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作文的模仿教学
谈高中作文的模仿教学
内容摘要: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形成独立的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拐杖与桥梁。模仿是写作入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能在学生思维水平定型之前抓紧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教育培养,则对其写作水平、思维能力都大有裨益,这也是写作教学科学化系列化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高中 作文 模仿 桥梁
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形成独立的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拐杖与桥梁。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也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进入高中以后,学生的写作对象、任务,要求有了较大的变化:议论文越来越占据写作范畴的主要位置,记叙文、说明文向着复杂方向发展,“思想”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抽象逻辑思维的要求也骤然加强。
模仿是写作入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能在学生思维水平定型之前抓紧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教育培养,则对其写作水平、思维能力都大有裨益,这也是写作教学科学化系列化的重要体现。
一、以课文为范本,提炼简明扼要的模仿程序
模仿就需有样板,教科书就是最好的范文。本人在高一初写议论文之前,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教科书议论文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揣摩其内容与形式方面的规律特点,从而提炼出一个简明扼要的模仿程序。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概括段意,引导学生抓住了这几篇议论文内容上的共同点:都有一个论点、都有这个论点之所以成立的原因分析,都有指出今后怎么办的内容,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但是,议论文的写作,关键在思路,指导议论文写作,就不仅要告诉学生写什么,还要告诉他们怎样安排文章结构,怎样展开思路。但这几篇文章侧重点各不相同,文章排列顺序亦不相同,风格、语体都各有特色。
首先,应该抓住了议论说理的关键步骤----提出论点、分析原因。论点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因果分析是“分析”中占最大比重的,因为它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它探究事物的根源,哲学上叫条件分析;分析了矛盾的条件,也就找到了规律。而且,不同的论点总有其成立的不同理由,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就是引导其作具体分析。所以,抓住了“为什么”的分析,就抓住了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抓住了关键,删除了枝节并固定成简化的格式,极利于强化概念。智力技能在人的头脑中必须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映象进行认知。太庞杂,必然带来注意的分散;简洁,才能强化刺激,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向关键步骤集中,
使学生对此形成明确而深刻的概念。
二、在写——评--—改的全过程中,作切实的模仿指导
学习了范文,提炼出简洁实用的模仿程序,并不等于学生就会写了。“文无定法”,写作是一种创造。多作教学中的模仿,是对写作基本规律的认知,这种认知,只有演变为“领悟”时,才可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深刻的领悟,是必须在不断的写作、发现问题、模仿体会、再改写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的。程老师在议论文模仿教学中,非常重视讲评和改写这两个环节,在全过程教学中,不断予以切实的模仿指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初写。学习了范文,体会总结出写作之法,并要求学生依照总结出来的写作之法拟出提纲写作文。为了不过分限制学生的思想,扩大了命题范围,出了《勤能补拙》、《失败是成功之母》(给论点),《时间小议》(给范围)及《蒲公英的种子》等三则材料。题目多,且与他们的生活较接近,为其尽可能地发挥创造性提供了条件。但是,有了范文与提纲,确实不等于真领会。初写结果,主要表现出两个问题:第一,论点不鲜明不确定,第二是不会分析“为什么”。
讲评。讲评抓住初写中暴露的问题,通过典型分析,使学生对“不该怎么写”有了较深的体会,之后,就是要再次树立模仿的榜样,深入一步引导学生模仿。一种榜样是常用的:课文,学生写得好的作文。这仍是一种典型分析的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具体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这篇文章应该怎么写,可以就每一题目进行具体指导;论点应该怎样概括,“为什么”应该从哪里入手分析。譬如对“为什么‘勤能补拙’”的指导,明确指出,在前面所引的那段平行论述之后,应该有一层深入的分析,可以从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的关系入手分析,也可以从矛盾的主要、次要方面分析,等等。在这个逐一题目的指导中,仍可以举习作中的范例,譬如“客观的事物和规律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只要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就能逐步认识规律改造世界。勤奋刻苦,就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只要我们勤奋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使自己的缺陷不足得到弥补,就一定能得到成功。”倘习作中没有现成的范例,教师可以自己动手写一段。经过这样具体的示范性的指导,学生对什么叫论点、什么叫理论分析、什么叫举例,特别是对具体问题应该怎样进行“为什么”的分析,有了较明确的感受与区分。
重写。重新改写后,一般都能做到论点明确;同学能较好地分析“为什么(一)(二)”。事实证明,学生并未因为你告诉了他们“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分析”而放弃了思考。仍以“勤能补拙”为例,他们有的从主客观关系方面进行分析,有的能从人的生理方面、从大脑细胞数量、使用锻炼程度方面分析,有的从“拙”的先天资质和后天环境关系分析,等等,显示了学生思考的成果。事实上,即使学生完全按照教师辅导时所作的分析重写一遍,也应该看作是好事: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他知道议论文是什么样子,现在他按照这个样子描画了出来,他就有了长
进。这就是他从模仿向创造过渡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