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日本男子Toco因厌倦做人,花200万日元定制“牧羊犬仿装”,并以狗的身份生活。他吃、睡狗笼,还学狗的动作,甚至因此爆红网络,找到一群同好。看似荒唐,却折射出现代人对身份焦虑、社会压力和逃避欲望的投射。Toco的“狗生”不是笑话,而是一面镜子:活得像狗,竟成了一种解脱。
有些新闻,看完让人哈哈大笑,笑着笑着却突然沉默。日本一位男子Toco,因为厌倦做人,花了200万日元,把自己“变”成了一条牧羊犬。没错,不是比喻,不是艺术实验,而是实打实的:定制高仿真狗装,钻进去,从此用狗碗吃饭,睡狗笼子,学狗的姿势,一心想过“狗生”。
听上去荒唐?但更荒唐的是,他还真火了。社交媒体上,他以狗的身份亮相,蹦蹦跳跳,卖萌装乖,瞬间成了流量磁铁。更离谱的是,他还找到了不少同好——原来不止他一个人想活成狗。当人不想当人了,狗反而成了理想的存在。
Toco从小就梦想当狗,别人写作文写“科学家”“宇航员”,他写“想在草地上当狗”。长大后,事业有成,终于拿钱圆梦。200万日元定制的狗装,科技与工艺的巅峰:体态、毛发、嘴巴,都逼真到惊悚。穿上后,人类骨骼线条消失,动作幅度像真狗。他模仿狗的走姿、吃法,还住狗笼。偶尔破功:热天喝可乐、用爪子打乒乓。但大体上,他活得比狗还像狗。
冲突点在哪?在于人类社会的崩塌感。我们习惯笑他“变态”,但笑过之后才发现,他其实说出了很多人的潜台词:做人太累。狗不用加班,不用KPI,不用看老板脸色,更不用背房贷车贷。狗的任务就是吃、睡、撒欢。人呢?生下来就背上无数标签:儿子、丈夫、员工、父亲……每个身份都要负责任。久而久之,厌倦是必然的。
于是,一个人真真切切把自己“去人化”,钻进狗皮,去过那种无负担的生活。你笑他疯,但多少人暗暗羡慕?多少社畜每天在工位上喊“老子活得还不如一条狗”?Toco只是把这句话变成了现实。
影响是什么?第一,是个体对现实的逃避。他本来事业有成,却宁愿抛弃“人”的身份,说明现代社会的成功公式,并不等于幸福。第二,是公众的围观心态。大家一边说他变态,一边疯狂转发视频,说明我们对这种“非正常选择”既好奇又共鸣。第三,是社会问题的折射。日本是全世界“社畜文化”的典型,人被工作和压力磨光,最后不想做人了。Toco不是孤例,他只是第一个用200万把心声具象化的人。
关键变量在哪?一是经济条件。他有钱,能砸200万买狗装,普通人只能在心里喊。二是社会环境。日本长期有“躺平”“家里蹲”文化,很多人逃避社交、逃避工作,他只是逃得更彻底。三是互联网放大效应。放在过去,他可能只是一个怪人;放在今天,他成了流量明星,还有同好来应和。
所以问题来了:他到底是疯子,还是先知?
如果你把这事当笑话,那你没看懂。笑点背后,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彻底异化。人作为社会动物,本该互相连接,可现实却把人逼成孤岛。孤独、压力、责任、无力感,这些东西堆积在一个人身上,就会逼出极端的选择。有人选择自杀,有人选择消失,有人选择“变狗”。
别说日本。看看你周围,有多少人活得不比狗好?打工人天天调侃自己“社畜”,996的人调侃“上班像坐牢”,年轻人喊“躺平”“摆烂”,这和Toco的“狗生”不过是表达方式不同。一个是用语言喊,一个是用200万演。
有人说:“他很可悲。”但换个角度,他也很坦诚。大多数人一边喊累,一边继续打卡。他至少有勇气,把“不想当人”的幻想变成现实。荒诞吗?是的。但荒诞本身,正是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
结论是什么?Toco的故事,不是笑话,而是警告。一个正常成年人,把“做人”当成负担,宁愿去当狗,这说明社会出了大问题。我们不能只是围观和调侃,而该反思:为什么人活得比狗难?为什么人宁愿抛弃身份,逃进虚构的壳子里?
他的200万狗装,不是玩具,而是现实的讽刺。那句老话被彻底:原来“人不如狗”,是真的。