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另一种诠释——观《感动中国》有感
母爱是什么?有人说是母亲无私的给予和关爱,有人说是“你是荷叶,我是红莲”的高唱,可是,在看了感动中国后,我知道了:柔弱中爆发的力量而创造的奇迹,也是母爱的另一种诠释。
“1:00左右,我和老公吃好饭出家门,是我的一位同事有约,说要看我们新房子的装修。同事已经在路上了,我们出门有些着急。
家到小区门口,也就五六十米的样子,过了两三分钟,我俩还没走到小区门口,猛地听到我婆婆的叫声。我回头看我家窗口,我婆婆激动地挥舞着手。我们没多想,拔腿就往回赶。我穿了一双四五厘米高的高跟鞋,跑得不快。老公一个箭步冲在我前头,往楼上去了。
我到楼下,已经有四五个人在下面了。保安拿着对讲机喊“10楼……一个孩子。”耳朵还刮到几句“要掉下来了!掉下来了!”周围一片闹哄哄的,什么也听不清。我眯着眼睛往楼上看,阳光有些刺眼,隐约看到是隔壁家的孩子挂在窗台上,不是我家孩子。
我当时也没细想,心里很急,踢掉高跟鞋,往楼下快速靠近几步。这时,听到楼上一声尖叫,我下意识地双手手臂一张,真是“嗖”的一下,很快很快,左手臂一阵剧痛,我整个人就倒下去。我知道,我接住了。我人也晕了过去。”这就是在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张开手臂接住妞妞的英勇女士吴菊萍的自述。
倏然之间事情就发生了,没有犹豫与权衡的时间与空间。就在那一刹那,吴菊萍就爆发了她那作为母亲的本能,不假思索的去伸出双手,将不可能变成可能。那母爱创造的奇迹在妞妞的一声啼哭中变成永恒!我想这就是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种母亲的本能吧。她那双柔弱的臂膀,刹那间变成了2019年全中国最有力的臂膀。她借住的不仅仅是一个小生命,更是一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传统美德。
这不禁让我想起另外一个小故事。
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
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叫学生做后续调查,看昔日这些男孩今天是何状况。结果根据调查,除了有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青年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这位老师目前仍健在,虽然年迈,但还是耳聪目明,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我想,这位老太太有着和吴菊萍一样的母爱。而这种爱能使人爆发出死里求生的能量,在失败中学会争取胜利,在柔弱中看到力量,在平凡中创造奇迹。
吴菊萍很平凡,并不比我们高大,但在她伸出双臂的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她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这是一种若水的善,更是一种伟大的爱。因为她,重新诠释了母爱,让我们学会了随处散播着爱心,要多一份关爱给父母、你的邻居、然后你的同学……要让每个接近我们的人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就像泰瑞莎修女所说的那样“给别人一个关怀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为上帝的仁慈作见证。”
柔弱中爆发的力量,是母爱的另一种伟大,是母爱的另一种深沉,更是母爱的另一种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