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物反馈疗法在心血管神经症中的应用

来源:好兔宠物网
吉林医学2010年1O月第31卷第28拶 ・4917・ 0.05)。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手段。EVL组近期出血多发生在治疗后 7~10 d,通过检查发现出血患者主要有以下特点:①肝功能 2.2 治疗后曲张静脉消失率和肝功能分级改变:EVL治疗组 总静脉消失率为42.6%(26/61),其中2次套扎后消失l0例, 3次以上套扎后消失16例;其余35例患者轻度静脉曲张27 例,中度静脉曲张8例,均无红色征,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药 物治疗组中47例曲张静脉均未消失,其中轻度静脉曲张4 例,中度静脉曲张20例,重度静脉曲张23例。至2009年12 月,EVL治疗组2O例患者肝功能评分较前下降,主要为白蛋 Child—Pugh分级为C级,血小板<40×1 儿;②食管曲张静 脉粗大,直径>1.5 cm,套扎皮圈脱离后形成溃疡出血。EVL 是预防出血的常规内镜治疗手段,但对于曲张静脉粗、近期有 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使用EIS治疗。轻度静脉曲张的患者出 血风险较小,但肝功能代偿能力较差;有红色征的患者,静脉 曲张出血的风险增高。未曾出血的轻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 白升高和腹水减少,药物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评分较治疗前 患者,特别是肝功能失代偿(Child—Pugh C级)患者,可口服 下降7例,但两组肝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非选择性B一受体阻滞剂预防静脉曲张首次出血。中重度食 >0.05)。EVL治疗组治疗后Child—Pugh分级A级10例,B 管静脉曲张的患者,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较大,对于食管曲张 级42例,C级9例,平均分为(8.3±1.37)分;药物治疗组分 静脉直径<1.5 cm的患者首选EVL预防静脉曲张首次及再 别为5例、28例和l4例,平均分为(8.5±0.9)分,两组比较差 次出血。EVL能阻断胃左静脉、奇静脉、腔静脉等侧支血流,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从而使肝血流量增加,控制和预防食管静脉曲张,EVL治疗组 中3例患者治疗后腹水增加,这可能与术后门静脉血流增加 3讨论 有关。因此,EVL术前术后联合应用8一受体阻滞剂预防食 食管静脉中重度曲张伴有红色征的患者易破裂出血,在 管静脉曲张出血效果最佳。随访研究发现,EVL术前术后肝 第一次出血后70%的患者会再出血,且死亡率高,因此在未出 功能无明显变化,提示EVL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且EVL其 血或急性出血控制后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出血 。当前推荐 他并发症少,技术容易掌握,值得在基层医院大力推广。 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主要方法有B一受体阻滞剂和 EVL,B一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通过收缩内脏血管降低门静脉 4参考文献 血流而降低门静脉压力,但不能根除食管静脉曲张,需终身服 [1]陈光兰,徐磊,陈成龙,等.内镜下套扎术预防肝硬化 药维持疗效。而EVL已被证实消除曲张静脉比内镜下硬化剂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远期随访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 注射术(EIS)更迅速,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技术 2010,30(1):171. 更易掌握,已作为食管静脉曲张首选镜下治疗方法。 [2] 田德安,肝硬化.见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EVL组的出血率(13.1%)显著低于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6. ’ 药物治疗组(31.9%),累计死亡率也明显减少(3.3%VS [收稿日期:2010—08—17编校:刘连] 14.8%)。EVL是较药物普萘洛尔更安全、更有效的预防食管 生物反馈疗法在心血管神经症中的应用 王凤玲,葛树杰(山东省济宁市骨伤医院,山东济宁272107) [摘要] 目的:对治疗组28例患者施行生物反馈疗法,观察其对患者心理一生理反应的影响,并与对照组26例患者进行 比较。方法:选择54例受度者,将人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ECG及SCL一90问卷(0~4分评分)。 观察指标为ECG改变、SCL一9O前后结果分析。对照组给予谷维素、"qit B.、佳蓉片连用8周;治疗组不服用任何药物,进行生物 反馈法治疗8周。8周后在行ECG、SCL一90问卷。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SCL一90问卷检查总分均 分实验组都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SCL一90总分均分都显著低 于对照组,且所观察的6项生理反应中4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说明施行生物反馈法干预对心血 管神经症患者不良心身反应有效。今后对于功能性改变患者可积极采用生物反馈法进行干预。 [关键词] 生物反馈法;心血管神经症 生物反馈法是一种借助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 1资料与方法 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数据、图 1.1 一般资料 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了解并 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以达 1.1.1 病例选择:受试者均为应用刺五加、谷维素、Vit B。、镇 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静安眠药等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者,且已排除器质性病变。 将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4918・ 吉林医学20l0年lO月第31卷第28期 1.1.2 分组:治疗组28例,男性5例,女性23例。年龄18~ 7O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在2—5年不等。对照组26例, 男性4例,女性22例。年龄2O一50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 值,与治疗结束时的肌电值进行比较。⑤反馈训练。经训练 应使肌电水平逐渐下降(肌肉松弛),每次训练开始时,应预先 设定预置值。训练开始,在治疗师的语言诱导下,治疗者尽量 放松。当治疗者肌电水平达预置的目标时,嘱其继续放松。 每次治疗结束时,记录当日能保持5~10 min的目标值,供下 与临床表现与治疗组相似。 1.1.3 检查项目及用药SCL一90方法:二组患者治疗前后均 行ECG及SCL一90问卷(0—4分评分)。观察指标为ECG改 次治疗参考。并布置家庭训练作业。⑥再次进行治疗时,治 疗师要和治疗者交谈(约5 min.),了解患者进行诊室训练的体 变、SCL一90前后结果分析。对照组给予谷维素30 mg,Vit B, 20 nag,佳蓉片4片,3次/d。连用8周;治疗组不服用任何药 物,进行生物反馈法治疗8周。8周后再行ECG、SCL一90问 卷。 会,并查看其家庭训练记录。肯定其治疗效果,增强其通过非 药物治疗战胜疾病的信心。⑦待治疗者初步掌握放松技巧 后,在让其变换体位(如坐位或站位),进行双向训练(如闭目 冥思、回想快乐往事或连续计算100—7、回忆痛苦经历)等,在 l。2治疗组治疗方法 1.2.1 治疗前准备:①设立专门治疗室。要求环境整洁安 静,光线柔和,不应有噪音及外来干扰。保持适宜的温度及湿 不同背景下继续训练,以增强患者自我控制能力。⑧疗程安 排:头3—4 d每天一次,然后隔日一次,再然后隔两天做一次, 第3周起每周2次,共8周。 度。让治疗者感到舒适轻松。②向求助者讲解生物反馈疗法 的原理、方法、特点和功效。 1.2.3 家庭训练:为巩固再诊室训练的疗效,将诊室所习得 体验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患者开始每天2—3次,每次20 min。 熟练后,每日练习次数增加,而练习时间缩短,最后能做到数 分钟内,即可达到诊室训练后的目标状态。 2结果 1.2.2 诊室训练:①治疗者在进餐后30 min开始训练。训练 前不饮酒、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②治疗者取仰卧位,两手 臂自然平放于身体两侧,枕头的高低应利于颈部肌肉的放松。 训练开始前松解衣领、腰带、胸衣,换拖鞋。尽量保持头脑清 醒,不考虑任何问题,呼吸要求自然、缓慢、均匀。③安放电 极。先以酒精清洁皮肤,电极涂适量电极膏。电极放置的部 位依照训练目的不同而异。肌紧张性头疼、焦虑症可将电极 安放在额部,其他疾患多将电极安放在前臂屈侧。参考电极 等距离并排置于两个记录电极之间,然后用带子固定电极,松 紧要适宜。治疗者双目应直视反馈仪的反馈信号。电极固定 2.1 治疗前两组患者SCL一90测查,总分均分及主要得分高 因子均分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SCL一90总分均分均 显著高于国内常模,结果与既往资料一致,两组之间未见显著 差异,说明配对合适。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SCL一90测查,总分均分及主要得分高 的因子均分比较:见表2。表2结果表明,治疗组经生物反馈 疗法后,在保持情绪稳定上及症状改善上优于对照组。 ・ 后,可进行该前臂主动及被动活动,观看肌电值有相应变化, 说明仪器连接完好,开始训练。④测肌电水平的基线值。让 治疗者安静闭目休息,全身放松,记录治疗前肌电水平的基线 衰1治疗前两组SCL一90总分均分及主要因子均分测查结果( ±s) 3讨论 本实验中的训练治疗正是利用了上述原理,使患者经过 训练后稳定情绪,改变原来的心理一生理摸式,利于康复。从 结果可以看出,经过肌电改变监测,可知患者确实达到放松的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SCL一90总分均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得分较高的数个因子均分比较(F1一躯体症状、乃一人际 关系、F4一抑郁、F5一焦虑、F10一睡眠、饮食障碍有关),治疗 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生物反馈疗法对缓和患者不良心理 吉林医学2010年lO月第3l卷第28 ・4919・ 反应、保持情绪稳定有效。对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有效 的心理行为辅导是必不可少的。但需要指导患者在脱离肌电 出版社,1994:357—358,161. [2]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培训教材[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121. 生物反馈仪后,继续坚持长期的放松训练。 4参考文献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6:425. [1] 岳文浩,何幕陶.现代行为医学[M].济南:山东技术 [收稿日期:2010—08—17编校:杨宇] /J ̄Jt.弱视的临床治疗观察 刘延萍,常佩香(陕西省延JtI县人民医院,陕西延川I 717200)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弱视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70例弱视患儿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 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临床近期、远期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治 疗弱视患JL Jt ̄床近、远期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儿;弱视;疗效 小儿弱视是眼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在眼科常见疾病发 年随访过程中近期和远期疗效情况。 1.4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 通过卡方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病率中占3%左右。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关键时期,弱视不仅影 响患儿的双眼视觉功能,同时影响着患儿正常生活和身体发 育。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7O例弱视患儿临床治疗情况 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2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近期疗效的比较:见表1。观察组近期 1资料与方法 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近期疗效的比较[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3月一2009年3月我院眼科收 治的7O例(1O0眼)弱视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0例(45 眼)和女40例(55眼),年龄2一I2岁,平均年龄(6.1±4.2) 岁,左眼4O例(55眼),右眼30例(45眼),弱视的临床类别: 屈光不正性38例,屈光参差性28例,斜视性10例,临床分度: 轻度40例,中度22例,重度8例。中心注视25例,旁中心注 视45例。所有患儿的诊断标准均参照1996年4月全国儿童 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7O例患儿家属均在知情 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远期疗效的比较:见表2。观察组远期 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观察组和对照组远期疗效的比较[例(%)] 组(20例),两组患儿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弱视类别、分 度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①遮盖疗法联合精细 作业,30 min/次;②红光闪烁,】5 min/次,2次/d;③如患儿无 法实行完全遮盖,可采用近距离压抑疗法,l%阿托品/次。④ 立体视锻炼、增视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 针刺和推拿两种方法。其中针刺疗法以选穴内关、睛明、光明 为主穴、配以风池、翳明、攒竹、照海、四关穴、太阳穴。推拿疗 法以攒竹、阳白、鱼腰、丝竹空、四白、太阳。每穴均按压1rain 3讨论 弱视是一种先天性或在患儿视觉处于敏感期在不具备正 常视觉发育环境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其主 要是由于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充分剥夺了黄斑区形成清晰 左右,采取一按一松式。两组患者均行1年以上的随访。 1.3 疗效评价标准:①参照全国弱视斜视防治学组所规定的 疗效标准:治愈:视力恢复1.2以上者;显效:视力恢复到0.9 以上者;有效:视力增进2行或者2行以上者;无效:视力增进 1行、无改变甚至退步者。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1 物象的可能,或者由于双眼视觉输入不同从而引起清晰物象 和模糊物象竞争引起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而当去除掉异常 的视觉环境后,d,Jg的视细胞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是这却 是一个漫长的恢复过程。弱视主要分为屈光参差性弱视、屈 光不正性弱视及斜视性弱视三种,有研究发现屈光参差性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