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兔宠物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名词解释.期考doc

名词解释.期考doc

来源:好兔宠物网


绪论

1 .生物圈(biosphere ) :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由生物和它所居住的环境共伺组成;也是最大的丫生态系统。 2 .稳态(homeostasis ) :指生物通过许多调节机制,保持内部条件相对恒定的状况。也称内稳态。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主要调节机制是反馈。

3 .应激性(irritability ) :生物感受外界刺激并做出有利于保持其体内稳态,维持生命活动的应答反应。应激性是生物的普遍特性。

4 .适应:包含两方面的涵义:生物的结构都适合于一定的功能;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牛存和延续。适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5 .生物多层次结构:原子一分子一生物大分子一细胞器一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系统一个体一种群一生态系统一生物圈。

6 .五界系统:惠特克R.H.Whittaker 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7 .双名法(binomial nomendature ) :林奈Linnaeus 创立的为物种命名的方法,由拉丁化的属名和种名联合构成。 第二章 1 .同位素示踪: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技术。

2 .必需元素(essential element ) :在生物的生活中,不可代替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3 .生物大分子(macromolecule ) :在生命现象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都是极其巨大的,可分为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四大类。 4 .多聚体(polymer ) :由相同或相似的小分子组成的长链。组成多聚体的小分子成为单体。蛋白质、核酸、多糖都是多聚体。

5 .糖类:是指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及其产生的缩聚物或衍生物。 6 .必需氨基酸:动物细胞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就是必需氨基酸。成人的必需氨基酸有:异亮氨酸(Ile )、亮氨酸(Leu)、赖氨酸(Lys)、蛋氨酸(Met )、苯丙氨酸(Phe )、苏氨酸(Thr )、色氨酸(Trp)、缬氨酸(Val ) 8 种。

7 .氨基酸(amin acid):含氨基和梭基的化合物,是蛋白质的结构单体。 8 .肽键(peptide bond ) :一个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与另一氨基酸分子中的梭基脱水缩合形成的共价酰胺键(一NH一CO 一)。 9 .肽(peptide )和多肽(polypeptide ) :不同数目的氨基酸以肽键顺序相连,形成链状分子,即是肽或多肽,通常分子量在1 500 以下的为肽,在1 500 以上的为多肽。

10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1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向单一方向卷曲而形成的有周期性重复的主体结构 或构象。这种周期性的结构是以肽链内或各肽链间的氢键来维持的。包括α一螺旋、β一折叠、β一转角、无规卷曲。

12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基础上的肽链再折叠形成的构象是三级结构,如球蛋白、纤维蛋白。 13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有2 条或多条肽链折叠,以弱键互相连接形成的构象。

14 .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 ) :在化学、物理因素等作用下,蛋白质天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和破坏,从而失去生物学活性的现象。变性过程中不发生肽键断裂和二硫键的破坏,因而不发生一级结构的破坏,而主要发生氢键、疏水键的破坏,使肽链的有序的卷曲、折叠状态变为松散无序。原来包含在分子内部的疏水侧链基团暴露到分子外部,因而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失去结晶能力,并形成沉淀。

15.核苷酸:DNA 和RNA 的结构单体。每一核苷酸分子含有一个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分子、一个磷酸分子和一个含氮的有机碱。 16 . DNA 双螺旋(double helix ): Watson 和Crick 提出DNA 的双螺旋结构,是2 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长链以碱基配对相连而成的多聚物。

17 . ATP :三磷酸腺苷,简写为ATP 。在一磷酸腺苷(AMP )的磷酸一侧,以高能磷酸键(用一表示)再顺序连接上2个磷酸,就成了ATP。ATP 水解时,高能磷酸键释放大量自由能,这些能可被转移到其他分子,也可用来完成各种耗能活动,如运动、物质的吸收、物质的主动运输和合成等。ATP 水解时,通常只有最后一个高能见水解方能,而成二磷酸腺苷,即ADP。是细胞中的“能量货币”。 第三章

1 .细胞学说:施莱登和施万提出细胞学说,指出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新细胞只能由原来的细胞经分裂而产生。

2 .细胞质(cytplasm ) :指除细胞核以外的所有部分,质膜是细胞质的最外层。

3 .生物膜(biomembrane ) :细胞膜及细胞的内膜系统,统称为生物膜。厚7 一8 nm ,具有选择透性。

4 .核膜(nuclear envelope ) :包在核的外面,由两层膜组成,两膜之间为核周腔。在多种细胞中,外膜延伸与细胞质中糙面内质网相连,核膜内面有纤维状蛋白组成的核纤层。核膜上有小孔,称核孔(midear pores ) ,与核纤层紧密结合,成为核孔复合体。

5 .核纤层(nuclear lamina ) :核被膜内面由纤维状蛋白构成的一层网络结构,对核被膜起支撑作用。组成核纤层的纤维状蛋白是核纤层蛋白。 6 .染色质(chromatin ) :细胞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主要是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 7 .常染色质(euchromatin ) :在有丝分裂完成之后,能够转变成间期松散状态的染色质部分。常染色质在分裂期染色深,但在间期染色浅,呈细丝状。一般而言,常染色质是具有转录活性区,是基因区。

8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 ) :在有丝分裂完成之后,约有10 %的染色质在整个间期仍然保持压缩状态,将这种染色质称为异染色质。异染色质在分裂

3

期和间期的着色力相同。当用[H]标记的尿嘧啶作为细胞合成RNA 的前体,然后进行细胞固定、切片和放射自显影分析,发现异染色质不能被标记,表明它们可能没有转录活性。不过,有证据表明某些基因位于异染色质区。另外也并非所有无活性的基因和不转录的DNA 区,都是异染色质区。

9 .染色体(chromosome ) :细胞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成光学显微镜下可看见的棒状结构。染色体和染色质在化学本质上没有差异,是遗传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

10 .组蛋白(histone )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是一类小分子碱性蛋白质,富含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能够同DNA 中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相

互作用。有五种类型:Hl 、H2A 、H2B 、H3 、H4 ,它们由不同的基因编码。 11 .核仁组织者(nucleolus organizer ) :编码核糖体RNA 的rDNA 区域。 12 .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 ) :又称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 ) ,意大利科学家Camillo Golgi 在1898 年发现,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由一系列扁平膜囊和小泡组成,与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关,是蛋白质加工、贮存、分拣和转运的中心,还具有合成多糖的功能。

13 .质体(plastid ) :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包裹的一类细胞器的总称,由前质体分化发育而来,分白色体和有色体两类。最主要的有色体是叶绿体,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含有DNA 、RNA 、核糖体等,进行光合作用。

14 .液泡:在细胞质中由单层膜包被的充满稀溶液的囊泡,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原生生物的细胞中,各有其特有功能。 15.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s ) :细胞膜在相邻细胞之间分化而成特定的连接,即细胞连接。

16 .细胞通讯:是指细胞通过胞膜或胞内受体感受信息分子的刺激,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化学信号转导途径包括3 个阶段:信号接受、信号转导和细胞对信号的响应。 第四章

1 .代谢(metabolism ) :生物体内发生的所有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2 .势能(potential energy ) :物体由于所在位置或本身的排列而具有的能量。

3 .热力学(thermodynamics ) :研究所有物体中能量转化规律的科学。

4 .熵(entropy ) :热力学将不能做功的随机和无序状态的能定义为熵,以S 表示。

5 .自由能(free energy ) :细胞能在一定生化反应条件下用于做功的能。 6 .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 ) :断裂化学键起始反应所需的最低能量。 7 .酶(enzyme ) :一种生物催化剂,化学本质多是蛋白质。有的酶蛋白只有一条肽链;有的酶蛋白有多各亚基组成,称多亚基的酶。有些酶在催化反应时不需要其他的辅助因子,有些则需要。作为酶活性辅因子(cofactor )的有机小分子称为辅酶(coenzyme )。

8 .核酶(ribozyme ) :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目前发现的至少有两类:一类催化分子内部的反应,另一类催化分子间的反应。 9 .活性部位(active site ) :酶表面具有一些凹沟结构,是酶分子与底物分子锲合形成复合物的位点称为活性部位。

10 .竞争性抑制剂(competitive inhibition ) :与酶的作用底物相似,能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位点,这种化学试剂称为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11.非竞争性抑制剂(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 :指与酶的活性位点以外的部位结合,使酶分子形状发生了变化,活性位点不适于接纳底物分子的化学试剂。

12 .扩散(diffusion ) :一种物质的分子从相对高浓度的区域移动到低浓度的区域的过程。

13 .渗透(osmosis ) :水分子从相对高浓度一侧穿过膜而进人低浓度一侧的扩散。

14 .膨压:植物细胞在吸水膨胀时,原生质体产生对细胞壁的压力。 15.质壁分离(plasmolysis )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水由细胞

中渗透出去,原生质体缩水而与细胞壁脱离的现象。 16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 :不需要膜中蛋白质等分子的协助,也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的扩散。 17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 :又称协助扩散,物质顺浓度梯度,与质膜上称为载体的蛋白结合而不需要能量的扩散。

18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 :物质顺浓度梯度穿过膜扩散的作用,是物质出人细胞中常见的现象。 19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 :物质逆浓度梯度的移动。主动运输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需要载体,这一点和易化扩散相似,第二需要消耗能量。 20 .胞吐(exo cytosis ) :细胞通过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分泌小泡,沿细胞骨架移动到质膜,并与质膜融合排出小泡内物质的现象。

21 .胞吞(endocytosis ) :细胞吸收大分子和大颗粒的方式,由质膜形成内向的小泡完成。包括三种类型:吞噬、胞饮和受体介导的胞吞。 22 .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细胞吞噬固体颗粒的作用成为吞噬作用

(phagocytosis )。除固体颗粒外,多种细胞还能吞人液体和直径小于0 .2 um 的生物大分子的过程,为胞饮作用(pinocytosis )。

23 .受体介导的胞吞:通过膜中的受体蛋白专一性地与胞外配体结合,并吞人细胞的现象。

24 .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 ) :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从食物分子中取得能量的过程。

25 .电子传递链:又称呼吸链(respiratory chaln ) ,是线粒体内膜上一组酶的复合体。其功能是进行电子传递、H +的传递及氧的利用,产生H2O 和ATP 。 26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 :通过酶促磷酸化作用,将呼吸链上释放的能量与腺苷二磷酸ADP 以及无机磷酸偶联形成腺普三磷酸ATP 的过程。是需氧生物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27 .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coupling hypothesis ) :英国生物化学家Mitchell 于1961 年提出,解释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该学说认为: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伴随着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里层向外层转移,形成跨膜的氢离子梯度,这种势能驱动了氧化磷酸化反应(提供了动力),合成了ATP 。这一学说具有大量的实验证明,得到公认并获得了1978 年诺贝尔化学奖。化学渗透学说可以很好地说明线粒体内膜中电子传递、质子动势的建立、ADP 磷酸化的关系。

28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 :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把CO2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从广义上讲,光合作用是光养生物利用光能把C02 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29 .光反应(light reaction ) :光合作用中需要光的反应。为发生在类囊体上的光的吸收、传递与转换、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等反应的总称。

30 .希尔反应(Hin reaction ) :希尔(Robert . Hill )发现在分离的叶绿体(实际是被膜破裂的叶绿体)悬浮液中加人适当的电子受体,照光时可使水分解而释放氧气。

31 .光合膜(photosynthetic membrane ) :组成类囊体的膜,这是因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是在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膜上进行的。 32.色素(pigment ) :是含有特定化学基团的分子,这些化学基团能够吸收可见光谱中特定波长的光。

33 .捕光色素(light harvesting pigment ) :又称天线色素(antenna pigment ) ,位于类囊体的膜上,在光合作用中起吸收和传递光能作用的色素分子,它们本身没有光化学活性。

34 .反应中心色素分子(reaction center pigment ) :是处于反应中心中的一种特殊性质的叶绿素a 分子,它不仅能捕获光能,还具有光化学活性,能将光能转换成电能。

35 .荧光(fluorescence )和磷光(phosphorescence ) :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回到基态时,可以光子形式释放能量。处在第一单线态的叶绿素分子回至基态时所发出的光称为荧光,而处在三线态的叶绿素分子回至基态时所发出的光称为磷光。

36 .光系统(photosystem ) :进行光吸收的功能单位,是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和光合作用的原初电子受体组成的复合物。

37 .原初电子供体(primary electron donor ) :反应中心色素分子是光化学反应中最先向原初电子受体供给电子的,因此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又称原初电子供体。

38 .原初电子受体(primary electron acceptor ) :直接接收反应中心色素分子传来电子的电子传递体。PS I 的原初电子受体是叶绿素分子(A0 ) , PSⅡ 的原初电子受体是去镁叶绿素分子(pheo)。

39 .光合电子传递链(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fer chain ):是由一系列的电子载体构成的,同线粒体呼吸链中电子载体的作用基本相似。但二者不同的是,线粒体呼吸链中的载体位于内膜,将NADH 和FADH :的电子传递给氧,释放出的能量用于ATP 的合成;而光合作用的电子载体位于类囊体膜上,将来自于水的电子传递给NADP + ,并且这是一个吸热的过程而不是放热的过程。 40 . 光合磷酸化(photosynthetic phosphorylation , photophosphorylation ) :光下在叶绿体(或载色体)中发生的由ADP 与Pi 合成ATP 的反应。

41 .解偶联剂(uncoupler ) :能消除类囊体膜或线粒体内膜内外质子梯度,解除磷酸化反应与电子传递之间偶联的试剂。

42 .碳反应(carbon reaction ) :光合作用中的酶促反应,即发生在叶绿体间质中的同化C02反应。

43 . C3 途径(C3 pathway )和C3 植物(C3plant ) : C3 途径亦称卡尔文一本森(Calvin 一Benson )循环。整个循环由RuBP 开始至RuBP 再生结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全过程分为梭化、还原、再生3个阶段。由于这条光合碳同化途径中C02固定后形成的最初产物3一磷酸甘油酸(PGA )为三碳化合物,所以称C3 途径,并把只具有C3 途径的植物称为C3 植物。C3植物大多为温带和寒带植物。水稻、小麦、棉花、大豆、油菜等为C3植物。

44.C4 途径(C4 pathway )和C4植物(C4 plant ) :光合碳同化途径中C02固定后形成的最初产物草酞乙酸(OAA )为C4化合物,整个循环由PEP 开始至PEP 再生结束,经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两种细胞,可分为梭化、还原或转氨、脱酸和底物再生四个阶段,所以叫做C4途径,把具有C4途径的植物称为C4 植物。C4植物大多为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如玉米、高梁、甘蔗、稗草、觅菜等。

45 .景天科酸代谢途径(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pathway,CAM 途径)和CAM 植物(CAM plant ) :景天科、仙人掌科等科中的植物,夜间固定CO2 产生有机酸,白天有机酸脱羧释放CO2 ,进行CO2固定,这种与有机酸合成日变化

有关的光合碳代谢途径称为景天科酸代谢途径。把具有CAM 途径的植物称为CAM 植物。常见的CAM 植物有菠萝、剑麻、兰花、百合、仙人掌、荟芦等。

46 .光呼吸(photorespiration ) :植物的绿色细胞在光照下吸收氧气释放CO2的过程。

47 .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 ) :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CO2吸收量或O2的释放量,也可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上的干物质积累量来表示。 48 .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 ) :当达到某一光强时,光合速率就不再随光强的增高而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开始达到光合速率最大值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

49.CO2饱和点(CO2 saturation point ) :当CO2达到某一浓度时,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开始达到光合最大速率时的CO2浓度称为CO2饱和点。 第五章

1 .细胞周期(cell cycle ) :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第二次分裂开始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包括一个有丝分裂期(mitosis ,简称M )和一个分裂间期(interphase )。后者包括DNA 合成期(S 期)以及S 期前后的2个间隙期(Gl 、G2 期)。

2 .细胞增殖:生命的基本现象,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是维持体内细胞数量动态平衡的基本措施,是受基因调控的精确过程。靠细胞的分裂来实现。

3 .染色单体(chromatid ) :在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过程中,每个染色体经过分裂间期复制后实际上含有2个并列的由同一着丝粒固着的经过紧密盘旋折叠的DNA 双链。

4 .着丝粒(centromere ) :染色单体上一段特殊的DNA 序列。 5 .动粒(kinetochore ) :在每一着丝粒的外侧蛋白质复合体组装其上,称为动粒。是附着于着丝粒上的一种细胞器,主要由蛋白质组成,并有少量的RNA 和DNA ,是有丝分裂时纺锤体微管附着于染色体的部位。 6 .星体:中心体的外围有成辐射状排列的微管,形成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星丝,星丝和中心体合称星体。

7 .赤道面(equatorial plane ) :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即赤道面。

8 .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 ) :在两条染色单体相连处,染色体上出现的一个向内凹陷的缩细的部位,着丝粒位于其上。

9 .次缢痕:除主缢痕外,在染色体上其他的浅染缢缩部位。

10 .染色质:是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是真核细胞在间期核中的DNA 、碱性蛋白、酸性蛋白及少量RNA 共同组成的线状复合体。 11 .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 ) :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12 .常染色体(autosome ) :在生物体细胞中,除了与决定性别有关的性染色体外,还有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称为常染色体。

13 .染色体组型:根据染色体的相对大小,着丝粒的位置,臂的长短,随体的有无等特征,把某种生物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按一定顺序分组排列起来就构成了这一物种的染色体组型。

14 . Go期细胞:离开细胞周期不再进行分裂的细胞。

15.无丝分裂:是一类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出现的细胞分裂方式,其主要特征是首先细胞核分裂,进而细胞质分割,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16 .有丝分裂(mitosis ) :是真核生物体细胞的分裂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分

裂时期染色质形成丝状或带状结构,出现由纺锤丝组成的纺锤体,分裂结束后子细胞和母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17 .减数分裂(meiosis ) :是指有性生殖个体形成生殖细胞(配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细胞分裂方式,细胞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而DNA 只复制一次,结果形成的四个配子都只含单倍的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成熟时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18 .联会(synapsis ) :同源染色体的配对,是减数分裂的一个重要过程。 19 .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 ) :配对染色体之间的特殊结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在减数分裂中有使两个染色体紧密靠拢的作用。

20 .四分体:减数分裂配对完毕的染色体,又称二价体。每个二价体由两条同源染色体组成,而每条同源染色体包括2 条姐妹染色单体,这样每个二价体包括4 条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

21 .端粒(telomere ) :线性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有特定的DNA 序列和蛋白质组成。对细胞的正常复制至关重要。 22 .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 )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3 .干细胞(stem cell ) :在一般情况下,特别对高等动物而言,随着胚胎发育,细胞逐渐丧失了发育为个体的能力,仅有少数细胞依然具有分化成其他细胞类型和构建组织与器官的能力,这类细胞称之为干细胞。

24 .细胞全能性(totipotency ) :细胞经分裂和分化,能发育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25 .复制性细胞衰老(replicative senescence ) :细胞经过有限次分裂后,进入不可逆转的增殖抑制状态,其结构和功能发生衰老性改变的过程。 26 . Hayflick 界线:Hayflick 等人发现细胞分裂能力和寿命是有一定限度的,如体外培养人的二倍体细胞,只能培养成活40 一60 代。 27 .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 ) :是指由细胞自身基因编程的一种主动的死亡过程,即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发生程序性死亡(不发生炎症反应)。 28 .细胞坏死(cell necrosis):机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细胞质膜及膜系统破裂,DNA 随机降解,常常引起炎症反应。 第六章

1 .组织(tissue ) :是由一种或多种细胞组合而成的细胞群体,在机体中起着某种特定的作用。脊椎动物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基本组织。

2 .器官(organ ) :多细胞动物中由多种组织组成,以完成一种或几种特定功能。

3 .系统(system ) :多个器官组成,以完成相关的功能。 4 .自养(autotrophic nutrition ) :生物自己供养自己,不依赖其他生物生活的方式。

5 .异养(heterotrophic nutrition ) :生物自身不能从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也不能从日光中获得能量,必须从外界环境中获得有机物,并从这些有机物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些有机物是其他生物制造的,这种方式称为异养。

6 .营养素(nutrient ) :食物中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物质。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水,糖类,蛋白质,脂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7.消化(digestion ) :把摄人的食物经过机械作用粉碎和化学作用分解,最后成为简单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

8.吸收(absorption ) :简单小分子穿过细胞膜进人细胞内的过程。 9 .胞内消化(intracelluar digestion ) :整个摄食过程,包括摄人、消化、吸收和排出都在一个细胞内进行的过程(单细胞原生动物都进行胞内消化)。 10 .胞外消化(extracelluar digestion ) :多细胞动物逐步形成了消化腔或消化管,食物的消化过程是在细胞外的消化腔或消化管中进行的。

11 .内环境: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或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12 .体液(body fluid ) :体内以水作为基础的液体。

13 .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 ) :指细胞内的液体,约占体重的40 % (男)和30 % (女)。

14 .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 ) :包括组织液(存在于组织中)、管内液(存在于血管、淋巴管等管内)、血浆、淋巴等。

15.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 :每次心脏搏动,由收缩到舒张的过程。 16 .高血压(hypertension ) :人体血压超过140 / 9 0 mmHg ,起源于微动脉的过度收缩。

17 .粥样动脉硬化(atherosclerosis ) :动脉内膜中沉积含胆固醇的脂肪,形成粥样斑块,阻塞血流,引发血栓。 1 8 .呼吸(respiration ) :高等动物的气体交换过程。可分为内呼吸和外呼吸两部分。

19 .变温动物(poikiothermic animd)体温因周围环境而改变的动物,也叫冷血动物。如鱼类、两栖类、爬虫类。

20 .恒温动物(homeothermiC animal ) :具有恒定的体温,能适应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的动物,又称为温血动物。

21 .异温动物(heterothermic animal ) :它们不能稳定地调节自己的体温,使其保持在同一水平。(蝙蝠属于哺乳动物,蜂鸟属于鸟类,它们在活动时,属于恒温动物,但是当他们在休息时,为了降低维持体温代谢能量的需求,身体温度的调节会改为类似变温动物的方式,身体的温度会随外界的温度而改变,这种体温调节的方式特归类为异温动物。)

22 .淋巴:组织液进人淋巴管就称为淋巴液,也称淋巴。

23 .免疫(immunitv ) :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疾病的能力。

24 .特异性免疫:如果人侵者突破了身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就会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特异性反应,这种作用即特异性免疫,也叫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

25 .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 ) :体液介导的免疫应答。 26 .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 )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27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 :存在于正常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称为补体系统。

28 ,干扰素(interferon ) :是受病毒感染的细胞所产生的能抵抗病毒感染的一组蛋白质。

29 .抗原(antigen ) :可以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或任何一个引发产生大量淋巴细胞的“非我”标志即抗原)。

30 .杭体(antibody ) :机体产生的针对相应抗原的免疫球蛋白,其结构决定了其特性和功能,相对异种动物或个体也具有抗原性。

31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 :由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针对复合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

32 .激素(hormone ) :特定的器官或细胞在特定的刺激(神经的或体液的)作用下分泌某种特异性物质到体液中,这种物质即激素。

33 .内分泌(endocrine ) :激素是由细胞分泌到体外的,有别于另外一些通过管道将某些物质分泌到体外的分泌方式。

34 .体液调节:激素通过体液的传送而发挥作用的调节。

35 .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一般包含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

36 .突触(synapse ) :神经末梢与肌肉之间没有原生质的联系,神经末梢与肌肉的连接处称为突触。

37 反射(reflex):是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一定的刺激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系统最堪本的活动方式,通过反射弧进行

38 .反射弧(reflex arc):从接受刺激到发生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途径包括感受路、传人神经元、神经中枢(中间神经元及突触连接)、传出神经元、效应器5个环节。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

39 .自发脑电活动:人脑皮层连续的节律电位变化,它的记录称为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FG)。

40 .适宜刺激(adquate stimulus):敏感性最高的能量形式的刺激。 41.不适宜刺激:不发生反应或敏感性很低的能量形式的刺激。

42 .感觉器官:感受器和非神经性附属结构一起构成的感受装置。如视觉器官眼。

43 .感受器(receptors) :动物接受外界和体内刺激的细胞和器官。如耳蜗中的毛细胞,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44 .本体感受器:感受自身肌肉,触、关节的张力和运动的器官。能感受自身姿态、运动;不会适应(习惯化):对刺渐敏感

45 .效应器(effectors):是生物在信号侧徽下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部位. 46 .肌丝滑行学说:肌纤维的缩短是肌小节中粗肌丝和细肌丝相对运动的结果: 47 .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 :由亲本产生两性生殖细脸(也叫做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48.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 :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救叫做无性生殖。

49 .受精(fertilization):梢子穿入卵子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它始于精子细胞膜与卵子细胞膜的接触,终于两者细胞核的融合) 。

50 .分娩(parturition) :成熟的胎儿从子宫娩出母体的过程。 51 .绝育(sterilization) :用外科手术结扎输精管(男性)或输卵管(女性).阻止精子和卵子的输出以达到避孕目的的措施 52 .人工流产(abortion) :在避孕失败后不得已而采取的人工终止妊娠的措施。 53 .生物重演律:认为胚胎发育过程实际上是物种进化过程的浓缩,胚胎在短时间内忠实地重复了祖先几亿、几十亿的进化过程。 第七章

1 .分生组织(meristem ) :未特化、能分裂的细胞群,这些细胞分裂产生更多的细胞,使植物生长。包括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2 .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平周分裂即切向分裂,是细胞分裂产生的新壁与器官表面最近处切线相平行,子细胞的新壁为切向壁。平周分裂使器官加厚。垂周分裂指细胞分裂时,新形成的壁垂直于器官的表面。狭义的垂周分裂一般指径向分裂,新壁为径向壁。分裂的结果使器官增粗。广义的垂周分裂还包括横向分裂。横向分裂产生的新壁为横向壁,分裂的结果使器官伸长。

3 .定根和不定根:发生位置固定的根,称为定根,包括主根和侧根两种。在主根和主根所产生的侧根以外的部分,如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的根,因其着生位置不固定,故称不定根。

4 .直根系和须根系: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区别的根系称直根系,如松、棉、油菜等植物的根系。无明显的主根和侧根区分的根系,或根系全部由不定根和它的分枝组成,粗细相近,无主次之分,而呈须状的根系,称须根系,如禾本科植物稻、麦的根系。

5 .初生生长(primary growth ) :直接来自顶端分生组织的衍生细胞的增生和成熟的生长过程,称为初生生长。

6 .初生结构:在植物体的初生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成熟组织,共同组成的结构称为初生结构。 7 .形成层(Cambium ) :多年生植物根、茎内部围绕中轴排成一环分生组织层。 8 .维管组织(vascular tissue ) :由许多细胞组成的细小管道所组成的执行运输功能的网络。分布在植物全身。

9 .维管束:由原形成层分化而来,以输导为主的复合组织,由木质部和韧皮部或加上形成层共同构成的束状结构。

10 .维管系统:植物体各器官中的由维管束构成的一个连续统一的系统,主要行使输导水分、矿质和同化产物的功能。包括了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木质部和输导有机养料的韧皮部。

11.次生生长:在植物体初生生长结束后,发生了次生分生组织的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其分裂、分化形成各种成熟组织的生长过程称为次生生长。次生生长的结果是使根茎等器官加粗。

12 .次生结构:在植物体的次生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成熟组织,共同组成的结构称为次生结构。包括了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

13 .根瘤:豆科植物根上,常形成各种形状的瘤状突起,称为根瘤。是根与土壤中的根瘤菌所形成的共生体。具有固氮的功能。

14 .菌根:有些植物根常与土壤中的真菌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真菌与根的共生体,称为菌根。

15.凯氏带(casparian strip ) :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在根的内皮层细胞处于初生状态时,其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形成木栓质的带状增厚。对根内水分吸收和运输具有控制作用。这种带状结构是凯斯伯里于1865 年发现的,因而称为凯氏带。

16 .树皮:树皮是双子叶植物木本茎的维管形成层以外的部分。在较老的木质茎上,树皮包括了木栓层和它外方的死组织(统称外树皮或硬树皮或落皮层),以及木栓形成层、栓内层、韧皮部(统称内树皮或软树皮)。

17 .年轮(annual ring ) :年轮是由于维管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受季节的影响的生长轮。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茎干横断面上,所出现的若干同心轮纹。每

一轮代表着一年中产生的次生木质部,由春材(早材)和秋材(晚材)组成。 18 .髓射线:茎的初生结构中,由薄壁组织构成的中心部分称为髓。初生维管束之间的薄壁细胞称为髓射线,也称初生射线,连接皮层和髓,具有横向运输和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19 .维管射线:在次生维管组织中,还能分别地产生新的维管射线,它是次生维管组织的横向运输系统。维管射线为径向排列的薄壁细胞,在木质部的称木射线;在韧皮部的称韧皮射线。

20 .边材:靠近树皮部分的木材,是近年形成的次生木质部,色泽较淡,具有输导和贮藏的作用,边材可以逐年向内转变为心材,因此,心材可逐年增加,而边材的厚度却相对比较稳定。

21 .心材:靠近中央部分的木材,是次生木质部的内层,近中心部分,颜色较深,导管和管胞已失去输导的功能,但管腔内充填了物质,使其支持能力加强。 22 .春材:春夏季形成层活动旺盛,细胞分裂快,形成次生木质部的导管细胞直径大,管壁薄,木纤维数目少,细胞排列疏松,这部分次生木质部的材质疏松,颜色较浅,称为早材或春材。

23 .秋材:夏末秋初气候条件渐不适宜树木生长,形成层活动减弱,细胞分裂慢,形成次生木质部的导管细胞直径较小且数量少,木纤维和管胞较多,管壁较厚,细胞排列紧密,这部分次生木质部的材质地致密,色泽较深,称为晚材或秋材。

24 .完全花:由花柄、花托、花警、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等五个部分组成的花称为完全花。例如:桃。

25 .不完全花:缺乏花尊、花冠、雄蕊和雌蕊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称为不完全花。例如:黄瓜。

26 .花序:植物的花聚生成簇,按一定的排列格式,生长在共同的花轴之上;这种簇生形式称花序。

27 .心皮(carpel ) :心皮是构成雌蕊的单位,是具生殖作用的变态叶。 28 .胎座:子房内壁上肉质突起的结构,称为胎座,其上着生胚珠。

29 .单雌蕊:一个雌蕊由一个心皮构成的称为单雌蕊。复雌蕊一个雌蕊由几个心皮联合而成,称复雄蕊(合生雌蕊)。

30 .传粉(pollination ) :指花粉粒由花粉囊中散出,经媒介的作用而传送到柱头上的过程。

31 .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 ) :花粉管到达胚囊后,释放出二精子,一个与卵细胞融合,成为二倍体的受精卵(合子),另一个与两个极核(或次生核)融合,形成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卵细胞和极核同时和二精子分别完成融合的过程称双受精。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现象。

32.花粉败育:由于种种内在和外界因素的影响,有的植物散出的花粉没有经过正常的发育,起不到生殖的作用,这一现象称为花粉败育。

33 .雄性不育:植物由于内在生理、遗传的原因,在正常自然条件下,也会产生花药或花粉不能正常地发育、成为畸形或完全退化的情况,这一现象称为雄性不育。雄性不育可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花药退化,二是花药内无花粉,三是花粉败育。

34 .单性结实:不经过受精作用,子房就发育成果实,这种现象称单性结实。单性结实过程中,于房不经过传粉或任何其他刺激,便可形成无籽果实,称为营养单性结实,如香蕉。若子房必须通过诱导作用才能形成无籽果实,则称为诱导

单性结实(或刺激单性结实),如以马铃薯的花粉刺激番茄的柱头可得到无籽果实。

35 .上位子房:花尊、花冠和雄蕊着生点都排在子房的下面,称之为子房上位或称下位花。

36 .下位子房:花托凹下成各种形状,子房隐陷于托内,花尊、花冠和雄蕊都着生于子房之上,称之为子房下位或称上位花。

37 .真果:仅由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如桃、棉的果实。

38 .假果:除了子房外,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警、花冠及整个花序等其他结构共同参与果实形成,这种非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称为假果,如南瓜、苹果等的果实。

39 .假种皮:由珠柄或胎座等发育而成的,包在种皮之外的结构称为假种皮。如荔枝、龙眼果实内肥厚可食的部分。

40 .聚花果:如果果实是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来,花序也参与果实的组成部分,这称为聚花果或称为花序果、复果,如桑、风梨、无花果等植物的果。

41 .聚合果:一朵花中有许多离生雌蕊,以后每一雌蕊形成一个小果,相聚在同一花托之上,称为聚合果,如白玉兰、莲、草莓的果。 42 .世代交替:生物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进行的现象。植物的有性世代从孢子开始,到由其萌发形成配子体,并行有性生殖产生配子;无性世代从配子结合形成的合子开始,到由其萌发形成孢子体,直至行无性生殖产生孢子。

43 .生活史: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前后相继,有规律地循环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从种子开始至新一代种子形成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种子植物的生活史或是生活周期。

44 .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 ) :植物的叶或其他暴露在外面的部分丢失水分的过程。

45 .共质体: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将原生质连接成的整体。

46 .根压:根细胞会主动将无机离子泵人木质部,而内皮层会使离子在木质部中积累。当离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水分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进人木质部,从而推动木质部汁液向上移动的压力。

47 .压流模型:植物体内有机分子在韧皮部运输的机制;运输的动力来源在运输的两端存在蔗糖浓度的压力差;受蔗糖浓度的压力差驱动,蔗糖液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流动;同时可不断从运输途径的周围组织补充水分,确保运输流不断流动。

48 .必需元素(essential dement ) :完成植物的生活周期所必需的元素。 49 .水培法(hydroponics ) :将植物的根部浸泡在溶液中并通人空气进行培养的方法。

50 .顶端优势:植物顶芽分泌抑制腋芽生长的激素而导致只有顶芽更易生长的现象。

51 .向光性(phototropism ) :植物的枝叶向着光的生长。 52 .光周期现象:植物对白日、黑夜时间长短的反应。

53 .春化作用:一些植物必须经历一定的低温,才能形成花原基,进行花芽分化。低温诱导花原基形成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

54 .光敏色素(phytochrome , Phy ) :一种对红光和远红光的吸收有逆转效应、参与光形态建成、调节植物发育的色素蛋白。

55 .光周期(photoperiod ) :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

56 .长日植物(long 一day plant , LDP ) :在24h 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一定时数才能成花的植物。如延长光照或在暗期短期照光可促进或提早开花,相反,如延长黑暗则推迟开花或不能成花。典型的长日照植物有天仙子、小麦等。

57 .短日植物(short 一day plant , SDP ) : 24h 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一定时数才能成花的植物。如延长黑暗或缩短光照可促进或提早开花,相反,如延长日照则推迟开花或不能成花。典型的短日箱物右晚稻,菊花等。 第八章

1 .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常常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异的现象为变异。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的进化中同等重要。 2 .性状(character ) :生物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区别性特征。

3 .相对性状(relative Character )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4 .显性性状(dominant character )与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 ) :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l 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杂种Fl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5 .性状分离(segregation ) :在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6 .显性基因(dominant gene )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 7 .隐性基因(recessive gene )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8 .等位基因(allele ) :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9 .表型(phenotype ) :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菌落的颜色、大小和形状等。

10 .基因型(genotype ) :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在表示基因型时,一般只将突变的基因或与所研究相关的基因列出。

11.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12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杂合体自交后代要发生性状分离。

13 .基因的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 ) :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人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分离规律。

14 .测交(test cross ) :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相交,用来测定Fl的基因型。

15.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l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16 .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17 .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18 .伴性遗传(sex 一linked inheritance )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

遗传性状与性别相联系,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

19 .连锁(linkage ) :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总是倾向于联系在一起共同遗传的现象。

20 .细胞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细胞核遗传指由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细胞质遗传指由细胞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细胞核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细胞质遗传不遵循。两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

21. DNA 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 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 的过程。

22.半保留复制:指DNA 的复制过程中,子代DNA 分子都保留了原来DNA 分子中的一条链。

23 .基因(gene 卜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个基因中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24 .遗传信息: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25 .转录(transcription ) :指在细胞核中,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

26 .密码子(codon ) :信使RNA 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密码子。

27 .翻译(translation ) :指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以信使RNA 为模板,转运RNA 为运载工具,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8 .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 ) :遗传信息流从DNA 传递给RNA ,再从RNA 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 传递给DNA 的复制过程。后发现,某些病毒中RNA 同样可以反过来决定DNA ,为逆转录,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完善。

29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 ) :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30 .单体性(monosomy ) :某对染色体少一条时,构成该染色体的单体性。 31 .三体性(trisomy ) :某对染色体多一条时,构成该染色体的三体性。 32 .基因突变(mutation ) :广义的基因突变指遗传物质的损伤和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的点突变。点突变指的是DNA 序列中单个或多个碱基对的改变。

33 .自然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基因突变。

34 .诱发突变(人工诱变):在人为条件下,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

35 .诱变育种:在人为条件下,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从中选育生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36 .基因组:指单倍体细胞中所包含的整套染色体。

37 .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38 .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该物种的单倍体。 39 .人工诱导多倍体:指利用人为的方法使生物的染色体加倍成为多倍体。 40 .多倍体育种:指利用人为的方法使生物的染色体加倍成为多倍体,从中选育优良品种的育种方法。

41.DNA 损伤修复:是生物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重要的安全保护机制,包括错配修复、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和易错修复。

42 .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 :通过DNA 的转录和翻译而产生其蛋白质的产物,或转录后直接产生RNA 产物的过程。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43 .基因调控(gene regulation ) :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进行的调节,就是基因调控。

44 .断裂基因(interrupted gene ) :真核细胞的基因中,编码氨基酸的DNA 序列,常被一些内含子隔开,断裂基因实质就是由一系列交替存在的外显子和内含子构成。

45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 ) :将某特定的基因,通过载体或其他手段送人受体细胞,使它们在受体细胞中增殖并表达的一种遗传学操作。 46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PCR ) :在体外模拟发生于细胞内的DNA 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 序列的复制过程的技术。 47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 :一类在特定的DNA 位点切断DNA 的酶。

48. DNA 连接酶(DNA ligase ) :一种能够催化DNA 中相邻的3ˊ一OH 和5ˊ一磷酸基末端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并把两段DNA 拼接起来的核酸酶。

49 .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 ) :从反转录病毒中制备得到的,能以DNA 或RNA 为模板,以具有3ˊ一OH 的DNA 或RNA 为引物,从5ˊ→3ˊ 聚合生成DNA 链。

50 .载体(vector ) :是一种可将外源DNA 片段送人宿主细胞进行扩增或表达的运载工具。包括克隆载体和表达载体。常用克隆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病毒。 51 .质粒(plasmid ) :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能自我复制的小型双链环状DNA 分子。

52 .基因文库(gene library ) :大量的、代表某生物体整个基因组的DNA 片段插人到载体DNA 中,转化大肠杆菌后收集在一起作永久保存的遗传物质库。 53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 ) :向受体细胞中引人具有支持功能的基因,用以纠正或补偿基因的缺陷,或是利用引人基因以杀死体内的病原体或恶性细胞。 54 .基因组学(genomics ) :是研究生物体的基因组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的科学。

55 .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 ) :研究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各种遗传元件的组成物质的序列特征、基因定位、基因组作图等。

56 .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 ) :在基因组水平上阐明DNA 序列的功能,着重研究不同的序列结构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基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57 .人类遗传性疾病:通常指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人类疾病。 58 .单基因病(monogenic disorder ) :与一对致病基因有关的遗传病,按简单的孟德尔方式遗传。

59 .多基因遗传病(Polygenic disease ) :由许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的疾病,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呈现的性状差变异。 第九章

1 .达尔文主义(Darwinism ) :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发生、发展、分类、演化、分布等规

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化石。

3 .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

4 .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 5 .同源器官: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

6 .生存斗争:生物个体(同种或异种的)之间的相互斗争,以及生物与无机自然条件(如干旱,寒冷)之间的斗争,赖以维持个体生存并繁衍种族的自然现象。 7 .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8 .物种(species ) :简称“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在生殖上互相隔离。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9 .品种:指来自于同一祖先,具有为人类需要的某种经济性状,基本遗传性稳定一致,能满足人类生产物质资料及科学研究目的的一种栽培植物或家养动物的群体。

10 .亚种:一个种内形态有较明显差异,并有一定地理分布区域的个体群。 11 .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12 .邻地种形成(parapatric speciation ) :初始种群的地理分布区相邻接,种群间的个体在边界区有某种程度的基因交流,但最终仍导致新种的产生。

13 .同地种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 ) :初始种群的地理分布区相重叠,没有地理上的隔禽,这种情况下的新种产生就是同地种形成。‘

14 .异地种形成(allopatric speciation ) :两个初始种群在新种形成前,其地理分布区完全隔开、互不重叠,这种情况下的新种形成就是异地种形成。15.现代综合论(modem synthesis ) :综合了生物学各学科,特别是种群遗传学的成就,基于渐进化、自然选择和种群思想,符合已知的遗传学机制,且考虑到环境因素作用的进化理论。现代综合论又称为现代达尔文主义。 16 .哈迪一温伯格平衡定律(Hardy一Weinberg equilibrium ) :对于一个大且随机交配的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条件下会保持不变。

17 .中性理论(neutral theory ) :分子进化的重要理论之一。更确切地应称为中性突变与随机漂移理论( neutral mutation and random genetic drift )。其核心为:大部分对种群的遗传结构与进化有贡献的分子突变在自然选择的意义上都是中性或近中性的,因而自然选择对这些突变并不起作用;中性突变的进化是通过随机漂移,或被固定在种群中,或消失。

18 .点断平衡论(punctuated equilibria ) :从古生物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进化学说。认为新种只能通过线系分支产生,只能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就处于保守或进化停滞状态,直到下一次物种形成事件发生之前,表型上都不会有明显变化;进化是跳跃与停滞相间,不存在匀速、平滑、渐变的进化。 19 .大进化(macroevolution ) :又称宏观进化,指物种和种以上的高级分类群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的进化模式、进化趋势和进化速率。 20 .小进化(microevolution ) :又称微观进化,主要指一个物种内的进化现象。

21 .常规绝灭(normal extinction ) :指生命史中各个时期都以一定的规模经常性地发生的绝灭,表现为各分类群中部分物种的替代,即新种的产生和某些

已有物种的消失。

22 .集群绝灭(mass extinction ) :指大量物种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的绝灭,其规模和绝灭速率都要大大超过常规绝灭。

23 .趋同进化:不同的生物,包括亲缘关系很远的生物,如果生活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有可能产生功能相同且形态相似的结构,以适应相同的条件。 24 .趋异进化:同源生物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有不同的进化趋势,某些方面变得不相同的现象。

25 .适应辐射:一个祖先物种适合多种不同的环境而分化成多个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不相同的种,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进化系统。

26 .平行进化:两个或多个系谱,因有大体相近的进化方向而分别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特征。

27 .内共生学说(endosymbiotic theory ) :认为一些细胞器是通过细胞内共生的过程而产生的学说。

28 .联适应:器官功能变化后的适应过程,表现为旧结构对新功能的适应。 29 .团聚体(coacervates ) :通过混合两种带有不同电荷的胶体溶液而得的直径只有几微米的小滴。

30 .团聚体学说:奥巴林提出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溶液和核酸溶液)合在一起时,可形成团聚体小滴,即多分子体系,具有一定的生命现象。 31 .微球体(proteinoid microsphere ) :类蛋白分子与水或盐溶液相互作用后,通过自组织形成的大小较为均一、直径只有几微米的球形物,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结构。 第十章

1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 :指生命有机体的种类和变异性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2 .古细菌域:根据16S rRNA 序列分析,生物进化中与真核生物亲缘关系更密切的一类原核生物。栖息于极端的环境条件下,古生菌可再分为4 亚群:泉古生菌,广古生菌,初古生菌,纳古生菌。

3 .革兰氏染色(Gram 's staining ) :一种根据细菌细胞壁结构的不同而将细菌区分为两大类的染色方法。染成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染成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

4 .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ation ) :巴斯德发现葡萄汁加温至62 .8 ℃ 30 min ,就可杀死不产生孢子的致病细菌而不影响葡萄汁的色香味。这种低温消毒的方法就是巴斯德消毒法。

5 .外毒素(exotoxin ) :细菌分泌到介质中的毒素,为毒性很强的蛋白质,随血液和淋巴进人身体各部位。 6 .内毒素(endotoxin )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脂多糖中的成分(类脂A ) ,只在细菌死亡溶解后释放出来,引起机体发热、糖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内脏出血、中毒休克等症状。

7 .溶菌周期(lytic period ) :从噬菌体侵人细菌,到新的噬菌体逸出、侵入新的细菌的整个过程称为溶菌周期。

8 .溶原周期(lysogenic period ) :温和性的噬菌体侵人细菌,并不立即复制使细菌死亡;而是将噬菌体的DNA 拼接到细菌的DNA 分子上,成为细菌DNA 分

子的一部分,变成原病毒;原病毒时期就是病毒的溶原周期。

9 .异形胞:某些丝状蓝藻特有的大型厚壁细胞,从该处断裂,即可产生若干藻殖段进行繁殖。

10 .藻殖段:藻类植物具有繁殖能力的丝状体的一段。

11.外生孢子:某些蓝藻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体发生横分裂,形成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原生质,上端较小的部分形成孢子,称为外生孢子,基部较大的部分仍能保留分裂能力,继续分裂。

12 .内生孢子:某些蓝藻的细胞增大,原生质体多次分裂,形成许多薄壁子细胞,母细胞壁破裂后孢子散出。

13 .原生生物(protist ) :最简单的真核生物,个体微小,多数为单细胞。 14 .接合生殖:某些丝状绿藻的两条或同一条丝状体上相邻两个细胞间形成接合管或在两个细胞之间开一孔道,两个配子融合的过程。

15 .孢子植物:生活史中不形成种子,主要利用孢子进行繁殖的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鲜植物和蕨类植物等。

16 .颈卵器植物:具有颈卵器结构的植物类群。包括苔鲜植物、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

17 .子实体:高等真菌产生有性孢子的结构。由能育的菌丝和营养丝组成。子囊菌的子实体称子囊果,担子菌的子实体称担子果,其形状、大小与结构因种类而异。如蘑菇、香菇的子实体呈伞形,由菌盖和菌柄组成。 18 .孢子:无性生殖的生殖细胞。 19 .配子:有性生殖的生殖细胞。

20 .孢子体:植物无性世代中产生的、具有二倍数染色体的植物体。

21 .配子体(gametophyte ) :植物有性世代中产生的、具有单倍数染色体的植物体。

22.原丝体:苔鲜植物的孢子在适宜的环境中萌发成的配子体。

23.假根:苔藓植物体表皮细胞壁向外突起的类似根毛的结构,具有吸收功能,但不具维管组织。

24.原叶体:蕨类植物的饱子在适宜的环境中萌发成的配子体。

25.颈卵器(archegonium ) 苔鲜植物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产生卵细胞的多细胞雌性生殖器官

26 .精子器(antheridum ) :苔鲜植物和藏类植物产生精子的多细胞结构。 27 .维管植物(ascular plant ) :指那些发展出能较好的输导水分、无机盐、营养物质的输导组织的植物、它包括用孢子繁殖的低等维管植物(蕨类植物)和用种子繁殖的维管植物。

28 .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 ) :指二倍体的孢子体阶段(无性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体阶段(或有性世代)在生活史中有规则地交替出现的现象。动物生活史中的世代交替指有性生殖的世代与无性生殖的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如:轮虫、蚜虫等。

29 .同形世代交替:在世代交替过程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孢子体与配子体互相交替的现象。

30 .异形世代交替:在世代交替过程中,形态结构明显不相同的孢子体与配子体互相交替的现象。

31 .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是一种原始的对称形式。

32.同配生殖:形状、结构相似,大小和行为相同的两个配子结合过程。 33 .异配生殖:形状、结构相似,大小和行为不同的两个配子结合过程。 34 .卵式生殖:形状、结构、大小和行为都不相同的两个配子结合过程,大而不能运动的是卵,小而能运动的是精子。

35 .原体腔(假体腔,初生体腔):动物界最先出现的体腔形式,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假体腔直接与肌肉为界,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和肠系膜,是一封闭的腔,充满体腔液。体腔的出现,促进肠道与体壁独立运动,使内脏器官具有稳定内环境。

36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身体分节,躯体由许多体节组成,多数环节动物体节在形态和机能上都基本相同,因此称为同律分节。

37 .后口动物(deuterostome )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形成动物的肛门,在相反方向的一端由内胚层内陷形成口的动物。后口动物包括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

38 .羊膜动物:是真正的陆生动物,其特征是可以进行体内受精,进行胸式呼吸。它包括:爬行纲动物,鸟纲动物,哺乳纲动物。

39 .脊索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动物。他们都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它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脊椎动物亚门。

40 .系统树:按动物亲缘关系的远近和进化历程将不同的动物类群分别标示在一个分支图中,形成系统树。 十一章

1 .生态学(ecology ) :研究生物、人类和环境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科学,叫做生态学。

2 .环境(environment )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4 .最小因子法则(law of minimum ) :李比希研究发现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这种营养物少于一定的量而其他营养物又都充足的话,植物的生长发育就决定于这种营养物的数量。

5 .耐受性法则(law of tolerance ) :谢尔福德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下限和上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6 .种群(population ) :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7 .种群密度(population density ) :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8 .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9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一般用100个)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10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11 .群落(communitv ) :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就是群落,由很多种类的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

12 .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13 .生态位(niche ) :是指物种利用群落中各种资源的总和,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14 .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的水平分化和镶嵌现象。

15.演替系列:从植物定居形成群落,到演替成为稳定群落的过程,叫做演替系列。

1 6 .顶极群落(climax ) :是指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在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下,通过顺行演替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结构稳定的群落。又称演替顶极。

17 .生态系统(ecosystem ) :在一定的时间和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8 .生产者:指生态系统中的自养型生物(包括绿色植物、非绿色植物和自养型微生物)。

19 .消费者:指只能利用现存的有机物的动物。 20 .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再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21 .食物链(food Chain ) :在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为起点,各种生物有机体以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即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关联而形成为一个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系列,即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22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23 :营养级(trophic levels ) :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种的总和。 24 .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 ) :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每级的个体数目、生物量或所含能量呈递减式塔型分布,称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顺着营养级序列向上,能量急剧地、梯级般地递减,用图表示则得到能量金字塔;有机体的个体数目一般也向上急剧递减而构成数量金字塔;各营养级的生物量顺序向上递减构成生物量金字塔。 25 .初级生产量(或称第一性生产量):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物质数量。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总第一性生产量减去植物呼吸消耗量、只有净初级生产量才有可能被人或其他动物所利用。

26 .生物量:生态系统内营养级中有机体的总重量,以生物的干重表示。 27 .植物生物量:净第一性生产量日积月累,到任一观测时刻为止,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数量被称为植物生物量。

28 .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不断的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圈,其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9 .碳的循环:碳以CO2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以有机物形式在生物群落的各成分之间传递,最终又以CO2的形式回到无机环境的过程。碳循环始终与能量流动结合在一起。

30 .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人、传递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起点、总能量和流动渠道).

31 .系统的能量流:能量只是一次穿过生态系统,不能再次被生产者利用而进行循环。这一通过生态系统的能量单向流动的现象叫做能量流。 32 .生态效率:食物链各环节上的能量的转化效率,约为10 %。 33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 )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动态平衡),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然调节能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34 .生物富集作用:指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

35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者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

36 .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

37 .就地保护: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就地保护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38 .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国家划出一定的区域加以保护,这些区域叫做自然保护区。

39 .迁地保护: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为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人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

40 .水体富营养化:指由于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植物等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质恶化和水生动物死亡的现象。

41 .生物净化:指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和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过程。生物净化过程中,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起重要作用。

42 .绿色食品:指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过专门机构认定和许可后,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

43 .行为(behavor ) :动物在个体层次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在生理的变化所作出的整体性反应,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44 .本能(instinct ) :可遗传的复杂反射,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先天的反应。

45 .固定行为型(fixed action pattern ) :外界的一个特定的刺激可引起动物发生特定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稳定的,每次刺激都发生相同的反应,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

46 .学习:动物借助于个体生活经历和经验使自身的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

47 .习惯化(habituation ) :动物界最常见最简单的一种学习类型。当刺激连续或重复发生时,会引起动物反应的持久性衰减,最后可完全消失。 48 .印记(imprinting ) :个体发育早期的一个特定阶段,动物对于第一次接触的能活动的较大物体紧紧追随的现象。

49 .联系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 ) :把2个或2个以上的刺激联系起来而诱发同样的行为就是联系学习。条件反射(conditioning reflex )就是一种联系学习。

50 .顿悟学习(insight learning ) :动物利用已有经验来解决当前新问题的能力,包括了解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过程需要判断与推理。最有名的是黑猩猩拿木箱取食的行为。

51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 :牺牲自身,使种群得利的行为。可用亲缘选择和广义适合度解释。

52 .生物节律(biologicalrhythms ) :植物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活动都是有节律的,以日为周期的昼夜节律,以月为周期的月周期节律,或年为周期的年节律。生物节律是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地球的自然条件,如昼夜、冬夏、潮汐等而发生的,现在它们已经成了能够脱离环境变化的生物自身的规律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owto1234.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62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