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虫不是“按月喂药”,是“看虫型、看体重、看习惯”!从“被虫吓慌”到“能看虫识虫”,今天就把亲测的“驱虫全攻略”写成“唠嗑”,新手照着做,毛孩子少遭罪~
先搞清:“内驱”和“外驱”,到底驱的是啥?
我以前总觉得“驱虫=喂药”,直到兽医指着煤球的便便说:“你看这白色米粒状虫卵,是绦虫;这黑色小颗粒,是跳蚤屎!” 才明白:驱虫分“内驱”(体内虫)和“外驱”(体外虫),方法完全不一样!
1. 内驱:驱的是“肚子里的虫”!
常见体内虫:蛔虫、绦虫、钩虫、心丝虫(狗狗多)。
症状:
粪便里有虫卵/虫体(像米粒、面条);
呕吐(吐虫或带虫的胃液);
消瘦、没精神(虫吃营养);
狗狗可能咳嗽(心丝虫移行到肺部)。
我家案例:煤球有次吐了半条白色虫子,我当场吓哭。兽医说:“这是蛔虫,幸亏发现早,拖久了会贫血!”
2. 外驱:驱的是“身上的虫”!
常见体外虫:跳蚤、蜱虫、螨虫、虱子。
症状:
皮肤发红、起包(跳蚤咬的);
毛发里有黑色小颗粒(跳蚤屎,遇水变红);
脱毛、皮屑多(螨虫/虱子);
狗狗频繁抓挠、啃咬(痒到崩溃)。
邻居案例:她家柯基“豆豆”总抓后腿,我凑近一看,后腿毛里有几只红蜱虫!兽医说:“蜱虫会吸血,还可能传莱姆病,得赶紧驱!”
选对药:“按体重+按虫型”,别瞎喂!
以前我总觉得“驱虫药都一样”,直到煤球吃了朋友的“通用驱虫药”后上吐下泻——兽医说:“它是幼猫,你喂了成猫剂量,能不遭罪吗?”
记住:驱虫药必须“看体重+看虫型”!
1. 内驱药:按体重选剂量!
常见内驱药:吡喹酮(驱绦虫/蛔虫)、阿苯达唑(驱蛔虫/钩虫)、伊维菌素(驱心丝虫)。
用法:
看说明书!说明书上标“5kg以下喂半片”“10kg以上喂1片”,别自己估!
幼猫/幼犬(<3月龄):必须遵医嘱(很多药3月龄内禁用);
成年宠物:每月1次(定期驱虫),但如果吃了生肉/生鸡蛋,需加驱1次。
老母亲实测:煤球8斤重,我按说明书喂“8kg以下半片”,它吃完就睡觉,没闹肚子;邻居家金毛20kg,喂1片,也没事~
2. 外驱药:按虫型选类型!
常见外驱药:滴剂(福来恩、大宠爱)、喷剂(灭虫宁)、项圈(驱虫项圈)。
用法:
滴剂:滴在宠物后颈(舔不到的地方),滴后别洗澡(药效维持1个月);
喷剂:喷在毛发根部,揉匀(避开眼睛/鼻子),喷后梳毛(让药渗透);
项圈:适合外出遛弯的宠物(防蜱虫),但有些宠物会过敏(先试戴24小时)。
我家案例:煤球怕滴剂(一碰就扭身子),我换了喷剂,喷完梳毛,它居然主动蹭我手——后来才知道,喷剂有股“奶香味”!
驱虫时间:“看习惯+看季节”,别死磕“每月一次”!
以前我每月1号准时喂驱虫药,结果有次煤球没出门,喂完药后狂拉稀——兽医说:“它没接触虫,驱什么?过度驱虫伤肠胃!”
记住:驱虫频率要“看习惯+看季节”!
1. 按“生活习惯”定频率!
常出门的宠物(遛狗/逗猫):每月1次外驱(防跳蚤/蜱虫);每2月1次内驱(防蛔虫/绦虫);
宅家宠物(不出门/吃熟食):每2-3月1次外驱;每3-4月1次内驱;
吃生肉/生骨肉的宠物:每1月1次内驱(生肉易带寄生虫)。
2. 按“季节”调整!
春夏季(虫多):外驱每月1次(跳蚤/蜱虫活跃);内驱每2月1次;
秋冬季(虫少):外驱每2月1次;内驱每3月1次;
梅雨季(潮湿):螨虫高发,外驱+喷除螨喷雾(比如茶树油)。
驱虫后:“别松懈”,这3步要做好!
以前我喂完驱虫药就不管了,结果煤球有次外驱后,后颈起了个大包——兽医说:“药效没渗透,虫没杀死,还得补喷!”
1. 观察反应!
驱虫后1-2天,注意宠物是否:
呕吐/腹泻(正常,药刺激肠胃);
精神差/不吃东西(异常,可能过敏,立刻停药);
抓挠更狠(可能虫没杀死,需补驱)。
2. 清洁环境!
虫卵可能藏在沙发缝、地毯、猫砂盆里,驱虫后:
用吸尘器吸一遍(吸走虫卵);
猫砂盆/狗厕所用消毒水冲(杀虫卵);
换洗宠物窝垫(暴晒4小时)。
3. 补营养!
驱虫药会消耗宠物体力,尤其是幼猫/幼犬:
喂点高蛋白食物(比如水煮鸡胸肉、羊奶粉);
补益生菌(调理肠胃,比如布拉迪酵母);
多陪玩(缓解应激,让它更快恢复)。
常见误区:“这些坑,我替你踩过了!”
养了8年宠物,我踩过这些坑,你千万别学:
1. “驱虫药越贵越好”?错!
贵的药可能添加“诱食剂”(让宠物爱吃),但效果和便宜的“国标药”差不多。选正规品牌(比如福来恩、大宠爱、海乐妙),别买“三无产品”!
2. “外驱滴在背上就行”?错!
滴剂要滴在“后颈”(宠物舔不到的地方),如果滴在背部,宠物一舔就吐,等于白驱!
3. “驱虫后马上洗澡”?错!
外驱药需要时间渗透(一般24小时),洗澡会把药冲掉,降低药效!
4. “没看到虫就不用驱”?错!
很多虫是“看不见的”(比如绦虫卵、心丝虫幼虫),定期驱虫是“预防”,不是“治虫”!
如果宠物出现“呕吐/腹泻/抓挠”等症状,别自己瞎猜!赶紧带它去看兽医,别耽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