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狂犬病,养犬人和路人都会心头一紧 —— 这种致死率几乎 100% 的疾病,一旦发病不仅危及狗狗生命,更可能通过咬伤、抓伤传染给人类。但很多人对狂犬病的认知只停留在 “狗狗会疯狂咬人”,却不知道它有明确的发病阶段,不同阶段的症状差异很大,甚至早期会被误以为是 “调皮” 或 “心情不好”。今天就带大家全面了解狗狗患狂犬病的 3 个发病阶段、典型症状,以及关键的预防和应对方法,帮你避开致命风险。
一、别忽视!狂犬病的 3 个发病阶段,症状各不同
狂犬病病毒会攻击狗狗的神经系统,整个发病过程通常持续 1-7 天,按症状可分为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每个阶段的表现都有明显特点,尤其是前驱期的细,最容易被主人错过:
1. 前驱期(1-2 天):看似 “反常”,实则是病毒在 “潜伏”
这个阶段的狗狗不会出现明显的 “疯狂” 行为,但会有一些和平时不一样的反常表现,很多主人会误以为是 “狗狗闹脾气” 或 “身体不舒服”,从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性格突变:原本温顺粘人的狗狗,突然变得胆小、躲在角落,不愿被抚摸;或原本活泼的狗狗,突然变得安静、呆滞,对玩具和食物失去兴趣;也有部分狗狗会出现 “过度粘人”,一直跟着主人,甚至发出低吟声,像是在 “求救”。
行为异常:频繁用爪子抓挠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头部、颈部(可能是病毒刺激神经导致瘙痒);会反复舔舐、啃咬自己的伤口(即使没有外伤,也会对着空气 “啃咬”);对光线、声音、陌生人变得异常敏感,听到轻微声响就会竖起耳朵、浑身紧绷,甚至出现 “无目的徘徊”,在家中走来走去,找不到方向。
身体细微变化:瞳孔可能会缩小或放大,对光线反应迟钝;流口水的量比平时增多,嘴角会挂着唾液,但不会出现 “大量流涎”;体温可能会轻微升高(39-39.5℃),但不会超过 40℃,容易被误认为是 “轻微感冒”。
如果狗狗近期有被其他动物咬伤、抓伤的经历,或接触过流浪动物,出现以上任何一种反常表现,都要高度警惕,立即隔离并联系宠物医院。
2. 兴奋期(2-4 天):“疯狂攻击” 的典型阶段,风险最高
进入兴奋期后,病毒已严重破坏狗狗的神经系统,狗狗会出现明显的 “攻击性” 和 “狂躁” 行为,这也是大家对狂犬病最直观的印象,此时的狗狗极具危险性,一旦接触人类或其他动物,很可能发起攻击:
攻击性极强:毫无征兆地对主人、家人,甚至陌生人发起攻击,会主动扑咬、撕咬,且咬合力极大,咬住后不会轻易松口;攻击目标不仅是人,还包括其他宠物、家禽,甚至无生命的物体(如桌椅、门框),像是在 “发泄” 神经被刺激的痛苦。
恐水、恐光、恐声:这是狂犬病的典型特征之一(也叫 “恐水症”)。狗狗会拒绝喝水,即使口渴也不敢靠近水盆,听到水流声会出现全身颤抖、躲避;对强光(如灯光、阳光)和大声响(如敲门声、电话铃声)极度恐惧,会试图冲破门窗逃离,甚至出现 “撞墙”“跳窗” 等极端行为。
流涎、吞咽困难:由于咽喉部肌肉被病毒麻痹,狗狗会出现大量流口水,唾液顺着嘴角滴落,甚至形成 “口水帘”;无法正常吞咽食物,即使喂食也会将食物吐出,严重时会出现 “空嚼” 动作,嘴巴不停开合,却咽不下任何东西。
无目的狂奔:会挣脱牵引绳,在家中或户外疯狂奔跑,方向毫无规律,跑累后会短暂休息,但很快又会再次狂奔,期间会不断发出 “狂吠声”,声音尖锐、刺耳,与平时的叫声完全不同。
这个阶段的狗狗已完全失去理智,无论是否是主人,都可能被攻击。一旦发现,绝对不能靠近,要立即联系当地的动物检疫部门或疾控中心,由专业人员处理,避免造成人员伤亡。
3. 麻痹期(1-2 天):病毒导致 “全身瘫痪”,走向死亡
兴奋期过后,狗狗的神经系统会彻底被破坏,进入麻痹期,此时的狗狗虽然不再具有攻击性,但身体会逐渐瘫痪,最终因呼吸、心脏衰竭死亡:
肢体麻痹:首先从后肢开始出现瘫痪,狗狗无法站立,只能趴在地上,后肢无力地蹬动,却无法支撑身体;随后麻痹会蔓延到前肢,整个身体陷入 “瘫痪状态”,无法动弹,只能躺着发出微弱的呻吟。
咽喉、舌头麻痹:流口水的症状会更加严重,唾液会大量堆积在口腔中,甚至从鼻腔流出;舌头会伸出嘴巴外,无法收回,导致狗狗无法闭合嘴巴,看起来 “舌头耷拉”;由于咽喉麻痹,狗狗无法呼吸,会出现 “呼吸困难”,胸部剧烈起伏,发出 “喘息声”。
意识模糊、昏迷:狗狗的意识会逐渐模糊,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反应,即使主人在身边呼唤,也没有任何回应;最终会陷入昏迷,体温下降,心跳、呼吸逐渐停止,通常在麻痹期 1-2 天后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狗狗患狂犬病都会经历完整的 3 个阶段,部分狗狗可能会跳过前驱期,直接进入兴奋期;也有少数狗狗会在麻痹期停留更长时间,但最终结局都是死亡,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关键预防:做好这 2 件事,让狗狗远离狂犬病
狂犬病虽然致死率高,但却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对主人来说,做好以下 2 件事,就能最大程度降低狗狗患狂犬病的风险:
1. 按时接种狂犬疫苗,是 “第一道防线”
这是预防狂犬病最有效、最关键的措施,没有之一。根据我国《动物防疫法》规定,狗狗出生满 3 个月后,必须接种第一针狂犬疫苗,之后每年加强接种一次,且必须到正规宠物医院接种,获取 “动物免疫证明”(部分城市需要凭此证明给狗狗办理 “养犬证”):
为什么不能漏接?狂犬疫苗的保护期为 1 年,超过保护期后,狗狗体内的抗体水平会下降,无法抵御病毒入侵。如果狗狗漏接疫苗,期间被流浪动物咬伤,感染狂犬病的风险会大幅增加。
注意接种细节:接种前要确保狗狗身体健康,没有感冒、发烧、腹泻等症状;接种后观察 30 分钟,确认狗狗没有出现过敏反应(如呕吐、抽搐、皮肤红肿)后再离开医院;接种证明要妥善保管,避免丢失。
2. 避免狗狗接触 “风险源”,减少感染机会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患病动物的唾液传播,狗狗感染的主要途径是被患病动物(如流浪狗、流浪猫、野生动物)咬伤、抓伤,因此主人要做好 “隔离防护”,避免狗狗接触风险源:
外出牵好牵引绳:带狗狗出门时,必须使用牵引绳(长度不超过 1.5 米),避免狗狗追逐流浪动物、与陌生狗狗近距离接触,尤其是在公园、小区绿化带、郊区等流浪动物较多的地方,更要提高警惕。
不接触 “可疑动物”:如果遇到行为异常的流浪狗(如无目的徘徊、攻击性强、流口水),或野生动物(如蝙蝠、狐狸、黄鼠狼),要立即带狗狗远离,不要让狗狗靠近或挑衅。
及时处理 “外伤”:如果狗狗不慎被其他动物咬伤、抓伤,即使伤口很小,也要立即用肥皂水(或流动清水)冲洗伤口 15 分钟以上,然后用碘伏消毒,24 小时内带狗狗到宠物医院检查,根据医生建议补种狂犬疫苗或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三、紧急应对:被疑似狂犬病的狗狗咬伤,该怎么做?
如果人类不慎被疑似患狂犬病的狗狗(或其他动物)咬伤、抓伤,无论伤口大小,都必须立即采取 “紧急处理措施”,因为狂犬病病毒会通过伤口进入人体,一旦发病,几乎 100% 致死,没有任何补救机会:
第一步:立即冲洗消毒伤口:用肥皂水(或宠物专用伤口清洗剂)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 15 分钟,确保将伤口表面的唾液和病毒冲洗干净;冲洗后用干净的纱布擦干伤口,再用碘伏或医用酒精消毒,不要包扎伤口(保持伤口暴露,有利于病毒排出)。
第二步:24 小时内接种狂犬疫苗:无论伤口是否严重,都要在 24 小时内前往最近的疾控中心或医院的犬伤门诊接种狂犬疫苗,越早接种,效果越好;如果伤口较深、较大,或位于头部、面部、颈部、手部等神经丰富的部位,医生还会建议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效果。
第三步:观察狗狗情况,及时反馈:如果咬伤自己的是自家狗狗或认识的狗狗,要立即将狗狗隔离,观察 10 天(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 “10 天观察法”):如果狗狗在 10 天内保持健康,没有出现狂犬病症状,说明它在咬伤你时没有携带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后续的狂犬疫苗可以根据医生建议调整;如果狗狗在 10 天内出现狂犬病症状或死亡,要立即告知医生,以便采取进一步的防护措施。
需要强调的是:“10 天观察法” 不能替代 “立即接种狂犬疫苗”,必须先接种疫苗,再观察狗狗情况,避免因等待观察而错过最佳接种时间。
狂犬病可防不可治,重视才是关键
很多人觉得 “狂犬病离自己很远”,但实际上,每年我国都会发生多起因狗狗患狂犬病导致的人感染案例,尤其是农村、郊区等流浪动物较多的地区,风险更高。对养犬人来说,按时给狗狗接种狂犬疫苗,不仅是对狗狗的生命负责,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对路人来说,遇到行为异常的狗狗,要及时远离,不要挑逗、喂食,避免被咬伤。
记住:狂犬病没有 “特效药”,一旦发病,无论是狗狗还是人类,都无法挽回生命。但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就能彻底避开这种致命风险。你身边有没有遇到过行为异常的狗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给更多人提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