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夜风有点凉,我回到出租屋时,猫咪“小酥”正蹲在门口,尾巴炸成一团,像一把蓬松的刷子。
它瞪着走廊的黑暗,耳朵后翻。我心里一紧,以为门口藏着什么不速之客。结果不过是一阵风吹过,落叶滚动的声音。
“原来是虚惊一场啊。”我叹气,猫却依旧炸毛,好像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它比我更敏感。
情绪的张力,往往来自那些无法解释的小动作。炸毛,不只是生理反应,有时候更像是一种情绪放大镜。
朋友来家里玩,看到小酥炸毛的样子笑到不行:“是不是你家猫讨厌你?它嫌你冷落它了吧。”
她说得轻松,可我心里却一沉。那段时间,我和恋人正处于冷战期,我习惯性地回避交流,也连带忽略了小酥的撒娇。
会不会,它的炸毛,其实和我心里的冷漠有点关系?
猫不会骂人,但它能用最原始的肢体反应,提醒你:别假装没事。
某天走在街头,看到一只流浪猫也在炸毛。它对着迎面而来的狗狂吼,背弓起,尾巴炸得更夸张。
路人只是笑,说猫胆子小。可我却看得心酸,那是一种彻底的孤立无援。
我忽然觉得,小酥炸毛时,或许并不是害怕,而是努力把自己撑大,想让人知道:“我虽然小,但也要保护自己。”
冷战终于在某个晚上打破。恋人看着小酥,说了一句:“你看它这样,不就像你吗?表面炸毛,其实只是在害怕失去。”
那句话击中我。
原来猫的反应,也是我的投影。炸毛,不仅是恐惧和愤怒,它更像是一种掩饰,把脆弱藏在最外层。
冬天到了,我在沙发上裹着毛毯,小酥钻进来。
它没有炸毛,呼吸平稳。那一刻我才发现,它炸毛时那么张扬,其实只是为了寻求安全感。
当它安静地躺在怀里,我心里的刺也逐渐软化。
母亲打来电话,问我为什么最近声音听起来疲惫。
我随口说:“没事。”但小酥忽然跳到桌上,尾巴炸毛,把水杯打翻。
我忽然觉得,它替我表达了那句憋在心里的“我不好”。
我把猫炸毛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写了一句:“它是不是在生气?”
评论区有人说:可能是害怕。有人说:可能是保护你。
答案不统一,但我却被安慰了。至少,在我和猫的情绪里,不再只有孤立无援,而是被看见。
有时我会和小酥说话,哪怕它听不懂。
“你为什么总是炸毛呢?是不是怕我不要你?”
它没回答,只是把爪子搭在我手上。那一瞬间,我明白了,猫的炸毛,不需要翻译,它就是情绪最直接的告白。
回想过去,我也曾像猫一样,遇到不安就全身紧绷,表面强硬,其实只是希望有人靠近。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被小酥炸毛的样子击中。它让我看到自己不敢承认的部分。
我学会了在小酥炸毛的时候,不是笑它,也不是推开它,而是轻轻靠近,安抚它。
就像在生活里,我终于敢面对那些让自己炸毛的时刻。
猫咪炸毛是什么原因?可能是害怕,可能是警告,也可能只是,它在提醒你:我在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