.315 3.682 19 2.681 2.968 51 3.136 3.491 83 3.319 3.687 20 2.709 3.001 52 3.143 3.500 84 3.323 3.691 21 2.733 3.031 53 3.151 3.507 85 3.327 3.695 22 2.758 3.060 54 3.158 3.516 86 3.331 3.699 23 2.781 3.087 55 3.166 3.524 87 3.335 3.704 24 2.802 3.112 56 3.172 3.531 88 3.339 3.708 25 2.822 3.135 57 3.180 3.539 89 3.343 3.712 26 2.841 3.157 58 3.186 3.546 90 3.347 3.716 27 2.859 3.178 59 3.193 3.553 91 3.350 3.720 28 2.876 3.199 60 3.199 3.560 92 3.355 3.725 29 2.893 3.218 61 3.205 3.566 93 3.358 3.728 155

30 31 32 33 34 35 36 2.908 2.924 2.938 2.952 2.965 2.979 2.991 3.236 3.253 3.270 3.286 3.301 3.316 3.330 62 63 64 65 66 67 68 3.212 3.218 3.224 3.230 3.235 3.241 3.246 3.573 3.579 3.586 3.592 3.598 3.605 3.610 94 95 96 97 98 99 100 3.362 3.365 3.369 3.372 3.377 3.380 3.383 3.732 3.736 3.739 3.744 3.747 3.750 3.754 注:当测区数量大于100时,可按测区数量为100取值。

附录B 标准差未知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推定系数k 表B 标准差未知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推定系数k 置信度 k 测点数量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156

0.95 3.031 2.911 2.815 2.736 2.670 2.614 2.566 2.524 2.486 2.453 2.423 2.396 2.371 2.349 2.328 2.309 2.292 2.275 2.260 2.246 2.232 2.220 2.208 2.197 2.186 2.176 2.167 2.158 2.149 2.141 2.133 2.125 2.118 2.111 2.105 2.098 2.092 0.9 2.650 2.568 2.503 2.448 2.402 2.363 2.329 2.299 2.272 2.249 2.227 2.208 2.191 2.174 2.159 2.145 2.132 2.120 2.109 2.099 2.089 2.080 2.071 2.063 2.055 2.048 2.041 2.034 2.028 2.022 2.016 2.010 2.005 2.000 1.995 1.990 1.986 0.8 2.268 2.220 2.182 2.149 2.122 2.098 2.078 2.059 2.043 2.029 2.016 2.004 1.993 1.983 1.973 1.965 1.957 1.949 1.943 1.936 1.930 1.924 1.919 1.914 1.909 1.904 1.900 1.895 1.891 1.888 1.884 1.880 1.877 1.874 1.871 1.868 1.865 0.75 2.141 2.104 2.073 2.048 2.026 2.007 1.991 1.976 1.963 1.952 1.941 1.932 1.923 1.915 1.908 1.901 1.895 1.889 1.883 1.878 1.873 1.869 1.864 1.861 1.856 1.853 1.849 1.846 1.842 1.839 1.836 1.834 1.831 1.828 1.826 1.824 1.821 46 2.086 1.981 1.862 1.819 47 2.081 1.977 1.859 1.817 48 2.075 1.973 1.857 1.815 49 2.070 1.969 1.854 1.813 50 2.065 1.965 1.852 1.811 60 2.022 1.933 1.832 1.795 70 1.990 1.909 1.816 1.782 80 1.964 1.890 1.804 1.772 90 1.944 1.874 1.794 1.764 100 1.927 1.861 1.786 1.758 110 1.912 1.850 1.778 1.752 120 1.900 1.841 1.772 1.747 200 1.837 1.793 1.742 1.722 500 1.763 1.736 1.704 1.693 注:对表中未列测点数量对应的k值,可用内插法求得;当测点数量大于500时,可按测点数量为500取值。

附录C 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表C 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拔出力值 (kN)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强度换算值 (MPa) 10.0 10.1 10.2 10.4 10.5 10.7 10.8 10.9 11.1 11.2 11.3 11.5 11.6 11.7 11.9 12.0 12.1 12.3 12.4 12.5 12.7 12.8 12.9 13.1 13.2 13.3 13.5 13.6 13.7 13.9 14.0 14.1 14.2 14.4 14.5 14.6 14.8 14.9 15.0 15.1 15.3 15.4 15.5 15.6 15.8 拔出力值 (kN)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强度换算值 (MPa) 18.4 18.5 18.6 18.7 18.8 19.0 19.1 19.2 19.3 19.4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3 20.4 20.5 20.6 20.7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2 23.3 23.4 23.5 拔出力值 (kN)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强度换算值 (MPa)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7 拔出力值 (kN)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强度换算值 (MPa)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157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5.9 16.0 16.1 16.3 16.4 16.5 16.6 16.8 16.9 17.0 17.1 17.3 17.4 17.5 17.6 17.7 17.9 18.0 18.1 18.2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23.6 23.7 23.8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8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5 32.6 32.7 32.8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续表C 拔出力值 (kN)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强度换算值 (MPa)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拔出力值 (kN)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强度换算值 (MPa)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拔出力值 (kN)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强度换算值 (MPa) 52.4 52.5 52.6 52.7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拔出力值 (kN)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强度换算值 (MPa)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8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节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1 总则

1.0.1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依据标准为《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14-029-2004)(以下简称“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从在建工程和既有工程的结构中钻取混凝土芯样,检测混凝土强度。

1.0.3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不应代替国家现行标准规定的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方法。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强度的验收与评定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和《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当对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有怀疑或争议时,按本规程推定的结构混凝土强度可作为结构混凝土质量的评判依据之一或结构性能鉴定的依据之一。

1.0.4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主要用于下列情况:

1 对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的测试结果有怀疑或因材料、施工、养护不良而发生混凝土质量问题时; 2 混凝土遭受冻害、火灾、化学侵蚀或其他损害时; 3 需检测经多年使用的结构中混凝土强度时;

4 需检测鉴定结构中混凝土强度,而其它检测方法不适用时。

1.0.5 本规程适用于抗压强度为10~80MPa的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测。轻骨料混凝土、强度高于80MPa的高强混凝土等采用钻芯法检测时,应进行专门的试验研究。

1.0.6 当钻芯法与其它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配合使用时,尚应遵守相应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

1.0.7 凡从事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检测机构应具有相应的资质,其检测人员均应是通过专业培训与考核的专业技术人员。

1.0.8 现场钻芯检测时,应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规定,并应遵守钻芯现场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

159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 钻芯法

在混凝土结构或构件中钻取混凝土芯样,将混凝土芯样加工成符合本规程规定的芯样试件,检测混凝土芯样圆柱体抗压强度,根据混凝土芯样圆柱体抗压强度推定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方法。 2.1.2 强度换算值

用钻芯法测得的芯样强度,换算成相当于检测龄期的、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块的抗压强度值。 2.1.3 强度推定值

相当于结构混凝土在检测龄期强度换算值总体分布中保证率不低于95%的强度值。 2.1.4 按批抽样检测

在同一检测批结构或构件中,随机抽取部分结构或构件,经过检测,对该批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进行总体推定。

2.1.5 总体修正量(或总体修正系数)

用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fcor,m与非破损全部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c。 fcu,mz进行比较,确定修正量(或修正系数)

c2.1.6 局部修正量(或局部修正系数)

用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fcor,m与非破损相应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c。 fcu,mj进行比较,确定修正量(或修正系数)

c2.1.7 一一对应修正系数

用芯样试件换算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cor,i与对应测区用非破损方法得到换算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值fcu,i0进行比较,确定单点的比值,取单点比值的算术平均数作为修正系数。

2.2 符号

d —— 芯样试件的平均直径; H —— 抗压芯样试件的高度;

ccFi —— 第i个芯样试件抗压试验测得的极限压力;

cfcu,e —— 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

160

cfcor,i —— 第i个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 cfcor,m —— 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c—— 钻芯修正前非破损测试方法所得到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换算值; fcu,i0

c—— 修正后选用测试方法所得到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 fcu,i c—— 非破损检测中全部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fcu,mz

c—— 与钻芯部位相应的非破损检测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fcu,mj

fcor,min —— 单个构件检测时,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中的最小值。 scor —— 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

n —— 芯样试件数量;

km —— 按批抽样检测结构混凝土抗压强度平均值fcor,m推定区间的系数,按附录B查得;

z —— 总体修正量; j —— 局部修正量;

z —— 总体修正系数 j —— 局部修正系数; d —— 一一对应修正系数;

k —— 按批抽样检测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系数,根据不同的置信度按

附录C查得。

'—— Gn、Gn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G0.975 ——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附录A查得; G0.995 ——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附录A查得;

161

3 主要设备

3.0.1 钻取芯样及芯样加工的主要设备、仪器均应有产品合格证。

3.1 钻芯机

3.1.1 钻芯机应具有足够的刚度、操作灵活、固定和移动方便,并应有水冷却系统。

3.1.2 钻取芯样时宜采用金刚石或人造金刚石薄壁钻头。钻头胎体不得有肉眼可见的裂缝、缺边、少角、倾斜及喇叭口变形。钻头胎体对钢体的同心度偏差不得大于0.3mm,钻头的径向跳动不大于1.5mm。 3.1.3 混凝土钻芯机功率、转速应足够大,保证芯样在10~15分钟内顺利取出。为防止卡钻或芯样折断事故发生,钻机应牢牢固定。

3.2 切芯机

3.2.1 切芯机应具有冷却系统和牢固夹紧芯样的装置;配套使用的人造金刚石锯片应有足够的刚度。

3.3 磨平机

3.3.1 磨平机应具有冷却系统和牢固夹紧芯样的装置,磨轮与芯样轴线应垂直,保证磨平后芯样端面与芯样轴线垂直。

3.4 补平仪

3.4.1 芯样端面补平仪应保证修补后混凝土芯样尺寸、不平整度、不垂直度等达到抗压强度检验要求。

3.5 钢筋探测仪

3.5.1 钢筋探测仪应适用于现场操作,其最大探测深度不应小于60mm,探测位置偏差不宜大于±5 mm。

3.6 压力试验机

3.6.1 用于检测混凝土芯样圆柱体抗压强度的压力试验机应符合《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的要求。

162

4 检测技术

4.0.1 检测前宜具有下列资料:

1 工程名称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名称; 2 结构或构件种类、外形尺寸及数量; 3 成型日期、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

4 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原材料(水泥、粗骨料、细骨料等)和试块抗压强度试验报告以及相关的施工技术资料;

5 结构或构件质量状况和施工中存在问题的记录; 6 有关的结构设计图和施工图等。

4.0.2 芯样试件的直径应为75mm、100mm或150mm,且不应小于骨料最大粒径的2倍。在相同检测条件下,当同一结构或构件75mm、100mm、150mm直径芯样的强度换算值不同时,应采用大直径芯样检测结果。带有明显缺陷和加工不合格的芯样,不得作为混凝土强度检测用的芯样试件。

4.0.3 当需检测结构或构件较多时,采用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后装拔出法等与钻芯法综合检测,形成钻芯修正法,用钻芯法检测结果对其它检测方法测得结果进行修正,使检测结果更可靠,可减少对结构损害。如有必要,也可单独使用钻芯法推定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 4.0.4 钻芯法检测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可采用两种方式:

1 单个构件检测:适用于单个柱、梁、墙、基础等的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其检测结论不得扩大到未检测的构件或范围。

2 按批抽样检测:适用于同楼层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原材料、配合比、成型工艺、养护条件基本一致且龄期相近的同种类构件的检测。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不应少于9个,否则,应按单个构件检测。

大型结构按施工顺序可划分为若干个检测区域,每个检测区域作为一个独立构件,根据检测区域数量,可选择单个构件检测,也可选择按批抽样检测。

4.0.5 单个构件检测时,有效芯样试件数量不得少于2个;对钻取75mm小直径芯样试件的构件及大型构件,有效芯样试件数量宜适当增加。

4.0.6 按批抽样检测时,应进行随机抽样,且抽测构件最小数量应符合表4.0.6规定。

表4.0.6 随机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 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 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9~15 5 16~25 8 26~50 13 51~90 20 91~150 32 151~280 281~500 500~1200 1201~3200 3201~3200 50 80 125 200 315 4.0.7 按批抽样检测时,应在每个随机抽取的结构或构件上至少钻取1个芯样,75mm直径芯样试件的数量可适当增加。钻芯位置的选取,尚应符合本标准5.0.1条的规定。

163

5 芯样的钻取

5.0.1 钻芯部位应由熟悉结构受力情况的设计单位认可,原则上,芯样应在结构或构件的下列部位钻取: 1 结构或构件受力较小的部位; 2 混凝土强度质量具有代表性的部位; 3 便于钻芯机安放与操作的部位;

4 避开主筋、预埋件和管线的位置,并尽量避开其它钢筋;

5 用钻芯法和其他方法综合测定强度时,钻芯部位应在其它方法的测区部位或在其测区附近。 5.0.2 钻芯机就位并安放平稳后,应将钻芯机固定。固定的方法可根据钻芯机构造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顶杆支撑、真空吸附或膨胀螺栓锚固等方法。

5.0.3 钻芯机使用三相电动机时,未安装钻头前应先通电检查主轴旋转方向。当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时,方可安装钻头。钻芯机主轴的旋转轴线,宜调整到与被钻芯的混凝土表面相垂直。

5.0.4 钻芯时用于冷却钻头和排除混凝土碎屑的冷却水的流量,宜为3~5L/min,出口水温不宜超过40℃。 5.0.5 从钻孔中取出的芯样在稍微晾干后,应标上清晰的标记。若所取芯样的高度及质量不能满足本规程的要求,则应重新钻取芯样。

5.0.6 芯样在运送前应仔细包装,避免损坏。

5.0.7 结构或构件钻芯后所留下的孔洞应及时进行修补,修补方案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5.0.8 工作完毕后,应及时对钻芯机和芯样加工设备进行维修保养。

164

6 芯样的加工及技术要求

6.0.1 从结构中钻取的混凝土芯样应加工成符合本规程规定的芯样试件。抗压芯样试件的高度与直径之比应为:

H1.00±0.05 (6.0.1) d式中 H——抗压芯样试件的高度,精确至0.1mm; d——抗压芯样试件的平均直径,精确至0.1mm。

6.0.2 采用锯切机加工芯样试件时,应将芯样固定,并使锯切平面垂直于芯样轴线。锯切过程中应用水冷却锯片和芯样。

6.0.3 芯样试件内不宜含有钢筋。如不能满足此项要求,直径100mm、150mm芯样试件内钢筋不得多于两根,且最大直径不得大于10mm;直径75mm芯样试件内钢筋不得多于一根,且直径不得大于10mm。芯样内钢筋应与芯样端面基本平行并不得露出端面。

6.0.4 锯切后的芯样,不得直接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应采用下述方法之一,对其进行端面加工: 1 在磨平机上磨平;

2 用水泥净浆、环氧胶泥、快硬水泥等材料,在专用补平仪上补平。补平层厚度不宜大于3mm,补平层应与芯样结合牢固。芯样端面补平方法可按本规程附录D进行。

6.0.5 在条件允许时,优先采用磨平法进行芯样端面加工。对于强度较低混凝土芯样应采用补平法进行端面加工。

6.0.6 芯样试件在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前,应按下列方法测量其几何尺寸:

1 平均直径:用游标卡尺测量芯样中部,在相互垂直的两个位置上各测得一个直径数值,取两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mm;

2 芯样高度: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两个端面间的距离,精确至0.1mm;

3 不垂直度:用游标量角器测量两个端面与芯样侧立面的夹角,取最大值,精确至0.1°;

4 不平整度:用钢板尺紧靠在芯样端面上,一面转动钢板尺,一面用塞尺测量与芯样端面之间的缝隙,或用专用设备量测,精确至0.05mm。

6.0.7 直径为100mm、150mm芯样试件,尺寸偏差及外观质量超过下列数值时,不得用作抗压强度试验: 1 经端面加工后的芯样高度小于0.95d,或大于1.05d时; 2 沿芯样高度任一直径与平均直径相差达2mm以上时; 3 芯样试件端面的不平整度在100mm长度内超过0.1mm时; 4 芯样试件端面与轴线的不垂直度超过1°时; 5 芯样试件有裂缝或有其他较大缺陷时。

6.0.8 直径为75mm芯样试件,尺寸偏差及外观质量超过下列数值时,不得用作抗压强度试验: 1 经端面加工后的芯样高度小于0.95d,或大于1.05d时; 2 沿芯样高度任一直径与平均直径相差达1mm以上时; 3 芯样试件端面的不平整度在75mm长度内超过0.05mm时; 4 芯样试件端面与轴线的不垂直度超过0.5°时; 5 芯样试件有裂缝或有其他较大缺陷时。

165

7 芯样试件抗压强度试验

7.0.1 芯样试件宜在与被检测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湿度基本一致的条件下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如结构或构件工作条件比较干燥,芯样试件应以自然干燥状态进行试验;如结构工作条件比较潮湿,芯样试件应在潮湿状态进行试验。

7.0.2 芯样试件以自然干燥状态进行试验时,应根据端面加工方法确定在室内自然干燥的时间;芯样试件以潮湿状态进行试验时,芯样试件应在20±5℃的清水中浸泡3天,从水中取出后立即进行试验。 7.0.3 芯样试件的抗压强度试验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50081-2002)中对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试验的规定进行。

166

8 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计算与分析

8.0.1 直径为75mm、100mm或150mm,高径比为1:1的芯样试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cfcor,i4Fidi2 (8.0.1)

cfcor,i——第i个芯样试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 MPa;

Fi——第i个芯样试件抗压试验测得的极限压力,精确至1kN; di——第i个芯样试件的平均直径,精确至0.1mm。

8.0.2 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应按式(8.0.2-1)、(8.0.2-2)、(8.0.2-3)计算:

n

fccor,mi1cfcor,in (8.0.2-1)

c2)2n(fcor,m) scor(fi1cunccor,in1 (8.0.2-2)

sfcmfc (8.0.2-3)

cu式中 fcor,m——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精确至0.1MPa;

cfcor,i——第i个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cscor——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精确至0.01MPa;

n——芯样试件数量。

δ——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变异系数,精确至0.01。

8.0.3 同一检测批中的异常数据,可予以舍弃;异常数据的舍弃应符合《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GB4883-85)或其他标准的规定。一般检测中常用格拉布斯准则,将芯样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fcor,1、fcor,2、……、

cccfcor,n,计算统计量:

cc Gn(fcor,nfcor,m)/scor (8.0.3-1)

'ccGn(fcor,mfcor,1)/scor (8.0.3-2)

取检出水平为5%,剔除水平为1%,按双侧情形检验,检出水平对应临界值为G0.975,剔除水平对应临界值为G0.995。

'若Gn>Gn,且Gn> G0.975,则判断

cfcor,n为异常值,否则,判断没有异常值。

若Gn>Gn,且Gn>G0.995,则判断

'''cfcor,n为高度异常值,可考虑剔除。 cfcor,1为异常值,否则,判断没有异常值。

若Gn>Gn,且Gn> G0.975,则判断若Gn>Gn,且Gn>G0.995,则判断

''cfcor,1为高度异常值,可考虑剔除。

167

'式中 Gn、Gn——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cfcor,1——芯样试件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最小值,精确至0.1MPa;

cfcor,n——芯样试件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最大值,精确至0.1MPa。

G0.975、G0.995——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检测批芯样数量由附录A查得。

检出异常值后,应分析异常值出现原因,判断异常值是否舍弃。

若检出了一个异常值,应用相同的检出水平和相同的规则,对除去已检出异常值后余下的数值继续检验,直到不能检出异常值为止。

剔除异常值后,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应重新计算。

168

9 混凝土强度的推定

9.1单个构件检测

9.1.1 以单个构件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中的最小值作为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

cfcu,efcor,min (9.1.1)

c式中 fcu,e——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精确至0.1MPa;

fcor,min——单个构件检测时,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中的最小值,精确至0.1MPa。

9.2 按批抽样检测

9.2.1 按批抽样检测时,推定值的置信度宜为0.95。在有充分依据或可靠工程实践经验的情况下,置信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0.75。

9.2.2 按批抽样检测时,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变异系数应控制在表9.2.2的范围内,否则,应按本规程第9.2.3条的要求进行处理。

表9.2.2 测区混凝土强度的变异系数限值 测区混凝土强度的平均值 变异系数 ≤25MPa ≤0.20 25~50MPa ≤0.15 ≥50MPa ≤0.12

9.2.3 当不能满足本规程第9.2.2条要求时,可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下列措施,并在检测报告中注明: 1 分析施工条件及检测结果,重新划分检测批。 2 增加芯样试件的数量。

3若采取上述措施仍不能满足要求,或无条件采取上述措施时,宜按本规程9.1.1条提供单个构件检测的结果。

9.2.4 按批抽样检测结构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下式计算:

ccfcu,efcor,mkscor (9.2.4)

c式中 fcu,e——结构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精确至0.1MPa;

k ——按批抽样检测结构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系数,根据不同的置信度按附录C查得。

169

10 钻芯修正法

10.0.1 钻芯修正可以有修正量和修正系数两种基本形式,在确定修正量和修正系数的具体方式上有总体修正量、总体修正系数、局部修正量、局部修正系数和一一对应修正系数五种方式。检测时,宜优先选用总体修正量的方法。

c10.0.2 采用总体修正量方法时,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fcor,m推定区间上下限值的差值

m按下式计算:

m2kmscor (10.0.2-1)

c式中 m——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fcor,m推定区间上下限值的差值,精确至

0.1MPa;

km——按批抽样检测结构混凝土抗压强度平均值fcor,m推定区间的系数,置信度宜为0.90,按附

录B查得。

c选用总体修正量的方法时,推定区间上下限值的差值m不宜大于5.0MPa和0.1fcor,m两者的较大值,

即:

cm≤max5.0,0.1fcor,m (10.0.2-2)

10.0.3 总体修正量(或总体修正系数):用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fcor,m与非破损全部测

c区换算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平均值fcu。 ,mz进行比较,确定修正量(或修正系数)

cc 总体修正量: zfcor,mfcu,mz (10.0.3-1) cc 总体修正系数: zfcor,m/fcu,mz (10.0.3-2)

c修正结果按下式计算:

ccfcu,ifcu,i0z (10.0.3-3) ccfcu,izfcu,i0 (10.0.3-4)

式中 z——总体修正量,精确至0.1MPa; z——总体修正系数,精确至0.001;

cfcu,mz——非破损检测中全部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精确至0.1MPa。

c10.0.4 局部修正量(或局部修正系数):用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fcor,m与非破损相应测区换算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平均值fcu,mj进行比较,确定修正量(或修正系数)。当采用局部修正量时,标准芯样试件不应少于6个,对75mm的小直径芯样试件,芯样试件数量宜适当增加。

cc局部修正量: jfcor,mfcu,mj (10.0.4-1) cc局部修正系数:jfcor,m/fcu,mj (10.0.4-2)

c修正结果按下式计算:

ccfcu,ifcu,i0j (10.0.4-3)

ccfcuf,ijcu,i0 (10.0.4-4)

式中 j——局部修正量,精确至0.1MPa; j——局部修正系数,精确至0.001;

cfcu,mj——与钻芯部位相应的非破损检测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精确至0.1MPa。

170

c10.0.5 一一对应修正系数:用芯样试件换算混凝土抗压强度fcor,i与对应测区用非破损检测方法得到混凝土c抗压强度换算值fcu,i0进行比较,确定单点的比值,取单点比值的平均数作为修正系数。按批抽样检测采

用一一对应修正系数时,标准芯样试件不应少于6个,对直为75mm的小直径芯样试件的芯样试件数量宜适当增加。

一一对应修正系数:

ccd(fcor,i/fcu,i0)/n (10.0.5-1)

i1n修正结果按下式计算:

ccfcu,idfcu,i0 (10.0.5-2)

式中 d—— 一一对应修正系数,精确至0.001;

cfcor,i——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cfcu,i0——选用测试方法所得到的与芯样对应测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cfcu,i——修正后选用测试方法所得到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10.0.6 钻芯位置应与被修正的检测方法的某些测区重合;当被修正的检测方法为有损检测方法时,钻芯位

置应在该方法测区附近。芯样的钻取及位置还应符合本规程有关规定。

10.0.7 采用修正量法修正后,非破损检测方法所得到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被修正,非破损检测方法所得到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保持不变。

10.0.8 采用修正系数法修正后,非破损检测方法所得到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被修正,非破损检测方法所得到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也被修正。

10.0.9 结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推定,应优先选用被修正检测方法相应标准的规定,若被修正检测方法相应标准无规定,也可按本规程第9.1和9.2节规定给出。

171

附录A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表

表A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表

芯样数量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G0.975 1.715 1.887 2.020 2.126 2.215 2.290 2.355 2.412 2.462 2.507 2.549 2.585 2.620 2.651 2.681 2.709 2.733 2.758 2.781 2.802 2.822 2.841 2.859 2.876 2.893 2.908 2.924 2.938 2.952 2.965 2.979 2.991

G0.995 1.764 1.973 2.139 2.274 2.387 2.482 2.564 2.636 2.699 2.755 2.806 2.852 2.894 2.932 2.968 3.001 3.031 3.060 3.087 3.112 3.135 3.157 3.178 3.199 3.218 3.236 3.253 3.270 3.286 3.301 3.316 3.330 芯样数量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G0.975 3.003 3.014 3.025 3.036 3.046 3.057 3.067 3.075 3.085 3.094 3.103 3.111 3.120 3.128 3.136 3.143 3.151 3.158 3.166 3.172 3.180 3.186 3.193 3.199 3.205 3.212 3.218 3.224 3.230 3.235 3.241 3.246 G0.995 3.343 3.356 3.369 3.381 3.393 3.404 3.415 3.425 3.435 3.445 3.455 3.464 3.474 3.483 3.491 3.500 3.507 3.516 3.524 3.531 3.539 3.546 3.553 3.560 3.566 3.573 3.579 3.586 3.592 3.598 3.605 3.610 芯样数量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G0.975 3.252 3.257 3.262 3.267 3.272 3.278 3.282 3.287 3.291 3.297 3.301 3.305 3.309 3.315 3.319 3.323 3.327 3.331 3.335 3.339 3.343 3.347 3.350 3.355 3.358 3.362 3.365 3.369 3.372 3.377 3.380 3.383 G0.995 3.617 3.622 3.627 3.633 3.638 3.643 3.648 3.654 3.658 3.663 3.669 3.673 3.677 3.682 3.687 3.691 3.695 3.699 3.704 3.708 3.712 3.716 3.720 3.725 3.728 3.732 3.736 3.739 3.744 3.747 3.750 3.754 注:当芯样数量大于100时,可按芯样数量为100取值。 172

附录B 标准差未知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推定系数km 表B 标准差未知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推定系数km(置信度为0.9)

芯样数量 km 芯样数量 km 芯样数量 km 5 0.953 44 0.253 83 0.183 6 0.823 45 0.250 84 0.181 7 0.734 46 0.248 85 0.180 8 0.670 47 0.245 86 0.179 9 0.620 48 0.242 87 0.178 10 0.580 49 0.240 88 0.177 11 0.546 50 0.237 89 0.176 12 0.518 51 0.235 90 0.175 13 0.494 52 0.232 91 0.174 14 0.473 53 0.230 92 0.173 15 0.455 54 0.228 93 0.172 16 0.438 55 0.226 94 0.171 17 0.423 56 0.224 95 0.170 18 0.410 57 0.222 96 0.170 19 0.398 58 0.220 97 0.169 20 0.387 59 0.218 98 0.168 21 0.376 60 0.216 99 0.167 22 0.367 61 0.214 100 0.166 23 0.358 62 0.212 101 0.165 24 0.350 63 0.210 102 0.164 25 0.342 64 0.209 103 0.164 26 0.335 65 0.207 104 0.163 27 0.328 66 0.205 105 0.162 28 0.322 67 0.204 106 0.161 29 0.316 68 0.202 107 0.160 30 0.310 69 0.201 108 0.160 31 0.305 70 0.199 109 0.159 32 0.300 71 0.198 110 0.158 33 0.295 72 0.196 111 0.157 34 0.290 73 0.195 112 0.157 35 0.286 74 0.194 113 0.156 36 0.282 75 0.192 114 0.155 37 0.278 76 0.191 115 0.155 38 0.274 77 0.190 116 0.154 39 0.270 78 0.189 117 0.153 40 0.266 79 0.187 118 0.153 41 0.263 80 0.186 119 0.152 42 0.260 81 0.185 120 0.151 43 0.256 82 0.184 / / 注:当芯样数量大于120时,可按芯样数量为120取值。

173

附录C 标准差未知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推定系数k

表C 标准差未知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推定系数k 置信度 k 芯样数量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0.95 0.9 0.8 0.75 4.203 3.708 3.399 3.187 3.031 2.911 2.815 2.736 2.670 2.614 2.566 2.524 2.486 2.453 2.423 2.396 2.371 2.349 2.328 2.309 2.292 2.275 2.260 2.246 2.232 2.220 2.208 2.197 2.186 2.176 2.167 2.158 2.149 2.141 2.133 2.125 2.118 2.111 2.105 2.098 3.400 3.092 2.894 2.754 2.650 2.568 2.503 2.448 2.402 2.363 2.329 2.299 2.272 2.249 2.227 2.208 2.191 2.174 2.159 2.145 2.132 2.120 2.109 2.099 2.089 2.080 2.071 2.063 2.055 2.048 2.041 2.034 2.028 2.022 2.016 2.010 2.005 2.000 1.995 1.990 2.683 2.517 2.407 2.328 2.268 2.220 2.182 2.149 2.122 2.098 2.078 2.059 2.043 2.029 2.016 2.004 1.993 1.983 1.973 1.965 1.957 1.949 1.943 1.936 1.930 1.924 1.919 1.914 1.909 1.904 1.900 1.895 1.891 1.888 1.884 1.880 1.877 1.874 1.871 1.868 2.463 2.336 2.250 2.188 2.141 2.104 2.073 2.048 2.026 2.007 1.991 1.976 1.963 1.952 1.941 1.932 1.923 1.915 1.908 1.901 1.895 1.889 1.883 1.878 1.873 1.869 1.864 1.861 1.856 1.853 1.849 1.846 1.842 1.839 1.836 1.834 1.831 1.828 1.826 1.824

174

续表C

置信度 k 芯样数量 45 46 47 48 49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200 500 0.95 0.9 0.8 0.75 2.092 2.086 2.081 2.075 2.070 2.065 2.022 1.990 1.964 1.944 1.927 1.912 1.900 1.837 1.763 1.986 1.981 1.977 1.973 1.969 1.965 1.933 1.909 1.890 1.874 1.861 1.850 1.841 1.793 1.736 1.865 1.862 1.859 1.857 1.854 1.852 1.832 1.816 1.804 1.794 1.786 1.778 1.772 1.742 1.704 1.821 1.819 1.817 1.815 1.813 1.811 1.795 1.782 1.772 1.764 1.758 1.752 1.747 1.722 1.693

注:对表中未列芯样数量对应的k值,可用内插法求得;当芯样数量大于500时,可按芯样数量为500取值。

175

附录D 芯样端面补平方法

D.0.1 芯样端面补平仪技术要求:

1 保证补平后芯样两端面平整、平行; 2 控制补平后芯样两端面与侧面不垂直度; 3 操作简便、快捷。

D.0.2 芯样端面补平常用的补平材料有:水泥净浆、108胶水泥净浆、快硬水泥、环氧胶泥、硫磺胶泥、结构胶、结构胶加水泥等,混凝土芯样专用补平仪结构如下图D-1所示。

手轮手柄1主轴副轴抱柱上压板手柄2夹口底板旋钮

旋纽图D-1 混凝土芯样补平仪

D.0.3 混凝土芯样补平仪操作可参考以下程序进行:

1 根据待补芯样高度,调整上压板高度:逆时针转动手柄2,放松抱柱,转动手轮可使抱柱沿主轴上、下运动。

2 芯样两端均匀涂一层补平材料,垫上玻璃板,放在底板上,两夹口之间,旋转旋钮,使两夹口向中间运动,夹紧芯样。

3 向下压手柄2,上压板沿副轴向下运动,压紧芯样,保持1~3分钟,待补平材料压密实,松开手柄2,上压板沿副轴向上,恢复原位。

4 旋转旋钮,使两夹口向两边运动,松开芯样,将芯样及玻璃垫板一起从夹口内取出,放在平稳处养护。

第五节 回弹法检测砌筑砂浆强度

1 总 则

1.0.1 回弹法检测砌筑砂浆强度依据标准为《回弹法检测砌筑砂浆强度技术规程》(DBJ14-030-2004)(以

176

下简称“本规程”)。为统一山东地区回弹法检测砌体灰缝砂浆强度的方法,保证检测精度,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依据回弹法检测砌体灰缝砂浆强度山东地区曲线制定,适用于下列砌体工程中砌体灰缝砂浆强度(以下简称砌筑砂浆强度)的检测和推定,检测结果可作为处理砌体工程质量的一个主要依据。 1 在建工程,砌筑砂浆强度的检测与评定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JGJ70-90)等执行。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按本规程检测和推定砌筑砂浆强度:

1) 砂浆试块缺乏代表性或试件数量不足;

2) 对砂浆试块的试验结果有怀疑或争议,或砂浆试块的试验结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3) 发生工程事故,或对施工质量有怀疑和争议。

2 既有砌体工程,在进行下列可靠性鉴定时,可按本规程检测和推定砌筑砂浆强度: 1) 静力安全鉴定及危房鉴定; 2) 抗震鉴定;

3) 大修前的可靠性鉴定;

4) 房屋改变用途、改建、加层或扩建前的专门鉴定。 1.0.3 本规程适合下列条件的砌筑砂浆的检测:

1 符合普通砌筑砂浆用材料、拌和用水的质量标准,采用中砂; 2 采用普通成型工艺;

3 自然养护且砂浆表层为干燥状态; 4 龄期不少于14天; 5 抗压强度为1.0~20.0MPa;

1.0.4 本规程不适用于下列情况砌筑砂浆的检测:

1 测试部位表层与内部的质量有明显差异或内部存在缺陷; 2 遭受化学腐蚀、火灾或冻伤。

1.0.5 当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得按本规程换算测区砂浆强度值,但可制定专用测强曲线或通过试验进行修正:

1 粗砂或细砂配制砂浆; 2 特种成型工艺制作的砂浆; 3 掺微沫剂、引气剂砂浆;

4 长期处于高温、潮湿或浸水环境的砂浆; 5 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中砂浆。

1.0.6 本测强曲线只适用于与制定该类测强曲线条件相同的砂浆,不得外推。应经常抽取一定数量的同条件试件进行校核,发现有显著差异时,要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否则不得继续使用。

1.0.7 从事回弹仪的校准、保养以及使用本规程进行工程检测的检测机构应具有相应的资质,其检测人员均应通过专业培训与考核,成绩合格。

1.0.8 用回弹法检测及推定砌筑砂浆强度,除应遵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1.0.9 现场检测作业,应遵守有关安全技术及劳动保护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 回弹法

根据砌筑砂浆回弹值、碳化深度值,推定砌体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的方法。

177

2.1.2 同一检测批

相同的生产工艺条件下,同楼层、同强度等级,原材料、配合比、成型工艺、养护条件基本一致、龄期相近,且总量不大于250m3砌体的同类砌筑砂浆。 2.1.3 单个构件

同楼层的独立柱或同楼层两相邻轴线之间面积不大于25m2的墙体。 2.1.4 测区

在一个构件(单片墙体、柱等)内,按检测方法的要求,随机布置的一个或若干个检测区域。 2.1.5 测点

在一个测区内,按检测方法的要求布置的回弹检测点。 2.1.6 砂浆强度换算值

指按本规程测得砂浆回弹值、碳化深度值,通过回弹法检测砌筑砂浆强度山东地区曲线计算得到的砌筑砂浆抗压强度值。相当于被测构件在该龄期下同条件养护的边长为70.7mm的立方体试块的抗压强度值。

2.1.7 砌筑砂浆强度推定值

相应于砂浆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2.2 符号

Ri,j —— 第i个测区第j个测点的回弹值; Rm,i —— 第i个测区回弹平均值;

di,j —— 第i个测区第j次测量的碳化深度值; dm,i —— 第i个测区的碳化深度平均值;

fi —— 第i测区的砂浆强度换算值;

mf —— 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cusf —— 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

cufcu,e —— 砌体砂浆强度推定值; fcu,min —— 最小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

' —— 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Gn、Gnfcu,1 —— 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最小值;

fcu,n —— 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最大值;

G0.975 ——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附录A查得; G0.995 ——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附录A查得。

3 砂浆回弹仪

3.1 技术要求

3.1.1 测定砂浆回弹值的仪器,宜采用示值系统为指针式的砂浆回弹仪。对采用其它示值系统的同类冲击能量的回弹仪,经鉴定认可,如性能稳定并有可靠的检验示值准确性的方法,亦允许使用。

178

3.1.2 质量合格的回弹仪,外观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回弹仪明显的位置上,应有下列标志:名称、型号、制造厂名(或商标)、出厂编号、出厂日期和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号及CMC标志等。 2 仪器外壳不允许有碰撞和摔落的明显损伤。

3 各运动部件活动自如、可靠,不得有松动、卡滞和影响操作的现象,指针滑块示值刻线和刻度尺上的刻线应清晰、均匀。

4 弹击杆外露球应光滑,无裂纹、缺损和锈蚀等。 3.1.3 回弹仪技术性能应符合下列标准状态的要求: 1 回弹仪水平弹击时的冲击能量应为0.196±0.010J; 2 刻度尺上“100”刻线,应与机壳刻度槽“100”刻线重合; 3 指针长度应为20.0±0.2mm; 4 指针摩擦力应为0.5±0.1N;

5 弹击杆端部球面半径应为25.0±1.0mm; 6 弹击拉簧刚度应为70.0±5.0N/m; 7 弹击拉簧工作长度应为61.5±0.3mm; 8 弹击锤冲击长度应为75.0±0.3mm; 9 弹击锤起跳位置应在刻度尺“0”处;

10 在洛氏硬度为HRC60±2的钢砧上,回弹仪的率定值应为74±2。 3.1.4 回弹仪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应为-4℃~+40℃。

3.2 校 准

3.2.1 回弹仪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送校准机构校准: 1 新回弹仪启用前;

2 超过校准有效期限(有效期限为半年); 3 累计弹击次数超过6000次; 4 经常规保养后钢砧率定值不合格; 5 遭受严重撞击或其他损害。

3.2.2 回弹仪校准机构必须按照本规程第3.1.3条规定对回弹仪进行校准。 3.2.3 回弹仪在工程检测前后,应在钢砧上作率定试验。

3.2.4 回弹仪率定试验宜在室温20±5℃的条件下进行。率定时,钢砧应稳固地平放在刚度大的混凝土实体上。回弹仪向下弹击,取连续三次的稳定回弹值进行平均,弹击杆应分四次旋转,每次旋转约90。弹击杆每旋转一次的率定平均值均应符合74±2的要求。

3.3 操 作

3.3.1 检测过程中,仪器的纵轴线应始终保持水平,且与砂浆检测面保持垂直,其操作程序如下: 1 对被测砌筑砂浆检测面进行磨平处理,使检测面平整、铅垂,将回弹仪弹击杆端部顶住砂浆检测面,轻压仪器,使按钮松开,弹击杆慢慢伸出,并使挂钩挂上弹击锤;

2 用弹击杆端部顶住砂浆检测面缓慢均匀施压,待弹击锤脱钩,冲击弹击杆后弹击锤带动指针至某一定位置,指针块上的示值刻度线在刻度尺上指示出的数值即为回弹值;

3 逐渐对回弹仪减压,使弹击杆自机壳内伸出,挂钩挂上弹击锤,按照第2条进行第二次弹击和第三次弹击,应注意三次弹击同一测点,弹击杆顶住砂浆检测面同一点,不得移动;

4 第一、二次弹击不记录回弹值,第三次弹击后,使回弹仪继续顶住砂浆检测面,进行读数并记录回弹值,如条件不利于读数,可按下锁定按钮,锁住机芯,将回弹仪移至他处读数;

179

5 逐渐对回弹仪减压,使弹击杆自机壳内伸出,挂钩挂上弹击锤,移动回弹仪到下一测点。

3.4 保 养

3.4.1 回弹仪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常规保养: 1 弹击超过2000次; 2 对检测值有怀疑时; 3 在钢砧上的率定值不合格。 3.4.2 常规保养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使弹击重锤脱钩后取出机芯,然后卸下弹击杆(取出里面的缓冲压簧)和三联件(弹击锤、弹击拉簧和拉簧座);

2 清冼机芯各零部件,特别是中心导杆、弹击锤和弹击杆的内孔和冲击面。清洗后在中心导杆上薄薄地抹上一层20号机油,其他零件均不得抹油;

3 清理机壳内壁,卸下刻度尺,检查指针,其摩擦力应为0.5±0.1N; 4 不得旋转尾盖上已定位紧固的调零螺丝; 5 不得自制或更换零部件;

6 保养后应按本规程第3.2.4条的要求进行率定试验。

3.4.3 回弹仪使用完毕后应使弹击杆伸出机壳,清除弹击杆(包括前端球面)以及刻度尺表面和外壳上的污垢、尘土。回弹仪不用时,必须经弹击后将弹击杆压入仪器内,方可按下按钮、锁住机芯,将回弹仪装入套筒,平放在干燥阴凉处。

4 检测技术

4.1 一般规定

4.1.1 检测砌体结构或构件灰缝砂浆强度时,宜具有下列资料:

180

1 工程名称及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名称; 2 结构或构件名称、外形尺寸、数量及砌筑砂浆强度等级;

3 水泥品种、厂名及强度和安定性试验报告,砂种类、细度,外加剂或掺合料品种、掺量,砂浆配合比等;

4 施工时材料计量情况、养护情况及成型日期等; 5 必要的设计图纸和施工记录; 6 检测原因。

4.1.2 检测结构或构件砂浆强度可采用下列两种方式,其适用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个构件检测:适用于单独的砌体结构或构件砌筑砂浆强度的检测。当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少于9个时,按单个构件检测。单个构件检测结论不得扩大到未检测的构件或范围。

2 按批抽样检测:适用于同一检测批砌体砌筑砂浆的检测。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不应少于9个。 3 大型结构按施工顺序可划分为若干个检测区域,每个检测区域作为一个独立构件,根据检测区域数量,可选择单个构件检测,也可选择按批抽样检测。

4.1.3 按批抽样检测时,应进行随机抽样,且抽测构件最小数量应符合表4.1.3规定。

表4.1.3 随机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 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 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9~15 5 151~280 50 16~25 8 26~50 13 51~90 20 1201~3200 200 91~150 32 3201~10000 315 281~500 500~1200 80 125 4.1.4 测区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单个构件检测时,每一结构或构件测区数不应少于3个;对尺寸较小的构件,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 2 按批抽样检测时,应根据被测墙体或柱的面积及砌筑砂浆质量状况,每个独立构件应布置1~3个测区;

3 测区应均匀分布,不应在构件同一水平面内,每个测区的面积宜控制在1.0m2左右; 4 薄弱部位必须布置测区,并应避开预埋件;

5 检测面应为原状砂浆面,砌体表面粉刷层、勾缝砂浆、污物等应清除干净,必要时可用砂轮清除疏松层和杂物,仔细打磨平整,且不应有残留的粉末和碎屑;

6 被检测灰缝应饱满,其厚度不应小于7mm,并应避开竖缝位置、门窗洞口、后砌洞口和预埋件的边缘;

7 砌体的水平灰缝深度应大于30mm。

4.1.5 每一测区应测试12点,测点应均匀分布在砌体的水平灰缝上,不得在竖缝上布置测点,同一测区每条灰缝测点不宜多于2点。

4.1.6 结构或构件的测区应标有清晰的编号,必要时应在记录纸上描述测区布置示意图和外观质量情况。

4.2 回弹值测量与计算

4.2.1 检测时回弹仪的轴线应始终垂直于结构或构件的砂浆检测面,每一测区应记取12个回弹值,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精确至1。

4.2.2 测点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净距一般不小于240mm,测点距构件边缘或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一般不小于30mm,测点不应在气孔上。

4.2.3 在每一测点上,缓慢施压,快速复位,使用回弹仪连续弹击3次,第1、2次不读数,仅记读第3次回弹值,读数精确至1。检测过程中,回弹仪应始终处于水平状态,其轴线应垂直于检测砂浆表面,且

181

不得移位。

4.3 碳化深度值测量与计算

4.3.1 回弹值测量完毕后,应选择不少于30%测区数在有代表性的位置上测量碳化深度值,若相邻测区碳化深度值相差超过2mm时,应对每一测区的碳化深度值分别测量。

4.3.2 测量碳化深度值时,可用合适的工具在回弹测点表面形成深度大于砂浆碳化深度的孔洞,然后除净孔洞中的粉末和碎屑,不得用水冲洗,立即用浓度为1%酚酞酒精溶液滴在孔洞内壁的边缘处,当已碳化与未碳化界线清楚时,再用深度测量工具测量已碳化与未碳化混凝土交界面到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多次,取其平均值。每次读数精确至0.5mm。

4.3.3 第i个测区的平均碳化深度,应取该测区各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按下式计算:

nddm,ij1i,jn (4.3.3)

式中 dm,i——第i个测区的碳化深度平均值,精确至0.5mm;

di,j——第i个测区第j次测量的碳化深度值,精确至0.5mm; n——第i个测区的碳化深度测量次数。

4.3.4 按公式(4.3.3)计算出的平均碳化深度值dm,i如小于或等于0.4mm,则按无碳化处理;如等于或大于6mm,则平均碳化深度值dm,i按等于6mm计算。

5 砂浆强度的计算

5.0.1 计算第i个测区平均回弹值时,应从该测区的12个回弹值中剔除1个最大值和1个最小值,然后将

182

余下的10个回弹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RRm,ij110i,j10 (5.0.1)

式中 Rm,i——第i个测区回弹平均值,精确至0.1;

Ri,j——第i个测区的第j个回弹值,精确至1。

5.0.2 第i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应根据该测区的平均回弹值和平均碳化深度值曲附录C查得,或按下列公式计算:

1、水泥砂浆测强曲线:

fi0.003542Rm,i2、混合砂浆测强曲线:

2.428010(0.0156dm,i) (5.0.2-1)

fi0.0006384Rm,i2.924910(0.0132dm,i) (5.0.2-2)

式中 fi——第i测区的砂浆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01MPa;

其他品种或特殊生产工艺的砂浆可按本规程附录B的要求建立专用测强曲线进行检测。有专用测强曲线时,砂浆抗压强度换算值的计算应优先采用专用测强曲线。

5.0.3 由各测区的砂浆强度换算值可计算得出砌体砂浆的强度平均值。当测区数不少于5个时,还应计算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nmfcufi1inni (5.0.3-1)

2sfcu(f)i1cun(mf)2cun1 (5.0.3-2)

sfmf (5.0.3-3)

cu式中 mf——被检测砌体砂浆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精确至0.01MPa;

cun ——单个构件检测,取被测单个构件的测区数;按批抽样检测的构件,取被抽取构件测区数之

和;

sf——被检测砌体砂浆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精确至0.01MPa;

cuδ——被检测砌体砂浆强度换算值的变异系数。

5.0.4 同一检测批中的异常数据,可予以舍弃;异常数据的舍弃应符合《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GB4883-85)或其他标准的规定。一般检测中常用格拉布斯准则,将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fcu,1、fcu,2、……、

fcu,n,计算统计量:

Gn(fcu,nmf)/sf

cucu (5.0.4-1) (5.0.4-2)

'Gn(mffcu,1)/sf

cucu取检出水平为5%,剔除水平为1%,按双侧情形检验,检出水平对应临界值为G0.975,剔除水平对应临界值为G0.995。

183

'若Gn>Gn,且Gn>G0.975,则判断'若Gn>Gn,且Gn>G0.995,则判断

fcu,n为异常值,否则,判断没有异常值。 fcu,n为高度异常值,可考虑剔除。

''若Gn>Gn,且Gn>G0.975,则判断fcu,1为异常值,否则,判断没有异常值。 ''若Gn>Gn,且Gn>G0.995,则判断fcu,1为高度异常值,可考虑剔除。

式中 Gn——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Gnfcu,1——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最小值,精确至0.01MPa;

fcu,n——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最大值,精确至0.01MPa;

G0.975——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检测批测区数量由附录A查得; G0.995——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检测批测区数量由附录A查得。

检出异常值后,应分析异常值出现原因,判断异常值是否舍弃。

若检出了一个异常值,应用相同的检出水平和相同的规则,对除去已检出异常值后余下的数值继续检验,直到不能检出异常值为止。

剔除异常值后,应重新计算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5.0.5 当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δ大于0.35时,应检查检测结果离散性较大的原因,若系检测单元划分不当,宜重新划分,并可增加测区数进行补测,然后重新分析计算。 5.0.6 砌体砂浆强度推定值fcu,e,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1 当按单个墙体或柱检测时,以最小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作为该构件的砂浆强度推定值:

fcu,e =fcu,min (5.0.6-1)

式中 fcu,min——最小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01MPa;

fcu,e ——砌体砂浆强度推定值,精确至0.01MPa。

2 当按批抽样检测时,同一检测批砂浆强度推定值,应按下式计算:

fcu,e =minmfcu,fcu,min/0.75 (5.0.6-2)

式中 fcu,e——砌体砂浆强度推定值,精确至0.01MPa;

mf——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精确至0.01MPa。

cu

附录A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表

表A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表

184

测区数量 G0.975 G0.995 测区数量 G0.975 G0.995 测区数量 G0.975 G0.995 5 1.715 1.764 37 3.003 3.343 69 3.252 3.617 6 1.887 1.973 38 3.014 3.356 70 3.257 3.622 7 2.020 2.139 39 3.025 3.369 71 3.262 3.627 8 2.126 2.274 40 3.036 3.381 72 3.267 3.633 9 2.215 2.387 41 3.046 3.393 73 3.272 3.638 10 2.290 2.482 42 3.057 3.404 74 3.278 3.643 11 2.355 2.564 43 3.067 3.415 75 3.282 3.648 12 2.412 2.636 44 3.075 3.425 76 3.287 3.654 13 2.462 2.699 45 3.085 3.435 77 3.291 3.658 14 2.507 2.755 46 3.094 3.445 78 3.297 3.663 15 2.549 2.806 47 3.103 3.455 79 3.301 3.669 16 2.585 2.852 48 3.111 3.464 80 3.305 3.673 17 2.620 2.894 49 3.120 3.474 81 3.309 3.677 18 2.651 2.932 50 3.128 3.483 82 3.315 3.682 19 2.681 2.968 51 3.136 3.491 83 3.319 3.687 20 2.709 3.001 52 3.143 3.500 84 3.323 3.691 21 2.733 3.031 53 3.151 3.507 85 3.327 3.695 22 2.758 3.060 54 3.158 3.516 86 3.331 3.699 23 2.781 3.087 55 3.166 3.524 87 3.335 3.704 24 2.802 3.112 56 3.172 3.531 88 3.339 3.708 25 2.822 3.135 57 3.180 3.539 89 3.343 3.712 26 2.841 3.157 58 3.186 3.546 90 3.347 3.716 27 2.859 3.178 59 3.193 3.553 91 3.350 3.720 28 2.876 3.199 60 3.199 3.560 92 3.355 3.725 29 2.893 3.218 61 3.205 3.566 93 3.358 3.728 30 2.908 3.236 62 3.212 3.573 94 3.362 3.732 31 2.924 3.253 63 3.218 3.579 95 3.365 3.736 32 2.938 3.270 64 3.224 3.586 96 3.369 3.739 33 2.952 3.286 65 3.230 3.592 97 3.372 3.744 34 2.965 3.301 66 3.235 3.598 98 3.377 3.747 35 2.979 3.316 67 3.241 3.605 99 3.380 3.750 36 2.991 3.330 68 3.246 3.610 100 3.383 3.754 注:当测区数量大于100时,可按测区数量为100取值。 185

附录B 专用测强曲线的制定方法

B.0.1 制定专用测强曲线的单位,需具有一级试验室的资质。

B.0.2 制定专用测强曲线的砌体及试件应与欲测检测单元或构件在原材料(含品种、规格)的成型工艺与养护方法等方面条件相同。 B.0.3 砌体及试件的制作和养护:

1 按最佳配合比设计7个强度等级,每一强度等级每一龄期制作3m2砂浆砌体,同时同条件制作6组边长为70.7mm立方体砂浆试件,同一龄期试件宜在同一天内成型完毕。

2 砌体及试件应在与被测检测单元或构件相同的硬化条件下养护。 B.0.4 到龄期后按顺序依次进行下列项目检测: 1 砌体灰缝砂浆强度回弹值检测; 2 砌体灰缝砂浆碳化深度值检测; 3 砂浆试块抗压强度检测。

B.0.5 按本规程要求进行砌体砌筑砂浆回弹值及碳化深度值检测,从每一砌体的12个回弹值中分别剔除其中1个最大值和1个最小值,然后再求余下的10个回弹值的平均值,即得该砌体砂浆回弹平均值Rm,同时检测砌体砂浆的碳化深度值dm。

B.0.6 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JGJ70-90)的规定进行砂浆试块的抗压强度试验,并应取一组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为砂浆试块的抗压强度换算值f2。 B.0.7 专用测强曲线的计算:

1 专用测强曲线的回归方程式,应按每一砌体求得的Rm、dm和f2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计算。 2 推荐采用的回归方程式如下:

f2ARm10Cdm (B.0.7-1)

式中 A、B、C——回归系数;

Rm——砌体砂浆回弹平均值,精确至0.1; dm——砌体砂浆碳化深度值,精确至0.5mm; f2——砂浆试块的抗压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3 回归方程式的强度平均相对误差,强度相对标准差er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B1nfic1100% (B.0.7-2)

ni1fcu,ier1nfi(1)2100% (B.0.7-3) cn1i1fcu,i式中 ——回归方程式的强度平均相对误差(%),精确至0.1;

er——回归方程式的强度相对标准差(%),精确至0.1;

cfcu,i——由第i个砌体砂浆试块抗压试验得出的砂浆强度值,精确至0.01MPa;

fi——由同一砌体的平均回弹值Rm按回归方程式算出的砂浆强度值,精确至0.01MPa;

n——制定回归方程式的砌体数。

186

附录C 砂浆抗压强度换算表

表C-1 水泥砂浆抗压强度换算表

测区平均 回弹值Rm,i 12.0 12.2 12.4 12.6 12.8 13.0 13.2 13.4 13.6 13.8 14.0 14.2 14.4 14.6 14.8 15.0 15.2 15.4 15.6 15.8 16.0 16.2 16.4 16.6 16.8 17.0 17.2 17.4 17.6 17.8 18.0 18.2 18.4 18.6 18.8 19.0 19.2 19.4 19.6 19.8 20.0 20.2 20.4 20.6

0 1.48 1.54 1.60 1.66 1.73 1.79 1.86 1.93 2.00 2.07 2.15 2.22 2.30 2.38 2.46 2.54 2.62 2.71 2.79 2.88 2.97 3.06 3.15 3.25 3.34 3.44 3.54 3.64 3.74 3.85 3.95 4.06 4.17 4.28 4.39 4.51 4.62 4.74 4.86 4.98 5.11 5.23 5.36 5.49 0.5 1.45 1.51 1.57 1.63 1.70 1.76 1.83 1.90 1.97 2.04 2.11 2.18 2.26 2.34 2.41 2.49 2.58 2.66 2.74 2.83 2.92 3.01 3.10 3.19 3.28 3.38 3.48 3.58 3.68 3.78 3.88 3.99 4.10 4.21 4.32 4.43 4.54 4.66 4.78 4.89 5.02 5.14 5.26 5.39 1.0 1.43 1.48 1.54 1.60 1.67 1.73 1.80 1.86 1.93 2.00 2.07 2.14 2.22 2.29 2.37 2.45 2.53 2.61 2.69 2.78 2.87 2.95 3.04 3.13 3.23 3.32 3.42 3.51 3.61 3.71 3.81 3.92 4.02 4.13 4.24 4.35 4.46 4.58 4.69 4.81 4.93 5.05 5.17 5.29 1.5 1.40 1.46 1.52 1.58 1.64 1.70 1.76 1.83 1.90 1.97 2.04 2.11 2.18 2.25 2.33 2.41 2.49 2.57 2.65 2.73 2.81 2.90 2.99 3.08 3.17 3.26 3.36 3.45 3.55 3.65 3.75 3.85 3.95 4.06 4.16 4.27 4.38 4.49 4.61 4.72 4.84 4.96 5.08 5.20 测区的砂浆强度换算值fi(MPa) 测区平均碳化深度值dm,i(mm) 2.0 1.37 1.43 1.49 1.55 1.61 1.67 1.73 1.80 1.86 1.93 2.00 2.07 2.14 2.21 2.29 2.36 2.44 2.52 2.60 2.68 2.76 2.85 2.94 3.02 3.11 3.20 3.30 3.39 3.48 3.58 3.68 3.78 3.88 3.98 4.09 4.20 4.30 4.41 4.53 4.64 4.75 4.87 4.99 5.11 2.5 1.35 1.41 1.46 1.52 1.58 1.64 1.70 1.77 1.83 1.90 1.96 2.03 2.10 2.17 2.25 2.32 2.40 2.47 2.55 2.63 2.72 2.80 2.88 2.97 3.06 3.15 3.24 3.33 3.42 3.52 3.61 3.71 3.81 3.91 4.02 4.12 4.23 4.34 4.44 4.56 4.67 4.78 4.90 5.02 3.0 1.33 1.38 1.44 1.49 1.55 1.61 1.67 1.73 1.80 1.86 1.93 2.00 2.07 2.14 2.21 2.28 2.35 2.43 2.51 2.59 2.67 2.75 2.83 2.92 3.00 3.09 3.18 3.27 3.36 3.46 3.55 3.65 3.74 3.84 3.95 4.05 4.15 4.26 4.37 4.47 4.59 4.70 4.81 4.93 3.5 1.30 1.36 1.41 1.47 1.52 1.58 1.64 1.70 1.77 1.83 1.89 1.96 2.03 2.10 2.17 2.24 2.31 2.39 2.46 2.54 2.62 2.70 2.78 2.86 2.95 3.04 3.12 3.21 3.30 3.39 3.49 3.58 3.68 3.78 3.88 3.98 4.08 4.18 4.29 4.39 4.50 4.61 4.73 4.84 4.0 1.28 1.33 1.39 1.44 1.50 1.55 1.61 1.67 1.73 1.80 1.86 1.93 1.99 2.06 2.13 2.20 2.27 2.35 2.42 2.50 2.57 2.65 2.73 2.81 2.90 2.98 3.07 3.15 3.24 3.33 3.42 3.52 3.61 3.71 3.81 3.91 4.01 4.11 4.21 4.32 4.42 4.53 4.64 4.75 4.5 1.26 1.31 1.36 1.41 1.47 1.53 1.58 1.64 1.70 1.76 1.83 1.89 1.96 2.02 2.09 2.16 2.23 2.30 2.38 2.45 2.53 2.60 2.68 2.76 2.85 2.93 3.01 3.10 3.19 3.27 3.36 3.46 3.55 3.64 3.74 3.84 3.93 4.03 4.14 4.24 4.34 4.45 4.56 4.67 5.0 1.23 1.29 1.34 1.39 1.44 1.50 1.56 1.61 1.67 1.73 1.79 1.86 1.92 1.99 2.05 2.12 2.19 2.26 2.33 2.41 2.48 2.56 2.64 2.71 2.79 2.88 2.96 3.04 3.13 3.22 3.30 3.39 3.49 3.58 3.67 3.77 3.86 3.96 4.06 4.16 4.27 4.37 4.48 4.58 5.5 1.21 1.26 1.31 1.37 1.42 1.47 1.53 1.59 1.64 1.70 1.76 1.82 1.89 1.95 2.02 2.08 2.15 2.22 2.29 2.36 2.44 2.51 2.59 2.67 2.74 2.82 2.91 2.99 3.07 3.16 3.25 3.33 3.42 3.51 3.61 3.70 3.80 3.89 3.99 4.09 4.19 4.29 4.40 4.50 ≥6.0 1.19 1.24 1.29 1.34 1.39 1.45 1.50 1.56 1.61 1.67 1.73 1.79 1.85 1.92 1.98 2.05 2.11 2.18 2.25 2.32 2.39 2.47 2.54 2.62 2.70 2.77 2.85 2.94 3.0 3.10 3.19 3.27 3.36 3.45 3.54 3.63 3.73 3.82 3.92 4.02 4.12 4.22 4.32 4.42 187

测区平均 回弹值Rm,i 20.8 21.0 21.2 21.4 21.6 21.8 22.0 22.2 22.4 22.6 22.8 23.0 23.2 23.4 23.6 23.8 24.0 24.2 24.4 24.6 24.8 25.0 25.2 25.4 25.6 25.8 26.0 26.2 26.4 26.6 26.8 27.0 27.2 22.4 27.4 27.6 27.8 28.0 28.2 28.4 28.6 28.8 29.0 29.2 29.4 29.6 29.8 30.0 188

续表C-1 测区的砂浆强度换算值fi(MPa) 测区平均碳化深度值dm,i(mm) 0 5.62 5.75 5.88 6.02 6.16 6.30 6.44 6.58 6.72 6.87 7.02 7.17 7.32 7.48 7.63 7.79 7.95 8.11 8.28 8.44 8.61 8.78 8.95 9.12 9.30 9.48 9.66 9.84 10.02 10.21 10.39 10.58 10.77 6.72 10.97 11.16 11.36 11.56 11.76 11.96 12.17 12.38 12.59 12.80 13.01 13.23 13.45 13.67 0.5 5.52 5.65 5.78 5.91 6.05 6.18 6.32 6.46 6.60 6.75 6.89 7.04 7.19 7.34 7.50 7.65 7.81 7.97 8.13 8.29 8.46 8.62 8.79 8.96 9.13 9.31 9.48 9.66 9.84 10.02 10.21 10.39 10.58 6.60 10.77 10.96 11.16 11.35 11.55 11.75 11.95 12.16 12.36 12.57 12.78 12.99 13.21 13.42 1.0 5.42 5.55 5.68 5.81 5.94 6.07 6.21 6.35 6.49 6.63 6.77 6.92 7.06 7.21 7.36 7.52 7.67 7.83 7.98 8.14 8.31 8.47 8.63 8.80 8.97 9.14 9.32 9.49 9.67 9.85 10.03 10.21 10.39 6.49 10.58 10.77 10.96 11.15 11.35 11.54 11.74 11.94 12.14 12.35 12.55 12.76 12.97 13.19 1.5 5.32 5.45 5.57 5.70 5.83 5.97 6.10 6.23 6.37 6.51 6.65 6.79 6.94 7.08 7.23 7.38 7.53 7.69 7.84 8.00 8.16 8.32 8.48 8.65 8.81 8.98 9.15 9.32 9.50 9.67 9.85 10.03 10.21 6.37 10.39 10.58 10.76 10.95 11.14 11.34 11.53 11.73 11.93 12.13 12.33 12.54 12.74 12.95 2.0 5.23 5.35 5.48 5.60 5.73 5.86 5.99 6.12 6.26 6.39 6.53 6.67 6.81 6.96 7.10 7.25 7.40 7.55 7.70 7.86 8.01 8.17 8.33 8.49 8.65 8.82 8.99 9.16 9.33 9.50 9.67 9.85 10.03 6.26 10.21 10.39 10.57 10.76 10.95 11.14 11.33 11.52 11.72 11.91 12.11 12.31 12.52 12.72 2.5 5.13 5.26 5.38 5.50 5.63 5.75 5.88 6.01 6.15 6.28 6.42 6.55 6.69 6.83 6.98 7.12 7.27 7.42 7.57 7.72 7.87 8.03 8.18 8.34 8.50 8.66 8.83 8.99 9.16 9.33 9.50 9.67 9.85 6.15 10.03 10.20 10.38 10.57 10.75 10.94 11.13 11.31 11.51 11.70 11.90 12.09 12.29 12.49 3.0 5.04 5.16 5.28 5.40 5.53 5.65 5.78 5.91 6.04 6.17 6.30 6.44 6.57 6.71 6.85 6.99 7.14 7.28 7.43 7.58 7.73 7.88 8.04 8.19 8.35 8.51 8.67 8.83 9.00 9.16 9.33 9.50 9.67 6.04 9.85 10.02 10.20 10.38 10.56 10.74 10.93 11.11 11.30 11.49 11.68 11.88 12.07 12.27 3.5 4.95 5.07 5.19 5.31 5.43 5.55 5.68 5.80 5.93 6.06 6.19 6.32 6.46 6.59 6.73 6.87 7.01 7.15 7.30 7.44 7.59 7.74 7.89 8.05 8.20 8.36 8.52 8.68 8.84 9.00 9.17 9.33 9.50 5.93 9.67 9.84 10.02 10.19 10.37 10.55 10.73 10.92 11.10 11.29 11.48 11.67 11.86 12.05 4.0 4.87 4.98 5.10 5.21 5.33 5.45 5.58 5.70 5.82 5.95 6.08 6.21 6.34 6.48 6.61 6.75 6.89 7.03 7.17 7.31 7.46 7.60 7.75 7.90 8.05 8.21 8.36 8.52 8.68 8.84 9.00 9.17 9.33 5.82 9.50 9.67 9.84 10.01 10.19 10.36 10.54 10.72 10.90 11.09 11.27 11.46 11.65 11.84 4.5 4.78 4.89 5.00 5.12 5.24 5.36 5.48 5.60 5.72 5.85 5.97 6.10 6.23 6.36 6.49 6.63 6.76 6.90 7.04 7.18 7.32 7.47 7.61 7.76 7.91 8.06 8.21 8.37 8.53 8.68 8.84 9.00 9.17 5.72 9.33 9.50 9.66 9.83 10.01 10.18 10.35 10.53 10.71 10.89 11.07 11.25 11.44 11.63 5.0 4.69 4.80 4.92 5.03 5.14 5.26 5.38 5.50 5.62 5.74 5.87 5.99 6.12 6.25 6.38 6.51 6.64 6.78 6.92 7.05 7.19 7.34 7.48 7.62 7.77 7.92 8.07 8.22 8.37 8.53 8.68 8.84 9.00 5.62 9.16 9.33 9.49 9.66 9.83 10.00 10.17 10.34 10.52 10.70 10.87 11.05 11.24 11.42 5.5 4.61 4.72 4.83 4.94 5.05 5.17 5.28 5.40 5.52 5.64 5.76 5.88 6.01 6.14 6.26 6.39 6.53 6.66 6.79 6.93 7.07 7.21 7.35 7.49 7.63 7.78 7.93 8.07 8.22 8.38 8.53 8.69 8.84 5.52 9.00 9.16 9.32 9.49 9.65 9.82 9.99 10.16 10.33 10.51 10.68 10.86 11.04 11.22 ≥6.0 4.53 4.63 4.74 4.85 4.96 5.07 5.19 5.30 5.42 5.54 5.66 5.78 5.90 6.03 6.15 6.28 6.41 6.54 6.67 6.81 6.94 7.08 7.22 7.36 7.50 7.64 7.78 7.93 8.08 8.23 8.38 8.53 8.69 5.42 8.84 9.00 9.16 9.32 9.48 9.65 9.81 9.98 10.15 10.32 10.49 10.66 10.84 11.02 测区平均 回弹值Rm,i 30.2 30.4 30.6 30.8 31.0 31.2 31.4 31.6 31.8 32.0 32.2 32.4 32.6 32.8 33.0 33.2 33.4 33.6 33.8 34.0 34.2 34.4 34.6 34.8 35.0 35.2 35.4 35.6 35.8 36.0 36.2 36.4 36.6 36.8 37.0 37.2 37.4 37.6 37.8 38.0 38.2 38.4 注:表中未列数据按直线内插法计算。

0 13.89 14.11 14.34 14.57 14.80 15.03 15.27 15.51 15.74 15.99 16.23 16.48 16.72 16.97 17.23 17.48 17.74 18.00 18.26 18.52 18.79 19.06 19.33 19.60 19.87 20.15 - - - - - - - - - - - - - - - - 0.5 13.64 13.86 14.09 14.31 14.54 14.77 15.00 15.23 15.46 15.70 15.94 16.18 16.43 16.67 16.92 17.17 17.42 17.68 17.93 18.19 18.45 18.72 18.98 19.25 19.52 19.79 20.06 - - - - - - - - - - - - - - - 1.0 13.40 13.62 13.84 14.06 14.28 14.50 14.73 14.96 15.19 15.42 15.66 15.89 16.13 16.38 16.62 16.86 17.11 17.36 17.61 17.87 18.12 18.38 18.64 18.91 19.17 19.44 19.71 19.98 20.25 - - - - - - - - - - - - - 1.5 13.16 13.37 13.59 13.81 14.02 14.24 14.47 14.69 14.92 15.15 15.38 15.61 15.85 16.08 16.32 16.56 16.81 17.05 17.30 17.55 17.80 18.06 18.31 18.57 18.83 19.09 19.36 19.62 19.89 20.16 - - - - - - - - - - - - 续表C-1 测区的砂浆强度换算值fi(MPa) 测区平均碳化深度值dm,i(mm) 2.0 12.93 13.14 13.35 13.56 13.77 13.99 14.21 14.43 14.65 14.88 15.11 15.33 15.56 15.80 16.03 16.27 16.51 16.75 16.99 17.24 17.48 17.73 17.99 18.24 18.49 18.75 19.01 19.27 19.54 19.80 20.07 - - - - - - - - - - - 2.5 12.70 12.90 13.11 13.32 13.53 13.74 13.96 14.17 14.39 14.61 14.84 15.06 15.29 15.52 15.75 15.98 16.21 16.45 16.69 16.93 17.17 17.42 17.67 17.91 18.17 18.42 18.67 18.93 19.19 19.45 19.71 19.98 20.25 - - - - - - - - - 3.0 12.47 12.67 12.88 13.08 13.29 13.50 13.71 13.92 14.14 14.35 14.57 14.79 15.02 15.24 15.47 15.70 15.93 16.16 16.39 16.63 16.87 17.11 17.35 17.60 17.84 18.09 18.34 18.59 18.85 19.11 19.36 19.62 19.89 20.15 - - - - - - - - 3.5 12.25 12.45 12.65 12.85 13.05 13.26 13.46 13.67 13.88 14.10 14.31 14.53 14.75 14.97 15.19 15.42 15.64 15.87 16.10 16.33 16.57 16.80 17.04 17.28 17.52 17.77 18.01 18.26 18.51 18.77 19.02 19.28 19.53 19.79 20.06 - - - - - - - 4.0 12.03 12.23 12.42 12.62 12.82 13.02 13.22 13.43 13.64 13.85 14.06 14.27 14.49 14.70 14.92 15.14 15.36 15.59 15.81 16.04 16.27 16.50 16.74 16.97 17.21 17.45 17.69 17.94 18.18 18.43 18.68 18.93 19.19 19.44 19.70 19.96 20.22 - - - - - 4.5 11.82 12.01 12.20 12.40 12.59 12.79 12.99 13.19 13.39 13.60 13.81 14.02 14.23 14.44 14.66 14.87 15.09 15.31 15.53 15.76 15.98 16.21 16.44 16.67 16.91 17.14 17.38 17.62 17.86 18.10 18.35 18.60 18.84 19.10 19.35 19.60 19.86 20.12 - - - - 5.0 11.61 11.79 11.98 12.17 12.37 12.56 12.76 12.96 13.16 13.36 13.56 13.77 13.97 14.18 14.39 14.61 14.82 15.04 15.26 15.48 15.70 15.92 16.15 16.38 16.61 16.84 17.07 17.30 17.54 17.78 18.02 18.26 18.51 18.76 19.00 19.25 19.51 19.76 20.02 - - - 5.5 11.40 11.58 11.77 11.96 12.15 12.34 12.53 12.73 12.92 13.12 13.32 13.52 13.73 13.93 14.14 14.35 14.56 14.77 14.99 15.20 15.42 15.64 15.86 16.08 16.31 16.54 16.77 17.00 17.23 17.46 17.70 17.94 18.18 18.42 18.67 18.91 19.16 19.41 19.66 19.91 20.17 - ≥6.0 11.20 11.38 11.56 11.74 11.93 12.12 12.31 12.50 12.69 12.89 13.08 13.28 13.48 13.68 13.89 14.09 14.30 14.51 14.72 14.93 15.14 15.36 15.58 15.80 16.02 16.24 16.47 16.69 16.92 17.15 17.39 17.62 17.86 18.09 18.33 18.57 18.82 19.06 19.31 19.56 19.81 20.06

189

表C-2 混合砂浆抗压强度换算表

测区平均 回弹值Rm,i 12.6 12.8 13.0 13.2 13.4 13.6 13.8 14.0 14.2 14.4 14.6 14.8 15.0 15.2 15.4 15.6 15.8 16.0 16.2 16.4 16.6 16.8 17.0 17.2 17.4 17.6 17.8 18.0 18.2 18.4 18.6 18.8 19.0 19.2 19.4 19.6 19.8 20.0 20.2 20.4 20.6 20.8 21.0 21.2 21.4 21.6 21.8 0 1.06 1.11 1.16 1.21 1.26 1.32 1.38 1.44 1.50 1.56 1.62 1.69 1.76 1.83 1.90 1.97 2.05 2.12 2.20 2.28 2.36 2.45 2.54 2.62 2.71 2.81 2.90 3.00 3.10 3.20 3.30 3.40 3.51 3.62 3.73 3.84 3.96 4.08 4.20 4.32 4.45 4.57 4.70 4.84 4.97 5.11 5.25 0.5 1.04 1.09 1.14 1.19 1.24 1.30 1.36 1.42 1.48 1.54 1.60 1.66 1.73 1.80 1.87 1.94 2.02 2.09 2.17 2.25 2.33 2.41 2.50 2.58 2.67 2.76 2.86 2.95 3.05 3.15 3.25 3.35 3.46 3.56 3.67 3.79 3.90 4.02 4.14 4.26 4.38 4.51 4.63 4.76 4.90 5.03 5.17 1.0 1.02 1.07 1.12 1.17 1.23 1.28 1.34 1.39 1.45 1.51 1.58 1.64 1.71 1.77 1.84 1.91 1.99 2.06 2.14 2.21 2.29 2.38 2.46 2.55 2.63 2.72 2.81 2.91 3.00 3.10 3.20 3.30 3.41 3.51 3.62 3.73 3.84 3.96 4.07 4.19 4.31 4.44 4.56 4.69 4.82 4.95 5.09 1.5 1.01 1.06 1.11 1.16 1.21 1.26 1.32 1.37 1.43 1.49 1.55 1.62 1.68 1.75 1.81 1.88 1.96 2.03 2.10 2.18 2.26 2.34 2.42 2.51 2.59 2.68 2.77 2.86 2.96 3.05 3.15 3.25 3.35 3.46 3.56 3.67 3.78 3.90 4.01 4.13 4.25 4.37 4.49 4.62 4.75 4.88 5.01 测区的砂浆强度换算值fi(MPa) 测区平均碳化深度值dm,i(mm) 2.0 0.99 1.04 1.09 1.14 1.19 1.24 1.30 1.35 1.41 1.47 1.53 1.59 1.65 1.72 1.79 1.86 1.93 2.00 2.07 2.15 2.23 2.30 2.39 2.47 2.55 2.64 2.73 2.82 2.91 3.01 3.10 3.20 3.30 3.41 3.51 3.62 3.73 3.84 3.95 4.07 4.18 4.30 4.43 4.55 4.68 4.81 4.94 2.5 0.98 1.02 1.07 1.12 1.17 1.22 1.28 1.33 1.39 1.45 1.51 1.57 1.63 1.69 1.76 1.83 1.90 1.97 2.04 2.12 2.19 2.27 2.35 2.43 2.52 2.60 2.69 2.78 2.87 2.96 3.06 3.15 3.25 3.35 3.46 3.56 3.67 3.78 3.89 4.01 4.12 4.24 4.36 4.48 4.61 4.73 4.86 3.0 0.96 1.01 1.06 1.10 1.15 1.20 1.26 1.31 1.37 1.42 1.48 1.54 1.60 1.67 1.73 1.80 1.87 1.94 2.01 2.08 2.16 2.24 2.31 2.39 2.48 2.56 2.65 2.74 2.83 2.92 3.01 3.11 3.20 3.30 3.41 3.51 3.62 3.72 3.83 3.94 4.06 4.18 4.29 4.41 4.54 4.66 4.79 3.5 0.95 0.99 1.04 1.09 1.14 1.19 1.24 1.29 1.35 1.40 1.46 1.52 1.58 1.64 1.71 1.77 1.84 1.91 1.98 2.05 2.13 2.20 2.28 2.36 2.44 2.52 2.61 2.69 2.78 2.87 2.97 3.06 3.16 3.25 3.35 3.46 3.56 3.67 3.77 3.89 4.00 4.11 4.23 4.35 4.47 4.59 4.72 4.0 0.93 0.98 1.02 1.07 1.12 1.17 1.22 1.27 1.33 1.38 1.44 1.50 1.56 1.62 1.68 1.75 1.81 1.88 1.95 2.02 2.09 2.17 2.25 2.32 2.40 2.48 2.57 2.65 2.74 2.83 2.92 3.01 3.11 3.20 3.30 3.40 3.51 3.61 3.72 3.83 3.94 4.05 4.17 4.28 4.40 4.52 4.65 4.5 0.92 0.96 1.01 1.06 1.10 1.15 1.20 1.25 1.31 1.36 1.42 1.47 1.53 1.59 1.66 1.72 1.79 1.85 1.92 1.99 2.06 2.14 2.21 2.29 2.37 2.45 2.53 2.61 2.70 2.79 2.88 2.97 3.06 3.16 3.25 3.35 3.45 3.56 3.66 3.77 3.88 3.99 4.10 4.22 4.34 4.45 4.58 5.0 0.91 0.95 0.99 1.04 1.09 1.13 1.18 1.23 1.29 1.34 1.40 1.45 1.51 1.57 1.63 1.69 1.76 1.82 1.89 1.96 2.03 2.10 2.18 2.25 2.33 2.41 2.49 2.57 2.66 2.75 2.83 2.92 3.02 3.11 3.20 3.30 3.40 3.50 3.61 3.71 3.82 3.93 4.04 4.15 4.27 4.39 4.51 5.5 0.89 0.94 0.98 1.02 1.07 1.12 1.17 1.22 1.27 1.32 1.37 1.43 1.49 1.55 1.61 1.67 1.73 1.80 1.86 1.93 2.00 2.07 2.15 2.22 2.30 2.37 2.45 2.54 2.62 2.70 2.79 2.88 2.97 3.06 3.16 3.25 3.35 3.45 3.55 3.66 3.76 3.87 3.98 4.09 4.21 4.32 4.44 ≥6 0.88 0.92 0.96 1.01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1.41 1.47 1.52 1.58 1.64 1.71 1.77 1.83 1.90 1.97 2.04 2.11 2.19 2.26 2.34 2.42 2.50 2.58 2.66 2.75 2.84 2.92 3.02 3.11 3.20 3.30 3.40 3.50 3.60 3.71 3.81 3.92 4.03 4.14 4.26 4.37 190

续表C-2 测区平均 回弹值Rm,i 22.0 22.2 22.4 22.6 22.8 23.0 23.2 23.4 23.6 23.8 24.0 24.2 24.4 24.6 24.8 25.0 25.2 25.4 25.6 25.8 26.0 26.2 26.4 26.6 26.8 27.0 27.2 27.4 27.6 27.8 28.0 28.2 28.4 28.6 28.8 29.0 29.2 29.4 29.6 29.8 30.0 30.2 30.4 30.6 30.8 31.0 31.2 31.4

0 5.39 5.53 5.68 5.83 5.98 6.14 6.30 6.46 6.62 6.78 6.95 7.12 7.30 7.47 7.65 7.83 8.02 8.21 8.40 8.59 8.79 8.98 9.19 9.39 9.60 9.81 10.02 10.24 10.46 10.69 10.91 11.14 11.37 11.61 11.85 12.09 12.34 12.59 12.84 13.09 13.35 13.61 13.88 14.15 14.42 14.70 14.97 15.26 0.5 5.31 5.45 5.60 5.74 5.89 6.05 6.20 6.36 6.52 6.68 6.85 7.01 7.19 7.36 7.54 7.71 7.90 8.08 8.27 8.46 8.65 8.85 9.05 9.25 9.45 9.66 9.87 10.09 10.30 10.52 10.75 10.97 11.20 11.43 11.67 11.91 12.15 12.40 12.64 12.90 13.15 13.41 13.67 13.93 14.20 14.47 14.75 15.03 1.0 5.23 5.37 5.51 5.66 5.80 5.95 6.11 6.26 6.42 6.58 6.74 6.91 7.08 7.25 7.42 7.60 7.78 7.96 8.14 8.33 8.52 8.72 8.91 9.11 9.31 9.52 9.72 9.94 10.15 10.37 10.58 10.81 11.03 11.26 11.49 11.73 11.97 12.21 12.45 12.70 12.95 13.21 13.46 13.72 13.99 14.26 14.53 14.80 1.5 5.15 5.29 5.43 5.57 5.72 5.86 6.01 6.17 6.32 6.48 6.64 6.80 6.97 7.14 7.31 7.48 7.66 7.84 8.02 8.21 8.39 8.58 8.78 8.97 9.17 9.37 9.58 9.79 10.00 10.21 10.43 10.64 10.87 11.09 11.32 11.55 11.79 12.02 12.27 12.51 12.76 13.01 13.26 13.52 13.78 14.04 14.31 14.58 测区的砂浆强度换算值fi(MPa) 测区平均碳化深度值dm,i(mm) 2.0 5.07 5.21 5.35 5.49 5.63 5.78 5.92 6.07 6.23 6.38 6.54 6.70 6.87 7.03 7.20 7.37 7.54 7.72 7.90 8.08 8.27 8.45 8.64 8.84 9.03 9.23 9.43 9.64 9.84 10.05 10.27 10.48 10.70 10.92 11.15 11.38 11.61 11.84 12.08 12.32 12.56 12.81 13.06 13.31 13.57 13.83 14.09 14.36 2.5 5.00 5.13 5.27 5.40 5.55 5.69 5.83 5.98 6.13 6.29 6.44 6.60 6.76 6.93 7.09 7.26 7.43 7.60 7.78 7.96 8.14 8.33 8.51 8.70 8.90 9.09 9.29 9.49 9.70 9.90 10.11 10.33 10.54 10.76 10.98 11.21 11.43 11.66 11.90 12.13 12.37 12.62 12.86 13.11 13.36 13.62 13.88 14.14 3.0 4.92 5.05 5.19 5.32 5.46 5.60 5.75 5.89 6.04 6.19 6.35 6.50 6.66 6.82 6.98 7.15 7.32 7.49 7.66 7.84 8.02 8.20 8.39 8.57 8.76 8.96 9.15 9.35 9.55 9.75 9.96 10.17 10.38 10.60 10.82 11.04 11.26 11.49 11.72 11.95 12.19 12.43 12.67 12.91 13.16 13.41 13.67 13.93 3.5 4.85 4.98 5.11 5.24 5.38 5.52 5.66 5.80 5.95 6.10 6.25 6.40 6.56 6.72 6.88 7.04 7.21 7.38 7.55 7.72 7.90 8.08 8.26 8.44 8.63 8.82 9.01 9.21 9.41 9.61 9.81 10.02 10.23 10.44 10.65 10.87 11.09 11.32 11.54 11.77 12.00 12.24 12.48 12.72 12.96 13.21 13.46 13.72 4.0 4.77 4.90 5.03 5.16 5.30 5.44 5.57 5.72 5.86 6.01 6.16 6.31 6.46 6.62 6.78 6.94 7.10 7.27 7.43 7.61 7.78 7.96 8.13 8.32 8.50 8.69 8.88 9.07 9.26 9.46 9.66 9.87 10.07 10.28 10.49 10.71 10.92 11.14 11.37 11.59 11.82 12.05 12.29 12.53 12.77 13.01 13.26 13.51 4.5 4.70 4.83 4.95 5.09 5.22 5.35 5.49 5.63 5.77 5.92 6.06 6.21 6.36 6.52 6.67 6.83 6.99 7.16 7.32 7.49 7.66 7.84 8.01 8.19 8.37 8.56 8.74 8.93 9.12 9.32 9.52 9.72 9.92 10.13 10.33 10.55 10.76 10.98 11.20 11.42 11.64 11.87 12.10 12.34 12.58 12.82 13.06 13.31 5.0 4.63 4.75 4.88 5.01 5.14 5.27 5.41 5.55 5.68 5.83 5.97 6.12 6.27 6.42 6.57 6.73 6.89 7.05 7.21 7.38 7.55 7.72 7.89 8.07 8.25 8.43 8.61 8.80 8.99 9.18 9.37 9.57 9.77 9.97 10.18 10.39 10.60 10.81 11.03 11.25 11.47 11.69 11.92 12.15 12.39 12.62 12.86 13.11 5.5 4.56 4.68 4.81 4.93 5.06 5.19 5.33 5.46 5.60 5.74 5.88 6.03 6.17 6.32 6.47 6.63 6.78 6.94 7.10 7.27 7.43 7.60 7.77 7.95 8.12 8.30 8.48 8.67 8.85 9.04 9.23 9.43 9.62 9.82 10.02 10.23 10.44 10.65 10.86 11.08 11.30 11.52 11.74 11.97 12.20 12.43 12.67 12.91 ≥6 4.49 4.61 4.73 4.86 4.99 5.11 5.25 5.38 5.51 5.65 5.79 5.93 6.08 6.23 6.38 6.53 6.68 6.84 7.00 7.16 7.32 7.49 7.65 7.83 8.00 8.18 8.35 8.53 8.72 8.90 9.09 9.28 9.48 9.67 9.87 10.08 10.28 10.49 10.70 10.91 11.13 11.34 11.57 11.79 12.02 12.25 12.48 12.71 191

续表C-2 测区平均 回弹值Rm,i 31.6 31.8 32.0 32.2 32.4 32.6 32.8 33.0 33.2 33.4 33.6 33.8 34.0 34.2 34.4 34.6 34.8 35.0 35.2 35.4 35.6 35.8 36.0 36.2 36.4 36.6 36.8 0 15.54 15.83 16.13 16.42 16.72 17.03 17.33 17.64 17.96 18.28 18.60 18.92 19.25 19.59 19.92 20.26 - - - - - - - - - - - 0.5 15.31 15.59 15.88 16.17 16.47 16.77 17.07 17.38 17.69 18.00 18.32 18.64 18.96 19.29 19.62 19.96 20.30 - - - - - - - - - - 1.0 15.08 15.36 15.64 15.93 16.22 16.52 16.81 17.12 17.42 17.73 18.04 18.36 18.68 19.00 19.33 19.66 19.99 20.33 - - - - - - - - - 1.5 14.85 15.13 15.41 15.69 15.98 16.27 16.56 16.86 17.16 17.46 17.77 18.08 18.40 18.71 19.04 19.36 19.69 20.02 - - - - - - - - - 测区的砂浆强度换算值fi(MPa) 测区平均碳化深度值dm,i(mm) 2.0 14.63 14.90 15.17 15.45 15.74 16.02 16.31 16.60 16.90 17.20 17.50 17.81 18.12 18.43 18.75 19.07 19.39 19.72 20.05 - - - - - - - - 2.5 14.41 14.67 14.95 15.22 15.50 15.78 16.06 16.35 16.64 16.94 17.24 17.54 17.84 18.15 18.47 18.78 19.10 19.42 19.75 20.08 - - - - - - - 3.0 14.19 14.45 14.72 14.99 15.26 15.54 15.82 16.11 16.39 16.68 16.98 17.28 17.58 17.88 18.19 18.50 18.81 19.13 19.45 19.78 20.11 - - - - - - 3.5 13.97 14.23 14.50 14.76 15.03 15.31 15.58 15.86 16.15 16.43 16.72 17.01 17.31 17.61 17.91 18.22 18.53 18.84 19.16 19.48 19.80 20.13 - - - - - 4.0 13.76 14.02 14.28 14.54 14.81 15.08 15.35 15.62 15.90 16.18 16.47 16.76 17.05 17.34 17.64 17.94 18.25 18.56 18.87 19.19 19.50 19.83 20.15 - - - - 4.5 13.56 13.81 14.06 14.32 14.58 14.85 15.12 15.39 15.66 15.94 16.22 16.51 16.79 17.08 17.38 17.67 17.97 18.28 18.59 18.90 19.21 19.53 19.85 20.17 - - - 5.0 13.35 13.60 13.85 14.11 14.36 14.63 14.89 15.16 15.43 15.70 15.98 16.26 16.54 16.83 17.11 17.41 17.70 18.00 18.31 18.61 18.92 19.23 19.55 19.87 20.19 - - 5.5 13.15 13.39 13.64 13.89 14.15 14.40 14.66 14.93 15.19 15.46 15.74 16.01 16.29 16.57 16.86 17.14 17.44 17.73 18.03 18.33 18.63 18.94 19.25 19.57 19.89 20.21 - ≥6 12.95 13.19 13.44 13.68 13.93 14.19 14.44 14.70 14.96 15.23 15.50 15.77 16.04 16.32 16.60 16.89 17.17 17.46 17.76 18.05 18.35 18.66 18.96 19.27 19.59 19.90 20.22 注:表中未列数据按直线内插法计算。

第二章 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强度

1 总 则

1.0.1 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强度依据标准为《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强度技术规程》(DBJ14-031-2004)(以下简称“本规程”)。

为统一山东地区使用砂浆贯入仪检测砌体灰缝砂浆强度的方法,保证检测精度,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下列砌体工程中砌体灰缝砂浆强度(以下简称砌筑砂浆强度)的检测和推定,检测结果可作为处理砌体工程质量的一个主要依据。

1 在建工程,砌筑砂浆强度的检测与评定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JGJ70-90)等执行。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按本规程检测和推定砌筑砂浆强度: 1) 砂浆试块缺乏代表性或试块数量不足;

2) 对砂浆试块的试验结果有怀疑或争议,或砂浆试块的试验结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3) 发生工程事故,或对施工质量有怀疑和争议。

2 已建砌体工程,在进行下列可靠性鉴定时,可按本规程检测和推定砌筑砂浆强度:

192

1) 静力安全鉴定及危房鉴定; 2) 抗震鉴定;

3) 大修前的可靠性鉴定;

4) 房屋改变用途、改建、加层或扩建前的专门鉴定。 1.0.3 本规程适合下列条件的砌筑砂浆的检测: 1 符合普通砌筑砂浆用材料、拌和用水的质量标准; 2 采用普通成型工艺;

3 自然养护且砂浆表层为干燥状态; 4 龄期不少于14天; 5 抗压强度为0.4~20.0MPa。

1.0.4 本规程不适用于下列情况砌筑砂浆的检测:

1 测试部位表层与内部的质量有明显差异或内部存在缺陷; 2 遭受化学腐蚀、火灾或冻伤。

1.0.5 当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得按本规程换算测区砂浆强度值,但可制定专用测强曲线或通过试验进行修正:

1 粗砂或细砂配制砂浆; 2 特种成型工艺制作的砂浆; 3 掺微沫剂、引气剂砂浆;

4 长期处于高温、潮湿环境或浸水砂浆。

1.0.6 本测强曲线只适用于与制定该类测强曲线条件相同的砂浆,不得外推。应经常抽取一定数量的同条件试块进行校核,发现有显著差异时,要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否则不得继续使用。

1.0.7 从事贯入式砂浆强度检测仪(简称贯入仪)的校准、保养以及使用本规程进行工程检测的检测机构应具有相应的资质,其检测人员均应通过专业培训与考核,成绩合格。

1.0.8 用贯入法检测及推定砌筑砂浆强度,除应遵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1.0.9 现场检测人员应注意安全劳动保护,根据现场检测条件,参照有关国家安全条例配备劳保用品。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 贯入法

根据测钉贯入砂浆的深度和砂浆抗压强度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压缩工作弹簧加荷,把一测钉贯入砂浆中,由测钉的贯入深度通过测强曲线来换算砂浆抗压强度的检测方法。 2.1.2 同一检测批

相同的生产工艺条件下,同楼层、同强度等级,原材料、配合比、成型工艺、养护条件基本一致、龄期相近,且总量不大于250m3砌体的同类砌筑砂浆。 2.1.3 单个构件

同楼层的独立柱或同楼层两相邻轴线之间面积不大于25m2的墙体。 2.1.4 测区

在一个构件(单片墙体、柱)内,按检测方法的要求,随机布置的一个或若干个检测区域。 2.1.5 测点

贯入试验时,贯入测钉在灰缝上所形成的孔。

193

2.1.6 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

按本规程测得的砂浆贯入深度值,通过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强度山东地区测强曲线计算得到的砌筑砂浆抗压强度值。相当于被测构件在该龄期下同条件养护的边长为70.7mm×70.7mm×70.7mm立方体试块的抗压强度值。 2.1.7 砌筑砂浆强度推定值

相应于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2.2 符号

di' —— 第i个测点贯入深度测量表读数; di —— 第i个测点贯入深度值;

di0 —— 第i个测点贯入深度测量表的不平整度读数;

dm,i —— 第i个测区的贯入深度平均值;

fi —— 第i测区的砂浆强度换算值;

fcu,min —— 最小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

mf —— 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cusf —— 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 cufcu,e —— 砌体砂浆强度推定值;

' —— 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Gn、GnG0.975 ——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附录A查得; G0.995 ——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附录A查得。

3 检测仪器

3.1 技术要求

3.1.1 贯入法检测砂浆强度使用的仪器应包括贯入仪、贯入深度测量表。

3.1.2 贯入仪及贯入深度测量表必须具有制造工厂的产品合格证及校准单位的测试合格证。在贯入仪明显的位置上,应有下列标志:名称、型号、制造厂名(或商标)、出厂编号、出厂日期和计量器具许可证证号及CMC标志等。仪器外壳不允许有碰撞和摔落的明显损伤。 3.1.3 贯入仪(图3.1.3)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1 贯入力应为800±8N; 2 工作行程应为20±0.10mm。

3.1.4 贯入深度测量表(图3.1.4)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1 测头外露长度应为20±0.02mm; 2 分度值应为0.01mm。

3.1.5 测钉长度应为40±0.10mm,直径应为3.5mm,尖端锥度应为45°,测钉量规的量规槽长度应为

0.10mm。 39.50194

131211871096531 42 图3.1.3 贯入仪构造示意图 1—扁头;2—扁头端面;3—测钉;4—贯入杆端面;5—主体;6—贯入杆;7—工作弹簧;8—调整螺母;9—挂钩;10—扳机;11—把手;12—螺

母;13—贯入杆外端 1234 图3.1.4 贯入深度测量表构造示意图 1—百分表;2—锁紧螺钉;3—扁头;4—测头

3.2 校 准

3.2.1 正常使用过程中,贯入仪及贯入深度测量表应每半年校准一次。贯入仪及贯入深度测量表的校准机

195

构必须按照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对仪器进行校准。

3.2.2 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仪器应送校准机构进行校准: 1 新仪器启用前;

2 超过校准有效期(半年);

3 更换主要零件或对仪器进行过调整; 4 检测数据异常; 5 零部件松动; 6 遭遇撞击或其他损坏; 7 累计贯入次数超过5000次。

3.3 其他要求

3.3.1 贯入仪使用完毕后应清除仪器表面和外壳上的污垢、尘土。在闲置和保存时,应平放在干燥阴凉处,工作弹簧应处于自由状态。

3.3.2 贯入仪不得随意拆装,不得自制或更换零部件。

4 检测技术

4.1 一般规定

4.1.1 检测砌体结构或构件灰缝砂浆强度时,宜具有下列资料; 1 工程名称及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名称; 2 结构或构件名称、外形尺寸、数量及砌筑砂浆强度等级;

3 水泥品种、厂名及强度和安定性试验报告,砂种类、细度,外加剂或掺合料品种、掺量,砂浆配合比等;

4 施工时材料计量情况、养护情况及成型日期等; 5 必要的设计图纸和施工记录; 6 检测原因。

4.1.2 检测结构或构件砂浆强度可采用下列两种方式,其适用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个构件检测:适用于单独的砌体结构或构件砌筑砂浆强度的检测。当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少于9个时,按单个构件检测。单个构件检测结论不得扩大到未检测的构件或范围。

2 按批抽样检测:适用于同一检测批砌体砌筑砂浆的检测。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不应少于9个。 3 大型结构按施工顺序可划分为若干个检测区域,每个检测区域作为一个独立构件,根据检测区域数量,可选择单个构件检测,也可选择按批抽样检测。

4.1.3 按批抽样检测时,应进行随机抽样,且抽测构件最小数量应符合表4.1.3规定。

表4.1.3 随机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 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9~15 5 16~25 8 26~50 13 51~90 20 91~150 32 196

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 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151~280 50 281~500 500~1200 80 125 1201~3200 200 3201~10000 315 4.1.4 测区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单个构件检测时,每一结构或构件测区数不应少于3个;对尺寸较小的构件,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 2 按批抽样检测时,应根据被测墙体或柱的面积及砌筑砂浆质量状况,每个独立构件应布置1~3个测区;

3 测区应均匀分布,不应在墙体同一水平面内,每个测区的面积宜控制在1.0m2左右; 4 薄弱部位必须布置测区,并应避开预埋件;

5 检测面应为原状砂浆面,砌体表面粉刷层、勾缝砂浆、污物等应清除干净,必要时可用砂轮清除疏松层和杂物,仔细打磨平整,且不应有残留的粉末和碎屑;

6 被检测灰缝应饱满,其厚度不应小于7mm,并应避开竖缝位置、门窗洞口、后砌洞口和预埋件的边缘;

7 砌体的水平灰缝深度应大于30mm。

4.1.5 每一测区应测试16点,测点应均匀分布在砌体的水平灰缝上,不得在竖缝上布置测点,相邻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小于240mm,同一测区每条灰缝测点不宜多于2个。

4.1.6 结构或构件的测区应标有清晰的编号,必要时应在记录纸上描述测区布置示意图和外观质量情况。

4.2 贯入检测

4.2.1 贯入检测应按下列程序操作:

1 将测钉插入贯入杆的测钉座中,测钉尖端朝外,固定好测钉; 2 用摇柄旋紧螺母,直至挂钩挂上为止,然后将螺母退至贯入杆顶端;

3 将贯入仪扁头对准灰缝中间,并垂直贴在被测砌体灰缝砂浆的表面,握住贯入仪把手,扳动扳机,将测钉贯入被测砂浆中。

4.2.2 每次试验前,应清除测钉上附着的砂浆灰渣等杂物,同时用测钉量规检验测钉的长度,测钉不能通过测钉量规槽时方可使用,否则应重新选用新的测钉。

4.2.3 操作过程中,当测点处的灰缝砂浆存在空洞或测点周围砂浆不完整时,该测点应作废,另选测点补测。

4.2.4 贯入深度的测量应按下列程序操作:

1 将测钉拔出,用吹风器将测点中的粉尘吹干净;

2 贯入深度测量表使用前应按B.3.3条对测头外露长度进行校准。

3 将校准后的贯入深度测量表扁头对准灰缝,同时将测头插入测点中,并保持测量表垂直于被测砌体灰缝砂浆的表面,从表盘中直接读取测量表显示值di',并记录在原始记录中,贯入深度应按下式计算:

di20.00di' (4.2.4)

式中 di'——第i个测点贯入深度测量表读数,精确至0.01mm;

di——第i个测点贯入深度值,精确至0.01mm。

4 直接读数不方便时,可用锁紧螺钉锁定测头,然后取下贯入深度测量表读数。

4.2.5 当砌体的灰缝经打磨仍难以达到平整时,可在测点处标记,贯入检测前用贯入深度测量表测读测点处的砂浆表面不平整度读数di0,然后再在测点处进行贯入检测,读取di',则贯入深度应按下式计算:

didi0di' (4.2.5)

式中 di——第i个测点贯入深度测量表的不平整度读数,精确至0.01mm。

197

0

5 砂浆强度的计算

5.0.1 计算第i个测区平均贯入深度值时,应从该测区的16个贯入深度值中剔除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然后将余下的10个贯入深度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10ddm,ij1j10 (5.0.1)

式中 dm,i——第i个测区贯入深度平均值,精确至0.01mm;

dj——第j个测点的贯入深度值,精确至0.01mm。

5.0.2 第i测区的砂浆强度换算值,应根据该测区的平均贯入深度值dm,i,按不同砂浆品种由本规程附录C查得其砂浆抗压强度换算值fi。其他品种或特殊生产工艺的砂浆可按本规程附录D的要求建立专用测强曲线进行检测。有专用测强曲线时,砂浆抗压强度换算值的计算应优先采用专用测强曲线。

5.0.3 由各测区的砂浆强度换算值可计算得出砌体砂浆的强度平均值。当测区数不少于5个时,还应计算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nmfcufi1inn (5.0.3-1)

2sfcu(f)ii1n(mf)2cun1 (5.0.3-2)

198

sfcumf (5.0.3-3)

cu式中 mf——被检测砌体砂浆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精确到0.01MPa;

cun ——对于单个构件检测,取被测单个构件的测区数;对于按批抽样检测的构件,取被抽取构

件测区数之和;

sf——被检测砌体砂浆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精确到0.01MPa;

cuδ——被检测砌体砂浆强度换算值的变异系数;

fi——第i测区的砂浆强度换算值,精确到0.01MPa。

5.0.4 同一检测批中的异常数据,可予以舍弃;异常数据的舍弃应符合《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GB4883-85)或其他标准的规定。一般检测中常用格拉布斯准则,将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fcu,1、fcu,2、……、

fcu,n,计算统计量:

Gn(fcu,nmf)/sf (5.0.5-1)

cucu'Gn(mffcu,1)/sf (5.0.5-2)

cucu取检出水平为5%,剔除水平为1%,按双侧情形检验,检出水平对应临界值为G0.975,剔除水平对应临界值为G0.995。

'若Gn>Gn,且Gn>G0.975,则判断'若Gn>Gn,且Gn>G

fcu,n为异常值,否则,判断没有异常值。 fcu,n为高度异常值,可考虑剔除。

0.995,则判断

''若Gn>Gn,且Gn>G0.975,则判断fcu,1为异常值,否则,判断没有异常值。 ''若Gn>Gn,且Gn>G0.995,则判断fcu,1为高度异常值,可考虑剔除。

式中 Gn——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Gnfcu,1——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最小值,精确至0.01MPa;

fcu,n——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最大值,精确至0.01MPa;

G0.975——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检测批测区数量由附录A查得; G0.995——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检测批测区数量由附录A查得。

检出异常值后,应分析异常值出现原因,判断异常值是否舍弃。

若检出了一个异常值,应用相同的检出水平和相同的规则,对除去已检出异常值后余下的数值继续检验,直到不能检出异常值为止。

剔除异常值后,应按本规程条5.0.3条重新计算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5.0.5 当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δ大于0.35时,应检查检测结果离散性较大的原因,若系检测单元划分不当,宜重新划分,并可增加测区数进行补测,然后重新分析计算。 5.0.6 砌体砂浆强度推定值fcu,e,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1 当按单个墙体或柱检测时,以最小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作为该构件的砂浆强度推定值:

fcu,e = fcu,min (5.0.6-1)

199

式中 fcu,min——最小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01MPa;

fcu,e ——砌体砂浆强度推定值,精确至0.01MPa。

2 当按批抽样检测时,同一检测批砂浆强度推定值,应按下式计算:

fcu,e =minmfcu,fcu,min/0.75 (5.0.6-2)

式中 fcu,e——砂浆强度推定值,精确至0.01MPa;

mf——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精确至0.01MPa。

cu

附录A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表

表A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表

测区数量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0

G0.975 1.715 1.887 2.020 2.126 2.215 2.290 2.355 2.412 2.462 2.507 2.549 2.585 2.620 2.651 2.681 G0.995 1.764 1.973 2.139 2.274 2.387 2.482 2.564 2.636 2.699 2.755 2.806 2.852 2.894 2.932 2.968 测区数量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G0.975 3.003 3.014 3.025 3.036 3.046 3.057 3.067 3.075 3.085 3.094 3.103 3.111 3.120 3.128 3.136 G0.995 3.343 3.356 3.369 3.381 3.393 3.404 3.415 3.425 3.435 3.445 3.455 3.464 3.474 3.483 3.491 测区数量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G0.975 3.252 3.257 3.262 3.267 3.272 3.278 3.282 3.287 3.291 3.297 3.301 3.305 3.309 3.315 3.319 G0.995 3.617 3.622 3.627 3.633 3.638 3.643 3.648 3.654 3.658 3.663 3.669 3.673 3.677 3.682 3.687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709 2.733 2.758 2.781 2.802 2.822 2.841 2.859 2.876 2.893 2.908 2.924 2.938 2.952 2.965 2.979 2.991 3.001 3.031 3.060 3.087 3.112 3.135 3.157 3.178 3.199 3.218 3.236 3.253 3.270 3.286 3.301 3.316 3.330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3.143 3.151 3.158 3.166 3.172 3.180 3.186 3.193 3.199 3.205 3.212 3.218 3.224 3.230 3.235 3.241 3.246 3.500 3.507 3.516 3.524 3.531 3.539 3.546 3.553 3.560 3.566 3.573 3.579 3.586 3.592 3.598 3.605 3.610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3.323 3.327 3.331 3.335 3.339 3.343 3.347 3.350 3.355 3.358 3.362 3.365 3.369 3.372 3.377 3.380 3.383 3.691 3.695 3.699 3.704 3.708 3.712 3.716 3.720 3.725 3.728 3.732 3.736 3.739 3.744 3.747 3.750 3.754 注:当测区数量大于100时,可按测区数量为100取值。

附录B 贯入仪及贯入深度测量表校准

B.1 贯入力校准

B.1.1 贯入力的校准应在弹簧拉压试验机上进行,校准时贯入仪的工作弹簧应处于自由状态(图B.1.1)。

201

位移表荷载表 图B.1.1 贯入仪校准 1—弹簧拉压试验机;2—贯入仪;3—U形架 B.1.2 弹簧拉压试验机的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位移分度值应为0.01mm; 2 负荷分度值应为0.1N; 3 位移误差应为±0.01mm;

4 负荷误差应小于0.5%(示值误差)。 B.1.3 贯入力的校准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U形架平放在试验机工作台上,然后将贯入仪的贯入杆外端置于U形槽中; 2 将弹簧拉压试验机压头与贯入杆端面接触;

3 下压20±0.10mm,弹簧拉压试验机读数应为800±8N。

B.2 工作行程校准

B.2.1 贯入仪贯入杆外端应先放在U形架的U形槽中,并用深度游标卡尺测量贯入仪在工作弹簧处于自由状态时的贯入杆端面至扁头端面的距离l0。

B.2.2 给贯入仪工作弹簧加荷,直至挂钩挂上为止,并应将螺母退至贯入杆外端。

B.2.3 应再将贯入仪贯入杆外端放在U形架的U形槽中,并用深度游标卡尺测量贯入仪在挂钩状态时的贯入杆端面至扁头端面的距离l1。

B.2.4 两个距离的差(l1- l0)即为工作行程,并应满足20±0.10mm。

B.3 贯入深度测量表校准

B.3.1 贯入深度测量表上的百分表应经法定计量部门校准。

B.3.2 在百分表校准合格后,应再校准贯入深度测量表的测头外露长度。

B.3.3 贯入深度测量表的测头外露长度按下述方法进行校准:将测头外露部分压在钢制长方体量块上,直至扁头端面和量块表面重合(图B.3.3)。此时贯入深度测量表的读数应为20±0.02mm。

202

123 图B.3.3 贯入深度测量表校准 1—校准调整螺母;2—贯入深度测量表;3—钢制长方体量块附录C 砂浆抗压强度换算表

表C 砂浆抗压强度换算表

203

砂浆抗压强度换算值贯入深度砂浆抗压强度换算值贯入深度砂浆抗压强度换算值贯入深度di(mm)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fi(MPa) 水泥砂浆 21.71 20.36 19.15 18.04 17.03 16.10 15.25 14.47 13.75 13.08 12.46 11.89 11.35 10.86 10.39 9.96 9.55 9.17 8.81 8.47 8.15 7.85 7.57 7.30 7.05 6.81 6.58 6.37 6.16 5.97 5.78 5.60 5.44 5.27 5.12 4.97 4.83 4.70 4.57 4.45 4.33 4.22 4.11 4.00 混合砂浆 21.12 19.68 18.38 17.21 16.14 15.17 14.28 13.47 12.73 12.05 11.42 10.83 10.29 9.78 9.33 8.90 8.50 8.12 7.77 7.44 7.13 6.84 6.57 6.31 6.07 5.84 5.62 5.42 5.23 5.04 4.87 4.70 4.55 4.40 4.26 4.12 3.99 3.87 3.75 3.64 3.53 3.43 3.33 3.24 di(mm)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fi(MPa) 水泥砂浆 3.90 3.81 3.71 3.62 3.54 3.45 3.37 3.30 3.22 3.15 3.08 3.01 2.95 2.89 2.83 2.77 2.71 2.66 2.60 2.55 2.50 2.45 2.40 2.36 2.31 2.27 2.23 2.19 2.15 2.11 2.07 2.04 1.99 1.95 1.90 1.86 1.81 1.77 1.73 1.68 1.64 1.60 1.56 1.52 混合砂浆 3.15 3.06 2.98 2.90 2.82 2.75 2.68 2.61 2.55 2.48 2.42 2.36 2.31 2.25 2.20 2.15 2.10 2.05 2.00 1.96 1.92 1.88 1.85 1.81 1.77 1.73 1.69 1.66 1.62 1.59 1.55 1.51 1.48 1.45 1.41 1.38 1.35 1.31 1.28 1.25 1.22 1.19 1.16 1.13 di(mm)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 - - - - fi(MPa) 水泥砂浆 1.48 1.44 1.41 1.37 1.33 1.29 1.26 1.22 1.19 1.15 1.12 1.09 1.05 1.02 0.99 0.96 0.93 0.90 0.87 0.84 0.81 0.78 0.75 0.73 0.70 0.67 0.65 0.62 0.60 0.58 0.55 0.53 0.51 0.49 0.47 0.45 0.43 0.41 0.39 - - - - - 混合砂浆 1.10 1.07 1.04 1.01 0.98 0.96 0.93 0.90 0.88 0.85 0.82 0.80 0.78 0.75 0.73 0.70 0.68 0.66 0.64 0.62 0.59 0.57 0.55 0.53 0.51 0.50 0.48 0.46 0.44 0.42 0.41 0.39 - - - - - - - - - - - - 注:表中未列数据按直线内插法计算。

204

附录D 专用测强曲线的制定方法

D.0.1 制定专用测强曲线的单位,需具有一级试验室的资质。

D.0.2 制定专用测强曲线的砌体及试块应与欲测检测批或构件在原材料(含品种、规格)、成型工艺及养护方法等方面条件相同。

D.0.3 砌体及试块的制作和养护:

1 按常用配合比设计7个强度等级,每一强度等级制作3m2砂浆砌体,同时同条件制作6组边长为70.7mm立方体砂浆试块,同一龄期试块宜在同一天内成型完毕。

2 砌体及试块应在与被测检测批或构件相同的条件下养护,并应保证各个试块的养护条件相同。 D.0.4 在规定龄期,按顺序依次进行下列项目检测:

1 砌体灰缝砂浆强度贯入法检测; 2 砂浆试块抗压强度检测。

D.0.5 按本规程要求进行砌体砌筑砂浆贯入深度值检测,从每一砌体的16个贯入深度值中分别剔除其中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然后再求余下的10个贯入深度值的平均值,即得该砌体平均贯入深度值dm。 D.0.6 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JGJ70-90)的规定进行砂浆试块的抗压强度试验,并应取一组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为砂浆试块的抗压强度换算值f2。 D.0.7 专用测强曲线的计算:

1 专用测强曲线的回归方程式,应按每一砌体求得的dm和对应的f2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计算。 2 推荐采用的回归方程式如下:

B

f2Adm

(D.0.11)

式中 A、B——测强曲线回归系数;

dm——砌体砂浆贯入深度值的平均值,精确至0.01mm;

f2——砂浆试块的抗压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3 回归方程式的强度平均相对误差 ,强度相对标准差er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nf2,i1100% (D.0.12-1)

ni1fcu,ier1nf2,i(1)2100% (D.0.12-2) n1i1fcu,i式中 ——回归方程式的强度平均相对误差(%),精确至0.1;

er——回归方程式的强度相对标准差(%),精确至0.1;

fcu,i——由第i个砌体砂浆试块抗压试验得出的砂浆强度值,精确至0.01MPa;

f2,i——由同一砌体的平均贯入深度值Rm按回归方程式算出的砂浆强度值,精确至0.01MPa; n——制定回归方程式的砌体数。

第七节 砌体工程其它现场检测技术

1 总 则

1.0.1 由四川省建设委员会负责主编的《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315-2000)(以下

205

简称“标准GB/T50315”)于2000年7月6日发布,2000年10月1日实施。这本标准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的标准。本章依据标准GB/T50315介绍原位轴压法、扁顶法、单剪法、单砖双剪法、推出法、砌体通缝单剪法、筒压法、点荷法、射钉法等9种方法。 1.0.2 适用条件

标准GB/T50315所列方法主要是为已有建筑物和一般构筑物进行可靠性鉴定时,采集现场砌体强度参数而制定的方法,有时亦用于建筑物施工验收阶段。其中所列各种方法均不能代替施工和验收阶段已有明确规定的各种材料的衡量施工质量的检测方法。仅是在出现下述情况时,可用标准GB/T50315对新建或已建砌体工程中砖砌体和砂浆进行现场检测和强度推定,

1、新建工程,检测和评定砂浆或砖砌体的强度,应按国家现行标准《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J129-90)等执行;

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按标准GB/T50315检测和推定砂浆或砖砌体的强度: (1)砂浆试块缺乏代表性或试件数量不足;

(2)对砂浆试块的试验结果有怀疑或争议,需要确定实际的砌体抗压、抗剪强度; (3)发生工程事故,或对施工质量有怀疑和争议,需要进一步分析砖、砂浆和砌体的强度。 2、已建砌体工程,在进行下列可靠性鉴定时,可按标准GB/T50315检测和推定砂浆的强度或砖砌体的工作应力、弹性模量和强度:

(1)静力安全鉴定及危房鉴定或其他应急鉴定; (2)抗震鉴定;

(3)大修前的可靠性鉴定;

(4)房屋改变用途、改建、加层或扩建前的专门鉴定。

1.0.3 砖砌体现场检测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6

2 术语、符号

2.1 术 语

2.1.1 检测单元:每一楼层且总量不大于的材料品种和设计强度等级均相同的砌体;

2.1.2 测区:在一个检测单元内按检测方法的要求随机布置的一个或若干个检测区域可按一个构件单片墙体柱作为一个测区;

2.1.3 测点:在一个测区内按检测方法的要求随机布置的一个或若干个检测点;

2.1.4 原位轴压法:采用原位压力机在墙体上进行抗压试验检测砌体抗压强度的方法亦简称轴压法;

2.1.5 扁式液压顶法:采用扁式液压千斤顶在墙体上进行抗压试验检测砌体的受压应力弹性模量抗压强度的方法亦简称扁顶法;

2.1.6 原位砌体通缝单剪法:在墙体上沿单个水平灰缝进行抗剪试验检测砌体抗剪强度的方法亦简称原位单剪法;

2.1.7 原位单砖双剪法:采用原位剪切仪在墙体上对单块顺砖进行双面受剪试验检测砌体抗剪强度的方法;

2.1.8 推出法:采用推出仪从墙体上水平推出单块丁砖测得水平推力及推出砖下的砂浆饱满度以此推定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的方法;

2.1.9 筒压法:将取样砂浆破碎烘干并筛分成符合一定级配要求的颗粒装入承压筒并施加筒压荷载后检测其破损程度用筒压比表示以此推定其抗压强度的方法;

2.1.10 砂浆片剪切法:采用砂浆测强仪检测砂浆片的抗剪强度以此推定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的方法;

2.1.11 点荷法:在砂浆片的大面上施加点荷载以此推定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的方法;

2.1.12 射钉法:采用射钉枪将射钉射入墙体的水平灰缝中依据成组射钉的射入量推定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的方法;

2.1.13 槽间砌体:采用原位轴压法和扁顶法在砖墙上检测砌体的抗压强度时开凿的两个水平槽之间的砌体;

2.1.14 筒压比:采用筒压法检测砂浆强度时砂浆试样经筒压试验并筛分后留在孔径筛以上的累计筛余量与该试样总量的比值简称筒压比。

2.2 符 号

2.2.1 几何参数

A

b h l

—— —— —— ——

构件或试件的截面面积; 宽度;试件截面边长; 高度;试件截面高度; 长度;射钉法的射钉射入量;

207

d —— 砂浆碳化深度

r —— 半径;点荷法的作用半径; t —— 厚度;试件厚度。

2.2.2 作用、效应与抗力、计算指标

N —— 实测破坏荷载值;

fm —— 砌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fV,m —— 砌体抗剪强度平均值;

V —— 砂浆抗剪强度;

f1 —— 砖的抗压强度值; f2 —— 砂浆的抗压强度值;

0 —— 测点上部墙体的平均压应力。

2.2.3 系数

1 —— 原位轴压法测定砌体抗压强度的换算系数;

——

2.2.4 其他

B —— T —— R —— n ——

208

2

3 4 5 6

—— 扁顶法测定砌体抗压强度的换算系数; —— 推出法的砖品种修正系数; —— 推出法的砂浆饱满度修正系数; —— 点荷法的荷载作用半径修正系数;

点荷法的试件厚度修正系数。 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 筒压法中的筒压比; 砂浆回弹值; 数目、样本容量。

3 检测程序及前期工作

3.1 检测程序及工作内容

3.1.1 现场检测工作一般应按下列的程序进行:

接受委托→调查→确定检测目的、内容和范围→确定检测方法→设备仪器校准→测试→计算、分析、推定→出检测报告

检测数据计算、分析有异常值时,还应进行补充测试。 3.1.2 前期工作包括:

(1)收集被检测工程的原设计图纸、施工验收资料、砖与砂浆的品种及有关原材料的试验资料;

(2)现场调查工程的结构形式、环境条件、使用期间的变更情况、砌体质量及其存在问题; (3)进一步明确检测原因和委托方的具体要求。

3.1.3 应根据调查结果和确定的检测目的内容和范围选择一种或数种检测方法对被检测工程划分检测单元并确定测区和测点数。

3.1.4 测试前应检查设备仪器并应进行校准。

3.1.5 计算分析过程中,若发现测试数据不足或出现异常情况,应组织补充测试。 3.1.6 检测工作完毕应及时提出符合检测目的的检测报告。

3.1.7 现场测试结束时,应立即修补因检测造成的砌体局部损伤部位。修补后的砌体,应满足原构件承载能力的要求。

3.1.8 从事测试和强度推定的人员,应经专门培训,合格者方能参加测试和撰写报告。

3.2 检测单元测区和测点

3.2.1 当检测对象为整栋建筑物或建筑物的一部分时,应将其划分为一个或若干个可以独立进行分析的结构单元,每一结构单元划分为若干个检测单元。

3.2.2 每一检测单元内,应随机选择6个构件(单片墙体、柱),作为6个测区。当一个检测单元不足6个构件时,应将每个构件作为一个测区。

3.2.3每一测区应随机布置若干测点。各种检测方法的测点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1)原位轴压法、扁顶法、原位单剪法、筒压法:测点数不应少于1个。

209

(2)原位单砖双剪法、推出法、砂浆片剪切法、点荷法、射钉法:测点数不应少于5个。

3.3 检测方法分类及其选用原则

3.3.1 砌体工程的现场检测方法,按对墙体损伤程度,可分为以下两类:

(1)非破损检测方法,在检测过程中,对砌体结构的既有性能没有影响。

(2)局部破损检测方法,在检测过程中,对砌体结构的既有性能有局部的、暂时的影响,但可修复。

3.3.2 砌体工程的现场检测方法,按测试内容可分为下列几类:

(1)检测砌体抗压强度:原位轴压法、扁顶法; (2)检测砌体工作应力、弹性模量:扁顶法;

(3)检测砌体抗剪强度:原位单剪法、原位单砖双剪法;

(4)检测砌筑砂浆强度:推出法、筒压法、砂浆片剪切法、点荷法、射钉法等。 3.3.3 砖柱和宽度小于2.5m的墙体,不宜选用有局部破损的检测方法。 3.3.4 根据检测目的、设备及环境条件可按照表3.3.4-1选择检测方法。

表3.3.4-1 检测方法一览表

检测方法目的 名称 原位轴压法 砌体抗压强度 扁顶法 特 点 1.属原位检测,直接在墙体上测试,测试结果综合反映材料质量的施工质量; 2.直观性、可比性强; 3.设备较重; 4.检测部位局部破损。 1.属原位检测,直接在墙体上测试,测试结果综合反映材料质量的施工质量; 2.直观性、可比性强; 3.扁顶重复使用率较低,设备较轻; 4.砌体强度较高或轴向变形较大时,难以测出抗压强度; 5.检测部位局部破损。 限制条件 1.槽间砌体每侧的墙体宽度应不小于1.5m; 2.同一墙体上测点数不宜多于1个,测点数量不宜太多。 3.限用于240mm砖墙。 1.槽间砌体每侧的墙体宽度应不小于1.5m; 2.同一墙体上测点数不宜多于1个,测点数量不宜太多。 砌体抗剪强度 原位单砖双剪法 砌筑筒压砂浆法 强度 210

原位单剪法 1.属原位检测,直接在墙体上测试,测试结1.测点选在窗下墙部位,且承受反果综合反映施工质量和砂浆质量; 作用力的墙体应有足够长度; 2.直观性强; 2.测点数量不宜太多。 3.检测部位局部破损。 1.属原位检测,直接在墙体上测试,测试结果综合反映施工质量和砂浆质量; 当砂浆强度低于5MPa时,误2.直观性强; 差较大。 3.设备较轻便; 4.检测部位局部破损。 1.属取样检测; 2.仅需利用一般试验室常用设备; 3.检测部位局部破损。 测点数量不宜太多。 点荷法 射钉法 1.属取样检测; 2.操作简便; 3.检测部位局部破损。 1.属原位无损检测,测区选择不受限制; 2.射钉枪、子弹、射钉有配套定型产品,设备轻便,操作简便; 3.不损伤结构,仅装修层局部损伤。 砂浆强度不应小于2MPa。 1.定量推定砂浆强度,宜与其他检测方法配合使用; 2.砂浆强度不应小于2MPa; 3.检测前,需要用标准靶检校。 1.属取样检测; 砂浆2.专用的砂浆测强仪和其标定仪,较为轻便; 片剪3.试验工作较简便; 切法 4.取样部位局部破损。 1.属原位检测,直接在墙体上测试,测试结果综合反映施工质量和砂浆质量; 当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低于2.设备较轻便; 65%时,不宜选用。 3.检测部位局部破损。 1.属取样检测; 2.砂浆冲击检测仪有定型产品; 3.操作繁琐,取样部位局部破损。 推出法 冲击法 4 原位轴压法

4.1 一般规定

4.1.1 本方法适用于推定240mm厚普通砖砌体的抗压强度。检测时,在墙体上开凿两条水平槽孔,安放原位压力机。原位压力机由手动油泵、扁式千斤顶、反力平衡架等组成,其工作状况如图4.1.1所示。 211 图4.1.1 原位压力机测试工作状况

1—手动油泵;2—压力表;3—高压油管;4—扁式千斤顶;5—拉杆(共4根);

6—反力板;7—螺母;8—槽间砌体;9—砂垫层

4.1.2 测试部位应具有代表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试部位宜选在墙体中部距楼、地面1m左右的高度处;槽间砌体每侧的墙体宽度不应小于1.5m。

(2)同一墙体上,测点不宜多于1个,且宜选在沿墙体长度的中间部位;多于1个时其水平净距不得小于2.0m。

(3)测试部位不得选在挑梁下、应力集中部位以及墙梁的墙体计算高度范围内。

4.2 测试设备的技术指标

4.2.1 原位压力机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2.1-1的要求

表4.2.1-1 原位压力机主要技术指标

指标 项目 400型 额定压力 极限压力 额定行程 极限行程 示值相对误差 400 450 15 20 ±3 600型 500 600 15 20 ±3 4.2.2 原位压力机的力值,每半年应校准一次。

4.3 试验步骤

4.3.1 在测点上开凿水平槽孔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上下水平槽的尺寸应符合表4.3.1-1的要求

表4.3.1-1 水平槽尺寸

名称 上水平槽 下水平槽 长度(mm) 厚度(mm) 高度(mm) 适用机型 450 600 250 250 250 240 240 240 70 70 140 (2)上下水平槽孔应对齐,两槽之间应相距7皮砖。

212

(3)开槽时,应避免扰动四周的砌体,槽间砌体的承压面应修平整。 4.3.2 在槽孔间安放原位压力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上槽内的下表面和扁式千斤顶的顶面,应分别均匀铺设湿细砂或石膏等材料的垫层,垫层厚度可取10mm。

(2)将反力板置于上槽孔,扁式千斤顶置于下槽孔,安放四根钢拉杆,使两个承压板上下对齐后,拧紧螺母并调整其平行度,四根钢拉杆的上下螺母间的净距误差不应大于2mm。

(3)正式测试前,应进行试加荷载试验,试加荷载值可取预估破坏荷载的10%。检查测试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以及上下压板和砌体受压面接触是否均匀密实。经试加荷载,测试系统正常后卸荷,开始正式测试。

4.3.3 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J129—90)有关规定,正式测试时,应分级加荷。每级荷载可取预估破坏荷载的10%,并应在1~1.5min内均匀加完,然后恒载2min。加荷至预估破坏荷载的80%后,应按原定加荷速度连续加荷,直至槽间砌体破坏。当槽间砌体裂缝急剧扩展和增多,油压表的指针明显回退时,槽间砌体达到极限状态。

4.3.4 试验过程中,如发现上下压板与砌体承压面因接触不良,致使槽间砌体呈局部受压或偏心受压状态时,应停止试验。此时应调整试验装置,重新试验,无法调整时应更换测点。

4.3.5 试验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槽间砌体初裂裂缝与裂缝开展情况,记录逐级荷载下的油压表读数、测点位置、裂缝随荷载变化情况简图等。

4.4 数据分析

4.4.1 根据槽间砌体初裂和破坏时的油压表读数,分别减去油压表的初始读数,按原位压力机的校准结果,计算槽间砌体的初裂荷载值和破坏荷载值。 4.4.2 槽间砌体的抗压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fuijNuij/Aij (4.4.2-1)

式中 fui——第个测区第个测点槽间砌体的抗压强度(MPa); j; Nuij——第个测区第个测点槽间砌体的受压破坏荷载值(N)。 Aij——第个测区第个测点槽间砌体的受压面积(mm2)

4.4.3 槽间砌体抗压强度换算为标准砌体的抗压强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fmijfuij/1ij (4.4.3-1)

1ij1.360.540ij (4.4.3-2)

式中 fmi——第i个测区第j个测点的标准砌体抗压强度换算值(MPa); j1ij——原位轴压法的无量纲的强度换算系数;

,其值可按墙体实际所承受的荷载标准值计算。 0ij——该测点上部墙体的压应力(MPa)

213

4.4.4 测区的砌体抗压强度平均值,应按下式计算:

fmi1n1fmij (4.4.4-1) n1j1式中 fmi——第i个测区的砌体抗压强度平均值(MPa);

n1——测区的测点数。

4.4.5 可按两种方法计算0ij:

第一种,一般情况下,用理论方法计算,即计算至该槽间砌体以上的所有墙体及楼屋盖荷载标准值,楼层上的可变荷载标准值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然后换算为压应力值。

第二种,对于重要的鉴定性试验,宜采用实测压应力值。

214

5 扁顶法 5.1 一般规定 5.1.1 本方法适用于推定普通砖砌体的受压工作应力、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检测时在墙体的水平灰缝处开凿两条槽孔,安放扁顶。加荷设备由手动油泵、扁顶等组成。 0 0 0 (a) (b-1) (b-2) (a)测试受压工作应力; (b)测试弹性模量、抗压强度 1—变形测量脚标(两对);2—扁式液压千斤顶;3—三通接头; 4—压力表;5—溢流阀;6—手动油泵

5.1.2 测试部位与原位轴压法要求一致。

5.2 测试设备的技术指标

5.2.1 扁顶由厚1mm合金钢板焊接而成,总厚度为5~7mm,大面尺寸分别为250mm×250mm、250mm×380mm、380mm×380mm和380mm×500mm,对240mm厚墙体可选用前两种扁顶,对370mm厚墙体可选用后两种扁顶。

5.2.2 扁顶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2.2-1的要求。

表5.2.2-1 扁顶主要技术指标 项 目 额定压力(kN)

指 标 400 项 目 极限行程(mm) 指 标 15 215

极限压力(kN) 额定行程(mm) 480 示值相对误差(%) 10 ±3 5.2.3 每次使用前,应校准扁顶的力值。

5.2.4 手持式应变仪和千分表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2.4-1的要求。

表5.2.4-1 手持式应变仪和千分表的主要技术指标 项 目 行程(mm) 分辨率(mm) 5.3 试验步骤

5.3.1 实测墙体的受压工作应力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选定的墙体上,标出水平槽的位置并应牢固粘贴两对变形测量的脚标。脚标应位于水平槽正中并跨越该槽;脚标之间的标距应相隔四皮砖,宜取250mm。试验前应记录标距值,精确至0.1mm。

(2)使用手持应变仪或千分表在脚标上测量砌体变形的初读数,应测量3次,并取其平均值。 (3)在标出水平槽位置处,剔除水平灰缝内的砂浆。水平槽的尺寸应略大于扁顶尺寸。开凿时不应损伤测点部位的墙体及变形测量脚标。应清理平整槽的四周,除去灰渣。

(4)使用手持式应变仪或千分表在脚标上测量开槽后的砌体变形值,待读数稳定后方可进行下一步试验工作。

(5)在槽内安装扁顶,扁顶上下两面宜垫尺寸相同的钢垫板,并应连接试验油路。 (6)正式测试前,应进行试加荷载试验,试加荷载值可取预估破坏荷载的10%。检查测试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以及上下压板和砌体受压面接触是否均匀密实。经试加荷载,测试系统正常后卸荷,开始正式测试。

(7)正式测试时,应分级加荷。每级荷载应为预估破坏荷载值的5%,并应在1.5~2min内均匀加完,恒载2min后,测读变形值。当变形值接近开槽前的读数时,应适当减小加荷级差,直至实测变形值达到开槽前的读数,然后卸荷。

5.3.2 实测墙内砌体抗压强度或弹性模量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完成墙体的受压工作应力测试后,开凿第二条水平槽,上下槽应互相平行、对齐。当选用250mm×250mm扁顶时,两槽之间相隔7皮砖,净距宜取430mm;当选用其他尺寸的扁顶时,两槽之间相隔8皮砖,净距宜取490mm。遇有灰缝不规则或砂浆强度较高而难以凿槽的情况,可以在槽孔处取出一皮砖,安装扁顶时应采用钢制楔形垫块调整其间隙。

(2)应按第1条第(5)款要求在上下槽内安装扁顶。

216

指 标 1~3 0.001 (3)正式测试前,应进行试加荷载试验,试加荷载值可取预估破坏荷载的10%。检查测试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以及上下压板和砌体受压面接触是否均匀密实。经试加荷载,测试系统正常后卸荷,开始正式测试。

(4)正式测试时,应分级加荷。每级荷载可取预估破坏荷载的10%,并应在1~1.5min内均匀加完,然后恒载2min。加荷至预估破坏荷载的80%后,应按原定加荷速度连续加荷,直至槽间砌体破坏。当槽间砌体裂缝急剧扩展和增多,油压表的指针明显回退时,槽间砌体达到极限状态。

当需要测定砌体受压弹性模量时,应在槽间砌体两侧各粘贴一对变形测量脚标,脚标应位于槽间砌体的中部,脚标之间相隔4条水平灰缝,净距宜取250mm。试验前应记录标距值,精确至0.1mm。按上述加荷方法进行试验,测记逐级荷载下的变形值。加荷的应力上限不宜大于槽间砌体极限抗压强度的50%。

(5)当槽间砌体上部压应力小于0.2MPa时,应加设反力平衡架,方可进行试验。反力平衡架可由两块反力板和四根钢拉杆组成。

5.3.3 当仅需要测定砌体抗压强度时,应同时开凿两条水平槽,按第2条的要求进行试验。 5.3.4 试验记录内容应包括描绘测点布置图、墙体砌筑方式、扁顶位置、脚标位置、轴向变形值、逐级荷载下的油压表读数、裂缝随荷载变化情况简图等。

5.4 数据分析

5.4.1 根据扁顶的校准结果,应将油压表读数换算为试验荷载值。

5.4.2 根据试验结果,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的方法,计算砌体在有侧向约束情况下的弹性模量;当换算为标准砌体的弹性模量时,计算结果应乘以换算系数0.85。

墙体的受压工作应力,等于实测变形值达到开凿前的读数时所对应的应力值。 5.4.3 槽间砌体的抗压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fuijNuij/Aij (5.4.3-1)

式中 fui——第个测区第个测点槽间砌体的抗压强度(MPa); j; Nuij——第个测区第个测点槽间砌体的受压破坏荷载值(N)。 Aij——第个测区第个测点槽间砌体的受压面积(mm2)

5.4.4 槽间砌体抗压强度换算为标准砌体的抗压强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fmijfuij/2ij (5.4.4-1)

2ij1.184式中

oijfuij4.18(oijfuij)2 (5.4.4-2)

2ij——扁顶法的强度换算系数。

5.4.5 测区的砌体抗压强度平均值,应按第三节计算。

217

6 原位单剪法

6.1 一般规定

6.1.1 本方法适用于推定砖砌体沿通缝截面的抗剪强度。检测时,测试部位宜选在窗洞口或其他洞口下三皮砖范围内,试件的加工过程中应避免扰动被测灰缝,试件具体尺寸应符合规定。 6.1.2 加工、制备试件过程中,被测灰缝如发生明显的扰动,应舍去此试件。

218

窗洞宽现浇混凝土传力件切口剪切面A被测砌体根据设备长度而定约450~500皮砖 图6.1.1 试件大样 6.2 测试设备的技术指标 6.2.1 测试设备包括螺旋千斤顶或卧式液压千斤顶、荷载传感器及数字荷载表等。试件的预估破坏荷载值应在千斤顶、传感器最大测量值的20%~80%之间。 6.2.2 检测前,应标定荷载传感器及数字荷载表,其示值相对误差不应大于3%。 6.3 试验步骤 6.3.1 在选定的墙体上,应采用振动较小的工具加工切口。 现浇混凝土传力件切口被测砌体千斤顶传感器剪切面Af 图6.3.1 测试装置 6.3.2 测量被测灰缝的受剪面尺寸,精确至1mm。 6.3.3 安装千斤顶及测试仪表,千斤顶的加力轴线应严格对准被测灰缝的上表面,以减小附加弯矩和撕拉应力,或避免灰缝处于压应力状态。 6.3.4 应匀速施加水平荷载,并控制试件在2~5min内破坏。当试件沿受剪面滑动、千斤顶开始卸荷时,即判定试件达到破坏状态。记录破坏荷载值,结束试验。在预定剪切面(灰缝)破坏,此次试验有效。 219 6.3.5 加荷试验结束后,翻转已破坏的试件,检查剪切面破坏特征及砌体砌筑质量,并详细记录。

6.4 数据分析

6.4.1 根据测试仪表的校准结果,进行荷载换算,精确至10N。

6.4.2 根据试件的破坏荷载和受剪面积,应按下式计算砌体的沿通缝截面抗剪强度:

fVijNVij (6.4.2-1)

式中6.4.3 式中

220

AVijfVi——第ji个测区第j个测点的砌体沿通缝截面抗剪强度(MPa); NVij——第i个测区第j个测点的抗剪破坏荷载(N);

A2ij——第i个测区第j个测点的受剪面积(mm)。

测区的砌体沿通缝截面抗剪强度平均值,应按下式计算:

f1n1VinfVij 1j1fVi——第i个测区的砌体沿通缝截面抗剪强度平均值(MPa)。 6.4.3-1)

7 原位单砖双剪法

7.1 一般规定

7.1.1 本方法适用于推定烧结普通砖砌体的抗剪强度,检测时,将原位剪切仪的主机安放在墙体的槽孔内,掏空被剪砖的竖缝。

7.1.2 本方法宜选用释放受剪面上部压应力作用下的试验方案;当能准确计算上部压应力时,也可选用在上部压应力作用下的试验方案。 7.1.3 在测区内选择测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个测区随机布置的n1个测点,在墙体两面的数量宜接近或相等。以一块完整的顺砖及其上下两条水平灰缝作为一个测点(试件)。

(2)试件两个受剪面的水平灰缝厚度应为8~12mm。

(3)下列部位不应布设测点:门、窗洞口侧边120mm范围内;后补的施工洞口和经修补的砌体;独立砖柱和窗间墙。

(4)同一墙体的各测点之间,水平方向净距不应小于0.62mm,垂直方向净距不应小于0.5mm。

7.2 测试设备的技术指标

7.2.1 原位剪切仪的主机为一个附有活动承压钢板的小型千斤顶。 7.2.2 原位剪切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7.2.2-1的规定。

表7.2.2-1 原位剪切仪主要技术指标

指 标 项 目 75型 额定推力 相对测量范围 额定行程 示值相对误差 7.2.3 原位剪切仪的力值应每半年校准一次。

7.3 试验步骤

7.3.1 当采用带有上部压应力作用的试验方案时,应按要求将剪切试件相邻一端的一块砖掏出,清除四周的灰缝,制备出安放主机的孔洞,其截面尺寸不得小于115mm×65mm,掏空、清除剪切试件另一端的竖缝。

7.3.2 当采用释放试件上部压应力的试验方案时,尚应掏空水平灰缝,掏空范围由剪切试件的两

221

150型 150 20~80 >20 ±3 75 端向上按45°角扩散至灰缝4,掏空长度应大于620mm,深度应大于240mm。

7.3.3 试件两端的灰缝应清理干净。开凿清理过程中,严禁扰动试件;如发现被推砖块有明显缺棱掉角或上、下灰缝有明显松动现象时,应舍去该试件。被推砖的承压面应平整,如不平时应用扁砂轮等工具磨平。

7.3.4 将剪切仪主机放入开凿好的孔洞中,使仪器的承压板与试件的砖块顶面重合,仪器轴线与砖块轴线吻合。若开凿孔洞过长,在仪器尾部应另加垫块。

7.3.5 操作剪切仪,匀速施加水平荷载,直至试件和砌体之间相对位移,试件达到破坏状态。加荷的全过程宜为1~3min。

7.3.6 记录试件破坏时剪切仪测力计的最大读数,精确至0.1个分度值。采用无量纲指示仪表的剪切仪时,尚应按剪切仪的校准结果换算成以N为单位的破坏荷载。

7.4 数据分析

7.4.1 试件沿通缝截面的抗剪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fVij0.64NVij2AVij0.7ij (7.4.1-1)

式中 AVi——第i个测区第j个测点单个受剪截面的面积(mm2)。 j7.4.2 测区的砌体沿通缝截面抗剪强度平均值,应按下式计算

1n1fVifVij (7.4.2-1)

n1j1式中 fVi——第i个测区的砌体沿通缝截面抗剪强度平均值(MPa)。

222

8 推出法

8.1 一般规定

8.1.1 本方法适用于推定240mm厚普通砖墙中的砌筑砂浆强度,所测砂浆的强度等级宜为M1~M15。检测时,将推出仪安放在墙体的孔洞内。推出仪由钢制部件、传感器、推出力峰值测定仪等组成。

8.1.2 选择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测点宜均匀布置在墙上,并应避开施工中的预留洞口。 (2)被推丁砖的承压面可采用砂轮磨平,并应清理干净。 (3)被推丁砖下的水平灰缝厚度应为8~12mm。

(4)测试前,被推丁砖应编号,并详细记录墙体的外观情况。

8.2 测试设备的技术指标

8.2.1 推出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8.2.1-1的要求

表8.2.1-1 推出仪的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 额定推力(kN) 指标 30 项目 额定行程(mm)

223

指标 80 相对测量范围(%) 20~80 示值相对误差(%) ±3 8.2.2 力值显示仪器(或仪表)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最小分辨值为0.05kN,力值范围为0~30 kN。 (2)具有测力峰值保持功能。

(3)仪器读数显示稳定,在4h内的读数漂移应小于0.05kN。 8.2.3 推出仪的力值应每年校准一次。

8.3 试验步骤

8.3.1 取出被推丁砖上部的两块顺砖,应遵守下列规定:

(1)使用冲击钻在被推丁砖上部水平灰缝外侧打出约40mm的孔洞。 (2)用锯条锯开被推丁砖上部水平灰缝。 (3)将扁铲打入上一层灰缝,取出两块顺砖。

(4)用锯条锯切被推丁砖两侧的竖向灰缝,直至下皮砖顶面。 (5)开洞及清缝时,不得扰动被推丁砖。

8.3.2 安装推出仪,用尺测量前梁两端与墙面距离,使其误差小于3mm。传感器的作用点,在水平方向应位于被推丁砖中间,铅垂方向应距被推丁砖下表面之上15mm处。

8.3.3 旋转加荷螺杆对试件施加荷载,加荷速度宜控制在5kN/min。当被推丁砖和砌体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试件达到破坏状态。记录推出力Nij。 8.3.4 取下被推丁砖,用百格网测试砂浆饱满度Bij。

8.4 数据分析

8.4.1单个测区的推出力平均值,应按下式计算

1n1Ni3iNij (8.4.1-1)

n1j1式中 Ni——第i个测区的推出力平均值(kN),精确至0.01kN;

Nij——第i个测区第j块测试砖的推出力峰值(kN);

3i——砖品种的修正系数,对烧结普通砖,取1.00,对蒸压(养)灰砂砖,取1.14。

8.4.2 测区的砂浆饱满度平均值,应按下式计算

1n1BiBij (8.4.2-1)

n1j1式中 Bi——第i个测区的砂浆饱满度平均值以小数计;

224

Bij——第i个测区第j块测试砖下的砂浆饱满度实测值,以小数计。

8.4.3 测区的砂浆强度平均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f2i0.3(Ni/4i)1.19 (8.4.3-1)

4i0.45Bi20.9Bi (8.4.3-2)

式中 f2i——第个测区的砂浆强度平均值(MPa);

4i——推出法的砂浆强度饱满度修正系数,以小数计。

当测区的砂浆饱满度平均值小于0.65时,不宜按上述公式计算砂浆强度,宜选用其他方法推定砂浆强度。

注:对蒸压(养)灰砂砖墙体,相当于以蒸压(养)灰砂砖为底模的砂浆试块强度。

225

9 筒压法

9.1 一般规定

9.1.1 本方法适用于推定烧结普通砖墙中的砌筑砂浆强度。检测时,应从砖墙中抽取砂浆试样,在试验室内进行筒压荷载试验,测试筒压比,然后换算为砂浆强度。 9.1.2 本方法所测试的砂浆品种及其强度范围,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中、细砂配制的水泥砂浆,砂浆强度为2.5~20MPa;

(2)中、细砂配制的水泥石灰混合砂浆(以下简称混合砂浆),砂浆强度为2.5~15MPa; (3)中、细砂配制的水泥粉煤灰砂浆(以下简称粉煤灰砂浆),砂浆强度为2.5~20MPa; (4)石灰质石粉砂与中、细砂混合配制的水泥石灰混合砂浆和水泥砂浆(以下简称石粉砂浆),砂浆强度为2.5~20MPa。

9.1.3 本方法不适用于推定遭受火灾、化学侵蚀等砌筑砂浆的强度。

9.2 测试设备的技术指标

9.2.1 承压筒可用普通碳素钢或合金钢自行制作,也可用测定轻骨料筒压强度的承压筒代替。 9.2.2 其他设备和仪器包括:50~100kN压力试验机或万能试验机;砂摇筛机;干燥箱;孔径为5mm、10mm、15mm的标准砂石筛(包括筛盖和底盘);水泥跳桌;称量为1000g、感量为0.1g的托盘天平。

9.3 试验步骤

9.3.1 在每一测区,从距墙表面20mm以内的水平灰缝中凿取砂浆约4000g,砂浆片(块)的最小厚度不得小于5mm。各个测区的砂浆样品应分别放置并编号,不得混淆。

9.3.2 使用手锤击碎样品,筛取5~15mm的砂浆颗粒约3000g,在105±5℃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备用。

9.3.3 每次取烘干样品约1000g,置于孔径5mm、10mm、15mm标准筛所组成的套筛中,机械摇筛2min或手工摇筛1.5min。称取粒级5~10mm和10~15mm的砂浆颗粒各250G,混合均匀后即为一个试样。共制备三个试样

9.3.4 每个试样应分两次装入承压筒。每次约装1/2,在水泥跳桌上跳振5次,第二次装料并跳振后,整平表面,安上承压盖。

如无水泥跳桌,可按照砂、石紧密体积密度的试验方法颠击密实。

9.3.5 将装料的承压筒置于试验机上,盖上承压盖,开动压力试验机,应于20~40s内均匀加荷至规定的筒压荷载值后,立即卸荷。不同品种砂浆的筒压荷载值分别为:

水泥砂浆、石粉砂浆为20kN;

水泥石灰混合砂浆、粉煤灰砂浆为10kN。

9.3.6 将施压后的试样倒入由孔径5mm和10mm标准筛组成的套筛中,装入摇筛机摇筛2min或手工摇筛1.5min,筛至每隔5s的筛出量基本相等。

226

9.3.7 称量各筛筛余试样的重量(精确至0.1g),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剩余量的总和,与筛分前的试样重量相比,相对差值不得超过试样重量的0.5%,当超过时,应重新进行试验。

9.4 数据分析

9.4.1 标准试样的筒压比,应按下式计算

Tijt1t2 (4-7-1)

t1t2t3式中 Tij——第i个测区中第j个试样的筒压比,以小数计;

t1、t2、t3——分别为孔径5mm、10mm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剩余量。

9.4.2 测区的砂浆筒压比,应按下式计算:

Ti1/3(Ti1Ti2Ti3) 式中 Ti——第i个测区的砂浆筒压比平均值,以小数计,精确至0.01;

Ti1、Ti2、Ti3——分别为第i个测区三个标准砂浆试样的筒压比。

9.4.3 根据筒压比,测区的砂浆强度平均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水泥砂浆:

f2i34.58(T2.06i) 水泥石灰混合砂浆:

f22i6.1(Ti)11(Ti) 粉煤灰砂浆:

f2i2.529.4(Ti)32.8(Ti)2 石粉砂浆:

f2i2.713.9(Ti)44.9(Ti)2

4-7-2)

4-7-3)

4-7-4)

4-7-5)

4-7-6)

227

( ( ( ( (

10 砂浆片剪切法

10.1 一般规定

10.1.1 本方法适用推定烧结普通砖砌体中的砌筑砂浆强度。检测时,应从砖墙中抽取砂浆片试样,采用砂浆测强仪测试其抗剪强度,然后换算为砂浆强度。主要仪器是砂浆测强仪。 10.1.2 从每个测点处,宜取出两个砂浆片,一片用于检测,一片备用。

10.2 测试设备的技术指标

10.2.1 砂浆测强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0.2.1-1的要求。

表10.2.1-1 砂浆测强仪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 上下刀片刃口厚度(mm) 上下刀片中心间距(mm) 试验荷载NV范围(N) 示值相对误差(%) 上刀片(mm) 刀片行程 下刀片(mm) 刀片刃口面平面度(mm) 刀片刃口面棱角线直线度(mm) 228

指标 1.8±0.02 2.2±0.05 40~1400 ±3 >30 >3 0.02 0.02 刀片刃口棱角垂直度(mm) 刀片刃口硬度(HRC) 0.02 55~58 10.2.2 砂浆测强标定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0.2.2-1的要求。

表10.2.2-1 砂浆测强标定仪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 标定荷载范围(N) 示值相对误差(%) 作用点偏离下刀片中心面距离(mm) 10.2.3 砂浆测强仪的力值应每半年校准一次。

10.3 试验步骤

10.3.1 制备砂浆片试件,应遵守下列规定:

(1)从测点处的单块砖大面上取下的原状砂浆大片,应编号,分别放入密封袋(如塑料袋)内。

(2)同一个测区的砂浆片,应加工成尺寸接近的片状体,大面、条面均匀平整,单个试件的各向尺寸宜为:厚度7~15mm,宽度15~50mm,长度按净跨度不小于22mm确定。

(3)试件加工完毕,应放入密封袋内。

10.3.2 砂浆试件含水率,应与砌体正常工作时的含水率基本一致。如试件呈冻结状态,应缓慢升温解冻,并在与砌体含水率接近的条件下试验。 10.3.3 砂浆试件的剪切试验,应遵守下列程序:

(1)调平砂浆测强仪,使水准泡居中;

(2)将砂浆试件置于砂浆测强仪内,并用上刀片压紧;

(3)开动砂浆测强仪,对试件匀速连续施加荷载,加荷速度不宜大于10N/s,直至试件破坏。 10.3.4 试件未沿刀片刃口破坏时,此次试验作废,应取备用试件补测。

10.3.5 试件破坏后,应记读压力表指针读数,并根据砂浆测强仪的校准结果换算成剪切荷载值。 10.3.6 用游标卡尺或最小刻度为0.5mm的钢板尺量测试件破坏截面尺寸,每个方向量测两次,分别取平均值。

10.4 数据分析

10.4.1 砂浆试件的抗剪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指标 40~1400 ±1 ±0.2 ij0.95

VijAij (10.4.1-1)

229

式中

ij——第i个测区第j个砂浆试件的抗剪强度(MPa);

; Vij——试件的抗剪荷载值(N)。 Aij——试件破坏截面面积(mm2)

10.4.2 测区的砂浆抗剪强度平均值,应按下式计算:

1n1iij (10.4.2-1)

n1j1式中 i——第i个测区的抗剪强度平均值(MPa)。 10.4.3 测区的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应按下式计算:

f2i7.17i (10.4.3-1)

10.4.4 当测区的砂浆抗剪强度低于0.3MPa时,应对上式的计算结果乘以表10.4.4-1的修正系数。

表10.4.4-1 低强砂浆的修正系数表

i(MPa) 修正系数

>0.30 1.00 0.25 0.86 0.20 0.75 <0.15 0.35 230

11 点荷法

11.1 一般规定

11.1.1 本方法适用于推定烧结普通砖砌体中的砌筑砂浆强度。检测时,应从砖墙中抽取砂浆片试样,采用砂浆点荷仪测试其点荷载值,然后换算为砂浆强度。

11.1.2 从每个测点处,宜取出两个砂浆大片,一片用于检测,一片备用。

11.2 仪器设备

11.2.1 不吨位压力试验机(最小量程宜为0~50kN以内)。 11.2.2 自制加荷装置作为试验机的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钢质加荷头是内角为60°的圆锥体,锥底直径为40mm,锥体高度为30mm;锥体的头部是半径为5mm的截球体,锥球高度为3mm;其他尺寸可自定。加荷头需2个。

(2)加荷头与试验机的连接方法,可根据试验机的具体情况确定,宜将连接件与加荷头设计为一个整体附件;在满足上款要求的前提下,也可制作其他专用加荷附件。

11.3 试验步骤

11.3.1 制备试件,应遵守下列规定:

(1)从每个测点处剥离出砂浆大片。

(2)加工或选取的砂浆试件应符合下列要求:厚度为5~12mm,预估荷载作用半径为15~25mm,大面应平整,但其边缘不要求非常规则。

(3)在砂浆试件上画出作用点,量测其厚度,精确至0.1mm。

11.3.2 将砂浆试件水平放置在下加荷头上,上、下加荷头对准预先画好的作用点,并使上加荷头轻轻压紧试件,然后缓慢匀速施加荷载至试件破坏。试件可能破坏成数个小块。记录荷载值,精确至0.1kN。

11.3.3 将破坏后的试件拼接成原样,测量荷载实际作用点中心到试件破坏线边缘的最短距离即荷载作用半径,精确至0.1mm。

11.4 数据分析

11.4.1 砂浆试件的抗压强度换算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f2ij(33.35ij6ijNij1.1)1.09 (11.4.1-1)

5ij1/(0.05rij1) (11.4.1-2)

6ij1/0.03tij(0.1tij1)0.4 (11.4.1-3)

式中 Nij——点荷载值(kN);

5ij——荷载作用半径修正系数;

6ij——试件厚度修正系数;

231

rij ——荷载作用半径(mm); tij ——试件厚度(mm)

11.4.2 测区的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应按下式计算:

1n1f2if2ij (11.4.2-1)

n1j1

12 射钉法

12.1 一般规定

12.1.1 本方法适用于推定烧结普通砖和多孔砖砌体中M2.5~M15范围内的砌体砂浆强度。检测时,采用射钉枪将射钉射入墙体的水平灰缝中,根据射钉的射入量推定砂浆强度。 12.1.2 每个测区的测点在墙体两面的数量宜各半。

12.2 测试设备的技术指标

12.2.1 测试设备包括射钉、射钉器、射钉弹和游标卡尺。

12.2.2 射钉、射钉器和射钉弹的计量性能可按第五条的规定配套校准,其校准结果应符合下列各项指标的规定:

(1)在标准靶上的平均射入量为29.1mm; (2)平均射入量的允许偏差为±5%; (3)平均射入量的变异系数不大于5% 。

12.2.3 射钉、射钉器和射钉弹每使用1000发或半年,应作一次计量校准。 12.2.4 经配套校准的射钉、射钉器和射钉弹,必须配套使用。

12.3 试验步骤

12.3.1 在各测区的水平灰缝上,应按第(一.2)条的规定标出测点位置。测点处的灰缝厚度不应小于10mm;在门窗洞口附近和经修补的砌体上不应布置测点。 12.3.2 清除测点表面的覆盖层和疏松层,将砂浆表面修理平整。

12.3.3 应事先量测射钉的全长l1 ;将射钉射入测点砂浆中,并量测射钉外露部分的长度l2。射钉的射入量应按下式计算:

ll1l2 (12.3.3-1)

对长度指标l、l1、l2的取值应精确至0.1mm。

12.3.4 射入砂浆中的射钉,应垂直于砌筑面且无擦靠块材的现象,否则应舍去和重新补测。

12.4 数据分析

12.4.1 测区的射钉平均射入量,应按下式计算:

232

1n1lilij (12.4.1-1)

n1j1式中 li——第i个测区的射钉平均射入量(mm);

lij——第i个测区的第j个测点的射入量(mm)。

12.4.2 测区的砂浆抗压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f2ialib (12.4.2-1)

式中 a,b——射钉常数,按表12.4.2-1取值。

表12.4.2-1 射钉常数 砖 品 种 烧结普通砖 烧结多孔砖 12.5 标准射入量的测定与校准方法

12.5.1 凡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标准射入量的测定或校准:

(1)制订新的射钉测强方程时; (2)使用射钉1000枚后;

(3)射钉器、射钉弹和射钉的配套性能发生变化后; (4)对射钉器、射钉弹或射钉的计量性能产生疑问时。

12.5.2 测定或校准使用的铅制标准靶,为直径约100mm、厚度不小于60mm的铅制铸件,其材质应符合GBPbSb10—0.2—0.5的规定。

12.5.3 射钉器、射钉弹和射钉应配套校准,配套使用。 12.5.4 测定或校准方法:

(1)从配套的同批购入的1000发射钉弹和1000枚射钉中,各抽10发(枚)作为测定或校准样品;

(2)将抽出的样品(射钉弹和射钉)随机组合,用配套的射钉器将射钉射入铅靶中,并用游标卡尺测定出每一枚射钉的射入量。

(3)计算平均射入量及其变异系数。

(4)对校准性测试,应按下式计算射入量相对偏差:

a 47000 50000 b 2.52 2.40 llk100% (12.5.4-1) lk式中 lk——射钉测强方程的标准射入量;

233

l——校准测得的平均射入量;

——射入量偏差。

12.5.5 校准结果符合第(二.2)条规定时,判为合格,可在砂浆测强中使用。

12.5.6 校准结果不符合第(二.2)条规定时,判为不合格,不应在砂浆测强中使用。

13 强度推定

13.1 按现行国家标准《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 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GB4883-85)中格拉布斯检验法或狄克逊检验法,检出和剔除检测数据中的异常值和高度异常值。检出水平α取0.05,剔除水平α取0.01。不得随意舍去异常值,应检查是否系材料或施工质量变化等原因导致出现异常值。

一般检测中常用格拉布斯准则,将测区砂浆或砌体强度换算值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fcu,1、fcu,2、……、

fcu,n,计算统计量:

Gn(fcu,nmf)/sf

cucu (13.1-1) (13.1-2)

'Gn(mffcu,1)/sf

cucu取检出水平为5%,剔除水平为1%,按双侧情形检验,检出水平对应临界值为G0.975,剔除水平对应临界值为G0.995。

234

'若Gn>Gn,且Gn>G0.975,则判断'若Gn>Gn,且Gn>G0.995,则判断

fcu,n为异常值,否则,判断没有异常值。 fcu,n为高度异常值,可考虑剔除。

''若Gn>Gn,且Gn>G0.975,则判断fcu,1为异常值,否则,判断没有异常值。 ''若Gn>Gn,且Gn>G0.995,则判断fcu,1为高度异常值,可考虑剔除。

式中 Gn——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Gnfcu,1——测区砂浆或砌体强度换算值最小值,精确至0.01MPa;

fcu,n——测区砂浆或砌体强度换算值最大值,精确至0.01MPa;

G0.975——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检测批测区数量由第一章附录A查得; G0.995——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检测批测区数量由第一章附录A查得。

检出异常值后,应分析异常值出现原因,判断异常值是否舍弃。

若检出了一个异常值,应用相同的检出水平和相同的规则,对除去已检出异常值后余下的数值继续检验,直到不能检出异常值为止。

剔除异常值后,应重新计算测区砂浆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13.2 本标准的各种检测方法,应给出每个测点的检测强度值fij,每一测区的强度平均值,并以测区强度平均值作为代表值。

13.3 每一检测单元的强度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1fn2n2fj1fn2i (13.3-1)

s(i1fi)2 (13.3-2)

n21式中

sf (13.3-3)

。当检测砂浆抗压强度时,f即为f2.m;当检测f——同一检测单元的强度平均值(MPa)

砌体抗压强度时,f即为fm 。

n2 ——同一检测单元的测区数;

fi ——测区的强度代表值(MPa)。当检测砂浆抗压强度时,f2即为f2i;当检测砌体抗压强度时,fi即为fmi 。

s ——同一检测单元,按n2个测区计算的强度标准差(MPa); δ——同一检测单元的强度变异系数。

13.4 每一检测单元的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等级,应分别按下列规定进行推定:

235

(1)当测区数n2不小于6时:

f2,mf2 (13.4-1) f2,min0.75f2 (13.4-2)

式中 f2,m——同一检测单元,按测区统计的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MPa); f2 ——砂浆推定强度等级所对应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值(MPa);

。 f2,min——同一检测单元,测区砂浆抗压强度的最小值(MPa)

(2)当测区数n2小于6时:

f2,minf2 (13.4-3)

(3)当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δ大于0.35时,应检查检测结果离散性较大的原因,若系检测单元划分不当,宜重新划分,并可增加测区数进行补测,然后重新推定。 13.5 每一检测单元的砌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应分别按下列规定进行推定:

(1)当测区数n2不小于6时:

fkfmks (13.5-1)

fv,kfv,mks (13.5-2)

式中 fk——砌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 fm——同一检测单元的砌体抗压强度平均值(MPa); fv,k——砌体抗剪强度标准值(MPa)

; fv,m——同一检测单元的砌体沿通缝截面的抗剪强度平均值(MPa)C ——置信水平,取:C=0.60 ;

k ——与α、C、n2有关的强度标准值计算系数,见下表13.5-1; α——确定强度标准值所取的概率分布下分位数,本标准取α=0.05 表13.5-1 计算系数

n2 k n2 k 236

5 2.005 18 1.773 6 1.947 20 1.764 7 1.908 25 1.748 8 1.880 30 1.736 9 1.858 35 1.728 10 1.841 40 1.721 12 1.816 45 1.716 15 1.790 50 1.712 注:C=0.60,α=0.05 (2)当测区数n2小于6时:

fkfmi,min (13.5-3)

式中 fmi,mi——同一检测单元中,测区砌体抗压强度最小值(MPa); n fvi,min——同一检测单元中,测区砌体抗剪强度最小值(MPa)

(3)每一检测单元的砌体抗压强度,当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δ大于0.2时,应检查检测结果离散性较大的原因,若查明系混入不同总体的样本所致,宜分别进行统计,并分别确定标准值。

13.6 各种检测强度的最终计算或推定结果,均应精确至0.01MPa。

2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