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试卷参考答案(12.6)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必要的,它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隔离。
2.D【解析】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确有困难时可请教师、父母作些启发,但不允许依赖他人;教师对作业必须认真批改,但也可以在教师领导下,让学生互相批改和自我批改,使他们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
3.B【解析】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和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即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学生守则、校纪校规都属于制度文化。
4.A【解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 5.A【解析】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6.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谈话法的概念。
7.C【解析】题干中的某校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做法是运用情感陶冶法的体现。
8.C【解析】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9.A【解析】略。
10.C【解析】实验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题干中,教师在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时,选用两个班级控制了一些变量,考察在两种不同的方式下的教学效果,属于实验法。 11.A【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B【解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3.C【解析】教育目的的确立,除了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外,还受文化的影响。例如,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就是强调教育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14.B【解析】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含义:(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学生是完整的人。故选B项。
15.A【解析】双轨制是古代等级特权在学制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结果。它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另一轨是职业教育,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双轨制将社会地位渗透到教育中去,体现了“教育两极分化”的特点。
16.C【解析】“文以载道”“教书育人”都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人的教化。这体现的是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17.C【解析】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8.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操行评定的概念。
19.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0.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师对教育叙事研究法的运用。
21.B【解析】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层层递进。
22.C【解析】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某高校附属小学依托高校的教学资源,请高校的外籍老师给小学生上外语课即属于校本课程。
23.A【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 24.B【解析】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25.C【解析】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分设上院、中院、师范院和外院。其中的师范院即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
26.D【解析】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1)普及性。作为初等教育的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点,因而要求其具有最为广泛的普及性。(2)基础性。我国学校的教育体系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所构成,其中小学教育属于初等教育,它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3)强制性。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这不仅保证了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使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从此有了法律“护航”。
27.C【解析】春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这体现了陶冶教育法的内涵。
28.B【解析】相互调适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计划是可以变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29.D【解析】发现式教学法的弱点在于它花费的时间比较多,这是它无法完全取代讲授法的重要原因。
30.B【解析】“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解析】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包括:(1)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4)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2.ABCDE【解析】略。
3.ABCDE【解析】“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4.ABC【解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艺术家)。
5.ABCD【解析】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复杂性和创造性;(2)连续性和广延性;(3)长期性和间接性;(4)主体性和示范性;(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
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三、判断题
1.√【解析】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方式,教师的核心工作就是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2.√【解析】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3.√【解析】班级个别教育是集体教育的深化和补充,只有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班集体才能健康地发展。
4.×【解析】题干所述内容属于课外校外教育中的科技活动。
5.×【解析】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能仅靠学校教育,而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6.√【解析】略。
7.×【解析】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环节,即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8.√【解析】略。
9.√【解析】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10.√【解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城市和农村、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在经济文化背景、学校物质条件和师资水平等方面相差很大。因此,开展课外活动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四、辨析题(答案要点)
1.(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①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的、可控的因素。教育,从逻辑上既是特殊的实践,又是特殊的环境。由于这种特殊性,使得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②但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和无用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经验证明,进行班主任工作必需注意培养班集体。因为班集体一旦形成,它便能
成为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向其成员提出要求,指出努力方向,并通过集体的活动、纪律与舆论来培养其成员的品德。它能紧密地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成为班主任依靠的一个重要力量。
3.(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即“双基”教学。除此之外,教学的任务还有发展学生智能、体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因此课堂教学的任务并不仅仅是进行“双基”教学。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1.(1)①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这属于内发论的观点,内发论认为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没有什么根本的实质性区别,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成熟的结果,因而完全否定了后天学习、经验的作用。②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故霍尔的观点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2)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2.(1)概念: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2)运用此方法的基本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认真组织;讲授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的要求,教师讲授要有启发性,讲的内容要清楚,但不要“一览无余”,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讲究语言艺术;要组织学生听讲;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六、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
(1)斯霞老师运用了启发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斯霞老师要学生用“饱满”这个词造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由植物的饱满到精神的饱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2)斯霞老师运用了直观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斯霞老师用抬头挺胸的动作,使学生理解“饱满”一词,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3)斯霞老师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斯霞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斯霞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人,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