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文学的味道
——上海学习感悟
丁军梅
3月21日—23日,春寒料峭,我们名师工作室一行来到上海师范大学,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儿童文学教学中的文学味道”。三天的时间安排十分紧凑。犹如一场文学的盛宴。
21日上午,简短的开幕式中,商友敬老师激情飞扬的致辞《我有一个梦想》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教师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教育的信念。开幕式以后,讲述大赛的决赛正式开始。六位选手按抽签确定的顺序先后登台,尽展才华,绘声绘色地分别讲述了《小蜡笔头》、《鸭子骑车记》、《爱心树》、《石头汤》、《壁橱里的冒险》、《今天的运气怎么这么好》等图画书。其中一等奖获得者卢洁萍讲述的《鸭子骑车记》绘声绘色,高潮迭起,将优秀文学作品诠释演绎的精彩异常,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优秀的教师智慧与魅力。有好的作品,有好的教师,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啊!
下午是童话同题教学板块《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小学特级教师周益民和初中教师郭初阳同题教学。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年龄段,一个是小学四年级,一个是在初一,相差了两个年级,但是教师的教学思维,学生的学习方式却迥然不同。让人耳目一新又不断争论。感性与理性,文学韵味与理性思考,是对立还是交融。也成为我们听课后争论的焦点。我想,我们小学教师也应该听听中学教师的课,特别是高年级教师,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过好中小衔接的坎。
3月22日是读书会版块。刘颖执教的《爷爷变成了幽灵》宛如低沉的心灵奏鸣曲,安宁、寂静的氛围沉浸始终。从揣摩教师的秘密问题起兴,从死人回到现实,学生理所当然的害怕,刘老师娓娓地讲述故事,轻音乐配以精美生动的幻灯片,学生猜测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穿插其中,不甚热闹均点到为止,对爷爷的敬佩与缅怀之情淡淡地氤氲整个会场。
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是丹麦的童话——《丑小鸭》。窦老师采用的是二次开发,将三年级浓缩版数百字的《丑小鸭》换为原译文数千字的《丑小鸭》,在互相对比中,品析原译文语言的味道。互动交流中,窦桂梅说自己在思考也在行动实现三个“回归”:回归母语本身;回归文学;回归儿童。梅子涵教授评点精要到位,击中时弊,为明天的儿童文学教育何去何从指点迷津。他谈了四点想法:
一、要引导学生读整本整本的儿童文学的书。二 、撕碎割裂是对文本的伤害。三、儿童文学教学是让孩子过上文学生活、童话生活。四、诗意不仅限于华丽的辞藻,热切的抒情。
3月23日是儿童诗版块。台湾诗人陈木城老师带来的是一堂童诗创作课。与大陆的课相比,他的课严谨而又随意。他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呈现在他的课件上,犹如一堂为大学生准备的童诗创作课。但是当他发现学生的情况与自己设想的有出入时,在课上就立即调整了自己的教学重点与环节。由此,我也想到,我们的童诗教学长期处于一种“面目模糊”的状态,教学中基本忽略了它与一般课文的区别,而学生读过的童诗也少之又少,因此,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很高的童诗创作能力呢?
学习结束了,但是带给我的思考并没有结束,让我们一起用商友敬老师的致辞来勉励自己吧:我梦想全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优秀的诗歌,能理所当然地进入小学的课本和课堂。让我们的老师和小朋友们在这充满情趣和想象力的语言世界里漫游,吸收语言的精华,化为自己的言语和生存状态。正如梅子涵先生所说的:“点亮他们心上的灯。”这一盏心灯点亮之后,将永不熄灭,永放光芒。当他们到了中年,甚至老年,他们会记起自己的“点灯人”——小学语文教师。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和最大的荣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