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研究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详细分析了教学中较常采用 但不易于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的传统教学方法,并根据《信息技术》课程这一
学科的特点,极力推荐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 任务驱动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传统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 建构主义
为了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要求;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在我国中小学已逐渐开展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然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通过该课程的开设首先使学生接触、了解计算机和网络文化,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协作精神;其次,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和综合性,且逐渐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目前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只重视知识传授,不关心教学的方法,结果导致了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自由度不够高,不利于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1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信息技术课进行教学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创新,从而产生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教无定法,但教定要有法”。这是各科教学必须遵守的一个通用原则。信息技术课程在这几年中兴起,许多教师还没经验该如何对信息技术课进行教学。大多数教师自然而然地把《信息技术》课程当作一般课程看待,因此在教学中较多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常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1 讲授法
讲授,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作为一种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同样适合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如教学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病毒预防以及计算机的用途等。这种教学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计算机操作性知识的原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讲解,如讲WORD文档中剪贴画的插入时,先用讲授法讲剪贴画在WORD文档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讲图片插入的操作步骤。这种方法主要适应于讲授新课。缺点: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听久后自然感到枯燥无味。 1.2 演示法
演示法主要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利用教学的设备(如幻灯机、投影仪、电视等)或利用到某个软件
来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电脑,对此教师可以展示所要传授的知识。在某些知识的教学中,借助教学设备来演示,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印象深刻的概念。尤其是软件的使用,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适应于讲授新课和复习课。缺点:演示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分散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学生不能够从实践中掌握知识。 1.3 练习法
练习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多次地、多方面地、创造性地应用已学知识的方法。就学生来说,学习中获
得的感知必须多次重复呈现,才能促进理解,而理解的知识通过应用,才能牢固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练习法的意义还在于培养技能和技巧。技能技巧是被理解了的知识的反复应用,达到
会用和纯熟的结果。如打字技能、编程技巧,都需反复练习才能得到,主要适应于训练技能课。缺点:有些学生没有来得及弄清楚所学的知识,就盲目的尝试与猜测。 1.4 自学指导法
自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课本教材或课外书来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养成看书的习惯,扩展知识面必不可少的途径。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创造精神。例如在学习WINDOW2000附带的“画图”软件工具箱的操作时,就可以采取了自学加指导的方法,首先讲解如何获得帮助,指导学生利用帮助菜单,边学边练,先学会画图工具箱一些工具的使用,再让学生掌握一些使用技巧,最后帮助学生总结工具箱的使用步骤,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掌握操作步骤以及出现错误时如何纠正,主要适应于讲授新课。缺点: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很高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责任心,学生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另外,学生可能学不到系统、完整的知识。 1.5 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用口头语言回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方式教学,学生的活动较
多,因而可以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养成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习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及时得到解决。进行谈话法教学,教师的意图要通过学生的语言来表达,并且要求全班学生都处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状态,课堂气氛“活而不乱”。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谈话提纲;另一方面在实际授课时,谈话要围绕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问题展开,并善于结合学生思想动态,适时启发诱导,灵活执行课时计划,主要适应于复习课。缺点: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否则有些学生会产生歧义和误解;在谈话当中会容易将大多数学生冷落在一边。 1.6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各个小组的成员围绕着指定的问题展开议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从而进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方法。讨论法能充分暴露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使教师能及时获得学生反馈的意见;这种方法增加学生交流机会,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教师掌握学生的认识状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其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探求真理、坚持真理的优良品质,主要适应讲授新课和复习课。缺点: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使知识体系的逻辑性降低;时间较长;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只适合于能力较强并积极发言的学生。
2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易于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传统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2)钻研教材,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信息技术课程在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通常是先将教学内容中有关的理论知识一一作细致介绍,然后再介绍如何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在介绍基础知识时,学生一般觉得学习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教学方式单调,使学生缺乏耐心和兴趣,不能做到专心听课。当教师介绍如何运用这些基础知识时,他们虽然被屏幕上丰富多彩的图像吸引住,但由于没有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只能有心无力,难以完成教师要求的练习。再之,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无法在需要的时候运用。所以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久的教师都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学生一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没有兴趣。因此我们认为
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它不利于实现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上用\"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法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所以说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行不通,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本人极力推荐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 任务驱动法。
3 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中得到一种符合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方法 —— 任务驱动法
3.1 何谓“任务驱动”教学法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人们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试验,终于摸索到了一种比较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在这几年期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逐渐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在完成“任务”中学会知识,这就是每一位老师所希望的。 3.1.1 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目前比较受欢迎的主流学习理论,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作为建构者——教师仅是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咨询者、导航者,而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所以说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我们会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很适合这一门课程的教学。 3.1.2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的学习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目标进行精心设计。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正是这种以能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鼓励其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从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制作漂亮的幻灯片”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精美漂亮的幻灯片,并配以动听的音乐,展示给学生,通过视、听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导出问题:“你们想不想也制作这样漂亮的幻灯片呢?”以引出本节“制作幻灯片”的任务。 3.1.3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采用了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时并不是教师手把手地教,而是让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通过任务分析,提出问题,然后在软件环境中自己去探索。在这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不断循
环中,驱动学生主动地学习。这种主动性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有利于学生将原有知识库中相关的知识再现出来,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比如鼠标的单击、双击和拖动等,教师就应当用少量时间讲解操作方法,而让学生自己去摸索。例如:可以让学生玩“空当接龙”来学会鼠标的单击,玩“拼图”软件学会鼠标的双击。然而运用“任务驱动法”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会觉得轻松多了。
3.2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可以从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
创造是发展的灵魂。学生们喜欢独立获取知识,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把握好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空间与时间的尺度。如果说刚接触新软件时,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的任务实例对学生还有吸引力的话,当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后就不再满足于完成那些照猫画虎的模仿性任务了。他们希望探索,喜欢自己去寻找软件中新的精华,但却常常不知该怎样入手。此时我们不妨为其设置尝试探索性任务,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再创造空间,帮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想象、学会学习。如在教学《画图》软件,利用它来画出一幅《雪人》的图画,然后运用电脑展示这一幅图,配上音乐。使学生感觉到电脑绘画真漂亮,电脑真神奇,产生一种强烈想了解、学习电脑画画的愿望。而后,我层层构建任务。《画图》软件的启动,我要求学生用以前学习的知识去试,“画图”的工具和颜色使用的初识,我也是要学生先去试。“画图”工具和颜色的使用,如何使用?让学生去探索它们的使用方法?自己心中一幅漂亮的图画,有兴趣,你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画一画?…… 学生围绕着自己的任务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自己喜欢的图画。教师在学生中只是给以引导和帮助。 3.3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取得的成效
任务驱动法在中小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之后,教师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学生对上课时所掌握的知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有更多的学生能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课堂练习。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敏锐性、构建知识的系统性、迁移知识的灵活性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2)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授信息技术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只有敢于动手操作才能从信息技术课程中获取知识和经验。所以我们知道只有敢于动手,才能将知识牢固地掌握、深刻地理解,才能更灵活地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3)对信息技术教学时使用任务驱动法可以锻炼出学生们的顽强意志。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过程中,使学生们更加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4)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时可以锻炼了学生的互相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学会了彼此互相合作和交流,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起到了取长补短的作用。 3.4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比传统教学法有很大的优势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介绍Word2000的“表格”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将“表格”如何建立、编辑、格式化或者对表格内输入的文字做稍微的处理这一系列的使用方法一一作详细介绍之后,让学生编辑一张课程表。在这种方式下,教师讲解时间长,学生练习时间少,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发展。教师讲解完后,再让学生编辑一张课程表时,部分学生已记不清表格的使用方法。然而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课堂教学,可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张表格,这张表格包含了今天所要讲授的知识点。上课时,老师应该首先明确今天的教学任务是如何对“表格”的使用。学生一开始就被这张设计周全的表格所吸引,并为自己能够亲自制作这么一张表格而兴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共同交流如何设计好一张表格。限制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表格的使用方法,更加熟练地掌握表格的使用技巧。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基础好
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基础稍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知识,让学生在多边共同研讨活动中迸出灵感的火花,尝到了成功完成“任务”的喜悦。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较好地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它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任务,这样既学会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学会了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在设计时也会有吸引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鼓励其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从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最后也有创新性,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行为,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3.5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完美,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在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时也要注意到几点要求:(一)在教学评价上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所以我们不能以传统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如:学生按时完成课堂练习后,教师不能只打个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作品,而是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由学生自己去评价他们的作品,教师在此只起到了辅助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的水平和审美水平,又可以增加学生的交流合作机会。(二)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齐”。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作为老师就要“因材施教”,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三)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所担当的角色,它不再像以往的教学方法那样,教师在教学中占有主导作用。在此学生的知识并不是靠教师的传授,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去摸索得到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缺少。因此,不能认为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才是教师的本分。在使用任务教学法教学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当他们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的指导;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4 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如何开发它的教学方法是当今最关注的问题,虽然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很多的优点。但也要科学地、辨证地看待“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不是万能的,很多知识内容的教学也不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所以我们要加大力度,研究出更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那么,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进一步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伍文庄, 《“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3期。
2. 郭芳,《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
3. 张梦宝,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段》,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5月, 第 20 卷, 第3期。
4. 马玉娟, 《试论“任务驱动”》, 中国电化教育钱晓菁,2002年第9期。 5. 雁北,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山西省雁北师范学院教育技术系。 6. 《学校教育技术操作全书》之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法篇。
7. 史春华,《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校园》, 浙江省长兴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 8. 何克抗教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
【Abstract】This text mainly focus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cour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oth in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detail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which are often used but not easily to make the purpose of the cour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e true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the subje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 will commend a new teaching way to you —— Assignment Drive Standard .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Assignment Drive Standard Constructivis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