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对盲人夫妻带着导盲犬芬迪冒雨夜爬泰山的视频,刷屏了各大社交平台。视频里,夫妻俩把自己裹在雨衣里,而导盲犬芬迪却浑身湿透还在坚持带路。
最让人心疼的是,当芬迪误将台阶认作障碍物,本能地用身体去保护主人时,反而遭到了主人盲杖的敲打。
休息间隙,两人忙着给自己补充水分,却完全没留意到芬迪是否也需要喝水。无数网友在线喊话大连导盲犬基地,希望他们能尽快回收芬迪。
果然,到了9月18日,“导盲犬大连基地”账号发布声明:“基地决定导盲犬芬迪暂停使用,将派专人专车接回基地。”
全国仅400余只导盲犬,比大熊猫还珍贵
不知道你是否了解?目前全国训练有素的导盲犬数量只有400多只,而我国的视障人士总数却超过1700万。算下来,平均每4万多名视障者才能分到1只导盲犬,这个比例,比国宝大熊猫还要稀缺得多。
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创建于2006年,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面向全国视力残障人士提供导盲犬的专业培训机构。至今已经成功培训出413只导盲犬,全部免费交付给全国各地的视障人士使用。
要知道,每只导盲犬的培育成本接近20万元,而且训练通过率在国际上通常只有20%到30%。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大连训练基地的通过率现在已经提升到55%左右,实属不易。
从幼犬到合格导盲犬的艰辛之路
导盲犬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一场过五关斩六将的残酷“选拔赛”。从出生第45天开始,幼犬就要进入长达一年的“社会化训练期”,学习适应人类社会的各种规则。
训练期间,导盲犬要经历声测试、服从性训练、障碍训练、耐力考核、食物诱惑测试等多重关卡,就连护食这种本能反应都不被允许。经过这层层筛选,差不多会有一半的犬只被淘汰出局。
即便是通过了初级筛选,这些犬只还要再经历8到12个月的专业导盲训练。训练师会带着它们去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实践:在十字路口学习判断红绿灯变化后的人流车流,绕行障碍物时要精准控制距离和步调。
为什么爬泰山对导盲犬是种伤害?
很多人不知道,爬台阶对狗狗的关节伤害特别大。尤其是拉布拉多这样的大型犬(芬迪就是只拉布拉多),因为体重较大,关节承受的压力也更大,很容易出现关节问题。
统计显示,一岁以上的狗狗中,有五分之一都会有关节炎的困扰。更让人担心的是,关节炎与年龄增长正相关,而且是不可逆的。一旦患上关节炎,就无法彻底治愈,只能想办法缓解疼痛。
导盲犬在工作中突然停下确实可能给主人带来危险,比如在过马路的时候。但如果狗狗因为关节疼痛而行动不便,同样会对主人造成安全隐患,这真是个两难的处境。
基地的回访与监督机制何在?
无论是芬迪还是卡里,这两起事件都折射出导盲犬基地在后续监督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郑州导盲犬服务中心曾在视频声明中提到:“我们会定期对导盲犬使用者进行回访和暗访。”
根据《导盲犬使用协议》的规定,如果核实出自该机构的导盲犬确实遭受虐待,基地有权收回犬只,并永久取消使用者的申请资格。
大连导盲犬基地对寄养家庭有着严格规定:“寄养期间要配合基地工作人员完成每月一次的寄养回访。”但对于已经毕业开始工作的导盲犬,回访频率和监督机制具体如何执行,外界就不得而知了。
如今,导盲犬芬迪已经被大连导盲犬基地派专人专车接了回去。
泰山十八盘的台阶确实陡峭,石阶对导盲犬关节的损伤也不容小觑。但比起自然环境的挑战,更大的难题是如何在保障视障人士权益的同时,也能守护好这些四腿天使的福祉。
就像瑞士导盲犬训练学校负责人鲁迪小姐说的那样:“要让狗和盲人成为真正的生命共同体,你就必须平等对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