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来源:好兔宠物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作者:孟涛

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12期

人类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起始阶段是婴儿期和儿童期,而家庭又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所以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前苏联心理卫生专家克雷洛夫认为,影响中小学生健康的因素很多,而家庭对这一年龄段的心理卫生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正是这一时期奠定了他们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1]。青少年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系到其能否成才,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关系到一个人终生的幸福。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家庭因素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如下。 1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是个人生活的重要环境之一,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子女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密切的联系[2]。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不适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精神方面有不良影响,这在国内外部分城市已得到证实[3]。

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有密切的联系。不良的教养方式可增加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父母采取情感温暖、理解为主的教养方式,其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以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为主的教养方式,其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较易出现敌对性、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4]。父母能与子女进行较好的沟通,正确引导他们,在教育方法上不走极端,其子女可健康成长[2]。研究表明[5],在大多数家长中,错误的养育方式十分普遍,如40.22%~47.59%的家长有不同程度的消极拒绝,积极拒绝和过严,往往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帮助和尊重,不关心、不信任、苛求,用绝对的权力统治,强迫子女,甚至体罚子女等。这常使子女产生粗暴、攻击、反抗、撒谎、两面性等。有54.4%~70.35%的家长缺乏养育知识,教育态度自相矛盾,双方不一致或盲目服从孩子。分歧态度养育下的孩子更易出现极度不安和激烈对抗、反社会行为及轻视父母、霸道、任性等。有79.86%~92.86%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因达不到父母要求,自卑并出现适应不良。许多家长表现出过分关心,如无微不至地关照孩子、不必要地担心和不安,无条件服从和溺爱,均会造成子女身心发育迟缓、依赖性强、忍耐性差、缺乏独立性和控制能力,从而产生各种行为问题。有调查资料显示[6],目前我国的家教方式不太适应子女身心发育特点,这不仅限于少数家庭,而是一个较普遍的社会问题。①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的一切包括生活、学习、交友等各方面过分干预和苛求,使子女无所适从。其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子女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心,社会适应能力差。②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放纵或不管不问、冷漠、厌恶、打骂,即便子女面临困难时也得不到父母及时和主动的帮助,长期下去,使子女逐渐萌生自卑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同家长的感情越来越疏远。子女摆脱父母的心理逐渐增强,这种不健康的家教方式很容易使子女产生异常心理,严重的还可以使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研究发现[7]不同类型家庭教养方式有较大差别,知识分子、干部家庭父母对子女教育方式的拒绝态度最少;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注意对子女的养育方法,子女感受情感温暖和理解较多;同时这类家庭对子女的养育方法中的过分干涉和保护也较多。分析父母教育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的关系表明,父母给予子女一个情感温暖、理解的环境,施与理智的爱,子女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就较小;而对子女采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偏爱被试、拒绝、否认的教育方式,均会增加其出现心理问题和产生精神病症状的可能性。一般认为,父母对孩子采取过分偏爱的教育方式易使孩子产生娇气,限制了他们适应社会的机会,助长了对父母的依恋行为和对陌生环境的恐怖,并失去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从而出现孤僻、害羞、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过分干涉和保护易拟制自我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孩子的自信心;采用严厉、惩罚的态度易使孩子产生抵触和不满情绪;拒绝和否认则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其产生胆小、退缩甚至抑郁的情绪。

在农村,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职业的父母对子女教育方式的结果也有很大差异,同样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呈现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干部家庭和知识分子家庭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多采用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为主,能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相反,父母是农民,文化程度越低,多采用以粗暴、不耐烦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偏爱被试的教育态度,对子女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而对儿子和独生子女以偏爱被试、任其成才的教育方法。这样易使一些农村孩子和非独生子女出现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甚至是社会犯罪率增高的潜在危险因素[3]。 2母亲因素

母亲孕期和分娩情况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偏离率母亲正常和孕期健康分娩的小学生心理偏离检出率较低,患病、营养不良、情绪不好及早产、难产伤母亲分娩的小学生心理偏离检出率较高[8]。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还与母亲孕期喷洒农药、母亲性格、母亲健康状况及母亲在家居住状况有关[9]。

在大多数家庭中,子女同母亲的关系最密切,母亲的情绪和行为将对子女心理发育产生直接影响。调查表明[10],母亲的文化程度及情绪与中学生心理状况相关。文化程度低的母亲只注重子女的躯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情绪不稳定的母亲对待各种刺激反应过于激烈,易冲动,不能保持克制理性的心态,这种应付方式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子女,进而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

人类最初建立的关系即是母子关系,出生后的照顾者主要是儿童的父母,特别是母亲,这种情况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有一致性。这不仅由于母子间均有建立相互亲密联系的需要,而且是人类在进化的历史过程中所保留的自然选择;丧失母性的哺育将给婴幼儿的身心发育带来深刻的影响,如形成病态人格、冷漠、孤僻等。研究中发现,3岁以前主要照料者是父母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比由祖父母辈或保姆照料者低。婴幼儿期和童年期与父母相处时间多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低。多元分析结果也表明,7岁前特别是3岁前与父母相处时间的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少,对儿童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说明在生命的早期得到父母特别是母亲足够关怀照料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较正常,精神卫生问题较少[1]。 3父亲因素

父亲一般来说同子女相处时间不多,但对于处在生理、心理发育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子女,在遇到较大难题或挫折时,往往更焦急寻求父母的帮助。父亲的及时开导和帮助多能使问题得到某种程度的解决。而平素受父亲关心少的学生,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由于缺少来自父亲方面的有效支持,心理问题相对更多。另外,具有精神病倾向的父亲,其子女偏执症状也较突出,说明父亲的人格特征也会给子女带来一定影响[1]。此外,父亲参与赌博、父亲健康状况、父亲酗酒也影响着子女心理健康[10]。 4家庭内关系

家庭内关系包括双亲之间的关系、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双亲之间的关系不和睦、与父母关系不融洽的学生组焦虑抑郁检出率高于双亲和睦、与父母关系融洽学生组。故家庭气氛、亲子之间的关系对预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可能极有意义[11]。 5家庭稳定性

家庭稳定情况即是否为问题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不同家庭状况下子女的异常水平差异显著。问题家庭包括离婚、再婚及父母分居。正常家庭的异常水平最低。在3种问题家庭中,子女的异常水平都较大,但比较而言,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的异常水平最高,其次再婚和父母分居[12]。

离异家庭儿童具有明显的个性偏移,如果男童P分增高,说明他们更倾向于孤僻、古怪、不能和周围人很好相处、易于对人抱有敌意。离婚家庭子女N分高及情绪不稳定的人数比值都高于和睦家庭。从向内、向外分析,离婚组儿童的性格更倾向于向内或向外两极分化,这类儿童由于心理挫折,情绪动态平衡被破坏,而更多表现出喜怒无常、多愁善感和焦虑不安,不少儿童出现沉默寡言、孤僻或易于冲动,甚至向外寻求安慰和刺激[13]。

离异家庭青少年学生在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学校情况方面的社交能力因子总分均低于完整家庭青少年学生,其中以抑郁因子方面差异更大。完整家庭和离异家庭的青少年都存在抑郁一心理障碍,其产生原因很多,离异家庭学生抑郁因子总分明显高于完整家庭学生,就足以说明家庭环境与青少年学生的抑郁障碍呈显著性相关[14]。

Wallerstein和Kelly对60个离婚家庭儿童的纵向研究发现,37%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有中、重度抑郁。父母分居与离婚后5年是青少年最不快乐的两个时期,他们对丧失的完整家庭和父母离婚前的生活方式感到极其痛苦和愤怒[14]。美国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过\"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不论何种形式的离异都会给他们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综上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家庭方面影响因素主要为家长教育方式、父母个人因素、家庭关系及家庭稳定性即是否为问题家庭等。因此,为了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且自食其力的人,作为家长围产期保健开始做起,逐步提高文化素养,改变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误区,及时与子女沟通思想,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全面、客观的评价孩子,给予其恰如其分的关怀和爱护。这样才能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使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谭英,崔伊薇,胡虞志.儿童行为问题与早期家庭生活环境关系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8,19(1):68.

[2]卢桂珍,李晓芳.零陵卫校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5):378.

[3]林金祥,赵园芳,刘志军,等.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1):55.

[4]关彩萍,王芳芳.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5):401.

[5]李幼辉,张焕峰,宋志宇,等.父母教育态度与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5):374.

[6]马燕,李玉茹,宋光,等.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1997,18(5);343.

[7]余毅震,胡虞志,王玉玲,等.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6,17(2):89.

[8]卢有见,周介恬,赵江萍,等.家庭社会因素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245.

[9]张东峰,纪新强,张健,等.青岛农村青少年行为问题.及其行为因素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6):419.

[10]叶明志,张晋碚,关念红,等.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8,19(4):265.

[11]李晶,潘洪娜,刘振义,等.家庭因素对初中生焦虑、抑郁情绪影响的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7,18(4):28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2]郑希付.不同家庭的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1997,18(1):26. [13]吴敏,张德甫,陈姜,等.离婚家庭儿童个性特征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8,19(2):134.

[14]陆莲芳.离异家庭青少年心理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6,17(5):386. 编辑/张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