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理解本文在介绍核舟时候的说明顺序
感受王叔远的高超技艺以及作者的精妙写法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感受王叔远的高超技艺以及作者的精妙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在介绍核舟时的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两篇文章都是“记”。我们知道,“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记事,可以记物,可以记景,还可以记人,我们今天所学的《核舟记》,应该是(学生:记物)。从题目不难发现,文章要介绍的,应该是“核舟”,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核舟,值得作者写文记叙一番。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魏学洢的《核舟记》,来一探究竟。
诵读课文
请同学自由诵读课文,把你认为难读的字以及有疑惑的字勾画下来,一会我们全班交流。
容易读错的字词:
器皿mǐn
罔不因势象形wǎng
尝贻余核舟一yí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
高可二黍许shǔ
箬篷覆之fěng
石青糁之sǎn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guān rán
各隐卷底衣褶中zhě
矫首昂视jiǎo
诎右臂支船qū
舟尾横卧一楫jí
居右者椎髻仰面zhuī
又用篆章一zhuàn
(解决字词)全班齐读课文,再次感知文章。
文章解读
(一)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读题目。《核舟记》,从题目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所要介绍的是“核舟”,为什么叫作核舟?大家从原文找一找。
明确: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在这句话中,“为”是什么意思?
明确:雕刻。
谁雕刻的核舟?
明确:王叔远。
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信息?
明确:
一个______人物(奇巧)
一种______技艺(高超)
一个______核舟(?)
那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核舟?我们齐读最后一段,一起来感受。
了解文章介绍核舟时说明顺序
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不难发现,它总的介绍核舟的内容、长度、制作材料,同时还直接抒发了对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之情。接下来,我们来研究文章的主体部分。看看作者是怎么来介绍核舟的。
请同学们自读第2~第5自然段,看看,作者都是怎么来介绍核舟的。
明确: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核舟正面的中间部位;
第三自然段:介绍了核舟的头部;
第四自然段:介绍了核舟的尾部;
第五自然段:介绍了核舟背部。
小结:文章运用空间顺序,完整有序地介绍了核舟的内容。
感受王叔远技艺高超
如果你是导游,你会如何介绍核舟,我们小组分工合作,请小组交流讨论。
(1)交流内容:
第一小组:介绍核舟的中间部位。
第二小组:介绍并表演核舟的头部苏轼、佛印和鲁直的动作表情。
第三小组:介绍并表演核舟尾部两个舟子的动作表情。
第四小组:介绍核舟的尾部。
(2)要求:
介绍的时候不看书。
表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表情。
点评表演的时候,从动作和神态出发。
(学生交流表演)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对核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那么,这个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盖大苏泛赤壁云。
“泛”是“泛舟”的意思。怎样的场景才算是“泛舟”?
明确:自由轻松,无忧无虑。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了苏轼泛舟赤壁时的“自由愉悦”以及“无忧无虑”?请用以下句式回答问题。
我从________(字、词、句)读出苏轼泛舟赤壁时的“自由愉悦”以及“无忧无虑”。
(学生分析交流)
我们为什么能够如此逼真地感受到苏轼等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心态?
明确:作者写得逼真,文笔高超。
作者为什么能把核舟写得如此逼真?
明确:王叔远技艺高超,作者的赞叹。
小结:魏学洢写得好,王叔远刻得好。
字词整理
通假字
①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②左手椅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古今异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古义)余数(今义)奇怪
(2)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
高可二黍许
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词类活用
①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②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④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课堂结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魏学洢的《核舟记》,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魏学洢高超的笔法,还感受到了王叔远精湛的技艺。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对课文的进行研读的时候,我们惊叹古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将不断激励我们,去创造,去奋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