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来源:好兔宠物网


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高陵县药惠中学 胡光

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是组织教学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教育家们常把注意比作“通向知识宝库的门户”。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并较长时间地保持对学习内容的注意,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要求,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注意规律艺术性的组织教学活动,并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注意品质作一探讨。 一、 注意与学习

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注意力集中,大脑皮层就产生相应的优势兴奋中心,同时其他部位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只有进入优势兴奋中的事物,才能被及时并清晰的感知、理解和记忆。注意的反面是分心,即注意力不集中,大脑皮层出现多个兴奋中心,相互干扰,影响学习。选择性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特征,只有被选择的事物,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根据注意的发生是否自觉和有无意志努力的参加,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的发生是被动的,没有自觉目的,也不需作主观上的意志努力。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或是个体产生了直接的兴趣,唤起了特别的兴绪;或是受到了特别的刺激,产生了警觉。有意注意的发生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并需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引起有意注意的事物是个体有间接兴趣或间接需要的,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并无多大直接兴趣,但考虑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就能积极的去学习

它,对学习产生了高度的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都是教学中需要重视的。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既需要智力因素的直接参与,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的的推动和支持,这其中,注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方面,注意影响着个体对数学对象感知、思维、记忆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强相关的注意而发挥的,离开非智力因素的推动和支持,就难以产生高度集中并且稳定的注意,因此,教学中既要研究感知、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集中注意力的具体策略,又要重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

二、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结合,提高并稳定学生数学学习的注意

无意注意的发生通常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控制的好就可以促进教学,控制不好容易使学生分心,干扰学习。有意注意虽需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但自觉性、目的性强,比较稳定。数学教学中,应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取长补短。

首先,要创设有利于教学的课堂氛围,尽量减少课堂中容易引起学生分心的各种干扰因素,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做到情绪饱满,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深入浅出,板书规范清楚,绘图快捷准确,教具使用自然得体;对学生既严肃又亲切,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遇到引起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情况,要及时恰当的给以处理,尽快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任务上,对

于那些容易分心的同学,课堂上要不断用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来警示他们,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好自己的注意力。另外,适当变化教学方法,增加新鲜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其次,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都与个体认识水平和知识经验密切相关,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经验的丰富,人们的兴趣和需要在不断的变化,原来必须作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发生的有意注意,后来可能成为自觉的行为;同样,原来有兴趣的事情,后来也可能慢慢失去兴趣。数学学习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动机,要求学生自觉集中自己的学习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应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逐步实现有意注意向无意注意的转化。同时,也应防止学生因长期学习困难,丧失学习信心,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三、 集中注意力,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数学教学效率主要表现为学习中感知、思维和记忆的效率,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中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考虑不同心理过程中注意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注意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感知是认知过程的初级阶段,只有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注意的程度决定着感知的效率,由于数学内容高度抽象,加上大量的符号化语言等,给学生

感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特点,通过及时的言语引导、强调,以及直观化、鲜明化、动感化、情趣化、熟知化等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知注意力。

研究表明,只有高度关注的东西,才有可能得到牢固的记忆和保持。在数学教学中,对于需要准确记忆的重要公式、概念、法则、定理、原理及其他内容,教师要重点板书,反复强调,已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会引起注意,诱发兴趣,产生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和问题是引发学生高度注意,调动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置“悬念”“陷阱”等多种方法,制造认知冲突,刺激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使学生的认知心理失去平衡,从而集中注意力,去努力思考问题的解决途径。 四、 培养注意品质,促进数学教学

注意品质是指个体注意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注意的时间、范围、分配、转移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持久、广阔、协调、及时的注意品质是提高学生注意力,促进数学教学的基本途径。

注意品质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不同的品质,培养、形成的途径不同,数学教学中,要区别对待,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通过不同的渠道加以培养和提高。教学中,首先应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做到注意力集中,保持镇静,不受干扰,专心致志,学什么想什么,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对象上,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

习内容的改变,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注意目标,及时转移自己的学习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中注意的持久性和注意转移的及时性。

其次,要注意数学活动的经验积累,不断提高有关的数学技能和能力。数学学习中,注意的范围决定于数学知识掌握程度,一般来说,知识掌握得越熟练,彼此间关系越熟悉,则注意的范围就越广阔,个体就能把许多相关对象组成一些较大的复合体,扩大注意的单位。注意分配的协调程度取决于活动的熟练程度,一般来说,要同时注意两种以上的活动,只能有一种是相对生疏的,其余都须是非常熟练的。数学学习中,应加强操作性基本技能的的训练,使之尽量熟练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注意力集放到需要重点对待的活动上来,注意的分配才能顺利协调。比如,只有熟悉了代数式的各种形式、运算,在解代数式方程时,才有可能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等式变形是否同解和探寻方程的求解方法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