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陈情表》教案

来源:好兔宠物网

  17  陈情表

  ●从容说课

  李密从小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故对刘十分孝顺。《晋书•孝友传》列其首位,誉之“以孝谨闻”。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天下。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的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事;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带而过,掩入对祖母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乃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母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读懂课文,把握其行文层次,体悟其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情真理切的特点,是学习的重点。课文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诸多文言实词是学习的难点。要对词语作分类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并积累。反复诵读,要求能背诵能默写,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另外,通过课堂讨论,帮学生体悟主旨,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险衅、夙遭闵凶、见背、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夙婴疾病、乌鸟私情”等文言词语。

  3.积累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零丁孤苦、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

  能力目标

  1.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2.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饰又用词得体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鉴赏本文,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封建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3.把握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的要义,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李密散文的艺术特色。

  4.比较法。通过对本文与《出师表》等相似文章的比较,深入了解本文的特点。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封建社会之所以能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究其原因与它的“忠”“孝”思想不无关系,因此流传下来的有关“忠”“孝”的文章也很多,而这些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们常说的“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这两篇千古佳作。我们已经在初中学习了《出师表》,领略了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今天我们来学这篇被人誉为美文的《陈情表》,感受李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二、解题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司马炎建立晋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2.文体介绍

  表:又称“奏议”,是古代臣属给帝王所上的陈述己见的文书。本文是作者李密向晋武帝陈述实情的文章。

  (解说:学习本文首先应让学生了解“表”这种文体,使学生知道作者李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作此文的,又是写给什么人的,进而使他们理解作者的写作苦衷,达到领悟课文思想感情的目的。)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1.听读。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文章的节奏感和文中抒发的感情。

  2.诵读。再放录音,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句间停顿,读出关键词的韵味。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险衅(xìn)      闵凶(mǐn)   门衰祚薄(zuò)

  期功(jī)       强近之亲(qiǎnɡ) 应门(yìnɡ)

  茕茕孑立(qiónɡ qiónɡ jié) 床蓐(rù)    猥以微贱(wěi)

  陨首(yǔn)      逋慢(bū)    优渥(wò)

  拔擢(zhuó)      盘桓(huán)   矜育(jīn)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义。

  ①臣以险衅:因。

  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躬亲:亲自去做。

  至于:直到。

  终鲜:终究没有。

  臣侍汤药:侍,侍奉,服侍;汤药,名词作动词,吃汤药。

  上报奉诏:上报,即报上,报答皇上;奉,恭敬地接受。

  奔驰:奔赴上任。

  臣之进退: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进,就职;退,辞职养亲。

  不矜名节:注重。

  至微至陋:微,身份卑微;陋,见识浅陋。

  更相为命:活命,生活。

  是以:因此。

  庶:庶几,或许。

  谨拜表以闻:谨,恭谨地;以,而,来,状中连词;闻,使皇上知道。

  不胜:禁不住。

  ②古今异义词

  成立 告诉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通假字

  闵——悯 蓐——褥

  说明:以上释义仅是补漏和纠错,其余见书上注释。

  4.学生提出字词方面的疑难,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然后学生自己小结。

  5.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

  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梳理内容并归纳为:

  (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感人至深。

  (解说:学习本文,只有在理清课文思路的前提下,才能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本题在思考过程中应尽量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大意,初步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作者融情于事的思想特点。)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解释多义词的意义。

  谨拜表以闻。(用法同“而”,表示承接关系。)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是以,即“以是”,因此。)

  臣俱以表闻。(用,介词。)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与“无”连用,意为不能。)

  除臣洗马。(任命,授职。)

  攘除奸凶。(清除。)(诸葛亮《出师表》)

  道路除道。(修整。)(贾思勰《齐民要术》)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小小。)(贾谊《过秦论》)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诚挚。)(《孔雀东南飞》)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寂寞之滨。(自谦的词。)(归有光《山宿示学诗》)

  保卒余年。(终。)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士兵。)(《过秦论》)

  卒成帝业。(终于。)(《史记》)

  卒然边境有急。(通“猝”,突然。)(《论积贮疏》)

  五、课堂小结

  文言文阅读是让学生头疼的内容之一,读懂课文是最基础的一关。本课注重朗读,疏通并总结字词,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重要途径。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注意文中重点词语。

  3.体会本文陈情达意的艺术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