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上语文复习卷三
一、
古诗默写(16分)
暮江吟 夜泉
二、诗词理解
《十六字令三首》
1. 默写诗词(9分)
其一
山
其二 山
其三 山
1.本诗的作者是 。(1分)
2.第一首是表现山的 ,其中 “ ” 一字体现出了山的这一特点。其一中采用了 和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 ,反衬出红军战士 的英雄气概。(6分) 3.第二首表现山的 ,其中“ ”一字体现出了山的 , “万马战犹酣”中的“ ”一字写出 。其二中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化静为动,写出了群山的 ,表现了红军战士 的形象。(8分) 4.第三首表现山的 ,其中“ ”一字体现出了山的这一特点。“赖以拄其间”中的“ ”一字体现出 ,其三中采用 和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的 , 象征了红军 的革命意志和 的作用。(9分)
5.这三首词看似写山,是则是借山的形象象征了红军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的豪情壮志。(2分)
《观沧海》 1.默写古诗(14分)
2.《观沧海》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他是当时著名的
、 、 。代表作品 、
(7分) 3.本诗开头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 。(1分) 4.诗中 和 两句是动静结合,显示大海及周边壮观的景象。(2分)
5.“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呼应 一句,虽已是秋风萧瑟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以 之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呼应 一句。(3分)
6.哪两句诗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 。 。(4分)
7.《观沧海》中诗人借 抒发了 。(2分) 《望岳》
1.默写古诗(8分)
2.《望岳》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字 ,世称
他与当时的 并称为 。(6分)
3. , 两句写的是作者远望泰山。 , 两句写的是作者近观泰山。 , 两句写的是作者细望泰山。
诗中借景抒情的两句是 , 。表达了作者
。(9分)
4.诗中采用对偶修辞手法的两句是 , 。(2分)
《饮湖上初晴后雨》
1. 默写古诗(4分)
2.本诗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字 ,号 。是当时著名的 、 。(6分)
3.本诗中采用对偶修辞手法的两句是 , 。 本诗中采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两句是 , 。 (4分)
4.这首诗写出西湖 的特点。作者 的心境。 (2分)
5.解释下列词语(11分) 东临碣石( ) 水何澹澹( ) 山岛耸峙( )( ) ....秋风萧瑟( ) 造化( )钟( )神秀 会当凌绝顶 ( ) ...... 决( )眦( )入归鸟 水光潋滟( ) ....
《菩萨蛮》
游人只合江南老。
垆边人似月,
(6分) 1.《菩萨蛮》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2. 写的是江南的景美。 写的是江南的生活美。 写的是江南的人美。(3分) 3.这首词表达作者 的情感。(2分) 4.词的第一句采用 的修辞手法。(1分)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欲问行人去那边
(7分)
1.《卜算子》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其词牌名是 词的题目是 。(4分)
2.词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两句是 , 。 与 眉眼盈盈处相对应的两句词是 , 。(4分) 3.词中哪两句将惜春与惜别之情交织在一起: , (2 分) 4. 解释下列词语(4分) 游人只合江南老( ) 皓腕凝霜雪( ) 还乡须断肠( ) .....眉眼盈盈处( ) ..
《山川之美》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 。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9分) 1.《山川之美》作者是 (朝代), (人名)。原文题为 , 其中后一个“书”是指 。 (4分)
2.文中采用以静衬动写法的两句是 , 。 , 。(4分)
3.本文统领全文的一句话是 , 。其作用是 (3分)
4.解释下列词语。(8分) 古来共谈( ) 五色交辉( )( ) 四时俱备(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晓雾将歇( ) .5.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