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导入,谈话激情
1、我们每个人都有亲爱的妈妈,妈妈每天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我们在妈妈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你能用一件小事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吗?
2、妈妈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她无处不在。
自古母爱多恩重,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在50时回想起妈妈关爱他的这一幕幕,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3、[出示古诗],谁愿意为在座的同学和老师吟诵这首诗。指名读,还有谁愿意读,齐读。
4、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母亲
(对,这就是母亲对儿子的爱)
5、[出示成语],“骨肉之情 痛痒相关 情深似海 恩重如山”
母亲的爱“情深似海” 板书 情深似海
母亲的爱“恩重如山” 板书 恩重如山
这比山还重,比海还深的就是母亲对儿子的恩情呀。齐读课题
过渡: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体会这份浓浓的深情。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大家认识这个字吗?这是古时候的听字。你们看,这个听字里包含有哪两个字呀?
这是告诉我们,听不仅要用耳朵,还要用心,要用心去感受。
请大家轻轻地地打开书p52,拿好书,听老师读课文。(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我看出来了,大家也很想读是吗,那请你们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尽量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刚才大家读得多认真呀,我想请你们读读这课的生字——(开火车)读准前后鼻音
生字读得非常准,词语也能读好吗?自己试试看。生词——(一人读一排)
有这么一个词的意思是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工作、学习,这个词叫——
古时候的“出远门”和我们现在可不一样,那时的交通不发达,也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基本靠步行,出趟远门,没个半年一年的根本回不来呀!——谁来读好这个词
3、我还想请读书最认真的小朋友参加读书比赛呢,愿意吗?
这么多人想读呀,那这样吧,请你捧起书再读一遍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我选读得最认真的小朋友参加比赛。
4、检查,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恩情。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
师:一盏昏暗的油灯下一位慈祥的老母亲在操劳了一天后,捏着一根细细的缝衣针为儿子缝补衣裳,这一缝就缝到了——
[出示]:“夜深了”读 —— “夜深了”大概是晚上几点呢——还不够深——对了1、2点—— 还可能是—— 请你来读——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你来读
[出示]:“一针针一线线”读——从这个词你又体会到什么——你来读——再说、再读
母亲缝进衣服里的仅仅是针、是线吗?(评点:多仔细呀 多认真呀)
2、已经辛劳了一天的母亲就这样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呀、缝呀,她累吗?哪里会很累?
[音乐响起]
师:夜深了,母亲已经很累了,可是她揉了揉疲倦的双眼继续在昏暗的油灯下——(生接读)
师:夜很深了,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母亲直起身子捶了捶又酸又疼的腰背继续在油灯下——(孩子啊,看到这一幕,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师:夜更深了,周围一片寂静,母亲的额头已经渗出了细细密密的汗珠,她捋起衣袖轻轻地擦了擦,依然在油灯下——
师:这一夜母亲几乎没有休息,就一直在油灯下——
3、她一边缝着还一边想着—— 指名说——母亲担心着,你来读——母亲忧虑着,你来读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郊儿母亲担心你呀,可又不能跟你说,男儿志在四方,母亲生怕你在外不安心呀!母亲只有把这份挂念一针针一线线缝里衣服里,希望你能体谅到母亲的一份真情呀!
这真是(出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齐读古诗
▲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天不知不觉就亮了,母亲早早的起来送儿子上路了,这一路她有太多太多的话要对儿子说,所以她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口的路旁。
[出示图片](村口送别)
2、同学们想一想:这一路母亲可能想说什么呢?
[出示]: 郊儿,你可要 !
儿子就要离家远行了,此时此刻母亲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儿子说,可是,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出示句子]:“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师:母亲拉着孟郊的手不舍地说——
师:母亲紧紧地拉着孟郊的手期盼地说——
师:母亲紧紧地紧紧地拉着孟郊的手深情地说——
就这一句话,饱含着母亲多少的关爱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