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锯j}!r研宪考考2008年第48期(总第2176期) ≮ 、 金 融 操作性、可预期的规划。只有这样,我们将来才 能在中央或者地方都能形成某一个中心,将金融 资源集中起来,从而支撑起人民币资产的交易、 金融改革与发展需要整体规划 赵锡军 管理、风险控制以及产品创新。从美国这次次贷 危机来看,如果监管不整合到一定程度,即使金 融机构风险监管能力再强,也会出问题。我们不 能说花旗、大通内部风险控制不强,但是由于各 总结我国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主要 有两点,一是打破过去存在的禁锢;二是借鉴其 他国家、其他文明的经验。经过30年的改革开 放,以往的禁锢已经所剩无几,同时我们也引进 了很多市场机制并逐渐建立起相应的市场,新的 问题是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若继续按照 西方市场制度往前推进,政治改革很难与之协 调;若进一步打破禁锢,我们还无法找到着落点, 这也是为什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复古倾向的原 因。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前形成的政 治、文化、经济的积淀无法成为支撑我国继续发 展的基础,也不能给我们指明未来的方向;由于 一些条件尚不具备,其他国家尤其是成熟市场经 济国家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也不能立即形成 我国未来发展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 一种比较现实的思路,即在突破一定传统约束情 况下,参照其他国家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继续发展 的现实台阶是什么?这个问题涉及范围很广,需 要学界从各个角度展开讨论与研究。 ‘ 就金融领域而言,我们的思路肯定是要将金 融行业发展成较其他国家有优势的行业,目前我 们离这一目标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因此,就解放 思想或者进一步改革而言,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 做。比如,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 如何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以人民币计价的资 产在全球资产份额里占据一定的位置?因此,金 融领域内的改革就技术上而言是有一定的方向 的,但是我们目前并没有形成针对这些工作的具 有战略高度的规划与思路,如“一行三会”仍然 没有形成合力。所以,就金融改革或者解放思想 而言,我们当前的现实选择应该是要形成一个有 种业务是隶属于不同的部门来管,放贷款是一个 部门管,证券化是另一个部门管,管理权不在统 一的部门最后还是会出现问题。这个问题目前 也存在于我国的监管体系中,这是我们必须要考 虑的。在一些具体的业务上,比如说理财业务, 目前经营主体涵盖各类机构,从大的银行到证券 公司、基金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如果 不加强统一监管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田风摘自《银行家))2008年第6期《金融改 革与发展需要整体规划》) 我国金融监管机制优化的建议 张 波 作为持续发展的全球金融中心,美国金融市 场的监管体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经历了复杂 的历史变革进程,具有典型的危机驱动特征。而 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发展历程,又属于典型 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危机驱动模式下诱致性生 成的美国监管体系相比,具有制度变革上的一些 优势。为汲取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考察危机下 的变革措施,可以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一些 有益的反思。 ‘ 要正确认识职能监管机构的利益主体性和 竞争性,平衡安全与效率考量。在分业经营的情 境下,各职能监管机构的治理目标带有明确的部 门性,利益难以协调,甚至可能相互冲突 一种 流行的看法是,这种监管竞争可以带来政策优化 的效率。但是,在市场综合化的情况下,监管竞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锯癣’研宪考考2008-vt-- ̄g 48期(总第2t76期) 争可能诱使一些监管机构纵容本部门的越界行 为,并造成各金融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甚至 政立法,由国务院出台具有效力的实施细则,为 以央行为伞式监管人的金融监管协调体制提供 法律意义上的制度支撑。 有的监管部门只考虑本监管主体的责任而回避 所产生的外部效应,从而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从长期的监管体制改革图景来看,美国监管 事实上,各监管机构的割据化治理模式是次贷危 机爆发的重要肇因:美联储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 连续加息,导致房贷违约风险攀升,直接动摇了 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信用根基;美国证监会长期疏 于关注对冲基金等新兴金融机构;没能有效行使 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综合风险监控,导致商业银行 转移的信贷资产风险又通过投资业务循环回归集 【羽内部等。而次贷危机爆发后,现行体制缺乏有 效控制风险扩散的监管手段。主要的监管政策手 段和中央银行流动性T具是专门用来应对传统银 行危机的,对日益增加的源于银行体系以外的金 融市场危机束手无策。因此,在分业监管的现有 体制下,尤其要重视对监管政策的组织协调和综 合考量。 在既有的协调监管安排的基础上,我国金融 监管当局有必要进一步厘清权责关系,有效适应 综合化转型的市场格局。在我国金融市场混业 经营的进行阶段,应当同步进行监管体系的资源 整合与架构改造。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明确责任 主体,控制全面市场风险,落实市场稳定性监管。 在市场综合化的背景下,市场稳定性监管成为首 要监管目标,也是抵御金融风险的主要屏障。这 种协调性安排生效的前提是有明确的制度构建 和授权支撑,否则就会形式化。值得吸取的教训 是,次贷危机表明,由于规则的模糊化和原则性, 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并未改善金 融市场的监管状况。如法案规定,由美联储理事 会作为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监管人,而金融控股 公司的下属子公司依然由各职能监管机构负责。 但是,在监管过程中若出现分歧,且分业监管机 构认为美联储理事会的监管内容确有不恰当时, 优先执行分业监管机关的规定。就我国现有立 法而言,《中国人民银行法》第9条规定“建立金 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建议以此为依据加快行 改革蓝皮书提出的目标性监管是可供参考的改 革路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牵涉面广,难度大, 应该立足现有体制循序渐进。美国监管改革蓝 皮书提出了j步走的计划,正是考虑到了美国长 期的历史传统和利益格局。与其类似,我国实行 的是分业监管体制,要实现统一监管需要付出较 大的改革成本。而且,我国的金融市场综合化还 处于初级阶段,金融企业的主业特征比较明显, 统一监管的必要性并不充分。因此,可以在协调 现有机构实施功能性监管的基础上,明确主要监 管目标的负责主体。近期可以由人民银行牵头 内部建立专门的综合监管局,具体负责协调、整 合各职能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与行动,共同维护 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随着市场综合化转型的 成熟,综合监管局可以相机独立,并逐渐吸纳现 有监管机构的组织与职能,与人民银行并行承担 金融监管职责。 就监管对象而言,要尽快启动对金融控股集 团的全面监管,防止次贷危机中花旗现象在我国 的重演。1999年巴塞尔委员会、证监会国际组 织和国际保险监管协会联合公布的《多元化金融 集团监管的最终文件》,第一次对金融控股集团 的监管提出国际性指导原则。目前,我国对金融 控股集团的监管既无明确的法律规范,也无具体 的监管组织和程序,值得反思。就次贷危机的教 训而言,尤其要注意银行系金融控股集团的全面 监管。在节约部分交易成本的同时,综合化经营 会给银行带来多方面的风险,包括组织结构复杂 化和文化多元性带来的利益冲突、金融子公司之 间的关联交易风险、会计制度和行业适用监管制 度差异带来的信息披露风险、货币市场与资本市 场风险传递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等。商业银行、投 资银行、保险公司等不同金融分支具有差别极大 的业务文化和风险倾向,由于综合化转型在资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锯衔研宪考考2008年第48期(总第2176期) 分配、管理架构、文化统合等方面都以商业银行 为主导,这种差异性风险得到了进一步放大。从 具体措施来看,首先,要严格履行并表监管原则。 新巴塞尔协议对综合金融集团提出了“并表监 管”的基本要求,并对全能银行在证券化业务中 的各类业务提出了具体的风险管理要求。全面 1.57亿元。上市后,该公司又将1997年度实际 亏损2.29亿元披露为亏损1.98亿元,瞒报亏损 额3100多万元。所以股票上市刚过半年,所募 4.1亿元即已亏去一半。其原因在于股票发行 前,编造巨额虚假利润,隐瞒重大事项;股票上市 后,从少报亏损、擅改募集资金用途,到挪用募集 履行新巴塞尔协议是符合国际标准的商业银行 的基本义务,不仅要对传统的信贷业务进行风险 管控,更要注意针对综合金融机构与衍生品风险 的新型风险管理难题进行制度建构。其次,要积 极推动金融控股集团的专门立法,通过立法,使 得现有的金融控股集团进入监管视野,并促使其 健康发展。另外,要汲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扩大 监管范围,把私募基金、对冲基金、信用评级机构 等纳入规范的监管视野,并加强对金融关联企业 的并表监管。 (田风摘自《财经科学))2008年第6期《我国 金融市场综合化转型及其监管回应》) 资本运作中存在的七大误区 曹 斌 2O世纪9O年代中期以来,资本运作成了一 个炙手可热的话题。特别是上市公司,受到利益 机制的驱动,纷纷热衷于通过股市的融资渠道, 使资本扩张,甚至有的公司利用炒作资本而误导 投资者,严重扭曲了股市配置资本资源功能的发 挥。具体存在以下七大误区: 1.认为上市是资本运作的重要渠道,片面 追求通过上市筹集资金,有的甚至借机圈钱。许 多公司不是立足于自身产业的发展,而是片面追 求上市,使上市公司成为稀缺的资源,甚至连年 亏损的上市公司成了未上市公司追求的“壳资 源”,一些公司为达到上市目的不惜作假,坑害股 民。如某公司上市前,1996年实际亏损1.03亿 元,居然“包装”为盈利5400万元,作假金额高达 资金炒股。 2.认为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可以无偿使 用,大公司掏空控股的上市公司的资产。有的大 股东为了自身利益,根本不考虑上市公司的发 展,竭泽而渔,把少得可怜的利润分光吃净。留 给上市公司的是实实在在的财务隐患和经营风 险,严重侵占了小股东的利益。在他们看来,用 股票筹资的最大优点就是无偿,于是可以随意动 用这笔资金。如已查处的一些上市公司就属于 这种情况。 3.国有上市公司轻生产经营重委托理财, 靠资本市场来直接盈利。资本市场不仅是企业 融资的渠道,而且成为不少上市公司通过委托理 财方式、靠炒卖股票牟利的一项创收活动,其结 果承受了很多不必要的风险。股市暴跌,又使许 多公司委托理财的资金无法收回,更谈不上投资 保底了。 4.“坐庄”风气盛行,片面追求直接通过资 本市场的运作来寻求资本的增值,有的甚至不惜 违法、违规操作。例如,在股市中有影响的某某 系等资本运作机构,通过对上市公司控股,并与 公司配合参与该公司二级市场的炒作,这已成为 公开的秘密。众所周知,目前股市机构中最顽强 的某某系其旗下的3个上市公司的股价,在大盘 暴跌700点后,仍然岿然不动,成为中国股市一 大奇观。与此同时,中国股市的换手率奇高,普 通股民把股市看做是一个完全投机的场所,难怪 有人把中国股市看做是一个散户与“庄家共舞” 的“赌场”。 5.以资产重组等资本运作为幌子,参与二 级市场炒作,实际是为炒作而制造概念。sT族 公司采取重组手段制造题材,造成ST公司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