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生物专题模拟演练周考卷41

来源:好兔宠物网
高考专题模拟演练周考卷41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解析】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食物的分布。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阳生植物分布在上层,阴生植物分布在底层,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植物的分层及其栖息方式和食物来源有关。

【答案】D

2、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树林。该生态系统在此演替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解析】①生态系统演替的结果是使不稳定的、生产量低、营养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逐步达到物种丰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和光能利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②选项BCD所示的生态演替的趋势都应该与选项A中的趋势相同。在水稻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长势整齐,但在水中及地下生活着一些水生生物和微生物。因此,水稻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

【答案】A

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呈S型增长 B.群落的稳定性与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 C.群落内的种间竞争比种内斗争剧烈

D.群落中垂直结构的形成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消长情况不同,一定时期可能有J型增长,也可能有些种群数量减少;群落内存在种间竞争和种内斗争,两种情况的剧烈情况因不同的群落而

异。

【答案】BD

4、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诗句中表现为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解析】A说明环境影响生物生命活动。B说明草和大豆间存在竞争。C说明植物具有向光性。D说明温度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

【答案】B

5、如右图所示,A表示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数量变化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 A.鹰的天敌

B.与鹰为共生关系的种群 C.与鹰没有直接关系的种群 D.被捕食的种群

【解析】从种群数量看,种群B的数量比A多,故A项错误,从两者数量变化的关系看,两者应属捕食关系。

【答案】D

6、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解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虽然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物种的数量由少到多,群落的结构和种类组成由简单到复杂。

【答案】A

7、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特征,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答案】C

8、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天敌蜘蛛后,一定时间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b期间,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更快 B.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发生了种间互助 D.害虫数量减少可导致蜘蛛数量增加

【解析】从图可以看出,蜘蛛与害虫之间可能是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因此在b~c期间,蜘蛛下降的原因是食物不足。而螳螂与蜘蛛之间是竞争关系。

【答案】B

9、(2011·济南模拟)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解析】三种蝌蚪有共同的食物来源,可构成竞争关系;锄足蟾蝌蚪数量减少较多,表明水螈更喜食它;由于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水螈,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无水螈的池塘中,最初一段时间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充足,近似呈J型增长,但由于蝌蚪间

的竞争关系,最终仍然呈S型增长。

【答案】A

10、(2011·太原模拟)云杉是优良的木材树种,是我国西部和西南部高山针叶林森林群落的主要树种。

如图是一个云杉林群落被砍伐后所发生的几个变化阶段示意图。云杉林被采伐后所发生的变化方向和速度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其中包括( )

①种子的数量和散布 ②生物繁殖体 ③人类活动 ④气候变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云杉林的复生过程是一个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群落中的种子和繁殖体,以及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都会影响此过程。

【答案】D

11、分析以下实例,选择正确的答案( ) ①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

②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臂部白斑以告诉同类 ③小丑鱼喜在有毒的海葵触手间活动,以求保护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⑤菜粉蝶为十字花科植物传粉,但其幼虫菜青虫又以十字花科植物的幼叶为食 ⑥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

可能的答案 A B C D 种内互助 ③ ② ② ② 种内斗争 ⑥ ④ ④ ④ 共生 ② ①③ ① ①⑤ 寄生 ⑤ - - - 竞争 ④ ⑥ ⑥ ⑥ 捕食 种间互助 - - ③⑤ ③ 【解析】①为共生关系;②为种内互助;③为种间互助;④为种内斗争;⑤为种间互助;⑥为竞争关系。

【答案】C

12、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解析】根据发生环境的差异,群落演替可分为初(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相比,初生演替的速度要缓慢得多。初生演替是从岩石裸地开始的,地表的植被变化首先是地衣,其次是苔藓,再次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接着是小型灌木,之后是小型乔木,最后才是高大乔木,发展到高大乔木为优势种的时候,说明演替已进入了顶极阶段——森林阶段。

【答案】D

13、(2011·北京模拟)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解析】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主要的区别在于演替起始的条件不同。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是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B

14、线虫与昆虫病原体可被联合用于害虫的防治。线虫首先感染宿主昆虫,然后细菌从线虫中逃出、繁殖,并杀死昆虫,最后线虫以分解的虫体为食。这一事实说明( )

A.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基因工程等措施综合防治害虫 B.有害生物的天敌包括捕食者和寄生物

C.同一宿主可同时被多种寄生物危害,寄生物本身又可被另一寄生物寄生 D.生物防治可以避免害虫的抗性进化,防止环境污染

【解析】题干事实说明昆虫被线虫和细菌寄生,线虫又被细菌寄生。一种寄主可以被多种寄生物寄生,一种寄生物也可能侵入多种宿主(但也有专一寄生的),寄生链是生物链之一,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A项中的基因工程、B项中的捕食者。D项中的防止环境污染等内容与题干信息无直接关系。

【答案】C

15、(2011·南通质检)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人类活动不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解析】该群落的演替应是次生演替;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6、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同时还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植物 种类 草 蕨类 植物 灌木 松树 地点 A 3 7 15 0 地点 B 5 5 4 2 地点 C 9 8 2 0 非生物因素 风速 距地面1.5米 的光强 土壤湿度(%) 土壤的有 机物(%) 土壤深度(cm) 落叶 树 20 5 0 土壤氨量 (mg·kg) -1地点 A 低 低 48 6.5 >300 9.4 地点 B 高 中 35 3.8 ≈100 4.5 地点 C 高 高 15 205 <15 2.3 (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________。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下列图中的____________。

(2)土壤中有机物的多少往往与土壤中动物种类的多少是分不开的,要调查植物群落土壤中的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不能采用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彻底烧光,那么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说出两个原因)。

(5)若某一年,在这个山坡上的田鼠大量繁殖,会导致的结果是:草本植物会______________;当田鼠的数量多至以啃食草根为生时,则草本植物会_______________;田鼠的数量会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调查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A点;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间应表现为竞争关系(对应于图C)。(2)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因这些动物大多身体微小,难以标记,且活动范围较小。(3)火灾后的群落演替应属次生演替。(4)表中数据显示地点C中土壤深度较浅,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生长;另外,该地的土壤湿度,土壤氨量比较低,故该处缺乏落叶树。(5)若鼠量增加,则草本植物会减少,若田鼠数量多至以啃食草根为食时将可导致草本植物再生恢复能力遭破坏,最终致使鼠数量减少。

【答案】(1)A C (2)标志重捕法 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难以标记,且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很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 (3)次生演替 (4)土壤深度不够,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树木的生长(或土壤氨的含量低,缺少养分供树木生长) (5)减少 继续减少,甚至消亡,无法再生 随之减少

17、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图1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

(2)调查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如图2),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引起的。树木A与树木D、E、G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 植物 A 2001 10.0 2002 9.2 2003 8 2004 6.8 2005 5.5 B C D 3.0 0.3 3.0 2.1 0.6 2.0 1.1 1.1 0.4 0.3 1.5 0 0.1 2.3 0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__;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

【解析】(1)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小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2)树木A和树木B是同一物种的两棵植物,两者的区别在于遗传物质不同,属于遗传多样性,同一物种基因型的多种多样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的;树木A与树木D、E、G是不同物种的几种植物,属于物种的多样性。(3)表格中四个物种,只有C物种的数量逐渐上升,因此C最有可能是外来物种。(4)在第10年开始λ<1,可知从第10年开始该种群是负增长(种群数量减少),第15年之后增长率虽然开始上升,但λ还是小于1,种群数量依然在减少;直到第20年λ=1时,种群数量停止减少,故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20~30年间λ无变化所以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答案】(1)样方法 S0

(2)遗传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物种

(3)C 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4)20 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