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理论的中文字体分类刍论
作者:朱伟斌
来源:《中国艺术》2021年第02期
摘要:本文针对当今中文字体设计市场繁荣,字体设计教育兴盛,中文字体设计理论研究滞后的现状,借鉴西文字体Vox-ATypl分类系统中的经验,结合中国文字学、印刷史、艺术设计学等多学科的成果和经验,提出中文字体整体研究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基于系统理论的分类方法,建构七大类中文字体分类系统。中文字体的分类有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字体的历史与文化,对设计实践具有指导性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字体设计 Vox-ATypl分类系统 中文字体 字体分类
分类(Classification)是科学研究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能有效把握事物的内部规律,建立起系统、全面的整体认识。字体研究也不例外,西方字体的分类研究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21世纪初,中国文字设计的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成果不断涌现,但整体性研究依然不足。文字的科学分类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结合中西方历史经验,对我国现行文字进行分类,试做建构性研究。 一、西文的经验
从19世纪开始,面对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众多字体形式,欧洲的印刷研究者开始对这些字体进行科学分类。起先的分类较为简单,他们按照文艺复兴、巴洛克、启蒙运动等历史时期把字体的风格分为人文主义字体(Humanist)、过渡字体(Transitional)和现代字体(Modern)三大类。人文主义字体从字母形式上体现出手写的特征。现代字体由尺规绘制而成,字形更加规整而理性,逐渐远离了手写的属性。
进入20世纪,无衬线字体大量应用于公共场所,越来越多的字体被设计出来,随之也带来了不少困扰和问题。一方面,字体名称混乱,人们常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字体进行命名。这些名称有历史性的、有描述性的,除了那些精通印刷的专家,一般人根本无法分清楚这些名称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描述字体的单词多,例如“Gothic”“Antique”“Grotesque”“Modern”等,不同地区的人们理解的含义也不同,因此,对字体进行科学分类能有效地避免“字体纷乱”。一种在国际间普遍被接受的分类,能促进字体设计者、印刷商和教师等群体之间的专业沟通和交流,是印刷界、字体设计界、研究者们共同的需求。
虽然人们做了多种字体分类的尝试,但没有哪一种能得到大家普遍的认可。困难之处在于,如果范围定义得太严格,那么许多字体类型就可能面临无法归类的情况,如果定义得过于松散,那么一种字体类型可以被同时归到不同的类型中,则失去了分类的意义。1954年,法
国印刷史学家马克西米利安·沃克斯(Maximilien Vox)发表了一套提案,即VoxATypl分类系统,将字体分为11个大类。此分类简单有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1.第一类:人文主义字体(Humanist)
这类字体小写字母“e”的横线是倾斜的,字母“O”“C”等曲线的纵轴向左倾斜,粗细笔画差别不大,衬线(Serif)和字母笔画由括弧形曲线连接,小写字母上升部(Ascenders)的衬线呈倾斜状。这种字体以前被称为“威尼斯体”(Venetian),是源自15世纪用斜握的宽笔书写的小写字体,笔画粗细变化较小。代表字体有Verona、Centaur、Kennerley等。 2.第二类:加拉德字体(Garalde)
“Garalde”是根据“Garamond”和“Aldine”新造的单词,以前有人称之为“老式字体”(Old Face或Old Style)。这类字体和人文主义字体有相同点,例如字母“O”“C”等曲线的纵轴是向左倾斜的,衬线和字母笔画也都由括弧形曲线连接,小写字母上升部的衬线呈倾斜状。当然,也有所不同,这类字体小写字母“e”的横线是水平的,字母笔画粗细对比略比人文主义字体大。代表字体有Bembo、Garamond、Caslon、Vendome等。 3.第三类:过渡字体(Transitional)
這类字体受铜版雕刻字体的影响,是老式字体向现代Didone字体的过渡类型。有老式字体的特点,如衬线和字母笔画也由括弧形曲线连接,小写字母上升部的衬线呈倾斜状。与老式
字体相比最显著的差别是曲线轴不再倾斜,而是垂直的。代表字体有Fournier、Bskerville、Bell、Caledonia、Columbia等。 4.第四类:迪东字体(Didone)
“Didone”同样是一个新造的单词,由“Didot”和“Bodoni”拼合而成,这类字体在西方印刷史界被称为“现代字体”(Modern)。这类字体笔画粗细对比强烈,细笔画和衬线非常精细,显得非常精致。曲线轴是垂直的,衬线连接也没有了弧线,变成了明确清晰的直角。代表字体有Bodoni、Didot、Corvinus等。
5.第五类:方衬线字体(Slab Serif)
这类字体最易识别,其典型特征就是呈方形、粗大的夸张衬线。代表字体有Rockwell、 Clarendon、Playbill等。
6.第六类:无衬线字体(SansSerif)
顾名思义,这类字体没有衬线,有人也把这种字形看作是方衬线字体去掉衬线后的形态。这个类别兴起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大行其道,尤其是在20世纪后半叶瑞士风格字体盛行,无衬线成为国际化的代名词。即使没有了衬线,字体笔画也近似等宽,但根据字体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差异,无衬线字体还细分为格罗特斯克(Grotesque)、新格罗特斯克(Neo-Grotesque)、几何无衬线(Geometric)、人文无衬线(Humanist)四个类型。 7.第七类:雕刻字体(Incised)
这类字体不是用笔书写而成,而是用刀雕刻而成的,具有凿刻特征。代表字体有Latin、Albertus、Augustea等。
8.第八类:手写草书字体(Script)
这类字体是模仿手写草书样貌的字母类型,这类字形指向起源于19世纪欧洲流行的铜版字体,人们用尖锐的刻刀在铜版上书写,斜体字母多曲线并带有丰富的花饰。后来人们用钢笔
书写,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这种书写方式在英语学校使用得最多。代表字体有Palace Script、Legend、Mistral等。
9.第九类:手绘字体(Manual)
这类字体和手写草书字体不太容易区分,同样都是用钢笔等工具手写,不同的是,这种手绘字体是用画笔、钢笔、铅笔或其他工具“画”出来的,有点类似中国的美术字。这种“手绘”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书写”,所以不太适用于文章段落中的文字使用,而多应用于宣传广告中。代表性字体有Klang、Matura、Libra、Cartoon等。 10.第十类:黑体字(Black Letter)
这类字体在中国被称为“哥特体”(Gothic),欧洲最早使用铅活字印刷的书籍就采用这种字体。它是用平宽笔尖书写而成的,广泛流行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地区,在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至今仍在使用,多用于店招广告中。根据出现的时代和地区不同,黑体字还被细分为纺织体(Textura)、圆敦体(Rotunda)、斯瓦巴赫体(Schwabacher)、法克图(Fraktur)四种。 11.第十一类:非拉丁字母字体(Non-latin)
此类字体包括全部的西里尔、阿拉伯和东方字体,被过去西方的印刷史学者统称为“异域字体”(Exotics)。[1]
Vox-ATypl分类系统基本涵盖了当时所有的字体种类,主要依据字母“衬线”这一特征区分类别,并兼顾字体的历史、地区和书写工具等,体现了其全面性。这些新造的名称简单易记,不易与字体名称混淆,很快引起大家关注。虽然受到不少的批评,但经过修改和调整也被欧洲其他国家慢慢接受。VoxATypl分类系统被纳为英国标准的字体分类(BS 2961:1967),并且被国际文字设计协会(The International Typography Association,简称“ATypI”)采用。[2]1959年,德国颁布的一项字体分类标准草案就是在Vox-ATypl分类系统基础上拟成的,完善后于1964年出版,其分类标准与Vox-ATypl分類系统完全相同。[3] Vox-ATypl分类系统提出不到10年,便成为西文字体最为权威的字体分类标准。
20世纪80年代电脑技术兴起,数字字体强势突起,字体界原先的秩序逐渐被改写。不断有新的字体分类法被提出来,但更多的依然还是以Vox-ATypl分类系统为基础的更新,加入显示字体(Display)和当代衬线(Contemporary serif)等新的内容。[4]
西方在15世纪创造了铅活字印刷技术,加上字母表的发明,较快地摆脱手写,进入机械化、标准化的“现代”字体时代,这有利于建立字体系统化的分类体系。西文字体经过数世纪演化,创造出众多术语、类型和度量体系。Vox-ATypl分类系统像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工具,根据字体的形式特征对字体进行分类,辨识它们所属的类别、所处的字族以及字体间形式的差
异。另外,人们还可以通过这套方法对字体进行跟踪,通过字体内部结构的演化,把握字体设计规律。Vox-ATypl分类系统可修订,可扩充,是西文字体学习和研究的基础框架,为西文字体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平台。 二、中文字体设计分类研究综述
中文字体的分类研究主要体现在文字的演变历史中,不同于西方字体设计以古登堡创造铅活字印刷为起始,中文字体设计具有特殊性。就以字体设计的起点来说,如果以铅活字应用为依据,那么宋体铅活字应为中文字体设计的起始,如果以印刷术的发明为依据,则可上溯到唐宋年间的雕版印刷所使用的楷体字,但这都不能代表中文字体设计的情况,如秦汉时期的篆隶就一直是现代很多中文字体设计的雏形。为此,当涉及中文字体设计的分类问题时,字体设计研究者更愿意沿用文字学、书法学的字体历史流变,以此作为字体的分类。
文字学的研究离不开语言学,语言学注重民族语言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文字学将中国书体字形分为不同的种类。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中的“文字的变革”一章里将中国文字分为七类:古文字(殷商系、两周系、六国系);大篆、小篆、八体、六书、杂体篆(秦系、汉以后的篆书);隶书、楷法、八分、飞白;草书、章草、草稿、今草、狂草;行书、正书(真书);经生书、刻书体、简俗字(手头字)、简体字、基本字;新文字(注音字、拼音字、新形声字、新汉字)。[5]蒋善国将汉字分为大篆、小篆、隶书、草书、真书、行书、简化字等八大类,[6]概括简明,更利于记忆。文字学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古代文字部分,因此学者对古文字种类的考据极为详细,同时发现书法学的分类与文字学也基本相同。
钱存训研究中国印刷史注重文化史和知识普及,他对中国古代文字记录的相关论述按照材料进行分类,历数了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刻辞、竹简木牍书体等,由此论述文字书写情况。钱存训还注意到汉字的分类具有多样性。他认为中国的字体有以使用材料而得名的,如甲骨文、金文、陶文、印文等,有以形态而得名的,如鸟书、蝌蚪文,有以功用而得名的,如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等。[7]
8.第八类:手写草书字体(Script)
这类字体是模仿手写草书样貌的字母类型,这类字形指向起源于19世纪欧洲流行的铜版字体,人们用尖锐的刻刀在铜版上书写,斜体字母多曲线并带有丰富的花饰。后来人们用钢笔书写,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这种书写方式在英语学校使用得最多。代表字体有Palace Script、Legend、Mistral等。
9.第九类:手绘字体(Manual)
这类字体和手写草书字体不太容易区分,同样都是用钢笔等工具手写,不同的是,这种手绘字体是用画笔、钢笔、铅笔或其他工具“画”出来的,有点类似中国的美术字。这种“手绘”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书写”,所以不太适用于文章段落中的文字使用,而多应用于宣传广告中。代表性字体有Klang、Matura、Libra、Cartoon等。 10.第十类:黑体字(Black Letter)
这类字体在中国被称为“哥特体”(Gothic),欧洲最早使用铅活字印刷的书籍就采用这种字体。它是用平宽笔尖书写而成的,广泛流行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地区,在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至今仍在使用,多用于店招广告中。根据出现的时代和地区不同,黑体字还被细分为纺织体(Textura)、圆敦体(Rotunda)、斯瓦巴赫体(Schwabacher)、法克图(Fraktur)四种。 11.第十一类:非拉丁字母字体(Non-latin)
此类字体包括全部的西里尔、阿拉伯和东方字体,被过去西方的印刷史学者统称为“异域字体”(Exotics)。[1]
Vox-ATypl分类系统基本涵盖了当时所有的字体种类,主要依据字母“衬线”这一特征区分类别,并兼顾字体的历史、地区和书写工具等,体现了其全面性。这些新造的名称简单易记,不易与字体名称混淆,很快引起大家关注。虽然受到不少的批评,但经过修改和调整也被欧洲其他国家慢慢接受。VoxATypl分类系统被纳为英国标准的字体分类(BS 2961:1967),并且被国际文字设计协会(The International Typography Association,简称“ATypI”)采用。[2]1959年,德国颁布的一项字体分类标准草案就是在Vox-ATypl分类系统基础上拟成的,完善后于1964年出版,其分类标准与Vox-ATypl分类系统完全相同。[3] Vox-ATypl分类系统提出不到10年,便成为西文字体最为权威的字体分类标准。
20世纪80年代电脑技术兴起,数字字体强势突起,字体界原先的秩序逐渐被改写。不断有新的字体分类法被提出来,但更多的依然还是以Vox-ATypl分类系统为基础的更新,加入显示字体(Display)和當代衬线(Contemporary serif)等新的内容。[4]
西方在15世纪创造了铅活字印刷技术,加上字母表的发明,较快地摆脱手写,进入机械化、标准化的“现代”字体时代,这有利于建立字体系统化的分类体系。西文字体经过数世纪演化,创造出众多术语、类型和度量体系。Vox-ATypl分类系统像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工具,根据字体的形式特征对字体进行分类,辨识它们所属的类别、所处的字族以及字体间形式的差异。另外,人们还可以通过这套方法对字体进行跟踪,通过字体内部结构的演化,把握字体设计规律。Vox-ATypl分类系统可修订,可扩充,是西文字体学习和研究的基础框架,为西文字体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平台。 二、中文字体设计分类研究综述
中文字体的分类研究主要体现在文字的演变历史中,不同于西方字体设计以古登堡创造铅活字印刷为起始,中文字体设计具有特殊性。就以字体设计的起点来说,如果以铅活字应用为依据,那么宋体铅活字应为中文字体设计的起始,如果以印刷术的发明为依据,则可上溯到唐宋年间的雕版印刷所使用的楷体字,但这都不能代表中文字体设计的情况,如秦汉时期的篆隶就一直是现代很多中文字体设计的雏形。为此,当涉及中文字体设计的分类问题时,字体设计研究者更愿意沿用文字学、书法学的字体历史流变,以此作为字体的分类。
文字学的研究离不开语言学,语言学注重民族语言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文字学将中国书体字形分为不同的种类。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中的“文字的变革”一章里将中国文字分为七类:古文字(殷商系、两周系、六国系);大篆、小篆、八体、六书、杂体篆(秦系、汉以后的篆书);隶书、楷法、八分、飞白;草书、章草、草稿、今草、狂草;行书、正书(真书);经生书、刻书体、简俗字(手头字)、简体字、基本字;新文字(注音字、拼音字、新形声字、新汉字)。[5]蒋善国将汉字分为大篆、小篆、隶书、草书、真书、行书、简化字等八大类,[6]概括简明,更利于记忆。文字学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古代文字部分,因此学者对古文字种类的考据极为详细,同时发现书法学的分类与文字学也基本相同。
钱存训研究中国印刷史注重文化史和知识普及,他对中国古代文字记录的相关论述按照材料进行分类,历数了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刻辞、竹简木牍书体等,由此论述文字书写情况。钱存训还注意到汉字的分类具有多样性。他认为中国的字体有以使用材料而得名的,如甲骨文、金文、陶文、印文等,有以形态而得名的,如鸟书、蝌蚪文,有以功用而得名的,如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等。[7]
8.第八類:手写草书字体(Script)
这类字体是模仿手写草书样貌的字母类型,这类字形指向起源于19世纪欧洲流行的铜版字体,人们用尖锐的刻刀在铜版上书写,斜体字母多曲线并带有丰富的花饰。后来人们用钢笔书写,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这种书写方式在英语学校使用得最多。代表字体有Palace Script、Legend、Mistral等。
9.第九类:手绘字体(Manual)
这类字体和手写草书字体不太容易区分,同样都是用钢笔等工具手写,不同的是,这种手绘字体是用画笔、钢笔、铅笔或其他工具“画”出来的,有点类似中国的美术字。这种“手绘”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书写”,所以不太适用于文章段落中的文字使用,而多应用于宣传广告中。代表性字体有Klang、Matura、Libra、Cartoon等。 10.第十类:黑体字(Black Letter)
这类字体在中国被称为“哥特体”(Gothic),欧洲最早使用铅活字印刷的书籍就采用这种字体。它是用平宽笔尖书写而成的,广泛流行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地区,在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至今仍在使用,多用于店招广告中。根据出现的时代和地区不同,黑体字还被细分为纺织体(Textura)、圆敦体(Rotunda)、斯瓦巴赫体(Schwabacher)、法克图(Fraktur)四种。 11.第十一类:非拉丁字母字体(Non-latin)
此类字体包括全部的西里尔、阿拉伯和东方字体,被过去西方的印刷史学者统称为“异域字体”(Exotics)。[1]
Vox-ATypl分类系统基本涵盖了当时所有的字体种类,主要依据字母“衬线”这一特征区分类别,并兼顾字体的历史、地区和书写工具等,体现了其全面性。这些新造的名称简单易记,不易与字体名称混淆,很快引起大家关注。虽然受到不少的批评,但经过修改和调整也被欧洲其他国家慢慢接受。VoxATypl分类系统被纳为英国标准的字体分类(BS 2961:1967),并且被国际文字设计协会(The International Typography Association,简称“ATypI”)采用。[2]1959年,德国颁布的一项字体分类标准草案就是在Vox-ATypl分类系统基础上拟成的,完善后于1964年出版,其分类标准与Vox-ATypl分类系统完全相同。[3] Vox-ATypl分类系统提出不到10年,便成为西文字体最为权威的字体分类标准。
20世纪80年代电脑技术兴起,数字字体强势突起,字体界原先的秩序逐渐被改写。不断有新的字体分类法被提出来,但更多的依然还是以Vox-ATypl分类系统为基础的更新,加入显示字体(Display)和当代衬线(Contemporary serif)等新的内容。[4]
西方在15世纪创造了铅活字印刷技术,加上字母表的发明,较快地摆脱手写,进入机械化、标准化的“现代”字体时代,这有利于建立字体系统化的分类体系。西文字体经过数世纪演化,创造出众多术语、类型和度量体系。Vox-ATypl分类系统像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工具,根据字体的形式特征对字体进行分类,辨识它们所属的类别、所处的字族以及字体间形式的差异。另外,人们还可以通过这套方法对字体进行跟踪,通过字体内部结构的演化,把握字体设计规律。Vox-ATypl分类系统可修订,可扩充,是西文字体学习和研究的基础框架,为西文字体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平台。 二、中文字体设计分类研究综述
中文字体的分类研究主要体现在文字的演变历史中,不同于西方字体设计以古登堡创造铅活字印刷为起始,中文字体设计具有特殊性。就以字体设计的起点来说,如果以铅活字应用为依据,那么宋体铅活字应为中文字体设计的起始,如果以印刷术的发明为依据,则可上溯到唐宋年间的雕版印刷所使用的楷体字,但这都不能代表中文字体设计的情况,如秦汉时期的篆隶就一直是现代很多中文字体设计的雏形。为此,当涉及中文字体设计的分类问题时,字体设计研究者更愿意沿用文字学、书法学的字体历史流变,以此作为字体的分类。
文字学的研究离不开语言学,语言学注重民族语言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文字学将中国书体字形分为不同的种类。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中的“文字的变革”一章里将中国文字分为七类:古文字(殷商系、两周系、六国系);大篆、小篆、八体、六书、杂体篆(秦系、汉以后的篆书);隶书、楷法、八分、飞白;草书、章草、草稿、今草、狂草;行书、正书(真书);经生书、刻书体、简俗字(手头字)、简体字、基本字;新文字(注音字、拼音字、新形声字、新汉字)。[5]蒋善国将汉字分为大篆、小篆、隶书、草书、真书、行书、简化字等八大类,[6]概括简明,更利于记忆。文字学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古代文字部分,因此学者对古文字种类的考据极为详细,同时发现书法学的分类与文字学也基本相同。
钱存训研究中国印刷史注重文化史和知识普及,他对中国古代文字记录的相关论述按照材料进行分类,历数了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刻辞、竹简木牍书体等,由此论述文字书写情况。钱存训还注意到汉字的分类具有多样性。他认为中国的字体有以使用材料而得名的,如甲骨文、金文、陶文、印文等,有以形态而得名的,如鸟书、蝌蚪文,有以功用而得名的,如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等。[7]
8.第八類:手写草书字体(Script)
这类字体是模仿手写草书样貌的字母类型,这类字形指向起源于19世纪欧洲流行的铜版字体,人们用尖锐的刻刀在铜版上书写,斜体字母多曲线并带有丰富的花饰。后来人们用钢笔书写,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这种书写方式在英语学校使用得最多。代表字体有Palace Script、Legend、Mistral等。
9.第九类:手绘字体(Manual)
这类字体和手写草书字体不太容易区分,同样都是用钢笔等工具手写,不同的是,这种手绘字体是用画笔、钢笔、铅笔或其他工具“画”出来的,有点类似中国的美术字。这种“手绘”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书写”,所以不太适用于文章段落中的文字使用,而多应用于宣传广告中。代表性字体有Klang、Matura、Libra、Cartoon等。 10.第十类:黑体字(Black Letter)
这类字体在中国被称为“哥特体”(Gothic),欧洲最早使用铅活字印刷的书籍就采用这种字体。它是用平宽笔尖书写而成的,广泛流行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地区,在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至今仍在使用,多用于店招广告中。根据出现的时代和地区不同,黑体字还被细分为纺织体(Textura)、圆敦体(Rotunda)、斯瓦巴赫体(Schwabacher)、法克图(Fraktur)四种。 11.第十一类:非拉丁字母字体(Non-latin)
此类字体包括全部的西里尔、阿拉伯和东方字体,被过去西方的印刷史学者统称为“异域字体”(Exotics)。[1]
Vox-ATypl分类系统基本涵盖了当时所有的字体种类,主要依据字母“衬线”这一特征区分类别,并兼顾字体的历史、地区和书写工具等,体现了其全面性。这些新造的名称简单易记,不易与字体名称混淆,很快引起大家关注。虽然受到不少的批评,但经过修改和调整也被欧洲其他国家慢慢接受。VoxATypl分类系统被纳为英国标准的字体分类(BS 2961:1967),并且被国际文字设计协会(The International Typography Association,简称“ATypI”)采用。[2]1959年,德国颁布的一项字体分类标准草案就是在Vox-ATypl分类系统基础上拟成的,完善后于1964年出版,其分类标准与Vox-ATypl分类系统完全相同。[3] Vox-ATypl分类系统提出不到10年,便成为西文字体最为权威的字体分类标准。
20世纪80年代电脑技术兴起,数字字体强势突起,字体界原先的秩序逐渐被改写。不断有新的字体分类法被提出来,但更多的依然还是以Vox-ATypl分类系统为基础的更新,加入显示字体(Display)和当代衬线(Contemporary serif)等新的内容。[4]
西方在15世纪创造了铅活字印刷技术,加上字母表的发明,较快地摆脱手写,进入机械化、标准化的“现代”字体时代,这有利于建立字体系统化的分类体系。西文字体经过数世纪演化,创造出众多术语、类型和度量体系。Vox-ATypl分类系统像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工具,根据字体的形式特征对字体进行分类,辨识它们所属的类别、所处的字族以及字体间形式的差异。另外,人们还可以通过这套方法对字体进行跟踪,通过字体内部结构的演化,把握字体设计规律。Vox-ATypl分类系统可修订,可扩充,是西文字体学习和研究的基础框架,为西文字体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平台。 二、中文字体设计分类研究综述
中文字体的分类研究主要体现在文字的演变历史中,不同于西方字体设计以古登堡创造铅活字印刷为起始,中文字体设计具有特殊性。就以字体设计的起点来说,如果以铅活字应用为依据,那么宋体铅活字应为中文字体设计的起始,如果以印刷术的发明为依据,则可上溯到唐宋年间的雕版印刷所使用的楷体字,但这都不能代表中文字体设计的情况,如秦汉时期的篆隶就一直是现代很多中文字体设计的雏形。为此,当涉及中文字体设计的分类问题时,字体设计研究者更愿意沿用文字学、书法学的字体历史流变,以此作为字体的分类。
文字学的研究离不开语言学,语言学注重民族语言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文字学将中国书体字形分为不同的种类。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中的“文字的变革”一章里将中国文字分为七类:古文字(殷商系、两周系、六国系);大篆、小篆、八体、六书、杂体篆(秦系、汉以后的篆书);隶书、楷法、八分、飞白;草书、章草、草稿、今草、狂草;行书、正书(真书);经生书、刻书体、简俗字(手头字)、简体字、基本字;新文字(注音字、拼音字、新形声字、新汉字)。[5]蒋善国将汉字分为大篆、小篆、隶书、草书、真书、行书、简化字等八大类,[6]概括简明,更利于记忆。文字学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古代文字部分,因此学者对古文字种类的考据极为详细,同时发现书法学的分类与文字学也基本相同。
钱存训研究中国印刷史注重文化史和知识普及,他对中国古代文字记录的相关论述按照材料进行分类,历数了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刻辞、竹简木牍书体等,由此论述文字书写情况。钱存训还注意到汉字的分类具有多样性。他认为中国的字体有以使用材料而得名的,如甲骨文、金文、陶文、印文等,有以形态而得名的,如鸟书、蝌蚪文,有以功用而得名的,如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等。[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